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锐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论文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论文

来源:锐游网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论文

摘 要:古诗词的学习重在学生的感悟自得,重在教会学生审美鉴赏。因此,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引领策略,让学生充分感受、想象和体验古诗词的语言 美、情感美、意境美、人文美。让学生诗意地行走于古诗词之中,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他们的诗词鉴赏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情感力、审美品位和 创新能力,让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高中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一定要注重古诗词鉴赏教学,引导学生以审美的态度走进古诗词,通过对话、涵泳、品味、感悟,并伴 以积极的情感活动,能使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感受,让他们汲取精神的养料,提升他们的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从而满足学生主体鉴赏的需要,促进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发展。

一、对照写作背景,还原求解,体会诗词情感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诗词能反映现实,能反映一定程度的社会政治面貌。因此,进行古诗词鉴赏教学,首先应让学生了解诗人及诗词的创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 的处境和心态,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找到诗人感情的源头,摸清诗人感情的脉搏。同时通过背景材料的铺垫和相关材料的渗透,能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精髓,理清全诗 的脉络,理解和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情、诗意,从而引领学生走进诗词,走进诗人的感情世界。通过这些,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 魅力,提升他们的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杜甫的《登高》一诗,写的是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

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诗中“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但学生 对此句很不理解——登山远望,站在高处看风景,“无山遮隔”,应是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的,可为什么诗人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望之 则不忍,不望又不能”呢?如果事先介绍了背景,学生就不难理解了。

诗人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 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为了排遣苦闷,诗人抱病登上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但此时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只因无山遮隔,才致使中原成 为沦丧之地;由于“无山”,故能“极目”,因“极目”而视通万里,由此而生“万里愁”。向北望,望之则不忍;不望,又是不能不望。他很后悔登上这江阴的浮 远堂,情感在矛盾中碰撞。这样,学生再读这一诗句时,便不难理解诗人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二、倾情反复朗读,唤起表象,品鉴诗词意境

诗词的节奏和韵律是传达情绪的最直接而且最有力的媒介,要想感知诗中的形象,理解诗中的内容,领悟诗中的情感,只有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才能深入意境, 引起联想和想象,激发起共鸣。所以,在诗词鉴赏教学中,朗读有着它重要的地位。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朗朗上口的韵律中,使学生感受语言的精炼、情感的丰富、 意境的悠远、画面的开阔、色彩的浓丽。

同时,由于诗词语言凝练,思维跳跃性大,有大量的省略与空白,

在学生反复多次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可以突破其形象的有限性。让学生从形象的有限性中寻找想象的无限性,将虚实结合,幻化成一幅幅画面,铺卷出来,唤起艺术想象,从而得到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以“归”字为着眼点,描述了恬淡自然、清静安谧的田园风光。所以,在教授这首古诗时,应以引导学生体会欣赏诗歌的 意境为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让学生想象诗词所绘之景。学生在涵咏吟诵中,将诗词的语言文字幻化为可感的视、听觉形象,感受到田园生活的幽静。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深巷狗吠、桑颠鸡鸣等,这些意象巧妙地组合在一起,由远而近,由近而内,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从而构成了一幅情趣盎 然、赏心悦目的田园风光画。这幅画吸引学生置身其中,让学生去品味诗中有画的视觉美、情景交融的意蕴美、自然无边的动态美、韵味无穷的余味美,让学生自然 领悟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和诗人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体会到诗人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三、品味精美词句,感受语言,领悟诗词内涵

古人十分注重炼字,“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古诗词的语言常常是凝练含蓄、耐人寻味的。鉴赏古诗词就得认真地咀嚼把 握诗词中的精美词句和关键字眼,只有弄清诗词中的字、词、句,把整篇读懂了,才有可能从总体上加以鉴赏。因此,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对诗词 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词语、一句句精妙的句子,认真琢磨、反复推敲,品味

语言的恬淡优美,从而领略到古诗词语言的精妙。只有这样,才能把握诗词的中心内容和 领会诗人的情感,走进诗词的内心。

四、挖掘人文内涵,增强审美,培养崇高情感

鉴赏诗词,不仅要鉴赏诗词本身,还要对作者内在的精神、性格、人品、生活、态度等方面进行思考、评价、借鉴和学习,也就是要挖掘诗词的人文内涵,去感受诗 词的人文精神。《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充分利用古典诗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鉴别能 力。”人教版所选古诗词,不仅文质兼美,而且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价值。因此,挖掘并有效传承古诗词中的人文价值,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崇高 的理想,塑造学生完美的品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通过对一连串的历史人物,如,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的追怀褒贬,抒发了词人坚持复国的雄心壮志和年纪 老大却壮志难酬的悲愤。教学时,在学生初步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站在词人的思想境界之上思考问题,让学生找到最能体现主旨的一句:“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是词人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的愤概。借此,可以使学 生领悟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忧国忧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逐渐构建起新的人文精神支柱。

古诗词的学习重在学生的感悟自得,重在教会学生审美鉴赏。因此,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引领策略,让学生充分感受、想象和体验古诗词的语言 美、情感美、意境美、人文美。让学生诗意地行走于古诗词之中,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他们的诗词鉴赏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情感力、审美品位和 创新能力,让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ryy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