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钱穆:息念与发愤
钱胡美琦
我和宾四(钱穆的字)刚开始共同生活时,他整天在学校,有应付不完的事;下班回家一进门,静卧十几分钟,就又伏案用功。有时参加学校全体旅游,一早出门,涉海、爬山,黄昏回家,年轻人都累了,但宾四一进门仍只休息十几分钟便伏案。我觉得很奇怪,有一天谈起,他说:这是因为有静坐之功。他年轻时为求身体健康,对静坐曾下过很大功夫,以后把静坐中的“息念”功夫应用到日常生活上来,乘巴士、走路,都用心“息念”,所以一回家就能伏案。
他过去身体很弱,得过肺病,又曾患过几十年严重的胃疾,所以一向注意身体卫生。他伏案工作一两小时定会站起来走动几分钟,或做些书房运动。我们钻石山的那个家,仅有二十余平米,就养了大大小小近百盆花草,摆满在窗框上柜子上书桌上茶几上阳台上。他用栽花赏花代替一部分书房运动。他永远保持着乐观心情,使家庭中朝气充沛。他喜欢接近大自然,我们在香港时,先后两个家都可以望月,可以观海。得了空闲,他喜欢自香港山顶看海上落日,看夜景,或是到九龙乡村漫游。他对于一年四季阴晴冷暖的变化,都觉得意味无穷。他喜欢饮下午茶,也喜欢围棋。但不喜欢和人对弈,他嫌那样费时伤神,所以更喜欢摆棋谱。在我觉得心情沉闷时,他常说,我来
1 / 22
替你摆一盘棋吧。偶然也夫妻对下,他说:只有如此,胜也好,败也好,可以不伤神。
我最爱听他吹箫。我们住在九龙沙田的那一段日子,每逢有月亮的晚上,我喜欢关掉家中所有的灯,让月光照进我们整条的长廊,我盘膝坐在廊上,静听他在月光下吹箫,四周寂静,只听箫声在空中回荡,令人尘念顿消,满心舒畅。宾四告诉我,他年轻时学唱昆曲,所以也学吹箫笛,他曾下过很大功夫。冬天下雪在户外练,在当风口处练,还要一腿而起,做金鸡独立式慢慢蹲下又起来练,要练到那箫笛声音不断不变。迁到台湾后,他的牙齿全部拔光,装上了假牙就没有兴致再吹箫了。
他七十三岁大病后,身体尚未完全复原,两眼也患目疾,医生不让他过长时间看书,尤禁晚上看书,所以生活较前轻松,然而他白天仍然全日工作,这样直到他《朱子新学案》一书完成,那是他生命中一大志愿所寄。他自己说:以后我要减少工作时间了。但也仍保持着半日正常的工作;而一遇心里喜欢的题目,他又耐不住加倍地工作了。近几年来,有时他对我说这几天我真开心,写了一篇得意的文章。但文章写完,他总会有一场病。亲戚朋友都劝我要限制他的用功时间,他们关切地说,宾四写作了一辈子,过八十的人,也该休息休息了,我心中很感激他们对宾四的爱护,但我从来没有限制过他的读书写作。记得我们刚结婚时,他曾对我说:不希望我是一个只懂管理家务的主妇,希望我做一个懂得他、了解他的知己。二十年的共同生活,使我深知他那种“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心胸抱负。
宾四常对我说,自古以来的学人很少有及身而见开花结果的。在今天讲文化思想,似乎不像科学家的发明,不论别人懂与不懂,即可获
2 / 22
得举世崇拜,因为科学有一个公认的外在价值,而讲文化思想只有靠自己具有一份信心来支持自己向前,静待时间的考验,故其结果往往要在身后。
(1)根据文章内容,以下选项中表述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文章第一段具体介绍钱穆先生的“息念”,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B. 钱穆先生到了台湾就没有兴致再吹箫了,表明他因为思念祖国而忧愁苦闷的心情。
C. 文中说钱穆不喜欢与别人对弈,却偶尔与我下上一盘,深刻地体
现了夫妻感情深厚。
D. 文章通过多种手法的运用,塑造了一个勤奋自勉、孜孜不倦的学者形象。
E. 作为钱穆的妻子,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钱穆先生的兴趣爱好、著书立说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事情。
(2)钱穆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怎样表现他的性格特征的?(6分)
(3)钱穆先生的“息念”与“发愤”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4)文章结尾说“自古以来的学人很少有及身而见开花结果的,讲文化思想只有靠自己具有一份
3 / 22
信心来支持自己”,你如何看待这句话?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4 / 22
略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14分)
风声在耳 凸凹
①走在熙攘的街市上,看着攫利者飘忽的行色,听着叫卖者嘹唳的贩声,内心不禁忧郁起来:感到人到底是被生计追迫着,本质上是与觅食的兽们无多大差异的。古人把人叫“两脚兽”,是恰当的。既然是兽,对物质的索求,便是情理之中的事——这是生之维系的基础。并且,世人多认为,物质索求得愈多,支配起来就愈有余裕,生命的自由就愈多。
②然而,即使对物的追逐是人性的,但被物支配的人的生活,终有沦落的味道,因为人到底是人,而不是兽。想到此,心情竟烦躁起来。
③从街市返回书房,翻几本闲书,一本纪德的《人间地粮》,一本《梁宗岱批评集》,一本《难忘徐志摩》。当我作无目的阅读的时候,总是同时翻几本书。便发现
5 / 22
