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时代文学与影视的“互文”--以张艺谋改编《妻妾成群》为例
来源:锐游网
第22卷第5期 2014年1O月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lunbeier College No.5、,o1.22 Published in October.2014 传媒时代文学与影视的“互文’’ ——以张艺谋改编 妻妾成群 为例 彭 曦 (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 南充4 37000) 摘要:传媒时代加速了文学与影视的“互文”,这种“互文”关系无疑会对文学作品的创 作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以张艺谋改编 妻妾成群》为例,用互文性理论来阐释在传媒视域下文 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 关键词:互文性;传媒时代;妻妾成群 中图分类号:1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601(2014)05—0051—04 现代传媒在现代文学的发展中无疑起到了至 它摸索并表达这些记忆,通过一系列的复述、追 关重要的作用。电影电视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 忆和重写将它们记载在文本中,在这种工作中造 文学的影视化改编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传播发展不 就了互文。” 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文学作品因为被改 张艺谋作为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的领军人 编成电视电影而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近年来, 物,改编过很多文学作品,他很多早期电影作品 《金陵十三钗》、《温故一九四二》、《白鹿原》、《致 都是源自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连张艺谋自己都曾 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文学作品被搬上大荧幕, 经说道,“中国电影离不开中国文学这根拐杖,看 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问题又得到了进一步凸显。 中国电影繁荣与否,首先要看中国文学繁荣与否, 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在无形之中与文学作品本身 中国有好电影,首先要感谢作家们的好小说为电 能够形成一种“互文”关系,文学的影视化改编 影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性,如果拿掉这些小说, 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有着比较深刻 中国电影的大部分作品都不存在。”[3】在他改编的 的影响。 文学作品中中,1991年改编自苏童《妻妾成群》 一、主题内容的互文性演绎——封建男权统 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无论是在思想价值还是商 治下的人性悲歌 业价值方面都具有比较高的水准。 “互文性”,也被称作“文本间性”,这一概 《妻妾成群》作为苏童“新历史主义”小说 念诞生于后现代文化语境中,主要指涉文本表面 的代表作之一,以女主人公颂莲为视点,以她在 或潜在的互动。1969年,法国著名符号学者茱莉 陈家大院的生活和心理变化作为线索展开论述。 亚・克里斯蒂娃提出“任何语篇都是由引语拼凑 苏童着重刻画的是颂莲的微观感受和内心独白, 而成的,任何语篇都是对另一语篇的吸收和转化, 作为新一代受过新式教育的时代女性的她如何在 此即“互文性”。…也就是说,任何一部作品都与 以陈佐千为代表的封建男权的打压下反抗失败, 其他形式的文本及知识话语之间存在着相互衍 最终一步步走向毁灭,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和批 生、相互暗指、相互包含的复杂关系。法国学者 判意味。