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485
February2020(B)
高校基于学院微信公众号开展思政教育的创新性对策王柳艳
(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1摘
要
文献标识码:A
江苏·南京210023)
DOI:10.16871/j.cnki.kjwhb.2020.02.015
层出不穷的新媒体拓宽了高校育人工作的途径。其中微信集文字、语音、视频、图片等于一体,不仅是通讯的重要工具,更成为大学生聚集的网络领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微信衍生的微信公众平台也是高校进行网络教育育人工作的渠道之一。从学院层面而言,开设微信公众号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为学院开展思政教育开拓新空间、提供新思路,进而对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日
益多样化,其中学院开设的微信公众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有着独特的工作优势。学院微信公众号从校园文化建设、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舆情引导等方面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但微信公众号的建设情况参差不齐,本文结合当前现状和具体实践,从角度创新、对策创新、方法创新等层面进行探讨,提出了学院微信公众号开展思政教育的具体创新举措,进而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探索。关键词性对策
InnovativeCountermeasures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原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BasedontheCollegeWeChatPublicAccount//WangLiuyan
AbstractIntheInternetera,themeansofconducting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areincreas-inglydiversified.TheWeChatpublicaccountsetupbythecol-legeplaysanimportantroleandhasauniqueadvantageinprac-ticalwork.Thecollege'sWeChatpublicaccountprovidesstu-dentswith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fromtheaspectsofcampuscultureconstruction,idealandfaitheducation,andon-linepublicopinionguidance.However,theconstructionoftheWeChatpublicaccountisuneven.Basedonthecurrentstatusandspecificpractices,thispaperdiscussesfromperspectivein-novation,countermeasureinnovation,methodinnovation,etc.,andproposesspecificinnovationsofthecollegeWeChatpublicaccounttocarryout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ordertopromotetheexplorationofonlin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practice.
Keywordscollegesanduniversities;collegeWeChatpublicac-count;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novativecountermea-sures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网络文化、网络安全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批示,深刻阐述了信息化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举措。这也对新形势下高校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校
[1]
高等学校;学院微信公众号;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1工作优势
学生可以通过订阅微信公众号或者阅读他人转发等方式接收信息,这种独特的“微传播”模式可以提升思政工作成效,加之微信平台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和信息交互渠道,使得学院微信公众号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特定的优势。1.1不受时空限制,扩大思政教育范围
与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受时间、场地限制不同,作为“互联网+思政教育”的一个载体,微信公众平台可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学院运营者可及时进行信息的推送,学生可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来阅读和分享信息,并可通过二次转发等方式传递给他人,形成信息裂变式的传播,延伸信息的共享链,让思政教育无时无刻不在,扩大教育的覆盖面。这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传播中具有先天优势。1.2丰富教育内容,提升思政教育引力
微信公众平台不仅融合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材料,更可将来源于各地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多样化、形象化、现代化的数字资源能丰富思政教育的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社会,感受网络正能量的召唤,进而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运营者还可通过对推送的点击、点赞(在看)、留言、分享等情况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兴趣点,避免思政教育的“假大空”,从而将学生从纷繁、破碎的网络信息中吸引到校园网络中,增强学院微信公众号的附着力。1.3增加沟通渠道,增强思政教育效果
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往往形成“你说我听”的模式,学生怯于或疏于表达自我,无法切实地沟通。但微信公众号的定位在于服务学生进而引领学生,让学生能够轻松地阅读,用心地感知。加之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留言、发消息以及转发时评论等功能,可实现交互式的“平等”交流,帮助教育者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从而省时省力地提
园网络建设与管理、推动网络育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基金项目:南京师范大学2017年辅导员工作专项课题二类项目(FDY2017B004)。
作者简介:王柳艳(1986—),女,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33
思政教育
