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锐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来源:锐游网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宋 雪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择业难,就业更难”已经成为了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了。高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不断创出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式一年比一年严峻。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言,面临的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就业压力更大。因此,找出大学生就业难的产生的原因,对于大学生自身,高校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现状 对策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7-11-0232一、大学生就业现状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在近年来日益显现。据中国教育在线网的资料显示,在2001年到2015年这14年中,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14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13万,495万,559万,611万,631万,660万,680万,699万,727万。这些数据一方面体现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却因大学生数量增加而工作岗位有限,从而使众多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 “毕业即失业”的口头语早已经是在各大高校的学生中蔓延开来,同时大学生的就业率也常年居低不上,这让大学生们对自己的就业感到了深深的压力。与此同时,那些在初中毕业之后学技术的学生们却能够在就业市场中“异军突起”,甚至是供不应求。在这样的情况下,“读书无用论”的论调也越来越高,也越来越被社会大众所宣扬和接受。因此,大学生们不得不在他们艰辛的学习生活中增加他们新的焦虑与不安。 二、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政府原因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但由于管理方面的脱节,一些政策还“悬在空中”,得不到落实。从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情况看,一些省市限制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障碍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毕业生尤其是高职专科学生跨省市流动受到限制。毕业生就业落户和人事档案接收的配套政策不完善,有的毕业生落实了单位而无法落户或单位不接收人事档案,造成毕业生“就业难”。有关部门仍未落实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配套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志愿服务西部和山区,但缺少相应的解决毕业生后顾之忧的优惠政策没有鼓励师范生到山区从教的政策。人事制度、用工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不配套,使毕业生到非国有单位就业、自主创业有后顾之忧,影响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另外,虽然国家政策规定大学生毕业二年内可以由学校保留档案,但对于灵活就业的大学生来说,由于担心在以后的工作单位变更时受到限制而没有进行人事代理,因而拿不到派遣报到通知书,在择业期限过后,转移档案和户口就成了问题。2.用人单位原因用人单位的需求直接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由于高校和用人单位不能做到很好的沟通,因而造成专业不对口、毕业生缺乏所需能力等现象。另外,用人单位追求的人才低成本以及人才需求的高要求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率。特别在经济环境不好,或者对未来经济情况预感不好的时候,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定会减少对毕业生的需求。3.高校原因作为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和输送部门,高校人才培养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学校因素主要包括: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职业生涯规划、就业配套工作、校·232·企人才培养的沟通与合作以及教学理念等等。有的高校对人才培养定位模糊,理论联系实践较薄弱,课程设置不合理,对大学生没有正确实施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学校不主动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等方面。由于高校与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大大降低了毕业生的就业效率。4.毕业生和家庭原因毕业生主要是反映在自身的素质上,而家庭因素则反映在就业观念方面。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等因素属于外部因素,这些都是毕业生本人无法控制的,就业的好坏与否取决于自身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学习和创新能力。有的女大学生只注重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动手能力的培养,缺乏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出现高分低能与市场脱节的现象。从毕业生择业需求的角度来看,待遇、职业发展、工作所在地以及职位地位等等都是就业考虑的要素。很多的毕业生期望太高,而且缺乏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对自身定位不准,因此造成了毕业生的就业困难现象。三、如何解决就业难1.从政府角度应对大学生就业难(1)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作为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要想解决就业问题,根本出路就是发展经济、提供较为充足的就业岗位。努力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是就业增加的根本源泉。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必然带动劳动就业的增长,如果我国的经济在未来时间内仍能保持6%以上的增长速度,按照就业弹性系数计算,每年就能新增就业岗位7000万个左右加大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作为人力资源大国,必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培育、鼓励第三产业和小企业的发展,以此带动就业问题的解决,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2)制定相关政策,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大环境中,也有少部分大学毕业生不存在就业困难的问题,甚至在大学期间就已经安排很好的工作单位。