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锐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国际关系三大主流学派的权力观及其比较

国际关系三大主流学派的权力观及其比较

来源:锐游网
第23卷第1期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1.23No.1JOURNALOFABATEACHERSCOLLEGE2006年3月Mar.2006国际关系三大主流学派的权力观及其比较

焦得刚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300384)

【摘

要】权力是国际政治的核心概念之一,有关权力问题的论述和阐释,学界已有很多。本文则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即三

大主流学派如何看待权力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尽可能全面地揭示出三大学派的权力观及其差异,并力争对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作进一步的解析。

【关键词】国际关系;主流学派;权力观;比较【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42(2006)01-0034-04

AuthorityViewsonThreeMainstreamSchoolsofThought

inInternationalRelationshipandTheirComparison

JIAODe-gang

(SchoolofPoliticsandAdministrationofTianjingNormalUniversity,Tianjing,300384,China)

【Abstract】Authorityisoneofthekeyconceptsofinternationalpolitics.Therearequitealotoftreatisesand

explanationaboutauthorityprobleminacademiccircles.Thisthesis,fromanewangle,thatis,fromthequestionofhowthethreeschoolslookonauthority’spositionandfunctionsininternationalpolitics,managestostatetheirauthorityviewsanddifferenceandaimsattheanalysisonthereasonsofsuchdifference.

【Keywords】internationalrelationship;mainstreamschoolsofthought;authorityviews;comparison

国际关系是指处于世界体系内各主权国家和其他独立实体之间的多层次关系。[1]国际关系作为一种现象由来已久,但人们通常认为,国际关系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上个世纪20年代前后的事。在国际关系学80多年学术发展史上先后形成了三大主流学派,即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权力问题作为国际关系的核心范畴之一,自然成为三大主流学派关注的重要领域。由于三大流派看问题的视角不同,方法不同,因此对问题的阐述也就不同,于是便造成了它们在同一个问题———权力问题上面,所得结论也不尽相同。

直是国际关系学界公认的理论范式。在现实主义的发展史上,先后出现过古典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和进攻性现实主义等不同分支。这些不同分支一方面都有一项“权力政治论”的帽子,另一方面彼此间又多少存在着一些差异。

现实主义对权力问题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修昔底德在其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中提出的“强者为所欲为,弱者尽受其苦”可看作是“国家间政治即权力政治”这一现实主义经典论断的最初论证。[2]此后,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也有过相关论述,但他们关于权力问题的简单论述只是奠定了现实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

《国家间政治》最终奠定了1948年摩根索发表的

现实主义在国际政治中的主流地位。在摩根索看来,“无论国际政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权力总是它的直

[3]

接目标”摩根索认为“国际政治同一切政治一样,都

一、三大学派的权力观

(一)现实主义的权力观

现实主义作为国际关系理论中最古老、影响力最大的一个范式,长期以来,因其以简约明确的表述抓住了国际政治的本质而备受政治家和决策者的青睐。从摩根索到华尔兹,再到米尔斯海默,现实主义一

【收稿日期】2005-10-27

是为权力而斗争。在个人之间,权力斗争表现为一个

【作者简介】焦得刚(1978-),男,安徽六安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0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基础

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第1期焦得刚:国际关系三大主流学派的权利观及其比较35

人力图控制另一个人的行为;在国家之间,权力斗争则表现为一个国家企图控制他国的行为。国家的外交

[4]就是为保持、扩大和显示国家权力服务。”总之,在

组织,应当也可能是国际社会大家庭共同追求的一种目标架构”。理想主义者认为人类可以逃脱追求权力的欲望,可以逃脱因安全而必须要增加权力的安全困境,任何冲突都可以通过某种理性中介的调和而化解。[7]在理想主义者看来,权力是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他们对权力嗤之以鼻,提出在国际关系中,道德和法律而非权力才是和平的保障。

古典现实主义者看来,国际政治的特征就是权力之争,这不仅因为诸如世界政治之类竞争性领域具有权力斗争的内在逻辑,而且因为“对权力永无止境的追求,揭示了人类思想中的普遍本质”。