而《大红灯笼高高挂》虽然是以《妻妾 蒂费娜・萨莫瓦约在《互文性研究》中指出“文 成群》的小说为蓝本,但是整部电影突出的是陈 学的写作就伴随着对它自己现今和以往的回忆。 家大院里陈佐千的太太们如何争风吃醋,互相伤 收稿日期:2014.08.07 作者简介:彭曦(1989一)女,西华师范大学2012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51. 害和互相攻击,直至毁灭。电影根植于小说,但 是侧重点又不是完全雷同,实体和虚幻,大众和 先锋形成了二元对立,这种“互文”的演绎方式 形成了很强的内在张力。 二、文本间的互文——小说文本与电影叙事 (一)意象 无论是小说文本还是电影文本,意象都是不 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妻妾成群》到《大 红灯笼高高挂》,意象间的“互文”主要体现在以 下两个方面: 1.“井”与“铁屋子” 《妻妾成群》的故事背景在江南水乡,整个 小说文本都弥漫着阴郁和旧家族衰败的颓废气 息。其中多次写到了“井”这个意象。后花园紫 藤蔓下的水井是不停出现的意象,亦真亦幻,哀 怨迷离。颂莲第一次无意中从后花园中看到这口 诡异的井,水的意象是晦暗不明的,象征着女主 人公前途未卜。后卓云说及“死人井”,梅珊讲 述“偷男人的人会死在井中”不断强化颂莲对井 的印象和恐惧。井与水的意象不断地出现在她的 梦中,表现出人物身份的无法认同和逐渐走向毁 灭的前兆,从雁儿得了伤寒病,到最后梅珊因为 偷情被扔人井中,井与水成了颂莲彻底的梦魇并 将她逼疯,她后来总是不断重复着一句话“我不 跳井”,井象征着她命运的最终归宿。所以在《妻 妾成群》中,“井”这个意象与主人公的命运有 着密切的联系,几乎成了颂莲人生境遇的重要注 脚。 而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张艺谋把 原著的江南水乡搬到了北方大院里,“井”这个在 原著里显得十分鬼魅的意象被冰冷的“铁屋子” 所取代。影片中灰色单调,干燥沉闷的深宅大院 好似一个囚笼,而囚笼的中心就是大院房顶上的 “铁屋子”。“铁屋子”在电影中总共只出现了两 次,一次是颂莲偶然到房顶,因为好奇,观察并 向雁儿打探;另一次是在电影的结尾,陈佐千因 为梅珊的背叛而处死了她,颂莲在旁边目睹了可 怕的一切。对于“铁屋子”,电影里始终没有给出 近景,而是拉长的远景。一方面配合深宅大院的 大背景给观众肃杀凄凉之感,另一方面远景本身 就会带来一种疏远的距离感。让观众直接能感受 到“铁屋子”的可怕和恐怖。“井”和“铁屋子” 同样给人以阴森恐怖之感,但又不相同,在这种 改编中加入了导演自己的创作意图,鲜明生动形 象。 2.“灯笼”和“锤脚” 这两个意象都是原小说文本当中所没有的, 张艺谋改编电影把原著里面仅仅在陈佐千过寿时 提到的“灯笼”设置成整个电影的文化符号,变 成电影中的神来之笔。灯笼之火则充满了人性的 丑恶和欲望的燃烧,是矛盾冲突的集中爆发,使 电影能够在两个小时内酣畅淋漓地将故事完整呈 现。“点灯”是受宠、有身份的象征;“灭灯”是 失宠、独守寒夜的凄清,是失望的载体;“封灯” 是万劫不复、打人冷宫的绝望,是毁灭的载体。 这些明确地表现出封建多妻制度对女性的残害和 大家族中人性的复杂与丑陋。冰冷的宅院和大红 的灯笼产生了比较明显的色差,用鲜明的红色来 对比旧时代的腐朽与没落,产生了一种讽刺的效 应。 正如张艺谋自己所说,“我在把小说改编成电 影时加进这些造型的东西,是为了尽量使形象趋于 视觉化,假如做不到视觉化,那就根本无法拍电 影。” l/J、说中纵然会有作者利用意象和通感勾画 出迷幻凄清的意境,但是如果需要视觉化就必须 借助特定的、有代表性的意象,进一步突出视觉 化,在不失趣味的同时又把原作的主题和内涵很 好地表现出来。在这种“互文”中,张艺谋的改 编普遍得到了大众和学者的认可。 (二)情节内容 除了电影对小说文本里场景的置换外,电影 对小说的情节内容也进行了“互文性”的删减和 改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把小说文本里各 个妻妾之间纷繁复杂的矛盾冲突改编成了以颂莲 为中心,颂莲跟二太太卓云、三太太梅珊、丫环雁 儿之间的矛盾冲突,情节变得简化而集中。 第一,电影删掉了颂莲与大太太毓如之间的 显性冲突。小说文本里,毓如虽然也如电影里的 一样,年老色衰,不再受到陈佐千的宠幸,但是 陈家的管家权还是在毓如的手上。因为她命令仆 人在院子里烧落叶引起颂莲的抗议,两人发生冲 突。颂莲在陈佐千过大寿时没有在礼物上绑上红 丝带,而受到毓如的责备。电影中,大太太毓如 更多的是“符号化”的存在。在各种冲突中,她 没有起到主持大局的作用,前前后后只有一句“陈 改编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刻画也发生了一些变 家迟早要败在你们手上”。 