了一个趣处:同是面黄骨瘦之人,却都有丰腴的浪漫情怀;现实拘其不住,却我行我素地活得很热烈,很幸福。稍做思忖,我笑了:他们都是被书香涵养着的人,他们生活在精神里,因而,他们具有了超越“兽性”的一种“神性”。感觉着他们的“神性”,烦躁的心竟在不知不觉间,平静如水。
④便想到了梭罗。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筑屋而居,远离红尘,仅靠最起码的一点物质资料为生,平淡朴素的生活居然滋养了那原本枯瘠的心地,创作了代表个人巨大成就的《瓦尔登湖》。在书中他说:多余的金钱,只能购买多余的物质;真正的生活所需,是不需钱的。沿着梭罗的指引,我想,人之所以生活得惶恐与急迫,是把追逐多余的物质,当作人生的目的了。正如饕餮的兽们,虽已吃饱,逐尸之欲却不能餍足,悲苦产生于欲望本身。
⑤所以,涵养着书香的人,与物欲淡远了,饱尝着简约之境给内心带来的平静。这种平静,就是心灵的自由,就是幸福本身。那么,书籍对人的意义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它做着这样的证明:人与兽的区别就在于——人可以不为生存而生存。 ⑥一书在手,神游太极。这是惟有人,才能领略的境界。也就是说,人完全可以生活在精神之中。
⑦“宫殿里也有悲哭,茅屋里也有歌声”——人的幸福,是由精神支配的,不取决于物质的多寡。
⑧“贫穷而能静静地听着风声,也是快乐的。”这是海德格尔“人要诗意地栖居”的形象阐释。人摆脱了物质的羁绊,在精神的世界里会得到无限的自由。
⑨在书房里阅读,不亦是风声在耳么?
⑩这样的意象在脑中闪现出来之后,我不禁笑出声来。巴士加尔说得好:“一个人越是有思想,越是能发现人群中卓尔不凡的情调;一般人是分辨不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的。”这种差异,决定了幸福的深度和生命的质量,也决定了我手中的这杯茶,不仅仅是一杯茶。
16.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提到人的“神性”。拥有“神性”的人具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
17.综观全文,请找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并说明这样写的作用。(6分)
6 / 22
18.文中多次写到“兽”,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3分)
19.结合全文,试解析文中⑩自然段划线语句的含义。(2分)
参考答案:
16.(3分)不为物质追求所羁绊,在精神的世界里幸福地生活。(概括的依据是:“同是面黄骨瘦之人,却都有丰腴的浪漫情怀;现实拘其不住,我行我素地活褥很热烈,很幸福。” “他们都是被书香涵养着的人,他们生活在精神里”,如果只是摘抄原文,给2分。)
17.(6分)词语:忧郁、烦躁、平静、笑。(2分)
作用: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一开始是忧虑苦闷,后因涵养于书香,摆脱物质世界纷扰.获得精神满足的过程(2分);
构成了文章的感情线索,使文章恩路畅达,有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四个词语每个0.5分,共2分,顺序不对不给分。分析“作用”,内容和结构分别给2分。)
18.(3分)通过人与“兽”的对比,表达了对过分追求物质和利益的否定,强调了追求精神境界、美好生活情趣的意义。
(答出“对比”给1分,分析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给2分:否定物欲 (1分);追求恩想、精神方面1分。意思同即可)
7 / 22
19.(2分)思想境界上的差异,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满 足。或答:有思想的人能发现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就有幸福感,就让生命有了意义。(意思同即可) 略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基于生态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生态问题的治理,形成全社会协同效应,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逐步实现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使得生态治理被提升到更高的战略高度。生态治理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内在认同与积极参与。
