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清照词的女性特征
论李清照词的女性特征
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44 学号:44
指导教师:44
摘要:身为女性作家,李清照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及其女性的情感和笔触给我们展示了男性文学之
外的女性世界,以女性为主动叙事者的地位表达着女性情怀。同时,她在强调词的协律,崇尚典雅情致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使自己的词作语言风格独树一帜。
关键字:李清照 女性意识 女性视角 女性情怀 女性形象 一、李清照独特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李清照现存48首词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其内容和格调有很大的不同。 (一)前期: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和郁郁寡欢的少妇时代及其词作。
1、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及其词作。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修养的家庭,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史载其母王氏也“善属文”。良好的教育,优越的环境,加之李清照天资聪慧,极富文学禀赋;又酷爱读书,博闻强识,形成了词人深厚的文学修养。其父母对待儿女的教育的态度非常开明,所以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无比热爱生活的女子。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了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山水,表现出蓬勃的青春气息。如写于她十七八岁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词集中地表现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她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像一颗自由的种子,健康地成长着。在她身上基本上看不到什么封建规范,礼教枷锁的影子,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鸥鹭水鸟这些有名的景物却在她的身上留下了天然的素朴与自由的印迹。其作品中洋溢的朝气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跃然纸上,字里行间分明可以看到一个十七八的少女那无拘无束、天真浪漫的形象。
2、郁郁寡欢的少妇时代及其词作。李清照十八岁与赵明诚结婚,夫妻志同道合,诗词酬唱,共同收集整理金石文物,生活颇舒心满意。然而婚后不久,随着赵明诚的两次出仕,夫妻之间出现了短暂的别离,这在李清照宁静的心湖上吹起了阵阵涟漪。她借助女性特有的细腻、丰富的感情,敏感地感知到了大自然的“风吹草动”、细微变化,且脱去了少女时的羞涩和稚气,大胆地把千种情怀、百般思念都付诸笔端,写下了许多充满离愁别绪、相思之苦的词作。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上片词人寓情于物,通过对代表别离的“兰舟”和传递锦书的鸿雁等的刻画,把自己对丈夫热烈、真挚的爱
1
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情和相思之苦抒写得淋漓尽致;下片寓情于景,词人借飘零之花,流淌之水来抒写愁情,故作排遣,“才下眉头”似乎愁情略减,“却上心头”则比在眉头更愁,词人通过这灵动的一瞬间的表情,深刻地表现出无法排遣的相思之情。比之于少女时代的天真俏皮,此时的少妇形象则脱去了几分稚气,更偏重于从一名敏感的青年妇女的角度来表现出她所具有精神苦闷和爱情心理。
(二)后期:凄苦悲凉的老年时代及其词作。
宋朝遭受“靖康之难”,金人的兵火毁灭了他们美满的家庭生活和艺术空气。南渡不久,与她志同道合的丈夫病死,她的金石书画也惨遭厄运,十余尾书被烧为灰烬,散为云烟,而她本人孤苦伶仃地辗转于绍兴、台州、温州、金华等地,与难民为伍,更有甚者,她还被诬为通金叛国。在这样的凄风冷雨之下,李清照作为一个柔弱的知识女性,她的作品反映出来的仅可能是哀叹自己的流离失所与哀叹痛苦,虽然在客观上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但格调极其低沉。她的词作的思想内容就是哀叹她的个人家破人亡和流离颠沛的不幸遭遇。她后期的主要代表作《声声慢》就是用眼泪写成的感人故事。同时她深感今衰昔盛,很自然的流露出家国破碎和怀念故国的愁思,如《武陵春》、《蝶恋花》、《永遇乐》等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试想,李清照南渡后景况突变,她如何能不涕泪俱下呢?在她的曲曲悲歌中,我们听到了时代的声音,她的不幸与伤痛是那个时代共有的,她用笔间接地反映了南渡后国破家亡、背井离乡的哀痛,也让我们看到了动乱时代人民生活的悲惨。 二、李清照词的女性特征 (一)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