第二,在处理颂莲和梅珊的矛盾冲突方面张 艺谋也做了大幅度的改动。小说文本里,一颂莲 化。重点体现在女主人公颂莲和陈佐千身上。 小说文本中的颂莲是受过新式教育的,有内 在的精神追求,只是因为家中突遭变故,父亲去 世,不得已被卖入陈家当妾。在父亲去世的那一 和梅珊一开始爆发了比较激烈的冲突,可是在颂 莲看梅珊唱戏之后,逐渐有了一种心与心的交流, 发现自己与梅珊都属于想自由而不得,灵魂被禁 锢的可怜人,产生了一种心心相惜之感。到了电 影里,颂莲也听梅珊唱了戏,可是都是相互讥讽, 刻她明白自己要独立,但内心却对这种命运安排 有本能的抗拒。在嫁人陈家之后,目睹了梅珊的 遭遇,内心敏感多思。不愿意屈服陈佐千的淫威, 宁愿失宠,但也希望保留自己最后一份尊严。她 不欢而散,两人的冲突明朗而直接。后来梅珊偷 情,颂莲成为间接的帮凶,把梅珊送上了死路。 第三,颂莲和丫环雁儿之间的冲突上也有所 改变。在小说中,雁儿性格比较软弱,她误以为 颂莲是陈家的穷亲戚而发笑,遭到了颂莲的训斥。 这并不是有心之过,而是无心之失。但电影里, 雁儿被改编成为一个性格倔强的人物,形象立体 不少。当她得知颂莲是四太太之后,把洗脸盆从 颂莲的手中抢过来,显示出不屑于嫉妒;因为明 白陈家点灯封灯的习俗,她也在自己的居室里悄 悄点起了灯笼;偷偷点灯笼这件事被颂莲揭发, 被逼吞下草纸,宁在雪地中长跪也不认错。和小 说相比,这些细节上的改变,不仅让我们看到颂 莲的悲剧,也看到了雁儿的悲剧。这种悲剧把人 变成鬼,在相互倾轧中最终走向灭亡。 另外,电影删除了颂莲之外的几个妻妾间的 冲突。如因忆容被打而引发的梅珊与卓云的冲突; 陈佐千生日时,飞澜与忆容追闹把花瓶碰翻,大 太太捆了他俩一人一耳光,引起梅珊的不满和卓 云对自己女儿的责备,颂莲前来劝解,被大太太一 番奚落,无趣离开。但是,颂莲与卓云的关系在小说 与电影中都是表现的重点,因为卓云的“面善心恶” 与表里不一可以让故事有更多出人意料之处,增加 戏剧效果。 电影对小说文本或细化或弱化的改编,都是 因为电影叙事与文本叙事有所不同。电影只能依 靠戏剧冲突才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了戏剧 冲突的整体营造效果,不可能把文本中所叙述的 一切都面面俱到,只有突出重点,突出矛盾冲突, 增加电影叙事的曲折性,电影改编才会具有较强 可观赏性和艺术价值。 (三)人物刻画 因为电影里的主题内容有所变化,所以电影 的悲剧主要是现代女性自由独立的价值取向与腐 朽没落的封建被禁锢的传统价值取向之间的对抗 和冲突造成的。颂莲可以算是一个悲剧的时代新 女性。在电影中,颂莲不再有女性的那种自觉的 女性意识。影片开头就表现出一种棱角分明,咄 咄逼人的态势。夫权意识统治了她的思想,争宠 便成为她的救命稻草。她会让管家把饭菜送进房 间里,也为了争宠而假怀孕,直至害死雁儿,变 得狠毒,不择手段。小说中那个对生活有着无数 独特感受与个性追求的颂莲,在影片中成为不断 地迫于命运与生活的压力而无法应对甚至变得狠 毒的悲剧女性,这更体现了封建伦理对人I生的压抑 扭曲,加强了对没落封建社会的批判,从而迎合 了深化电影主题的需要。张艺谋的这种改编还是 因为由小说变成电影,如果还是以颂莲的感受叙 事,会显得比较单调,所以小说中的冲突矛盾就 被放大,让电影紧张、刺激、好看。 对于陈佐千这个人物的处理,也是电影改编 最值得称道的地方之一。在小说中,陈佐千就是 一个迂腐的封建家庭统治者,专制独裁的家庭中, 他是绝对的主角。他用床第之欢来掩饰自己无法 挽回的颓势和苍老,借此来标榜自己的地位。可 以说在小说里,他是无所不在的。在电影里,陈 佐千在镜头里始终是一个模糊的背影,他在画面 中处于边缘位置,导演给他的是长镜头或侧面镜 头,他的画外音控制着画面中的人物活动。观众始 终看不到他的正面,观众与他成侧面关系,形成 陌生化效果,拉大了陈家老爷与观众的人际关系 距离,互动意义也得到了体现,他变成一种权力 的象征。一个封建没落家族的铁血统治者,无论 他是什么模样,他总是无处不在的。模糊的面容 具有象征和隐喻意义,象征着封建统治枷锁无处 不在,摧毁人性,直至毁灭。小说文本里没有描 .53. 写过陈佐千的容貌,电影的改编更是增加了凝重、 粹的中国味道的小说。而张艺谋改编后的效应是 他始料未及的,在作品被搬上大银幕之后,苏童 曾经因为被广泛熟知而不堪其苦,抱怨“我的名 气要是再小一些就更好了。” 幽闭、恐怖的氛围。这样的改编和“互文”,体现 出电影叙事的优势,可以引发观众更深层次的思 考。 (四)表现手法 小说改编成电影构成同一文本在不同传播媒 体之间的“互文”,虽然是相似故事情节、人物形 象、叙事结构等,但电影由于有画面与声音的加 入,画面、声音及文字等如何交织的互动性,就 成为二者不同的显著地方。 