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实践者,其环保认知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生态治理能否顺利推进。不可否认,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于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尤其对于环境污染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现实中人们对于环保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还有所不足。生态文明价值观整体呈积极良好态势,但多数人更关注一些负面环保问题,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国家、社会和他人一般拥有较高的环保期望,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较差,对于一些“环境不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早已习以为常,这些都是当前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保认知不可回避的问题。
人民群众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环保事业。但调查中发现,人们在一些行为习惯性方面,仍然表现为生态行为能力较弱的状况,个体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多与自我需求相关,虽认知面广但参与程度较低,行为跟进的广度不够,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环境监督的意愿不强,环保自觉性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强化人民群众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需要注意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的奖惩机制,通过各种积极的政策鼓励并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努力提高个体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生态环境治理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社会合力作用。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发挥人们合力的必要保证。这就需要积极畅通群众的参与渠道,不断健全举报、听证、舆论监督等制度,引导环保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提供更多的组织依托,提高人们参与的组织化、规范化水平。同时,还要在其组织性、行动力、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进一步加强。需要采取相应的扶持政策,积极支持各类民间环保组织的运营和发展,使它们凝聚更多的民众力量,对于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发挥更多作
8 / 22
用。
总之,持续、有效地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形成社会协同效应,是化解生态危机的关键所在。只有每个个体从自身做起,提升生态认知水平,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才能促进生态治理各项重要任务的完成,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就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来看,只有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B. 人们对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环保期望越来越高,这体现出令人满意的环保认知度。
C. 只有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奖惩机制,才能强化全民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D. 建立各类民间环保组织比其他形式能更有效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出社会合力作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从生态环境问题的特征谈起,提出了引导全民积极参与生态治理的观点。 B. 文章对生态问题进行辩证论证,在看到人们环保认知增强的同时,也不忽视存在的问题。
C. 文中用大量篇幅阐述生态理论,使论点建立在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上,更准确可靠。
D. 围绕着生态治理问题,文章从三个角度逐层深入地论述全民参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要澄清对生态治理的错误观点,认识到治理不会一蹴而就,同时也不只是政府的责任。