女性的自我意识,即女性的自我认识,是女性对自身存在的特殊性的探秘,她观察到的不再是男性眼中的女性,而是女性眼中的自己。她既有女性对男性经验的一种积极有效地否定,也是女性的一种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李清照作为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天才女性,她的作品至今流淌着作者的真情和血泪,流淌着作者与自然、社会紧密联系的生命活力。从创作的另一角度看,李清照的词是对自己生活和心理状态的抒写,是她情感多样和心态的自然流露,更是词人作为一个女性对自身情感的体验和认识。这种体验和认识饱含着词人一生热烈而又孤独、痛苦而又执着的人生追求。李清照用自己的创作向我们诠释了那个时代作为前卫者的女性自我意识。
1、纯净而高雅的女性主体意识。女性的主体意识即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从晚唐到宋代,一般都是男性词人借女子作闺音,都着
2
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墨于外在形象的描绘,常常流于公式化的形象,似乎每个闺中女子,就一定有个在外的夫婿,所以她们无心修容、常独自伤怀,这种作品,其实是男子对于女子在道德上的规范与期望。男子对于女性细腻的内心世界,总是如蜻蜓点水,或是隔靴搔痒一般,无法进一步的写出心境,感受这些属于内心比较深层的东西。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把美人的睡眠、懒起、画眉、照镜、穿衣等一系列娇慵的情态以及闺房的陈设、气氛、绣有双鹧鸪的罗襦,一一表现出来,接连给人以感觉与印象刺激。但它没有明白表现美人的情思,只是隐隐透露出一种空虚孤独之感。李清照不同,她是女性,她所描绘的就是自我的生活,她的词,充满了纯净而高雅的女性意识。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这首小词的思想容量尽管有限,但它借咏海棠传达了青春易逝之叹,它对“花事”的关切,就是对青春的珍惜。
2、执着而热烈的女性情爱意识。李清照的词着眼于女性特有的心理特质,着眼于塑造真实可感的自我形象,抒写了她的爱情的烦恼与忧愁、幸福与快乐,表现了宽泛而厚实的挚爱与挚情。女性意识已经觉醒而又有着深厚学养的李清照,对待爱情,她“不是裹着沉重的礼教外衣,失去女性自我意识和情感世界,迎合三从四德审美规范的雕塑品,而是有独立意识和情欲要求的灵魂和肉体完美统一的真实、活泼的女人”,她没有压抑爱情所带来的快乐,相反,却将爱情给予生命的莫大愉悦和幸福,淋漓尽致的挥洒出来,让人们同她一起分享这份生命的快慰。新婚后不久的李清照曾写了一首《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这种新颖独特的痴情专注,与其说是鸥鹭对湖光山色的留恋,毋宁说是新婚燕尔的少妇对丈夫的痴情,我们从中不难体味对生命充满深刻眷恋的女词人鲜明的情爱意识。
3、自恋、自强的女性独立意识。女性平等意识,即女性对现实生活中从属地位和一切歧视现象与行为的意识敏感性,以及对女性应有享受和男性同等地位的权利与地位的确切认知。李清照的词为我们描绘了一系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些形象与李清照的生活经历相始终,例如天真的少女、多情的少妇、有志的才女、抑郁的老妪,这些女性率真、要强、敏感、孤傲、放达,我们完全可以把她们看作李清照自我生命的写照。如《点绛唇》描写了一位薄汗透衣,尽情“蹴秋千”的朝气蓬勃的少女,在“见有人来”,“和羞走”的慌乱逃避中,来不及穿鞋,就穿着袜子朝里走,头上的金钗冷不防也滑脱
3
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了,还要“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仿佛一个好奇活泼、顽皮可爱的天才少女活现在眼前,这不是封建礼教规范中端庄柔静、低眉顺眼的淑女,而是一个书香宦家有教养的不同流俗,富有个性的大胆热烈而又有几分羞怯的青春少女。
