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
作者:蒋瑞珍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2年第03期
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在考察评价中这样规定“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应该教会学生利用工具书,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深邃思想、精妙构思等进行理解。
然而事实上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又是如何呢?“解释字词——翻译句子——翻译课文——背诵课文”,这可能是大多数语文教师一成不变的套路,老师教得机械、呆板,学生学得没滋没味。究其原因,文言文语言特点与现代文差异极大,对学生而言难以理解,简直是另一门“外语”, 这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主要的恐怕是考试这根指挥棒把文言文教学指挥到了“字字落实”和“背诵默写”这两个终极目的上,要让学生做到这一点,需要反复抓、抓反复,而课时有限,只能老师多讲、学生多背,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几近为零。
文言文,有“文”有“言”, 所谓“文”,指的是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所谓“言”,指的是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文”和“言”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离开“言”,文章无法理解;离开“文”,言成了支离破碎的字词,只是没有灵魂的空壳而已。 怎样上好文言文课呢?笔者感觉要做到——“文”“言”并举,双翼齐飞。 一.夯实基础,注重积累,将“言”落到实处
1、重视词语的理解、积累。词语是理解句子的根本,而且古汉语意思、用法也多种多样,许多与现代汉语意思差异很大,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利用课下注解、工具书、语言环境等加强理解与词语积累,进而培养理解古代汉语能力。
2、加强句子翻译。教给学生方法,结合上下文,利用课下注解及语言积累,以直译为原则,通过换、调、补、删等方法进行翻译,使句子翻译做到信、达、雅。
“言”是基础,基础必须夯实。文意不明不能品文味,因此,疏通文意的教学步骤不能省略,也不能简化。文言实词的意义要明确,文言虚词的用法要知晓,这些基本的功夫要在课堂上落实、强化。该讲的一定要讲,该记的也要记清楚,提问、巩固、检查这些传统的方法之所以能够延续下来,是因为有效果。但是,夯实基础不等于僵化死板,不是千课一面,也要讲究方法,也要发挥艺术性的空间。记得钱梦龙老师教授《愚公移山》时,把文言文的词语掌握与课文内容理解,通过一连串巧妙地发问有机结合在一起,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怎一个“好”字了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文”是根本,必须重视“文”的传承
入选教科书的每篇文章都是才美俱佳的“千里马”。其词句的精美,结构的严谨、思想的深邃都值得借鉴传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成才之道,无不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出师表》的言真情切,《岳阳楼记》的气势磅礴,《三峡》的诗情画意……让人为祖先的生花妙笔啧啧称赞、叹为观止。文言文的思想情感不能不去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特色不能不去赏析。初中生受年龄阅历的局限,认识水平、理解能力都不够高,这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评揣摩,又要注意引领的角度要巧、引领的方式要新。因此,上文言文课,更要注重教学设计,通过科学、合理、新颖、巧妙的问题设计,给学生提供一个领会文章的“抓手”。 三.“文”“言”结合,朗读是连接的桥梁
其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宋代朱熹也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词句的意思,可以通过朗读来加深理解;其二,文言文语言简练、精美,不少名篇语句流畅、字字珠玑,通过朗读来品味,方能品得透彻;其三,文言文是感情含蓄、饱满的,不读不能感悟其深沉。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前提是让学生正字音,要读准;其次要指导学生读对节奏,文言文的断句是一门功夫,节奏对了,句子意思往往也就明确了;而朗读的最高境界,则是读出语气,读出感情,真正沉醉于文章之中。当然,优美的文句、经典的篇目是一定要熟读成诵的,背诵是最好的积累方法,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文言文更应该是味道甜美醇厚的。文以载道、古为今用,文言文的教学,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积累知识、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成就梦想。“言”“文”兼顾方能相得益彰,传承文化。
让我们“文”“言”并举,振双翼而上青云,与学生共同在文言文的天空里遨游驰骋吧!
蒋瑞珍,教师,现居山东胶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ryy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