B. 提升环保认知,要关注正面环境议题,多做建设性工作,而不是去关注负面环保问题。
C. 生态治理上,个人是责任主体,不仅仅要有认知,还要积极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监督。
D. 引导全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政策、治理能力等诸多方面。
参考答案:
9 / 22
1. A 2. C 3. B 【1题详解】
试题分析:B.“体现出令人满意的环保认知度”错误,从文中看,“人们对于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但“对于环保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还有所不足”,“拥有较高的环保期望,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较差”,可见,人们对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环保期望越来越高,并不能体现出令人满意的环保认知度。C.“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奖惩机制”与“强化全民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不存在必要条件关系,如文中还提出“各种积极的政策鼓励并培育绿色生活方式”等内容。D.“比其他形式能更有效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错误,文中没有将这种形式和其他形式进行比较。 【2题详解】
试题分析:C“用大量篇幅阐述生态理论”错误。文中更多的是紧密结合现实问题展开论述。 【3题详解】
试题分析:B“而不是去关注负面环保问题”错误。文中“但多数人更关注一些负面环保问题”意为在对待负面环保问题与正面环境议题上,不应该只关注负面环保问题。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郎简,字叔廉,杭州临安人。幼孤贫,借书录之,多至成诵。进士及第,补试秘书省校书郎、知宁国县,徙福清令。县有石塘陂,岁久湮塞,募民浚筑,溉废田百余顷,邑人为立生祠。调随州推官。及引对,真宗曰:“简历官无过,而无一人荐,是必恬于进者。”特改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分宜县,徙知窦州。县吏死,子幼,赘婿伪为券冒有其赀。及子长,屡诉不得直,乃讼于朝。下简劾治,简示以旧牍曰:“此尔翁书耶?”曰:“然。”又取伪券示之,弗类也,始伏罪。
徙藤州,兴学养士,一变其俗,藤自是始有举进士者。通判海州,提点利州路刑狱。官罢,知泉州。累迁尚书度支员外郎、广南东路转运使,擢秘书少监、知广州,捕斩贼冯佐臣。入判大理寺,出知越州,复归判尚书刑部,出知江宁府,历右谏议大夫、给事中、知扬州,徙明州。以尚书工部侍郎致仕。祀明堂,迁刑部。卒,年八十有九,特赠吏部侍郎。
简性和易,喜宾客。即钱塘城北治园庐,自号武林居士。道引服饵晩岁颜如丹尤好医术人有疾多自处方以疗之有集验方数十行于世一日,谓其子洁曰:“吾退居十五年,未尝
10 / 22
小不怿,今意倦,岂不逝欤?”就寝而绝。幼从学四明朱頔,长学文于沈天锡,既仕,均奉资之。后二人亡,又访其子孙,为主婚嫁。平居宴语,惟以宣救民患为意。孙沔知杭州,榜其里门曰德寿坊。
(选自《宋史·郎简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引服饵/晚岁颜如丹/尤好医术/人有疾/多自处方以疗之/有集验方数十/行于世/ B. 道引服饵/晚岁颜如丹/尤好医术人/有疾多自处方/以疗之/有集验方数十/行于世/ C. 道引服饵/晚岁颜如丹/尤好医术/人有疾/多自处方/以疗之有集验方/数十行于世/ D. 道引服饵晚岁/颜如丹尤/好医术/人有疾多自处方/以疗之/有集验方/数十行于世/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及第,又可称为登进士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C. 赠官是古代中国的政治行为,意为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 D. 号:指人名字以外的称号,一般是长辈起的。如陶渊明别号五柳先生。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郎简喜欢读书,为民造福。他小时候借书读,读过的书多数能背诵。他招募民众疏浚一个年久堵塞的池塘,灌溉大片荒田,百姓为他建生祠。
B. 郎简善于断案,伸张正义。有县吏去世,县吏的女婿侵占岳父家的财产,郎简与县吏的儿子一同核对县吏的手迹,最终使该女婿服罪。
C. 郎简忠于职守,经历丰富。他在藤州任职时,兴办学校,移风易俗,使藤州出人才。他在泉州、广州、越州、扬州等地任职,担任过多种官职。
D. 郎简尊敬老师,传递正能量。他对自己幼年、成年时期的两位老师很敬重,做官后一直资助他们,并关照他们的后人。他平时言谈的内容是救民苦难。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简历官无过,而无一人荐,是必恬于进者。 (2)吾退居十五年,未尝小不怿,今意倦,岂不逝欤?
