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徽派篆刻与清代印学发展
徽派篆刻与清代印学发展
来源:锐游网
视觉艺术史研究 新视觉艺术 2013.4 徽派篆刻与清代印学发展① 张瀛 (阜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安徽阜阳236041) 【摘要]在清代印学史上,徽派篆刻的异军突起引入注目,与浙派并立。徽派印人以书、印结合的方式,为清代篆刻风格开一新面貌。徽 派印人的大量出现并一度引领篆刻潮流,他们的创作实践与理论,为清代印学的进一步发展繁荣,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前提。 [关键词]徽派篆刻;清代;印学;崇古 以文人篆刻家为印人群体的篆刻流派“徽派”在明 或间接师承何震,艺术创作风格有着明显的继承性,在 清时期的崛起,对于明清篆刻的繁荣与发展,有着特别 篆刻艺术发展史上,他们影响巨大而深远,有着积极的 的意义。“徽派”篆刻与其他的篆刻流派如“浙派”等一 历史意义,被合称为“歙中四子”。 起,共同构成了百花齐放的明清篆刻新局面。关于此一 从理论到实践,何震被尊为复古主义的旗手,祝世 专题的研究,有翟屯建 徽派篆刻》(安徽人民出版社, 禄就认为何震治印能“溯其源”,故尔“遂为一代宗匠。” 2005年)和阮良之 明清徽皖篆刻简论》(安徽大学出版 ”何震尊古并不泥古,何震以“意趣”作为篆刻艺术 社,2009年)等专著,主要讨论明清徽籍篆刻六大家与流 的根本要求,于古法有取有舍,纵横驰骋而无拘无束,通 派的发展经历。已发表的专题论文多为讨论某一位徽派 过实践扩展了篆刻创作的天地,使篆刻艺术开始摆脱书 篆刻家,缺乏必要的文化视野。本文主要从广阔的文化 画附庸的地位。 视野出发,讨论清代徽派篆刻的发展及其对清代印学的 意义。 一何震的 续学古编 较之吾丘衍的((学古编 ,更强化 了艺术创作的自觉意识。在篆刻技艺上他主张“刀笔相 因”,提出“笔之害”、“刀之害”以及“摹印之要 。认为既 不应笔主刀,也不应刀主笔,而应二者相因。 在明代印坛上,苏宣与文彭,何震有三足鼎立之誉。 、徽派篆刻的艺术特征及其在明清印坛的地位 徽派篆刻艺术,始于明代嘉靖年间。何震是徽派篆 刻的开山人物,注重借鉴秦汉印的传统,以文字、训诂学 他自述学印的过程:“丈夫不能执一艺成名,釜甑生尘 问和以精湛的书写技法,拓展、丰富了篆刻艺术的新天 乎?乃取六书之学博之,而寿承先生则从而谀之。辄试以 地。他以“崇古”求新的艺术思想,“刀笔相因”的艺术主 金石,便欣然自喜,既而游云间则有顾氏,槁李则有项 张,实现了篆与刻的完美统一,也为其后来的徽派篆刻 氏,出秦、汉以下八代印章纵观之,而知世不相沿,人自 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的篆刻作品格调高古,清新 为政” 在饱览了云间顾氏、嘉兴项氏的古代印章 纯朴,道劲苍润;刀法表现,锋芒毕露,猛利厚重,功力独 收藏之后,苏氏治印,“始于摹拟,终于变化”,既有圆润 到,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清初书画家李流芳在题 苍秀之作,也有朴拙浑厚之作。其主要成就,还在于朴拙 (《菌阁藏印》说:“印文不传以摹古为贵,难于变化合道 浑厚,任情刻画,豪气逼人。他与何震的猛利,恰是鲜明 耳。三桥、雪渔其佳处正不在规规秦、汉,然而有秦、汉之 的对比。与文质彬彬的文彭相较,愈显得拙、朴、厚。入清 意矣。岫【P 何震以“古意”、“猛利”作为篆刻的基本要 以后,印坛上讲空灵、重雕琢,因而苏氏实际上被冷落了。 求,强化了艺术创作的自觉意识。他以道劲端庄,古朴典 在清初徽派篆刻家中,影响最大最负盛名的首推程 雅的创作风格,实践了“刀笔相因”的艺术主张。创立了 邃,他的篆刻乃参酌古文籀体,“力变文(彭)、何(震)旧 “去繁缛求简洁,去板滞求空灵,去芜杂求纯正的清新风 习”博采众长,以严谨的章法,奇古的笔意,厚实的刀味, 貌。” ”化古为今,涤除印坛陋习,拓展了篆刻创作的 形成了凝重道劲,古秀苍逸,浑厚含蓄的风格,在徽派篆 新天地,开“徽派”篆刻艺术之先河。其后,苏宣治印意气 刻中乃至明清篆刻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极大的提 高古,追求平淡古雅的艺术目标。继之清初徽州地区涌 升了明清徽派篆刻艺术的文化质量,丰富了篆刻的文化 现了一批优秀的篆刻家群体,代表人物有程邃、巴慰祖、 内涵。周亮工在 印人传 中说:“印章一道,初尚文、何, 胡长庚、汪肇隆等篆刻大家。其中以程邃最具代表,他的 数见不鲜,为世厌弃。……黄山和穆倩(程邃)以诗文、 篆刻,富有创造性,在篆法、刀法、章法等方面加以创新, 书画奔走天下,偶然作印,乃力变文、何旧习,世翕然称 自文印师法汉印,厚重凝练。朱文印以大篆入印,欹正错 之。” 这就足以说明程邃在明清印坛的地位了。