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锐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0年广东省中考:课内文言文冲刺备考

2010年广东省中考:课内文言文冲刺备考

来源:锐游网
广东省中考·课内文言文冲刺备考(一)

[2010年广东省中考关于课内文言文考查的要求] 考 查 内 容 和 要 求 类别 文言文阅读 细目 13.理解并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 14.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15.领会浅易文言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16.领悟浅易文言文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能力层级 识记 理解 √ √ √ 运用 √ 【命题特点分析】 广东省近几年的文言文阅读试题,不仅所选篇目同为课内重点,而且所有题目的答案几乎都可以在原文中找出依据,体现了难度降低的倾向。考点内容相对集中,主要为翻译文中的句子,理解选文内容,领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从文中获得有益启示。在设题方式上,沿用了往年以填空、简答为主的答题方式。

[2010广东省年中考课内文言文考查命题形式] 题号 二、阅读 考查内容 课内文言文阅读 题量 3 分值 8 题型 非选择题 【2010年广东省中考课内文言文考查命题预测】本题是2010年广东省中考的必考题,为试卷第9-11题,共8分,内容以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16篇和广东省中考考试大纲增加的3篇共19篇文言文为主要命题范围。考点主要集中在句子的翻译、重要句子或内容的理解几个方面,重在引导学生对传统经典文言文加强诵读、积累,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中考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9一20题。

(一)(8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0.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口口口口”。进人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口口口口”。离开桃花源时,他“口口口口”,但再来寻找时还是“口口口口。” 11.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 ; (2) ;(3) 。(3分)

[参]

9.(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10.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11.(1)环境优美((2)和睦安乐((3)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

【文言文翻译答题指导】

平时要有选择地动笔翻译一些文言文语段。重点选择那些主旨句、关键句、含有特殊句法、词法,或是含有古今义、通假字的句子,做一些有目的地训练。翻译原则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特别要注意对句中每一个字的意义与作用的理解,弄清句式特点,翻译尽量符合原文语言风格,句意通顺。

1.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比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就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的境地”。因为从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无着落的问题,因此,“绝境”应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2.翻译时要落实好关键词语。如翻译《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关键是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狗一样”,才能正确翻译出这个句子。关键词语落实了,句子翻译就比较顺利。

3.文言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译为“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泄尽了。”这里的“再”、“三”后应补译上“鼓”(击鼓)。

4.凡属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照抄不译。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侍中”、“侍郎”是官名,“郭攸之”、“费祎”、“董允”是人名,“等”古今意义相同,因此,都可照抄不译。另外,有的助词只起表达语气、停顿、凑足音节等作用,也可不译。

[冲刺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3题。(8分)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为政》)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论语》十则)

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2.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2分)

3.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 答: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3题。(8分)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 2.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一个人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请用原文回答。)(2分) 答:

3

3.文中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3题。(8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 2.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灭亡的命运,必须具备什么条件?(2分)

答: 3.孟子在这篇文章中阐述了怎样的人才观?对我们今天有何现实意义?(3分)

答: (四)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3题。(8分)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

译文: 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话填空。(2分)

曹刿因为“ ”而请见鲁庄公。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最后虚心听意见取得战争胜利。庄公战后问曹刿取胜之道,一讲攻击的缘故,“ ”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 ”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3.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在解释原因的时候分哪几层意思?(3分)

答: [课内文言文冲刺训练(一)参]

(一)1.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二)1.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加分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万钟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 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三)1.通过这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2.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 3.孟子认为成材要经受得住外来艰苦的磨练,又要主动接受主观的种种困扰。它的现实意义是,使人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沉浸于安逸和享乐之中,要努力进取,充实提高自己。

(四)1.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全部明察,但一定处理得合情合理。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彼竭我盈 惧有伏焉 3.分两层。第一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二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ryy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