20世纪70年代后期,面对战后权力结构发生重

大变化的现实,一些学者开始反思古典现实主义对国际政治现实的阐释力。1979年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产生。结构现实主义提出了不同于古典现实主义的权力观,赋予权力以新的概念和功能。与古典现实主义把权力看作是目的本身,一国参与国际社会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获取权力不同,新现实主义则强调权力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国家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权力获取安全,而不会让权力这个可能有用的工具,成为它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对一国来说,权力有一个适当的量,太大或太小都有危险。权力太小,就会遭受别国的攻击;权力太大,则会刺激一国冒险扩张,也会刺激别国增加军备并与其他国家结盟抵制强国,造成国际局势不稳定。[5]

进攻性现实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从结构现实主义中演化出的一个分支,2001年12月出版的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是该理论的系统总结。按照进攻性现实主义的假定,国际体系总体上仍是霍布斯式的无政府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安全是稀缺的,国际政治中几乎看不到维持现状的国家,追求权力最大化是国家生存的最佳选择,最大的力量确保最大程度的安全,一国的终极目标是成为体系中的霸

[6]

可以说这是对古典现实主义权力观的回归,甚至权。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不少国际关系学者开始探

索非物质性权力因素的作用和意义。1977年,基欧汉和奈的《权力与相互依赖》问世,成为新自由制度主义崛起的宣言。

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在全球日益密切的相互依赖中,国际体系中权力的性质也发生了改变。权力不再是国家行为的唯一目标。事实上,没有合作或是其他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的参与,任何行为体都不可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无论这种需要涉及国际安全还是经

[8]

济繁荣。基欧汉提出,“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赖的

时代”,“国家权力一向被分析家和政治家视为‘试金石’,现在却变得越来越难以把握了”,[9]就是说,在世界主题发生转换的情况下,国家追求的首要目标开始由经济福利代之于权力或安全,国际关系的主旋律是合作而不是冲突,因为从代价上说合作常常比冲突更实惠。新自由主义还提出“国家意图说”,以此来弱化权力的地位,基欧汉说,“一些国家对别国追求利益行为的敏感性,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受了那些国家意图

[10]的影响和驱动。”奈则提出了“内容包括社会联系、

经济相互依赖和国际制度对国家的影响”的软权力观,[11]这与现实主义主要以军事实力为基础的权力观又有很大不同。可见,自由主义在承认权力重要性的同时,对权力的定位、构成及作用作了自己的理解。

(三)建构主义的权力观

建构主义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为学术界所重视并进而成为国关学界最重要的理论流派之一,它主张用社会理论重读国际政治,1999年温特发表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标志着建构主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建构主义的主要特点就是强调社会建构对国家行为影响。作为一种强调观念的理论,建构主义承认物质性因素的客观存在,但强调物质性因素只有通过社会性结构才能够对行为体的行为产生有意义的影响。[12]在建构主义看来,国际政治中权力和利益的确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权力和利益之所以具有作用,是因为造就权力和利益的观念起了作用。“观念决定权力的意义与内容,决定国家实现利益的战略,也决定

[13]利益本身。”建构主义“并不否认利益和权力的核心

对权力的崇尚比前者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自由主义的权力观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也不是铁板一块的。从早期的威尔逊理想主义,到近年来学术界讨论很热的新自由制度主义,都属于自由主义阵营中的重要代表。与现实主义相比,自由主义“表述了人、国家和国际体系中光明理想的一面”。

现代理想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学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把维也那会议以来因大国均势政策而维持的所谓欧洲百年和平局面打得粉碎,不少政治家和学者对战争灾难进行了反思,结果理想主义学派就应运而生。理想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时任美国总统

・的伍德罗威尔逊力图在其执政时期的对外政策中实

践这样一种“理念”,即“和平与正义、国际法律和国际

36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地位,但它认为权力和利益的内涵需要重新界定,简言之,权力和利益不是物质的,而是由观念构成的”,

[14]

走得更远,它认为国际结构不是物质的而是观念建构的社会意义上的结构,本质是知识或观念的分配,其中最根本的是行为体之间的理解、期望及其所构建的认同与利益,这样,国际生活的特征不再是取决于权力或权力的结构,而是国家之间相互存有怎样的信念和期望。猜疑会感到威胁,反之则建立信任。可见,从现实主义到建构主义,权力作用的绝对性步步打折。

