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国古代趣味诗(26)
(3)中国古代趣味诗(26)
中国古代趣味诗(26)
01.同头诗 02.绕头诗 03.数谜诗 04.拆字诗 05.字谜诗
06.联边诗 11.嵌字诗 16.联珠诗 21.盘中诗 26.歇后诗 31.谜语诗 36.同调诗 41.掉脚诗 46.穴名诗 51.转韵诗 07.连环诗 12.叠字诗 17.离合诗 22.回文诗 27.独桥诗 32.缀名诗 37.哲理诗 42.吃语诗 47.星名诗 52.排比诗 08.宝塔诗 13.复字诗 18.独韵诗 23.回文词 28.间韵诗 33.集句诗 38.尖塔诗 43.叠韵诗 48.姓名诗 53.卦名诗 09.藏头诗 14.数名诗 19.翻韵诗 24.回文曲 29.促句诗 34.偷声诗 39.神智体 44.同声诗 49.地名诗 54.节气诗 10.一字诗
15.十字图诗
20.八音诗
25.药名诗
30.幽默诗
35.柏梁诗
40.韵字诗
45.双声诗
50.五行诗
55.四季诗
56.六忆诗 57.八音诗 58.十二时 59.建除诗 60.粘对诗
26.歇后诗
歇后诗又称截后诗、缩字诗、缩脚诗,也可以叫隐字诗。《旧唐书·郑綮传》载:“綮善为诗,多侮剧刺时,故落格调,时号郑五歇后体。”(右散骑常侍郑綮为礼部侍郎、同平章事。綮好诙谐,多为歇后诗,讥嘲时事;上以为有所蕴,手注班簿,命以为相,闻者大惊。堂吏往告之,綮笑曰:“诸君大误,使天下更无人,未至郑綮!”吏曰:“特出圣意。”綮曰:“果如是,柰人笑何!”既而贺客至,綮搔首言曰:“歇后郑五作宰相,时事可知矣!”累让不获,乃视事。)
歇后语是广为流传的群众语言,一般是略去书句、成语或俗语中的最后一个字,以前面的字来代替最后一个字的意思,如果连贯成诗,就称为“歇后诗”,或“截后诗”。
歇后诗。将成语或古人陈句,引用前一部分,而略去后面的本质部分的歇后修辞方法引入诗篇,称为歇后诗。因此类诗歌大都隐去句尾一字,故又称缩字诗或缩脚诗。民间之所谓歇后语,大多亦押韵,实即简短通俗之歇后诗。
歇后诗同歇后语的区别。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打比方,像谜面,后一部分才是本意,如谜底。这是一种独特的修辞方式。而歇后诗却不然,往往使用一些人们熟知的俗语、俚语、俚谚、成语或古今文章名句,但将最后一字省去。
题汉高祖庙
唐·彦谦
长安高阙此安刘,祔葬累累尽列侯。
丰上旧居无故里,沛中原庙对荒丘。
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抔。
千载腐儒骑瘦马,渭城斜月重回头。
《石林诗话》:“唐彦谦《题汉高庙》云:‘耳听明主提三尺,眼见愚心盗一杯。’虽是着题,而语皆歇后。”彦谦的那两句歇后诗,三尺指的是剑,用《史记·高祖纪》:“吾以布衣提三尺剑”语;一抔指的是土,用《史记·张释之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语前句末隐去“剑”字,后句末隐去“土”字。次韵王定国得颍倅二首:苏轼仙风入骨已凌云,秋水为文不受尘。一噫固应号地籁,余波犹足挂天绅。买牛但自捐三尺,射鼠何劳挽六钧。莫向百花潭上去,醉翁不见与谁春。买牛但自捐三尺(剑),“六钧”典出《左传·定公八年》:“颜高之弓六钧。” 射鼠何劳挽六钧(弓)。
传说,明朝有个女子对丈夫纳妾不满,但又不好明说,便写了一首隐字诗,宛转地向丈夫表明心迹。诗云:
恭喜郎君又有他,侬今洗手不当家。
开门诸事都交付,柴米油盐酱与茶。
开门本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是妻子只交付六件,隐去“醋”,把酸酸的妒意留给自己。这种写法,非常巧妙,合符当事人的社会地位与家庭地位,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内心的感受。
一采桑妇,姿色美丽,遇一狂士调之,问:“娘子尊姓?”女曰:“姓徐。”士作诗一首戏之曰:
娘子尊姓徐,桑篮手内携。
一阵狂风起,吹见那张()。
下韵“屄”,因字义村俗,故作歇后语也。女知被嘲,还问:“官人尊姓?”答曰:“小生姓陆。”女亦回嘲云:
官人本姓陆,诗书不肯读。
令正在家里,好与别人()。
下“笃”字,亦作缩脚韵。士听之,乃大怒,交相讼之于官。值官升任,将要谢事,当堂作诗以绝之曰:
我今任已满,闲事都不管。
两造俱赶出,不要咬我()。
缩下“卵”字。
这种缩脚式的隐法,前后部分的关系倒更像谜面与谜底。可见歇后语表面空间颇大,这有助于它的灵活变化,也是值得今天搜集、研究、创作歇后语的人注意的。但这些只是歇后语的修辞,做为歇后语的诗体,则要求每句都要用上歇后语。
歇后诗多用于讽刺。
宋人石曼卿登进士第后,因科场讼案而又落第,第二天所有因此落考者转受三班借职,石曼卿作缩脚诗自嘲云:
无才且作三班借(职),请俸争如录事参(知)。
从此免称乡贡进(士),且须走马东西南(北)。
《南濠诗话》(明初)袁景文(凯)初甚贫,尝馆授一富家,景文性疏放,师道颇不立,未几辞归。其家别延陈文东璧。文东惩景文故,待弟子甚严。一日,景文来访,文东适出,因大书其案云:
去年先生靡恃己,今年先生罔谈彼。
若无几个始制文,如何教得犹子比。
文东善书,故云然。亦可谓善谑也已。“罔谈彼短,靡恃己长”,“始制文字”,“诸姑伯叔,犹子比儿”。
袁凯(约1316-?),明初诗人。字景文,号海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元末做过府吏,洪武三年(1370)荐授监察御史,后为朱元璋所厌,佯狂得免。归乡后,常背戴乌巾,倒骑黑牛,游行于峰泖之间,好事者绘为图画。幼贫力学,有才辩,年青时以《白燕》得名,人呼为“袁白燕”。有《海叟集》。
明朝,海盐天宁寺僧明秀,都纲职也,攻诗字,奔走势利。尝上一大官诗,犯其所忌,
被责,便下军人。王茂元嘲以歇后语:
有个利市仙(官),天宁不毒不(秃),
因上七步成(诗),打出周而复(始:屎)。
言虽鄙俚,因僧致戏,颇得规诫之意。
据《古今谈概》,相传有—首嘲监生歇后诗,云:革车买得截然高(帽),周子窗前满腹包(草)。有朝一日高曾祖(考),焕乎其有(文)没分毫。空定慧箴《文行集》云:弘治六举乡试,文章称盛。其初年,己酉顺天乡试,申明禁约,文内不许用空、定、慧三字,以涉禅语也。或仿郑五歇后以自箴云:回也其庶乎屡,此下一字真可除。君不见今之所禁则国虚,当年夫子犯了,鄙夫问于我如。又云:少之时血气未,此下一字只合涂。君不见今之所禁恶乎,当年曾子犯了,一人偾事一人国(叶呱)。又云:言不及义好行小,此下一字浑不是。君不见今之所禁虽有智,当年孟子犯了得术智。第一首歇后之语是“空”,第二首是“定”,第三首是“慧”。
歇后诗 无名氏
抛却刑于寡(妻),来看未丧斯(文)。
止因四海困(穷),博得七年之(病)。
既折援之以(手),全目请问其(昏)。
且过子游子(夏),弃甲曳兵而(奔)。
此诗选自清代独逸窝退士所辑《笑笑录》。全诗实为“抛却妻,来看文,止因穷,博得病,既折手,全目昏,且过夏,弃甲奔。”
此诗有人改为:有一塾师在馆抱病思家,乃以四子文戏作五律歇后诗一首, 很有巧思,其诗云:抛欲型于寡(妻),来修未丧斯(文)。可怜三月不(知),竟染七年之(病)。疲倦援之以(手),昏花请问其(目)。须等子游子(夏),方得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刑于寡妻。《论语子罕》:未丧斯文。《论语尧曰》:四海困穷。《孟子离娄上》:七年之病。《孟子离娄上》:援之以手。《论语颜渊》:请问其目。《孟子公孙丑》:子游子夏。《孟子梁惠王上》:弃甲曳兵而走。
说他抛却妻子来到朋友处读书(看文),因为家穷,得病而不能治,眼睛昏花而摔断了手臂,暂且挨过夏天再回家(走)吧。诗中全用《论语》、《孟子》中的原句,而歇后真正表达意思的字,韵脚全用虚字(“而”古读ni),别具风格。
歇后诗 无名氏
贡院求忠书(院),监场有考儒(童)。
不见人力所(通),但闻鼻之于(臭)。
云间求忠书院,为方正学(明代方孝孺)建也。一日,巡按观风,有儒童告考,张郡侯命学博往书院试之,缄二题,一曰“人力所通”,一曰“闻鼻之于臭”也。(《坚瓠十集》)