继 落,为“徽派”篆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先启后 之后起者巴慰祖印师秦汉,严谨稳重,温厚典雅,上紧下 的作用,确立了何震和徽派篆刻在清代印学史上的崇高 松,平中见奇,静中见动,具有自然明朗,朴实静穆,整齐 地位。由于他们都是徽州人,又都以何震为宗师,都直接 大方的特点。胡长庚、汪肇隆两人治印,则以深厚的金石 作者简介:张瀛,本名张莹(1960-),男。安徽颍上人,现 ①项目来源: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明清徽派篆刻研 为阜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学。 究”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AHSKFO7-O8D47)。 [41] 视觉艺术史研究 新视觉艺术 201 3.4 章法也。圆融冷法,无散懒,无局促,经 文字学功底,将青铜器铭文引入印文,与巴慰祖一脉相 元气周流一身者,如众体成根一心者,字法也。” 承,婉约清丽,卓然名家。乾隆以后,徽派著名的篆刻家 纬各中其则,山、程德椿、谢黄山、曹应钟等人。 其论刀 还有巴树毅、巴树煊、叶熙锟、许钺、程奂轮、李有兆、吴 法,有复刀、反刀、飞刀、锉刀、补刀诸法。“既印之后,或 中肥边瘦,或上短下长,或左垂右起,修饰均匀,谓之补 在明清两代篆刻艺术复兴历程中,徽州印人占据着 刀。” H。。 这有若作文润色,有增文采。明代徽籍篆刻 重要位置。如清初人梅鼎祚所言:“今为印,良者类出新 家朱简在((印经 中也写道:“王元美云:‘论印不于刀,而 然必胸中先有 安,余所识吴良止,何震、何尊、詹泮、罗彝叙辈,而震为 于书,犹论字不以锋,而以骨,刀非无妙,之冠。”@( 从中可见徽籍印人的贡献和成就。 书法,乃能迎刃而解’。杨长倩云‘执刀须拔山扛鼎之力, 二、徽派篆刻与清代印学的发展 运刀若风云雷电之神。 我所谓刀法者,如字之有起伏、 各完笔意,不得孟浪。” 提出了篆 明代徽籍篆刻家朱简在 印经 中针对文人印日: 有转折、有轻重,并以此来品评篆 “文人治印以趣胜,天趣流动,超然上乘。” H ”把“趣 刻家注重篆法的同时注重篆刻的用刀,而工 胜”说提到篆刻艺术创作“超然上乘”的高度,这对何震 刻的审美价值的高低。正如甘踢认为“不穷心与篆,意与刀。”提出了篆刻刀法的重要性。这种观念到了清代 的“意趣”说是继承又是发展。 (印戋说》中指出:“作印 印学的产生,相对篆刻艺术而言,他是从唐代一些 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清代徐坚在(次刀法,刀法所以传章法也,而刀法更难 文人对传国玉玺的考证开始的,宋代也继续做这种探 之秘,先章法,神不可摹。” 讨,这也是印论的发展第一阶段。元代出现了赵孟 、吾 于章法。章法,形也;刀法,神也。形可摹,如’道出了篆刻的真谛。对刀法的研究,使得篆刻艺术的 丘衍两位著名的印学理论家。赵孟烦著 印史 一部,早 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 已失传。吾丘衍的((学古编 是一部重要的印学著作,提 特色更加明显,清代邓石如以书入印,在篆刻字法上“书印相参”, 出了篆刻“三十五举”。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艺术上, 学 古编 均有划时代的意义。使古老的印章艺术进入了一 强调“规之所以为圆”,“方之所以为矩”的美学主张,将 个新的审美领域。 前人方圆结合的创作经验和刚柔相济矛盾统一的辩证 明清徽派篆刻的崛起,使清代印学得以全面发展, 观,其篆刻见解与实践,在清代印学史上起到了巨大的 徽派篆刻对清代印学的影响,重大的特点就是基本建立 推动作用。尤其他能以自成一家的篆书引进篆刻创作,了我们今天印学研究的框架,研究类型包括印谱的序 把这种篆书高古圆劲、生动自然的变化姿态运用到篆刻 跋、印章的边款,论印诗、词以及印论专著等,成果丰厚, 创作实践中,创造了“圆劲婀娜”的印风。将文人篆刻的 种类繁多,涉及到印学的各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审美要求引领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正如邓石如好友李兆 洛在其“笔歌墨舞”印款跋中评道:“使铁如使毫,所向无 个方面: 从中可知邓石 (一)、在明清印学史上,徽(皖)派篆刻进一步探讨 不宜”、“邓翁负绝学,追冰而及斯”引 ’了文人篆刻的基本特征,随着大量印谱、印论的问世,对 如艺术造诣极高,刀笔合一,心手合一,任意挥洒,将书 篆刻起到了研究借鉴作用,这对清代印学的发展无疑是 法的线的韵律美与篆刻的金石气通过刀法充分地展示 出来。这一审美追求在“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印中显而 个关键。 