4、饱受离乱后的女性忧患意识。李清照的词具有浓郁的感伤情调,充满了女性特有的孤独和伤怀,尤其是李清照晚年离乡思亲和国破家亡的遭遇,加上女性特有的多情和敏感,形成了她浓重的忧郁气质和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首先在于她的多愁善感。李清照具有女性敏感多思的情怀,使她对身边看似平常的事物具有特殊的敏感,如花开花谢、梧桐细雨、雁影莺啼等都能触动她的愁思,并借此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其次,李清照的忧患意识也源自于她真挚的爱情。仔细研读李清照的词作,我们会深深的感受到李清照饱尝的爱的痛苦、爱的忧患,词人对炽热爱情的吟唱浸透着一种“依遍栏杆,只是无情绪”的孤独和失落。这种痛苦和失落,又绝不仅仅限于个人的生离死别,而是沉淀了更多的社会忧患意识,折射出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灾难,尤其在她后期词作中那种悲凉之感和沉痛之情表现得尤为强烈。另外,李清照的忧患意识还在于她有着一颗赤诚的“匹夫”之心。作为宋代女性的李清照,虽然不能完全超越被幽闭的命运,直接对国家的兴亡盛衰产生影响,但她总是怀抱着“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抷土”(《上枢密韩肖胄诗》)的壮志,使她的诗词“往往饱含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尤其是南渡之后的作品,蕴含着深沉的家国之恨和饱经忧患后的深切感受,突破了传统婉约词拘于个人爱情、离情的狭小格局,而显示出一种内在的坚实与沉博”。如李清照的《咏史》诗:“两汉本继昭,新室如赘疣。所以稽中散,至死薄殷周”。诗中以两汉喻两宋,以“新室如赘疣”对王莽新朝的鄙视和讽刺,鞭挞了南宋初期金朝扶持的张邦昌和刘豫的傀儡政权,寄托了作者期望南宋王朝光复河山,统一祖国的愿望。 (二)凄清孤寂的女性情怀
无论南渡前后,词中所表现出的凄清孤寂的女性情怀都是李清照一生的真实写照。 1、南渡前。李清照有过幸福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其夫赵明诚与她志趣相投,早在结婚初期,两人就同去市场购物,“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然则赵明诚是一位官宦子弟,后来又在宦海中不断沉浮,他自有自己的事业要干,不可能像柳永笔下所写的“似恁偎香倚暖,抱着日高犹睡”(《漫卷紬》)那样,整天陪伴着闺中之人。因此,夫妇间的离别和相思也就常会发生。例如《一剪梅》,就写尽了李清照因离别相思而生发的孤寂情怀。感情的跌宕,真是令人有一唱三叹之慨。不是深于闺
4
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情的人,是决不能写出这样悱恻动人感情的。李清照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表现了词人在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愁绪。上片由白天到夜晚,愁苦之情溢满其中。下片则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苦,末尾三句设想奇特,比喻精彩,末句“人比黄花瘦”,更成为千古绝唱。所以总起来说,即使是在南渡前的前半生,李清照的感情世界中,早就荡漾着一种凄苦孤寂的情怀。它的最为传神的表现,可以举出一个“瘦”字。人所熟知,李清照的词有两句都以“瘦”字脍炙人口,一是《如梦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二是《醉花阴》中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两处的“瘦”字,非但可见她炼字琢句方面的深湛功力,更可窥见其内心的孤凄情怀。前一处虽然写的是海棠遭受风雨后的叶茂花残,但这“瘦”字所表现的惜花之情,岂不又是她与花的“同病相怜”。后一处则直接是写自身,秋风一起,竟比黄花还瘦几分!这个“瘦”字,不仅是形容形貌的憔悴瘦弱,更给人以“人有病(心病),天知否”的联想,堪称其凄清孤寂之女性情怀的生动写照。
2、南渡后。靖康之变,既给李清照带来亡国灾难,又使她痛失丈夫。以孤舟嫠妇的身份漂泊在江南客地,怎会不使她倍增凄苦孤寂的情怀,一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二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读了此等词句,其心情之痛楚,情怀之凄凉,完全力透纸背了。所以总起来看,从前期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到后期的“如今憔悴,怕见夜间出去”,李清照的词始终以其凄清孤寂的女性情怀散发着摇人心旌的艺术魄力。如《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上阕描写芭蕉的诗意、清新,下阕笔调一转,立刻被离情所牵牢,无限的愁绪由芭蕉树上发出。李清照填词,极善用叠句和叠字,这首词通过对叠句的适当使用,加深加重了思乡之情。“阴满中庭”重复了一句,不仅声音凄美谐婉,而且词意和下句的“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起着如影随形,脉络一贯的作风。下片的“点滴霖霪”也是这样。雨打芭蕉,一点一滴的声音,在更深夜静的时候,是那么清澈地传送到离人的视野,令人深深体会到作者太多的感触。“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沉郁凄凉,令人不忍卒论。