参考答案:
10. A 11. D 12. B
13. (1)郎简历任官职都无过失,却没有一个人举荐,他一定是个对升官不热衷的人。 (2)我退休后住在这里十五年,不曾有过细微不舒服的时候,现在感到疲倦,难道不是
11 / 22
要死去吗?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考生可分六步走:读文段,通文意;标名(代)词,定主宾;看虚词,找位置;明语法,辫句式;依据修辞;对话、引文定句读。本题为选择题,可以找准切入点。“晚岁颜如丹”(晚年脸色红润)是一个整体,不宜断开,排除D项。“尤好医术”是一个整体,在它后面断开,排除B项。“多自处方以疗之”,“之”为代词,代郎简自己,做宾语,所以在它后面断开,排除C项。还可以通过“有集验方数十”,本句省略了主语,所以谓语“有”之前断开,也可以排除C项。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一般试题难度不大,需要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姓名及称谓、官职及科举、宗法及礼俗、天文及历法、地理、刑法、民俗及节日、文史典故等。可用分类串记法,联想记忆法等进行识记。D项“一般是长辈起的”错,一般是自己起的。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B项“郎简与官员的儿子一同核对官员的手迹”错,应是郎简把官员的手迹给官员的女婿辨认,并与伪造的文券进行对比。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过”,过失;“荐”,举荐;“恬”,不热衷。(2)中“退居”,退休后居住、“不怿”,不高兴,这里指感到不舒服;“逝”,死去。 【参考译文】
郎简,字叔廉,杭州临安人。幼年孤苦贫穷,借书抄写,多数都能背诵下来。考中进士,补任秘书省校书郎、宁国县知县,调任福清县令。县内有石塘陂,年久堵塞,郎简招募民众疏浚,被废弃的一百多顷田地得到灌溉,当地人为他立生祠。调任随州推官。等到皇上召见时,真宗说:“郎简历任官职都无过失,却没有一个人举荐,他一定是个对升官
12 / 22
不热衷的人。”特别改任秘书省著作佐郎、分宜县知县,调任窦州知州。县吏去世,其子年幼,入赘的女娇伪造文券占有他的财产。等他的孩子长大,多次申诉不得申冤,于是去朝廷控告。朝廷让郎简查办,郎简拿出旧时的文书给县吏的女婿看,说:“这是你岳父的笔迹吧?”回答:“是。”又出示伪造的文券,二者并不相似,女婿才认罪。
调任藤州,兴办学校厚待士人,大变风俗,藤州从此有考中进士的。任海州通判,提点利州路刑狱。被免职,后担任泉州知州。多次升职为尚书度支员外郎、广南东路转运使,提升为秘书少监、广州知州,捉拿斩杀贼寇冯佐臣。入朝为判大理寺,出朝为越州知州,又回朝任判尚书刑部,出朝为江宁府知府,历任右谏议大夫、给事中、扬州知州,调任明州。以尚书工部待郎退休。明堂祭祀大典后,又升为刑部侍郎。去世,享年八十九岁,被特赠吏部侍郎。
郎简性情温和,喜欢待客。在钱塘城北建园林房舍,自号武林居士。养身服丹药,晚年脸色红润。尤其爱好医术,别人有病,郎简自己开药方为他们治病,有几十个集验方,流行于世。一天,对他的儿子郎洁说:“我退休后住在这里十五年,不曾有过细微不舒服的时候,现在感到疲倦,难道不是要死去吗?”睡觉时去世。幼年师从四明朱頔,成年后跟随沈天锡学写作,做官后,对两位老师都奉养资助。后来二位老师去世,郎简又访察他们的子孙,为他们主持婚嫁。平时闲谈,以宣扬救民苦难为内容。孙沔担任杭州知州,为其村门题名德寿坊。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小题(12分,每小题3分)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①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
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 卒赖保全。
13 / 22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 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
哭之恸。 (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
① 觌(dí):相见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遂受而籍之以归 籍: 登记造册 B. 太祖典禁旅 典:主管,掌管 C. 副帅潘美预以为贺 预:参与,加入 D. 仍赐白金万两 仍:于,又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待以宾礼 吴越人以轻舟追遣之 B. 观其所取 一无所受 C. 汝何故疏我 吾何功哉 D. 彬之总师也 上临哭之恸 13、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使吴越,致命讫即还
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 B.吾终拒之,是近名也
我如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 C.请煜入宫治装
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李 D.上觉,遽诘所以
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 1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14 / 22
B.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 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 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
15、翻译
(1)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3分)
(2)我畴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3分)
(3)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2分)
参考答案:
11、C(预:提前,预先)
12、D(A两个“以”都是介词,“以”翻译为“用、凭借”; B两个“所”都是结构助词,属于“所V”结构,把动词变为名词性结构; C两个“何”都是疑问代词,翻译为“什么”; D前一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译为“……的时候”,后一个“之”在谓语和补语之间,翻译为“得”,“哭得悲痛”。) 1314
、、D(“
B(“心
存近戒
名备
””“
有
,所
追防
范
求”
名原
文
声无
。此
意
) )
翻译、1(遂 ,归,悉)2(畴昔,亲,疏)3(俟,克) 参考译文:
曹彬字国华,是真定灵寿人。其父曹芸,任成德军节度都知兵马使。曹彬出生周岁时,他的父母把各种玩具排放在桌子上,看他取什么。曹彬左手拿干戈,右手抓俎豆,过一会儿又拿一方印,其他的不屑一顾,人们都感到惊异。
显德五年,出使吴越,传达完使命就回朝。私下相见之礼,一点也不接受馈送,吴越人乘轻舟追送给他,以至再四,曹彬还是不接受。过一会儿说:“我最终拒绝他们,是近于邀名啊。”于是接受下来回来登记,全部送给官府。
当初,太祖管领禁兵,曹彬中立不偏不倚,没有公事从不登门,群居宴会,也很少参预,从此被器重。建隆二年,从平阳被召回朝,太祖对他说:“往日我常想亲近你,你为什么总是疏远我呢?”曹彬叩头谢罪说:“我是周室的近亲,又忝任宫内职务,端正做
15 / 22
官,还怕有过失,哪里敢妄自结交呢?”
