材料一 西欧早期中世纪的文化低落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阵痛”。它从罗马文明艰难地转折而来,又有蛮族各部的共同参与创造。在此过程中,基督教把强调个人精神的希腊文化,强调国家、军团和秩序的罗马文化和强调血缘的日耳曼文化粘贴了起来。然而,危难时期松散的组织的强大向心力,却在登峰造极之时,出现了一次次大裂变,并在此后面临着种种挑战。 ——摘自《中世纪“上帝”的荣耀与无奈》
材料二 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他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材料三 16世纪,宗教仇杀之风弥漫欧洲。右图就是当时的一个典型事件:“圣巴托罗缪之夜”大屠杀。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晚期,天主教会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面临着哪些挑战?(6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加尔文宗教改革是如何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6分)
(3)从材料三事件中你能得到什么历史教训?(4分) (4)综上分析,指出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4分)
答案:(1)政治领域:天主教会凌驾于民族、国家之上的权力受到挑战;经济领域:天主教会的经济特权受到社会各界的反对;思想领域:天主教会的说教受到人本(文)主义思想的冲击。(6分)
(2)打击了天主教会权威;建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6分)
(3)信仰问题是不能靠武力解决的,应当提倡宗教宽容。(4分) (4)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及思想改革运动。(4分)
2、(12分)材料一 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微,天主教势力空前强大,占居了支配地位,罗马教皇终于确立了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14—16世纪,在西欧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繁荣,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和发展,同时资产阶级开始兴起,他们反对教诲和贵族的特权,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们批判了中世纪教会的蒙昧,禁欲说教与封建的等级特权制度,宣传了个人自由, 平等与欲望,提倡竟争进取精神与科学的求知的理念.
西欧资本主义进入原始积累时期以后,无论是国内发展还是海外掠夺,都需要有强大的国家
作支撑.英国,法国等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材料二 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身,正如……所写的:\"义人等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思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
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马丁〃路德
\"人的得救与否,不是靠斋戒,忏悔,赎罪,而是完全由上帝预订,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
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就是\"选民\"与\"弃民\"的标志. ——加尔文
(1)依据材料一,归纳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出现的主要因素.(6分)
(2)依据材料二,分别指出两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其共同点是什么? (3分) (3)你认为谁的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为什么 ?(3分)
(1)天主教会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社会进步;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为其提供经济条件;文艺复兴促使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为其提供思想条件;统一民族国家的出现也为其提供了政治条件.(6分)
(2)主张:\"因信称义\";\"先定论\" 共同点:\"信仰得救\"(6分)
(3)加尔文理由:人在现实的成功是成为上帝\"选民\"的标志,鼓舞资产阶级积极进取精神.(3分) 3、材料一:读图:
出售免罪符 布鲁诺受火刑 教皇为皇帝加冕
材料二: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导致了基督教世界中信仰体系的大分化和大组合。虽然各地、各个宗教派别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是世界性的宗教帝国让位于地方化、民族化的宗教组织;有形的宗教仪式崇拜,让位于无形的精神信仰崇拜。
—— 选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⑴史学界有句俗语:“中世纪的欧洲是黑暗的欧洲”,请结合材料一中图片提供的信息加以说明。
⑵为挽救“黑暗”的欧洲,马丁•路德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请概述其改革的突出贡献。
⑶结合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后,欧洲宗教世界呈现出哪些特点?宗教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答案:(1)天主教会利用教权聚敛财富,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控制人们的精神世界,压制进步思想,迫害先进人士;干涉国家政治,控制世俗君主。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是欧洲各种矛盾的焦点。
(2)提出了“因信称义”的主张,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神学说教。
(3)特点:出现了一些地方化、民族化的新教;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简化,人们普遍接受信仰得救主张。积极影响:动摇了天主教会统治地位,促进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冲破天主教会的精神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4、材料一 比较一般的历史运动带有宗教的色彩,甚至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也只有在资产阶级以往的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的历史,即从13世纪到17
世纪,才带有这种宗教色彩,而且,这种色彩„„要用以往的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的历史也只知道一种意义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材料二 当钱投入钱柜叮当作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教的正道