(三)塑造了独特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1、李清照词中抒情主人公形象塑造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率真性。宋代作家多为男性,以男性作家描写女性生活,代女主人公立言,对女性的思想、内心缺乏深入的了解,因而有很多所抒之情只是想当然尔,所用材料也是片面之言,难免会有东施效颦之病。
5
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只有到了李清照,才开始对女性内心世界的真正严肃而深刻的描绘。由女词人来写女性闺房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塑造了一个率真和纯粹的闺阁多愁善感、凄清孤寂女抒情主人公形象。李清照词中的女主人公,都是她自己,以己之情,抒己之怀,率真坦荡。李清照的词最大特色在于“真”,所写的事真,所抒之情情真,以她特有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笔触去感知人生和抒发感情,使其词有别于花间词、柳永词,也有别于苏词,而真真正正的是“别于一家”的易安词。如《点绛唇》,把一个天真、活泼而又有点儿爱娇的少女形象,写得如此活灵活现,却又耐人寻味无穷,这不是男性词人们所能想象得出的。这些以率真之笔抒率真之情也不是士大夫文人们凭揣想写得出的。
2、李清照词中抒情主人公形象塑造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纯粹性。李清照的作品之所以能打动读者的心,使读者产生了共鸣并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靠的是纯粹的真情实感。明王世贞说:“此非深于闺恨者不能也。”那些假托妇人之口言闺情的词人,往往有矫揉造作之态,很少能开拓出这等感人的意境,原因就在于缺少这样的真情实感。汤显祖在《焚香记总评》中说:“其填词皆尚真色,所以入人最深,遂合后世之听者泪,读者颦,无情者心动,有情者肠裂。”而这种动人的真情实感,凭着冥思苦想是编造不出来的,它只能来自作者对生活的真切体验。李清照的词是她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其中抒写的国恨、家愁、闲怨等,都发自她的内心深处。如《声声慢》,全词概括而集中地反映了南渡以后她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境界逼真,情绪迫切,写尽了她凄惶的天涯沦落之悲。李清照身逢乱世,又加丈夫新丧,应该说,《声声慢》中“凄凄惨惨戚戚”的情怀,是国难家灾当头,一个百无聊赖的孀妇的痛苦心声,是心底真情的流露。 (四)具有独特存在和意义的女性视角和话语
李清照的词作,无论是就其思想还是就其内容而言,都处于当时的主流文学之内。为时代所限,她本人也不具备当代女性那样强烈的自我意识。但在男性作者占绝大多数的宋代词坛上,李清照的女性身份及其词作的女性视角和话语,使她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历史价值,在真实的展现女性生命体验这一点上,又具有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另一境界。
1、男性视角下的女性话语与女性视角下的女性话语。在宋词中,男性作者笔下的闺怨词比比皆是。李之仪的《卜算子》就完全是一个女子发自内心的自白,而且颇具口语化的色彩:“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等等,这样的诗词随处可见。但是很
6
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显然,这些借女子的口吻来抒情表意的诗词中的男性话语的存在是毋庸讳言的。诗也好,词也好,婉约也好,豪放也好,其写景叙事的作用或许更多地仍在于更好的抒情,中国文人独特的抒情气质使得青山绿水、花鸟虫鱼以及处于弱势地位的女子都成了抒情的载体。同时由于长期受儒教所宣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思想的浸淫,中国的传统文人在面对“君父”时就表现出特别强烈的“臣妾”意识,这也使得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借助闺中怨妇以及香草美人的形象来抒写自己对“君父”的期望和自己的不得志。即使是在那些似乎是完全从女性视角出发并用女性话语来表达女子情感的诗词背后,也都若隐若现地有一位以强者的姿态站立着的,并以俯视、同情的目光注视着诗词中人的男性作者的身影。