这首歇后诗为讽刺诗,讥笑出题的人不见得“通”,只闻得一股“臭”气。“人力所通”,见《礼记》,“闻鼻之于臭”见《孟子·尽心下》。
歇后诗也常用来嘲笑人们的生理缺陷和性格。
歇后诗 无名氏
少湾主人吉日良(时),束修且是爷多娘(少)。
身材好像野叉小(鬼),心地犹如短剑长(枪)。
三杯晚酌金生丽(水),两碗晨餐周发商(汤)。
年终算帐索筵席(赖),劈拍之声一顿相(打)。
《千字文》:金生丽水。《千字文》:周发商汤。《百家姓》:索筵席赖。
这首诗讥讽主人时少湾身材短小,心肠狠毒,对塾师不敬,酬金少,饮食怠慢,年终还要赖帐。见于《古今滑稽诗话》。
明代褚理斋曾为夏五家的塾师,夏五个头很矮,他妻子却长得很高。两人站在一起时,夏五身高只到他妻子的胸部,于是塾师作诗一首相嘲。如下:
夏五先生罔谈彼,夏五娘子靡恃已。
有时堂前相遇见,刚刚撞着果珍李。
诗意为
夏五先生罔谈彼短,夏五娘子靡恃已长。
有时堂前相遇见面,刚刚撞着果珍李柰。
这首诗乍一看来不知所云,其实是首“缩脚诗”。古时文人无行,不把精力用在忧国忧民上,却穷极心思,取笑人家生理缺陷。靡恃己长,罔谈彼短。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是启蒙读物《千字文》里的两句,作者缩去的尾字是长,短,柰(谐音奶)。
诗中的夏五先生,名夏景倩,排行第五,个子短小,偏偏其夫人高高挑挑,魔鬼身材。二人同行,仿佛携儿上街,回头率极高。作者诸理斋借此取笑,说夏五先生转身的时候要小心些个,脑袋不要碰到夏娘子的奶奶。
歇后 封抱一
面作天地玄,鼻有雁门紫。
既无左达承,何劳罔谈彼。
此为《太平广记》卷二百五十六引《启颜录》记,作诗嘲身矮面黄而又患眼疾鼻塞者。系用《千字文》句,歇后而依次略去黄、塞、明、短四字。
此故事在隋·候白《启颜录》和宋·尤袤《全唐诗话》中则做:
面作天地玄,鼻作雁门紫。
既无左承达,何劳妄谈彼。
此诗分别用了《千字文》巾的四句话:大地玄黄,雁门紫塞,左承达明,妄谈彼短。只是缩了句末的黄、塞、明、短。而缩去的四字,便正是诗句中欲说还休的内容;嘲哭客人面黄、鼻塞、左目盲、身材短。
有以四字句缩字诗嘲缺唇者云;多闻疑,多见殆。吾犹及史之文,君子于其所不知盖如也。“多闻疑阙”,“多见阙殆”,“吾犹及史之阙文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四语皆出四书,皆隐阙字,而末句尤奇。吴江一老翁貌似土地,沈宁庵吏部亦用此体赋云:入疆辟,入疆芜,诸侯之宝三,狄人之所欲者吾。歇后皆“土”。《孟子》“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 ‘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又吴中有顾秀才名达者,不学而狂,同学者嘲之云:
在邦必,在家必,
君子上,小人下,不成章不。
子曰:“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孔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孟子曰“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歇后皆“达”。
《夷坚志》:秀州赵公衡。天资滑稽。善与人欵曲。无所不狎侮。因寡发。人目之为赵葫芦。时有作小词以谑之曰:
家门希差。养得一枚依样画。
百事无能。只去篱边缠倒藤。
几回水上。轧捺不翻真个强。
无处容他。只好炎炎天音晒作巴。
一时传诵。见之者无不绝倒。
吴中黄生相掀唇。人呼为小黄窍嘴。读书某寺中。一日。寺僧进麫。因热伤手忒地。黄作歇后语谑之曰:
光头滑。光头浪。
光头练。光头勒。
谓麫荡捵忒也。僧亦应声戏曰:
七大八。七青八。
七孔八。七张八。
盖隐小黄窍嘴四字。黄亦绝倒。(待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