轻重起伏,曲直刚柔,生动自然,全印疏 任何篆刻流派的形成都有其独立的特征,徽派篆 易见,线意刀韵,意境深邃,皆成妙境,体现了作者高 刻也如此。篆刻艺术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一 密停当,虚实相生,问题,在明清之前没能得到解决,因为在文人尚只能书 超的艺术修养。邓石如篆刻艺术在清代嘉庆后崛起于印 其印学思想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写印文而不能刻的时代,对篆刻刀法是绝不会研究或看 坛,重的。元末王冕初试石材印章,文彭继之发扬光大,从而 (二)徽派篆刻揭示了“崇古”求变的广阔途径。徽 使篆刻艺术逐渐成熟起来,因此,徽派文人篆刻家篆刻 派篆刻家以金石考据学、古文字学和训诂学的修养,对 从中领 合一,进一步探讨确立了文人篆刻的基本特征,是篆书 古代篆刻艺术的成就取得了真正的认识和继承,继承了古代优秀的篆刻传统,大大 和雕刻相结合的艺术,因此邓石如治印“以书入印”、“印 略古人的精神心迹,从书入”、“刀笔相融”的印学观念,不如时流,将书法和 发展了篆刻艺术的形式与内涵,增添了篆刻艺术的生命 篆刻紧密结合,一变汉印风貌,这种特征在明清印学研 力,创造出徽派篆刻的多种样式和风格,提倡个性发展, 究上更为突出。徽派篆刻在以“六书”为准则的基础上, 开创了文人篆刻流派的历史。繁荣了篆刻艺术的创作, 确立了篆刻将碑额、砖瓦、金石文字等入印,强调刀法笔 为清代篆刻实践与印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印宗秦汉”早在元代赵孟频、吾丘衍论印著作中 意和作品的格调,其篆刻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对篆刻章 终于 法、篆法、刀法、品格等篆刻基本特征的探索,也为清代 已有涉及,但均未展开,明清徽派篆刻家因袭发挥,印学中对文人篆刻基本特征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清代印坛形成了一个“印宗秦汉,不入俗格”的实践标 明代徽派篆刻鼻祖何震率先提出了“刀笔相因” 准。何震作为徽派篆刻的领军人物,注重借鉴秦汉印的 的艺术思想,周公瑾在 印说》中认为:“文有法,印也有 传统,他以“崇古”求变的艺术思想,为其后来的徽派印 法”,印之法即章法,字法与刀法。“婉转绵密,繁则灭除, 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他以遒劲端庄,古朴典雅的创 化古为今,涤除 简则添续,终而复始,死而复生,首尾贯串,无斧凿痕,如 作风格,实践了“刀笔相因”的艺术主张,[42] 视觉艺术史研究 新视党艺术 2013.4 印坛陋习,开“徽派”文人篆刻艺术之先河。实践的成功, ⑤周亮工.赖古堂印人传[C]//印晓峰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 推动了印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也为清代篆刻家的创 学出版社,2009,23。 新提供了学习借鉴的重要因素,正如徽派篆刻家吴正踢 ⑥梅鼎祚.印法参同序[C]//黄悖中国印论类编(上册)北京: 所言:“古法在按古不可泥古,笔意若有意又若无意”㈥ 荣宝斋出版社,201 0,275。 如 这也为“徽派”篆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起到了 ⑦朱简印经[O]//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上册)杭州:西泠 印社出版社,1 999,1 41,1 38。 承先启后的作用,确立了何震和徽派篆刻在印学史上的 ⑧杨士修.周公瑾印说删[a]//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上 崇高地位。徽派篆刻的“崇古”求变思想,已成为清代印 册)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 999,9B,1 OO。 坛的发展主流。但至清中期以后,这种思想发生了翻天 ⑨徐坚印戋说[C]//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上册)杭州:西 覆地的变化,邓石如在印学思想主张“出新意于法度,不 泠印社出版社,1 999,290。 践古人。”精心研究当时日渐丰富的金石文字来丰富和 ⑩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M】(下册)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 1 999,724。 