这样,李清照词的流传就显示了它独特的价值。从我们今天的角度看,这价值的存在,不仅是因为李清照词的独特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使然,同时也因为李清照作为一个女性词人能够真正的从女性视角来写女性自身的生活和情感。女性视角背后的男性身影和声音的存在,男性的那种悲天悯人的态度,有时可能会妨碍部分女性读者阅读感情的彻底投入,妨碍她们与作者、作品的平等交流。而由女子自己来表达,尤其是用发自作者内心的真实话语来表达,则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无论是前期对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的天真描绘(《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还是后期对流落南方后国破家亡、物是人非的感慨(《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无论是透过“绿肥红瘦”、“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样或明丽或凄清的句子,还是透过秋雁、菊花、梧桐、细雨这些富有喻意的形象,我们都不难看出,李清照词对时事、生活、感情的抒发来自作者自己的切身体验,是发自女性内心的真实的声音,因而有着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所作的闺词所不能替代的、独特的、真实自然的魅力的另一境界。正是这一点,使得我们得以从文本到作者,再一次以肯定的目光来看待作为一个成功的女性词人而存在的李清照,看待其作品中女性的视角和话语的独特存在和意义。
2、展现女性生命和个性的真实话语。作为一个生活在11、12世纪的大家闺秀,李清照的生活空间和女性主体意识显然不能和我们今天的女性作家相比,自然也不存在所谓的对男权文化的自觉的“颠覆”与“反抗”活动。然而,作为一个聪敏的多才多情的女性,这并不妨碍她用笔来抒写自己的人生,抒写自己的生命体验。纵观《李清照集》、《漱玉词》辑本中的词,其词记录了一个女性一生的际遇和情感,婉转清丽的语句之间饱含着百转千回的身世之感。李清照虽然对“学诗谩有惊人句”颇有几分不满,但因时
7
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代的限制,李清照注定不能在政治、社会生活中有所作为,她表达的更多的仍是自己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生活体验。《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和《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等都是抒写闺情的名篇。在词中,李清照大胆的将自己送别丈夫时的恋恋不舍之意与两地相思之情付诸笔端,真诚的袒露内心,表达了自己对生活、对爱情和大自然的热爱。不矫饰也不煽情,流露于李清照笔下的,是她自己真挚、细腻而深刻的感情,是女性心理和情感的真实写照。令人深思的是,那些男性作者借女性口吻所作的闺怨词在当时能得以广泛的传颂并被视为作者才情的象征,而李清照的这些出自真性情的作品却被某些保守的“夫子”斥为“无顾藉”、“无检操”。从这个角度看,李清照的女性诗词话语的出现,确实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对占主流地位的男性话语的颠覆,这在某种程度上,又与今天的女性主义文学有某些暗合之处。 (五)独具特色的女性语言
1、李清照对于语言文字具有高度的驾驭能力,能够用准确、鲜明、生动、传神的语言表达出细腻的感受。李清照词作中的语言,是一种经过提炼而又“自然”的语言,既不同于周邦彦式的雕炼型的语言,也不同于柳永那些不大加以整饰的俚词俗语。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一文中赞李清照的语言“人工天巧,可称绝唱”,恰当地总结出了李清照词的这一显著特色。对于李清照词的语言特色,张端义评为“以寻常语度入音律”,彭孙遹评为“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这些都说明了它的“自然”的风格特征,不过,这种“自然”不全同于李煜近乎“天籁”式的“自然”,而是经过了锤炼之后抹去了“斧凿”痕迹的“自然”。试看她“寻寻觅觅”的14 个叠字,试看她以“肥”、“瘦”入词( 此之谓“化俗为雅”) ,试看她巧用《世说新语》中的“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入词,试看她化用范仲淹“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就可知道她的语言是如何经过锤炼而达到“自然”的。在词句里面运用叠字叠句,是花费锤炼工夫最多的地方,也是最易流露人工痕迹的地方。可正是在这样的地方,仍然不见斧凿痕迹,反而显得那么自然妥帖,这充分说明她运用语言的娴熟。所以,王灼说: “易安居士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