小说文本中,有很多写颂莲心理变化的语句, 细腻生动。如在雁儿死后,“她感觉到雁儿枯黄的 目光透过窗帘,很沉重地刺透了她的心。”“夜里 颂莲因此就添了无名的恐惧,她不敢关灯睡觉。 关上灯周围就黑得可怕,她似乎看见那口废井跳 跃着从紫藤架下跳到她的窗前,看见那些苍白的 泛着水光的手在窗户上向她张开,湿滴液地摇晃 着。”电影中只有通过演员的肢体动作———颂莲 孤寂地在冰冷的院子里踱步来暗示她内心的恐惧 与绝望。叙事视角有了本质上的不同,文字上的 描写极尽细腻,激发读者想象,引起通感和共鸣; 而电影在表现时,只有通过场景、音乐气氛的营 造,通过演员表情语言动作来表达。这种互文的 转换也是为了照顾读者的感受,因为电影视觉性 的效果始终是第一位的。 电影的拍摄,拍摄的角度,构图都非常重要。 如在电影开头,颂莲的继母只以画外音出现,也给 观众心灵最大疏离化的效果。当颂莲想通过假怀 孕来争宠时,她横卧在炕上,位于画面的下方,代 表现实;而红灯笼处于画面的上方,代表的是她 梦想的出人头地生活只是一种理想、虚幻。红黑 的结合,使观众感到十分沉重、压抑。对于文本 中呈现的想象空间,电影用布景、道具、选景构 图,强烈的色彩对比等等各方面进行了弥补,从 这个角度上说,这样的“互文”还是十分成功的。 三、“互文性”产生的后期影响 (一)促进了文学与影视的互动 小说与电影本来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 式,可是现代传媒让这两种艺术结合成为了可能。 苏童创作《妻妾成群》是无心插柳,写这部小说 的原动机是因为自己拥有一种描绘旧时代的古怪 激情,为了寻找变化,所以才写了一部古典的纯 ..54.. 但是,自从《妻妾成群》被成功改编之后, 苏童的文学作品就不断被搬上银幕和荧屏。李少 红改编的《红粉》、黄健中根据《米》改编的电影 《大鸿米店》、导演侯咏改编自小说《妇女生活》 的《茉莉花开》等等。 文学与影视的互动互文,只会增加,不会减 少。 (二)导致文学严肃性消解并向大众化发展 互文性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文本间互文现象 的解读离不开读者的主动参与和能动创造。不仅 阅读小说文本的读者是受众,电影和电视观众也 是受众。互文理论对文学作品影视改编中的受众 问题无疑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强调在影视改 编中不仅需重视受众在改编中的地位,使他们积 极主动地参与到被改编的影视作品中来,创造性 地进行解读活动。而对于已经看过原著的受众来 说,在具体的观影活动中,调动自己的阅读记忆 进行比较,对原著与改编互文会引发他们进行更 深一步的思考,这就启示改编者在改编一部文学 作品之前,需充分考虑到这部作品对受众的意义 何在,能不能让多数的受众与改编片产生互文, 这也是影片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著名作家严歌苓女士曾经在201 1年南《中国 作家》杂志社和北京大学中文系共同主办的“中 国作家北大行”演讲会中提到,她在创作每一部 作品之前,都下决心这部作品一定不要被影视化 改编,因为她觉得影视化改编始终还是偏向社会 大众的审美趣味,会消解文学的严肃性,纯文学 会因此越来越少,这些都是文学界不免要遭遇的 困惑。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媒时代文学与影视的“互文” 是不可避免的,传媒无疑加速了这种互文和互动 关系。这种“互文”有利有弊,而互文性理论所 带来的对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影响也会随着对互 文性理论研究的深人而不断深化,这也将有助于 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研究在自身的探索发展中及 时进行艺术自省与理论反思。 (下转第75页) 活动中渗透主流意识,引导学生认同并学习当代 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另外,如果有条件的的话, 总之,高校要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及 可以通过邀请专家、教育界、商界著名成功人士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改革创新的新时代环境 等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进 下,继续深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从传播 一步用实例来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学生、传播过程等 另一方面传播媒介亟待创新。