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工作思路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学生当前接受的信息量非常大,但往往存在在信息面前停止思考的现象。当网络存在不少消极、低俗、错误的内容时,学生容易受到封建迷信、暴力色情等信息的影响。如果缺乏正确的指引,学生极有可能难以抉择,在网络中迷失自我,成为无所适从的网络流浪汉。这就对学院微信公众号提出要求———积极主动出击,牢牢掌握领导权,坚持正确导向,弘扬主流价值观,构建奋发向上的校园网络媒体。
在实际操作中,学院微信公众号应立足学院,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文化、体育、实践活动为抓手,促进学生提高思想意识、养成优良学风、开拓国际视野、丰富课余生活。2.1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的校园环境
学院微信公众号通过推荐书籍、歌曲、电影,进行各类知识的普及和学习;通过展示实践活动成果,总结线下活动经验,以丰富的图片、生动的案例触动学生;通过开展多样的线上活动,号召学生广泛参与,营造多姿多彩的校园环境。进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了解国情、深入社会、拓展思路、创新思维、落实行动,避免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对学生的影响,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以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2]
2.2理想信念教育,弘扬健康正能量
学院微信公众号的一大工作艺术在于鼓舞和唤醒学生。公众号可以“诚信”“奋斗”“中国梦”等为关键字,凝练身边的素材,讲述学生朋辈的故事,树立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有效地抓准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情感的契合点,用一盏明灯指引学生,润物细无声地熏陶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进而呼唤学生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素质,带动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个人梦和中国梦。2.3网络舆情引导,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微信的便捷性使得人人都可以发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和接收者,加上“一对多”的传播特点,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引发巨大的舆论漩涡。院级微信公众号的一大重要任务就是正确引导网络舆情。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需要在平时通过议题讨论、主题教育、舆论管理、价值传递提升学生网络素养,建立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舆论环境;在重大节日、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关键节点,用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语言正确引导学生的爱国情绪,引导学生恰当表达诉求;在突发、重大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有所反应,不逃避、不迁就,化解矛盾,借力打力,防止问题激化。
3创新性对策
当前院级微信公众号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但其发展却良莠不齐。通过对“985”“211”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微信的使用程度高,依赖型强,大多数人关注了5~10个高校/学院相关微信公众号。同时,受调查学生表示,当前院级微信公众号普遍存在内容说教、信息重叠、更新缓慢、功能单一、互动薄弱等问题,已形成学院微信公众号发展的瓶颈。通过样本观察、座谈调研、实际运营等
34
研究,我们得出平台的建设可采取如下创新性对策:3.1角度创新,明确定位
习近平同志指出,“注重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对象提出不同目标要求”。[3]与传统媒体一样,欲成功运营新媒体,第一步就是准确定位。不仅要明确自身定位、指导思想、宗旨目标,还要确定目标人群,根据受众的特征确定内容。既要避免千人一面、流于俗套,也要防止盲目的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学院微信公众号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院学生,因而要结合学院特色,聚焦学生所需,减少“人云亦云”的转发,避免信息重合,找准视角切入,选取重点方向,提炼特色内容,从而确保公众平台进行思政教育“一针见血、拳拳到肉,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3.2对策创新,强化品牌
在信息爆炸的背景下,学生对于学院微信公众号可以随时关注和取消关注,也可以选择性阅读。因此,在无法控制学生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情境下,需要微信公众号主动发声,增加对学生的粘着力,让学生愿意且乐于接受公众号的引导,从而自觉地认同主流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1)以渗透对策开展长期培育。相较于以往在形式和内容上相对直接的常规教育方式而言,学院微信公众号在进行思政教育时更为委婉和生动,更像春雨一样点点滴滴地浸润学生。这正体现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原则:一方面,思政教育需要渗透到微信推送的每一条当中,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另一方面,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持之以恒,培养学生的阅读惯性,让学生耳濡目染地接受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2)以内容对策打造学院品牌。学院微信公众平台不做则已,要做就做专业性强、品质优良的精品。公众号在确保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符合时代特征,贴近学生需求,以“内容为王”,深化内容涵养,增强栏目策划,利用网络言语,讲好微故事[4],增强功能性、提升实用性,服务好学生,让学生主动看过来、真心喜欢看,形成乐于留言、转发的生动局面。
(3)以思考对策加强学生思辨。学院微信公众平台在进行社会现象和热门话题的辨析时,重点不在于给出答案,而在于对事情进行疑问和探究的过程。微信号通过引导对一个问题进行连续发问、层层剖析,打破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惯性,养成学生思辨的能力,进而开阔学生的思维,形成独立思考的体系,主动向智慧靠近。3.3方法创新,深化影响
当前学生容易对权威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加上网络信息真假掺杂,使得学生对微信推送的接受、认同和消化程度不高,从而削弱思政教育的实际影响力。因此,需要寻求方法上的创新,从而增强微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1)转变话语体系,抢占网络阵地。[5]
在这个无人不“微”