乾德七年, 讨伐南唐。长期的围城中,曹彬常常缓攻,希望李煜能归降。城即将攻克时,曹彬忽然称疾不处理事务,诸将都来探病。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石能治好的,只要 诸公诚心立誓,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就会自动痊愈。”诸将答应下来,一起焚香立誓。第二天,病情稍微好转。再过一天,金陵城被攻陷。李煜与他的大臣们一 百多人到军营请罪,曹彬安慰他,用贵宾礼接待他,请李煜入宫换装,曹彬只派几个骑兵等在宫门外。部下暗地对曹彬说:“李煜入宫如有不测,怎么办?”曹彬笑 着说:“李煜向来懦弱不能果断,既然已经投降,一定不会自杀。”李煜的君臣,最终赖以保全。
当初,曹彬统领军队,太祖对他说:“等攻克李煜后,任命你为使相。”副帅潘美预先向他祝贺。曹彬说:“不是这样,这次行动,仰仗天威,遵照朝廷谋略,才能成功,我又有什么功劳呢?何况使相是极品呢?” 潘美说:“怎么说呢?”曹彬说:“太原没有平定啊。”回朝后,献俘虏。太祖对他说:“本来要授任你为使相,但是刘继元没有攻灭,暂且稍微等待一些时候。” 听见这句话后,潘美偷看着曹彬微笑。太祖发觉后,于是责问他为什么发笑,潘美不敢隐瞒,于是按实情回答。太祖也大笑起来,于是赐给曹彬钱二十万。曹彬退朝 后说:“人生何必作使相,好官也不过多得些钱罢了。”
咸平二年,生病。真宗亲自看望,亲手替他和药,又赐他白金万两。六月去世,终年六十九岁。真宗亲自致祭痛哭。 15、见译文 略
16 / 22
6.
17 / 22
参考答案:
16、D 17、B 18、D 19、D
20、 ① 这时,裴耀卿、席豫、张均都是前辈,器重萧颖士的才干,以平等之礼相待,从此萧颖士名扬天下。
② 胡人得宠骄傲,不久就会作乱,洛阳也许要先陷入贼手。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它对于沿线各国开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B. 他到农村体验生活时,每天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一同劳作,寻找农民身上特有的“味道”。一身地道下里巴人的装扮,没有半点大作家的样子。
C. 朱光潜老先生应教育部的邀请,挂牌招收研究生,慕名而来的如过江之鲫。几轮笔试之后,所剩无几,却也个个都属精英。
18 / 22
D. 在历经多次改造后,老城区中数十层的高楼大厦此起彼伏,现代化小区星罗棋布,保留下米的为数不多的几片老住宅区和小巷子已成为商业步行街。
参考答案:
A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举足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成语使用正确。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今用于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成语望文生义,语境是说农村人。过江之鲫,比喻某种时兴的事物很多。后用以形容赶时髦的人很多,但多含有盲目跟风之意。这个成语是贬义,使用错误,语境适用于褒义,说是慕名而来的人很多。此起彼伏,也说此起彼落、此伏彼起。这里起来,那里落下,表示连续不断地起落。成语使用错误,语境的使用对象是高楼大厦,表达的是高楼林立的意思。故选A项。 【点睛】成语使用要注意几个方面。1.不要望文生义。成语误用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对成语一知半解,以今律古。如“文不加点、明日黄花、不刊之论、差强人意、五风十雨、狗尾续貂”等。
2.注意感情色彩的区别。如“有口皆碑、方兴未艾、无所不至、过江之鲫、粉墨登场”等。
3.注意适用对象。许多成语都有其特定的适用对象,不能乱用。如“大言不惭、天花乱坠、豆蔻年华、美轮美奂、汗牛充栋”等。
4.注意谦敬成语。如“抛砖引玉、鼎立相助、敬谢不敏、蓬荜生辉”等。 5.注意两用成语。如“想入非非、异想天开、灯红酒绿、一针见血”等。 6.注意有的成语不能跟宾语。如“出奇制胜、漠不关心、求全责备”等。
7.还有一类成语,其本身已经含有的意思在文中再加以阐述而导致重复或者出现矛盾。如“忍俊不禁地笑起来、妄自菲薄自己、三令五申地强调、一天天地日臻完善、一个莘莘学子”等。考生要注意普通成语与熟语的合并考查,重视含有近义、双义、多义的成语与熟语,注意准确区分其或本义、或喻义、或引申义、或感情色彩的使用特征。 8.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对名利趋之若鹜,斤斤计较,表现的是境界的缺失。 材料:责任 信仰 斗志