材料三 加尔文教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早最大胆分子的要求。„„加尔文教的教会体制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既然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了,人民的王国难道还能仍然听命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 ——恩格斯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欧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的最初阶段带有宗教色彩的原因。(4分) (2)材料二的论述是针对当时的什么情况而提出的?马丁·路德提出的宗教原则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回答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信条对上帝的共同态度是什么?加尔文教比路德教进步的表现是什么?加尔文教对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变革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5.(20分)阅读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中世纪的银币单位),这个数目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天主教会宣称,人若要得救,必须以教会为中介。……(教会)声称只要购买赎罪券,上帝就可以赦免他本人及其亲属的罪。
材料二 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恩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 马丁. 路德《拉丁文作品第一卷序言》
材料三 卡尔文是瑞士宗教改革家……他废除主教制,代之以共和式的长老制;简化宗教仪式;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贷钱取利同担任教士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卡尔文的神学思想在许多方面与路德相同,如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唯一根据和权威;主张“因信称义”等。 ——《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参考资料
(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的主要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概括路德改革与卡尔文改革的相同点。并指出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8分)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欧洲宗教改革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6分) 5.(1)原因:天主教会的统治严重阻碍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天主教会的腐败与堕落;德意志受天主教会的压榨最为严重。(6分)
(2)相同点:都否定教会的权威;都主张信仰得救、“因信称义”;都主张《圣经》的权威至高无上,是信仰的唯一根据。(6分) 实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盖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皇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2分)(3)作用: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欧洲各国文化、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6分)
6、材料一 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 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回答:(1)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及上述材料,比较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主张的异同。 【解析】“因信称义”和“信仰得救”是两人进行宗教改革的关键主张,也是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不同点。“目的”要结合宗教改革的背景分析。第二问的“异同”比较,既要总结材料提供的信息,也要结合所学知识,要高度概括,不必展开详述。
【参考答案】(1)不同:罗马天主教会主张因行得救。目的:动摇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和权威,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教会。
(2)相同点:都主张《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个人通过《圣经》可直接与上帝沟通。不同点:加尔文进一步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是真正的宗教精神;加尔文教主张“先定论”。
7、材料一 下图是16世纪具有德国或荷兰风格的讽刺画《灵魂的运输车》。它用极富想象力的夸张形式讽刺了教皇制度。画中恶魔抡着木槌,将人的灵魂塞入大桶中,装在牛车上向地狱驶去。车身是教皇的身体,车轮辐条分别有主教、枢机主教和修士构成。
图 灵魂的运输车
(1)该图如此讽刺教皇制度的原因是什么?(2分)为此,马丁·路德提出了什么改革主
张?(2分)
材料二 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2)结合材料二,谈谈马丁·路德改革的双重性。(3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加尔文宗
教改革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在促进欧洲近代化过程中取得的最大历史成果各是什么?(3分)
(1)教会声称教徒必须得到神职人员帮助,灵魂才能升入天堂;基督教成为教皇维护权势、
控制人们思想的工具。(2分)
马丁·路德指出人的灵魂只要依靠个人虔诚的信仰就可得救,无需教会神职人员的干
预。(或“因信称义”“信仰即可得救”)(2分)
(2)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或用内在的精神取代了外在的权威,或个人和上帝在精
神信仰中进行直接交往);(2分)但又给人的心灵套上了宗教锁链。(1分)
马丁·路德改革在思想领域中开创精神自由的局面,英国宗教改革在政治领域中确立
国家至上的原则,加尔文宗教改革在经济领域中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合理性依据。(3分)
8、材料1 比较一般的历史的运动常有宗教色彩,甚至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也只有在资产阶级以往的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的历史,即从13世纪起到17世纪,才常有这种宗教色彩;而且这种色彩„„要用以往的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的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加尔文教却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 ——摘自恩格斯对西欧宗教改革的评论 材料2 (加尔文提出)上帝从创世纪以来,就把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是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但是„„并不意味着基督徒可以对他们在世上的行为漠不关心,谁是“选民”,谁是“弃民”,可以通过上帝的呼召体现出来。人在现世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就是“选民”和“弃民” 的标志。
材料3 日内瓦的教会和政府组织都是按照加尔文的设想组织起来的。教会设立四种职务:长老、牧师、教师、执事。长老一般是富有的市民,由世俗信徒选出。„„执事是由信徒选举产生的不脱产的协助长老和教师的教会管理人员„„教会的权威机构是长老会,或称宗教法庭,有长老12人和牧师5人组成„„每星期四举行一次例会。„„政府的最高机构是大议会和小议会,由市民选举产生。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编》 (1)据材料1指出,资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采取何种形式?为什么?