的时代,学院微信公众号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必然要主动争取并牢牢把握话语权,占领教育阵地。一方面,避免高高在上、不苟言笑地发号施令,需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创新话语形式,把握流行元素,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网络热点,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以便争取到网络
思政教育
主体资源。另一方面,把学生的兴趣点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4],借助微平台讲好大道理,以更贴近学生、以学生更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融入学生、教育学生,以便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深入每一位学生的内心。
(2)联动多层平台,构建育人系统。因服务对象、职责定位的不同,不能将学院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全盘等同于学生工作处、团委等发布的内容,但不妨碍院级微信平台与其他平台合作,构建育人矩阵,强化内容共享,增进资源整合,达到多媒体宣传、一体化传播的立体式平台。从学院层面而言,以学院微信公众号为主抓手,辅以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的微信号,并借助辅导员、学生个人的微信,以及网站、微博、QQ等平台,构建教育育人的“网”状结构,充分发挥官方、群体、个人相结合的梯队优势,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地影响学生。
(3)加强双方互动,增进反馈总结。学院微信公众号不仅需要关注产品的质量,更要关注产生的效果。注重思想交流与反馈,避免被动地“我说你看”,真正成为学生和老师、学院、学校之间的桥梁,如添加“关键字”回复、接受学生“吐槽”、及时反馈答疑,做好“售后服务”,增进反馈总结;以留言、投票、抽奖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调研学生喜好,形成长期的粉丝粘度;通过线上问卷调查、线上调研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微信公众号的接纳程度和感受效果,从而实现更好地运营。
[5]
(4)创建运营团队,着力系统优化。当前学院微信公众
提高。纵观网络上的大V、博主、网红的背后不乏专业运营团队,学院也可组建工作团队,集中辅导员、专业教师、学生乃至在音频、视频制作方面具有特长的专业人士,汇集有限的个人思想,发挥不同角色的作用,群策群力,加强内容的可读性和丰富性,增强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此外,在网络媒体快速更新的背景下,运营团队也应当常常学习,经常思考,勇于创新,加强微信公众号的多元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微信是一个囊括万象的具有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在持续推进互联网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基础上,高校需改变照本宣科、僵化陈旧的思政教育现状,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断探索基于学院微信公众号进行思政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手段进行补充丰富。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
2017-02-28.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228/c1001-29111314.html.
[2]张春宇.论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教
育与职业,2015(3):63-64.
[3]郭鲁江.网络文化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N].学习时报,
2017-08-21.
[4]张蓝予.利用新媒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高校微信公
众平台为例[J].世纪桥,2018(12):65-66.
[5]王元明.基于网络背景的高校青年教师思政教育工作创新探索
[J].高教学刊,2018(21):38-40.
号发布的信息相对缺少原创作品,运营团队较为单薄,采编人员以学生为主,其政治意识、新闻素养、写作能力都有待渊上接第32页冤
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的基本思想状况有所了解,着力切断负面言论的恶性传播来源,做辱国行为的坚决惩戒者。高校不能无视和包庇学生违反四项基本原则、数典忘祖的行为,对于道德严重败坏的学生应立即实施开除党籍、退学处理的措施以示正确的政治站位,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消极影响的扩散。
同时,隐私权保护是大数据背景下的重要话题,关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正常开展。高校很多思政教师、班主任、辅导员都有学生的微信、QQ联系方式,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空间、朋友圈对他们都是关闭的,这让很多教师产生了“学生不信任教师,师生交流完全无从下手”的苦恼。教师的职业身份及学生管理权决定了二者之间不可能自然形成完全平等的如朋友般的关系,教师并不需要追求学生线上平台的完全开放来证明自己值得信任,而是要在管理者和引导者的身份间寻找平衡。[5]66教师有必要提升网络素养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引导他们敞开心扉,把数据收集作为辅助工具而不是监视工具,关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本身。
编辑张效瑞
爱国的种子,就能收获对国家和民族的浓浓之情、拳拳之心,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网络时代中的大学生在各种社会事件发生时,有了大肆抨击国家现状、抒发强烈情感的自由时,很多时候爱国“愤青”和分裂分子的界限已经被汹涌的数据洪流冲刷得模糊不清。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呼唤着具有实效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的出现,愈加要求高校将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开拓创新的精神,以改革开放的思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与时代特征和学生特点的联系,做学生前进道路上合格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参考文献
[1]李洁,应昌成.大数据发展趋势[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
(22):178-180.
[2]李怀杰,夏虎.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探究
[J].思想教育研究,2015(5):49-51.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
报告[R].2019.
[4]蕾娜.网络爱国主义研究[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18.[5]沈洋.高校辅导员提升网络语言能力的方略[J].学校党建与思
想教育,2018(4):66-68.
4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通过教育在学子们心中播下
编辑张效瑞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