2、在叠字叠句的用法上,她突破传统格律诗词的束缚,广泛吸收民间及前人的叠字使用优点,使她的抒情词达到很高的境界。叠字的运用,并不是李清照的独创,然而她也不是照猫画虎,或生吞活剥,而是在前人的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些叠字运用巧妙而又贴切,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正如前人徐虹亭所言“首句连下十四个叠
8
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在叠字运用方面,李清照之所以独占鳌头,是因为她的词作《声声慢》,这首词的开头连用了七对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用得大胆而成功,是宋词中绝无仅有的。其大胆之处在于:《声声慢》有平仄二体,她用的是平仄,而且在词的开头,连用十个难发的齿音:“寻寻”、“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样多的齿音连用,是前人所没有的。由于这些叠字和思想内容的表达有机的揉和在一起,显得独具匠心。这十四个叠字包含了三层意思,而这三层意思浑然成为一体:“寻寻觅觅”写人的动作、神态,表达作者的心理感受,作者内心孤寂而空虚,想要寻觅她过去美好生活,结果是什么也寻找不到,这就更加深了她的沉寂索寞之感:“冷冷清清”则写环境的悲凉,这样的心情又恰逢乍暖还寒时节,自然倍感清冷;“凄凄惨惨戚戚”,进一步书写内心感受,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寥寥十四个叠字竟熔铸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正是人们推崇李清照叠字运用的原因所在。
李清照凭借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独特的艺术气质,敏锐的审美感受和超群的艺术才华,以一位女性作家特有的创作心理、创作视角和创作笔触,在词中唱出了一位杰出女性的心灵之歌,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别具风韵的“易安体”。李清照这种特有的女性特征,使她成为唯一一个堪与众多男性作家媲美的女性词人,这也就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婉约词宗的地位。 [参考文献]
[1]乔以纲,《中国女性传统命运及其文学选择》[J],天津师大学报 ,1996年。 [2]苏虹 ,《宋代女性词创作成就探因》[J] ,现代语文,2006年。
[3]马积高、黄钧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M],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2年。 [4]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M],济南出版社,1990年。 [5]褚斌杰、孙崇恩等,《李清照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1984年。 [6]郑振铎,《中国文学史》[M],引自《李清照全集评注》。
[7]舒红霞,《执着与背叛:宋代女性意识之觉醒》[J],大连大学学报, 2003年。 [8]罗斯宁,《李清照与宋代女性词》[J],中山大学学报 ,2000年。 [9]王国维,《人间词话》[M],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10]韩慧玲,《李清照艺术特色再论》[J],滨州师专学报 ,1997年。
Characteristics of Ci of the female
Wang Tianfeng Zhao Liping
9
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Abstract:As a female writer, Qingzhao its unique female perspective and women's emotional and brush
strokes to show us the women outside the male literary world, the female narrator's status as the active expression of the feelings of women. At the same time, she stressed the word co-law, on the basis of respect for elegant fantastic bold innovation, to make their own unique style word for language.
Key Words:Li Qingzhao; Feminist consciousness; Female Perspective; Feelings of women; Female image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