(2)结合材料2、3分析,为什么恩格斯称“加尔文的信条正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3)综合以上材料分析宗教改革的影响。 【参考答案】(1)反对天主教神学的形式。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是封建主阶级进行精神统治的有力工具。
(2)加尔文信条中的以成功与否确定“选民”的标准,进一步否定了教会的权威,体现了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激烈竞争中的胜利者的要求,鼓舞了新兴的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加尔文建立的日内瓦教会和政府机构,是民主、共和的体制,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激进派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要求。
(3)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
9、宗教改革(2010年5月山东省枣庄市高三二模33题)(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16世纪,在西欧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和发展,同时资产阶级开始兴起,文艺复兴宣传了个人自由、平等与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的求知的理念。英法等国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一大障碍。
材料二 人们只有通过信仰,而不是其他任何手段,才能回报上帝帝。 ——马丁·路德
通过永恒的、不变的意图,上帝始终决定着谁可以被拯救。谁将被毁灭。 ——约翰·加尔文 (1)据材料一贵归纳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出现的主要原因。(4分) (2)比较材料二中马丁·路德与加尔文主张的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他们的共同主张在欧洲历史上产生的积极作用。(6分)
答案:(1)出发点:反对教皇出售赎罪券。地位: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4分)
(2)共同主张:信仰得救,只要信仰上帝即可得救。(3分)积极作用:以人文主义的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极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焕发出创新精神和生活热情;其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8分)
10、材料一: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 材料二
人的得救与否,不是靠斋戒、忏悔、赎罪,而是完全由上帝预定,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就是“选民”与“弃民”的标志。
(1)据材料一分析,路德倡导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的根本目的是?(2) (2)依据材料一、二,你认为谁的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为什么?(4分)
(3)材料中的两位任务领导的运动对欧洲的社会变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 答案:
(1)目的:建立符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教会
(2)加尔文理由:人在现实的成功是成为上帝\"选民\"的标志,鼓舞资产阶级积极进取精神.(3
分) (3)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否定教皇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推动了尼德兰革命和英国资
产阶级革命。
11、材料一: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的条规,不在于本人的善行和所积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1517年10月,路德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在维登堡大教堂的门上张贴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论纲使赎罪券在德意志各地的销路大减。
材料二:卡尔文是瑞士宗教改革家,······他废除主教制,代之以共和式的长老制;简化宗教仪式;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财产、贷钱取利同担任教师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卡尔文的神学思想在许多方面与路德相同,如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唯一根据和权威;主张“因信称义”等。
请回答:
(1)路德强调“因信称义”的实质是什么?它代表当时哪些人的利益?(2分)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卡尔文和路德主张的相同点。(4分) (3)卡尔文比路德更为激进的主张是什么?(2分)
(4)卡尔文、路德宗教改革体现了强烈的人文精神。这里的“人文精神”的含义是什么?(2分)
(1)实质:反对封建的天主教会(1分)代表利益:新兴资产阶级(1分) (2)否定罗马天主教会权威;主张“因信称义”;坚持圣经绝对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4分) (3)主张建立民主教会;“先定论”(2分) (4)反对盲从盲信,倡导个性解放(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