这样的后果不但会扭曲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还严重地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有的学生认为开展,从表面上看是公平竞争,但实质上就是公开化的“走后门” ,助长社会上的“权钱交易”,使不正之风合法化,大家就见怪不怪了。2.从用人单位角度应对大学生就业难(1)用人单位合理招聘。在目前的大学生招聘市场上,一些不合常理的高学历招聘、脸蛋招聘、性别招聘、特殊能力招聘等现象举目皆是。这种招聘不仅将很多合适的人才拒之门外,而且也造成了整个社会人才短缺状态下的人才浪费。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应实事求是,不盲目追逐高学历;应人尽其才,不搞脸蛋招聘和特殊能力招聘;应才尽其用,不搞重男轻女招聘。总之,用人单位必须本着“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双向选择”·教育广角·的原则进行招聘,杜绝出现人才浪费和社会财富浪费现象,给“大学生就业难”增添新的难点。(2)合理承担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任何一家用人单位都是社会有机的组成部分。作为社会成员,在享受社会所赋予权利的同时,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接收应届大学毕业生到本单位工作是每一家企业应尽的责任。这点我们的企业应该向日本企业学习,在追求较高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从高校其对就业环境有直接的作用。另外,“家庭和毕业生”则是从内因进行分析,我们必须明确各主体在大学生就业解决中的角色。总之,在国家强有力的经济宏观调控下,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家庭和毕业生相互配合沟通,共同努力。我相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虽然过程不是一蹴而就,但行动和坚持是我们必须做出的。的应届毕业生中引进事业所需的优秀人才,即使暂时不能派上用场,也要进行人才储备,以防将来可能会出现的人才断层问题。进行人才储备,不仅是长远发展的考虑,也是在为社会尽职尽责。3.从高校角度应对大学生就业难作为人才加工厂的高校,处于人才输出的重要位置。高校是影响毕业生就业水平的直接影响因素,毕业生就业程度的高低也直接反映其办学水平。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高校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下手:(1)各高校要改革课程体系,做到整体优化。各高校努力依据自身的各专业特色及学生素质的总体情况,围绕社会需求,深化教学改革,确立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改变培养模式,以提高毕业生参与社会的竞争力。(2)高校需加强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强化信息服务,建立畅通的就业渠道。就目前来说,毕业生的择业观教育仍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主要难题,因为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普遍存在,再加上相互攀比心理较重。近年来虽然根据市场形势变化对就业期望值有所调整,求职趋向实际,但仍需要加强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指导目的就在于,高校首先要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立足现实,把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的实际接轨;其次,要帮助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再次,毕业生要树立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思想。4.从家庭和毕业生角度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毕业生应该以提高自身能力为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就业观,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响应就业政策号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转变观念要体现在,转变大学生是精英的观念、转变读大学做官的观念、转变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树立生存优先的观念,再也不能有业不就。第一,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第二,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四、结束语对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前人也进行过诸多的研究,当然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看法。我个人会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这么一个问题,首先,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家庭和毕业生个人的共同努力。这些主体的行为将直接以及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家庭以及毕业生的行为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其次,“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构成一个外在的影响,参考文献:[1]张体勤,江岩. 基于就业力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07:72-74+82.[2]山东省人才供需预测课题组,张体勤. 基于就业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J]. 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2009,00:70-86.[3]刘金雄. 浅析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1:60-63.[4]董元梅. 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问题及对策建议[J]. 现代商贸工业,2010,09:126-127.[5]郭平,颜烨弘,黄凌子,席鹏辉. 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分析及建议[J]. 湖南社会科学,2010,05:169-171.[6]黄敬宝. 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演变及评价[J]. 中国劳动,2013,03:7-10.[7]徐建芬. 大学生就业政策演变初探[J].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0-11.[8]靳艳芬. 试论大学生就业政策的问题及其应对[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12:7+19.[9]张秋莹. 大学生就业政策低效原因及对策探析[J].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2,04:43-46.[10]史慕华. 政策网络视阈下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4.[11]李军.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及对策[J].读与写杂志,2013,8:78~79·2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