改造他的书法和篆刻,其篆刻艺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01)吴正赐印可)自序[c]//韩天衡 历代印学论文选(下册)杭 “邓派”印风,也称“皖派”。其篆刻的创造性及印学的核 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 999,490。 心思想主要体现在“印从书出 ‘书印相参”的艺术特点, 实践促使理论发展,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并推动 参考文献: 了实践的深化,于是徽(皖)派篆刻又产生了大家,也奠 [1】黄悖编著《中国印论类编》【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O1 o-?,- 定了徽派篆刻在明清印学史上的地位。 1 0月第一版. [2】清.周亮工著,印晓峰点校《赖古堂CF/'-传》[M】上海:华东 结语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 清代徽派篆刻的印学思想是崇古求变,追求神韵、 【5]祝遂之著《中国篆刻通议》【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年l1月第一版. 强调品格,达到形式与内涵文化精神的完美统一。篆刻 [4】张海鹏、藏宏、郭因、张秉伦主编《安徽文化史》【M]南京.南 作品能否达到“艺与道”的完美统一,获得“大美之境”, 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这是与篆刻家的文化品格、审美修养、艺术实践等密不 【5]韩天衡编《历代印学论文选》【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 可分的。徽派篆刻家在艺术实践和学识修养不断完善的 1 999年8月第二版. 同时,又能与地域传统特色文化相结合,感悟“崇古求 【6】孙慰祖著《孙慰祖论印文稿》[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变”、“刀笔相因”、“以书入印”的中和之美,这个美是徽 1 999年1月第一版. 文化精神的内涵之美,是韵外之致的美。清代徽派印人 [7】沙孟海著《印学史 皖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g湃1O月第二版. 的篆刻理论,极大丰富了清代印学理论的内容,也为清 [8】方去疾著《明清篆刻流派印谱》[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代篆刻艺术的真正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 980年1 0月第一版. 【9]邓散木著《篆刻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5月第一版. 注释: 【1 0】黄悖著《明代印风》【M】上海.重庆.重庆出版社1 999年12 月第一版. ①李流芳.吴让之印存跋[c]//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下 [11】黄敦申生著《清初印风》[M]重庆:重庆出版社1 999年12 册)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 999,495。 ②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上册)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 月第一版. 1 999,51。 【12]陈志椿、侯富儒著《中国传统审美文化》[M】杭州:浙江大 ⑤祝世禄梁千秋印隽.序[C]//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下 学出版2009年1月第一版. 册)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 999,447。 【1 5】翟屯建《徽派篆刻》【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④苏宣印略自序[o]//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下册)杭州: [14】阮良之《明清徽皖篆刻简论》f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1 999,470。 2009年. [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