19 / 22
无所作为 挑肥拣瘦 不思进取 退避三舍 推三阻四 怨天尤人事业 任务 困难
①
②
③
参考答案:
示例:
对事业不思进取,无所作为,表现的是信仰的坍塌。 对任务挑肥拣瘦,推三阻四,表现的是责任的失落。 对困难退避三舍,怨天尤人,表现的是斗志的消磨。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句组句能力。答题前,先通读材料,审读示例,把握示例的句式特点。例句是“对名利趋之若鹜,斤斤计较,表现的是境界的缺失”。句式特点:对+名词+成语,成语,表现的是+名词性的偏正短语。以此为例,先确定所选话题和该选用的成语,然后加以组合。无所作为、不思进取和事业有关;挑肥拣瘦、推三阻四和任务有关;退避三舍、怨天尤人和困难有关。依照例句的句式,可以仿写为:对事业不思进取,无所作为,表现的是信仰的坍塌。对任务挑肥拣瘦,推三阻四,表现的是责任的失落。对困难退避三舍,怨天尤人,表现的是斗志的消磨。
【点睛】仿写的要求分为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显性要求是指命题者在题干中明确提出的要求;隐性要求是指隐含在被仿写的句子中的要求。隐性要求考验考生的审题能力,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后呼应。前后呼应是指如果被仿写前边的句子与后面的句子在语意存在相互联系经、相互对应的关系,那么仿写也要在语意上体现这种相互联系经、相互对应的关系。2,句式要一致,句式,即句子的结构形式。句式要统一,是指仿写与被仿写的结构要一致。这就要求考生仿写前从整体到局部仔细观察。例如。例句是主谓结构,仿写语句也应如此。3.修辞要相同。仿写前要仔细观察,被仿写句子共有几种修辞方法,分别用在何处。
9. 对联是中国文化特色尤为突出的一道风景线,在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准备为自家
20 / 22
贴上新的对联。下面这副对联在格式、张贴方面有不妥之处,请指出并改正。(4分)
(1)格式方面: 改正: (2)张贴方面: 改正: 参考答案:
(1)对仗不工整。可以改为:桃红柳绿千里秀 张灯结彩万家欢
或:几行绿柳千门晓 一树红梅万户春(2分,合理即
可)
(2)上下联顺序贴倒了,应该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2分) 略
10. 入下列句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
①可是在这时节又有谁愿意________这样的礼物呢?据说只好送给医院由科研人员拿来做
21 / 22
实验用,我们不愿意。
②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________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③她________“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________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A. 接受 舞动 不仅是 也是 B. 接受 挥动 不是 是 C. 接收 挥动 不是 是 D. 接收 舞动 不仅是 也是
参考答案:
B 略
六、写作(60分,共1题)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田间的一条小路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水坑,偏偏这个水坑差不多将两
边的麦田连接了起来。于是,很多路人选择了从麦田绕路,两边的麦子很多被践踏了。农民便想了一个办法,在水坑两侧插了竹篱笆。结果,路人却绕得更远了,麦子也越来越多地被践踏。终于有一天,农民拉来些土,把那个水坑填平了,麦子也就再也没有被践踏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22 / 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