传播媒介在传 多方面去推动,又要认真面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 播过程中必不可少,要创新媒介就要发挥传统媒 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积极探索新思路、新 体与现代媒体相结合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处在教 办法,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育科技信息化时代下,虽然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 参考文献: 是互联网,但是对于书籍、报纸和杂志等传统媒 [1】【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 体的作用依旧不可忽视,因此一是要在各大报纸 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一一在中国共产党第 的理论版中设立专栏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 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 众化,在各类刊物、杂志上刊登一些具有代表性、 社,2012:11. 创造性的关于大众化的研究成果及研究马克思主 【2]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义理论并更新的相关专题文章,营造好学理论、 201 2:9-1 0. 用理论的氛围。二是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 [3】卢新宁.中国有梦青春无悔一一*五四青年节 等不断探讨听觉化、视觉化的多方面宣传方法, 参加主题团日活动侧记【N】.中国青年报,201 3-05- 进行理论宣传与普及。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真实的 06(1). 领导人的主题纪录片、历史资料、重大的政治事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 件电影等。如《走近毛泽东》、《复兴之路》、《百 社,1991:534. 年潮中国梦》、《伟大的历程》和《国情备忘录》 [6]列宁专集文集一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 等,让学生在听觉化、视觉化的情境中更好地掌 社,2009:1 6 3. dh,~ 一_-r~●一●一●~●~I.P一●一●一●●_●~● ● ● 膏一●~l-r~1-|~● ● (上接第54页) [5]苏童.妻妾成群[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6】曹文慧.浅析互文性理论与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J】. 【1】[2】蒂费纳・萨莫瓦约,邵炜译.互文性研究[M]. 东岳论丛,201 3(01).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7]杜松楠.妻妾成群与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两个不同的 【3】李尔葳.张艺谋说[M】,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 颂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05). 【4】张宗伟.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fM].北京:中国广 【8】李妙晴.改编电影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一一以《大红灯 播电视出版社,2002. 笼高高挂》为例【J】.电影文学,2007(1 5). -7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