(三)权力的来源不同。现实主义的鼻祖摩根索认为权力是由人口、外交等九个方面要素构成,并对军事实力给予格外重视;新现实主义也有类似的表述,认为权力是国家的综合实力,包括“人口、领土、资

[18]

源禀赋、经济实力、军事能力、政治稳定及能力”。而

它所遵循的逻辑是:观念建构利益,利益建构权力。

温特指出,国际政治的本质由权力关系塑造的这种观点不是只有现实主义才持有的观点,现实主义权力观的独特之处是“权力的作用主要是由单纯的物质力量构成的”,而与之相对的建构主义则认为“权力主要是

[15]

由观念和文化情景建构的”。上述分析表明,建构主

义承认权力及其作用,但更注重观念及其建构。

二、三大学派权力观的比较分析

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及建构主义也都是适应了不同的时代条件或一个时代的某一方面条件的产物,正是这种出发点的不同,致使他们对权力做出了不同的解读。

(一)权力的地位不同。摩根索认为,“政治法则的根源是人性”,而人性本恶,权力作为“人支配他人的意志和行动的力量”无处不在。[16]国际关系作为一种放大了的人际关系,权力争夺具有必然性,国家利益由权力来界定,就此奠定了权力理论在现实主义甚至是国际关系理论的至高地位。结构现实主义尽管不再强调权力是目的,而代之以安全,但对国际无政府状态的悲观估计要求国家将权力作为维护安全的最佳手段而予以高度重视,与经典现实主义相比这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权力寄予了厚望。相对而言,自由主义特别是新自由主义对无政府状态的估计相对乐观,在纵观了经济等领域后,认为国际合作是可能的,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动用军事力量代价高昂,其成效如何难以预料”。[17]因此它不像现实主义那样强调凭借权力来获得最大化利益,而是突出国际合作、国际制度的作用。建构主义则是从社会学入手,强调观念建构,与权力决定一切的逻辑相反,认为观念建构权力,这里,权力是重要的,观念却更重要,观念作为决定性的因素代替了权力的至高无上。就是说,从现实主义到自由主义再到建构主义,权力的地位呈现由强到弱的趋势。

(二)权力的作用不同。对权力作用的估量直接影响它在理论建构中的地位,现实主义推崇权力是因为对权力的作用寄予了厚望。摩根索认为,国际政治就是权力斗争,追求权力既是国家的目标又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打消对权力的欲望只会自取灭亡。新现实主义虽不再强调权力作用的绝对性,但在国际体系的构成和变化上权力分配的影响依然是决定性的。而自由主义却认为以权力斗争为主要内容的现实主义已不能说明当前现实,国际社会的相互依赖是存在的,国际合作是可能的,国际制度是可行的。建构主义则

以基欧汉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则认为“权力赖以产生的资源现在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了”,[19]非对称相互依赖也可以是权力的来源,甚至在信息化的浪潮下信息也成为权力的来源,在这里权力的来源更加多样化了。建构主义尽管强调观念的建构作用,但也关注物质力量的组成,如果仅从物质角度上考虑权力来源,建构主义与现实主义具有相似的思维向度。但“观念决定权力的意义和内容,决定国家实现利益的战略,也决定利益本身”的逻辑注定了在建构主义那里,权力主要是由观念建构的。

三、三大学派权力观差异原因解析

权力在国际政治中的存在是必然的,国际关系三大主流学派无一能跳过对权力问题的研究。但是由于各派所选取的理论切入点不同,在回答国际社会中各国为什么追求权力或想通过权力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一问题时,各派都基于它们对国际政治的不同解读给出自己不同的答案,从而导致各派在都承认权力存在的前提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权力观。现就造成三大主流学派权力观差异的原因浅析如下:

(一)对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的认识不同。无政府状态作为国际体系的结构特征基本能得到各方的认同,但对它的具体理解却存在较大差异。摩根索所创立的现实主义学说,其理论前提就是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特性,他认为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奉行弱肉强食的法则,这使得国家追求权力具有不可避免性。对这一理解作了修正的新现实主义则认为“无政府状态是指国家之间和全球范围缺少法律实施和秩序,而不“自助必然是无政府秩是指混乱和无序的状态”,[20]但序中的行为准则”,[21]其中的国家都以自己的方式争取在国际权力分配结构中的优势位置,结果依然导致权力政治,与古典现实主义殊途同归。而自由主义特别是新自由主义对无政府状态持相对乐观态度,认为这种状态并不必然导致冲突与竞争,国际社会是无政

第1期焦得刚:国际关系三大主流学派的权利观及其比较37

府但有秩序的,由于武力解决冲突的代价太高,合作不但可能而且存在。这样的逻辑结果就是肯定权力但不崇尚权力,甚至对权力作了更广泛化理解,如软权力的引入。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虽对无政府状态有不同的理解,但都认为这种状态是给定的,建构主义与他们最大的不同就是认为无政府状态不是给定的,而是由国家造就的,“使无政府产生意义的是居于其中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结构”,当然,“我们不是说无政府体系没有结构或逻辑,而是说导致产生无政府体系结构和逻辑的是文化结构”,[22]不同的文化结构或观念会让这种无政府状态有不同的结果,并不一定导致权力政治。总之,对无政府状态不同理解致使现实主义推出权力政治,自由主义推出合作,建构主义则推出观念建构,最终导致权力在三大理论中地位作用等迥异。

(二)人性假设的不同。政治事务的本质是如何对待人,因此任何政治理论和学说都有意无意地以关于人之本质特征的假设为出发点,有的始于对人的善恶的判断,有的发端于关于人类有知无知的基本假设。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是从善恶出发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受人性本恶的支配,人的私欲在政治上表现为权力的意志,国家的权力便是这种人对权力的意志的扩大,而由权力界定的国家利益具有不可调和性,结果战争不可避免。在现实主义看来,人类的进步常常是进一步退半步。自由主义就没有这么悲观了,他们有的认为人性是不确定的,可善可恶,有的认为人性是恶的,但通过客观的环境是可以变化的,人类也是一直向文明的方向发展的。特别是新自由主义更强调国际关系中的非权力因素以及人的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即人性当中善的或可善的一面,这样就不再一味为了权力而追求权力,而是综合多种因素致力于实现国际合作。国际政治中,建构主义存在着这样一种有关人性的基本假定:“人是积极地、社会地、创造性地存在”,对人性本善或恶不做进一步的深究,而是更多地强调个人乃至国家之间的交往受观念支配产生的结果,这里的观念指的就是行为体在交往中产生的共同的理解和期望,这种理解和期望有的具有高度的猜疑性,有的则具有高度的信任性,不像现实主义那

样充满悲观色彩,就是说建构主义对人性的假设也不是单纯地以性本恶为出发点的。

四、结语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各派都在不断地从现实中寻求自己的理论支撑点,有说服力的理论就是那些能或部分能记述、说明和预测现实的理论,同一时代并存的几大理论由于切入点的不同不管在理论上形成多大的差异,毕竟面对的是同一现实,这样与其说各学派之间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还不如说是亦此亦彼的关系,权力观上亦如此,对其进行简单的梳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主流学派的概况,进而对当前变幻莫测的国际政治多一份理解。

【参考文献】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1][7][10]倪世雄.M].大学出版社,2001.

[2]PaulR.ViottiandMarkV.Kauppi,InternationalRelationsTheory–RealismpluralismGlobalism.LondonPaulMacmillanPublishingCompany,1987.78.

国家间政治[北京:中国人民公[3][16]汉斯・摩根索.M].安大学出版社,1990.

国际政治学概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4][8]李少军.M].社,2002.

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上海[5][18][21]肯尼思・华尔兹.M].人民出版社,2003.

唐小松译.大国政治的[6]约翰・米尔斯海默著,王义栀、悲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M].

权[9][17][19]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力与相互依赖(译者前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M].

2002.

冷战后国际关理论的变化与发展[11]星野昭吉,刘小林.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M].1999.

国际政治[12][13][15][22]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

的社会理论(译者前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M].

2000.

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北京:长征出版社,[14]郭树勇.M].

2001.

国际政治理论中的无政府状态假设:不同流[20]丁韶彬.

派的比较[教学与研究,J].2004,(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ryy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