臻 蜜 《 0 黪霹 魏-枣 褥德 膏j ‘ ¨ ∞ 口张贻波 (宁波大榭开发区文教卫生局教科研中心,浙江宁波315812) 去年6月,正值毕业班考试前夕.笔者接到市 师们从犹疑变得支持了,因为他们发现,在这样的 疑难问题研训通知:北仑蔚斗小学开展主题为“我 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珍惜和感恩,班级凝聚力增 的毕业典礼”的综合实践活动。虽然临近期末,事情 强了,以往六年级学生在毕业之际总有些许浮躁的 特别多,笔者还是组织了各学校的相关教师参加这 情绪.如今除了学习,孩子们忙着参加毕业综合实 次活动。没想到短短半天的活动,却给我们带来了 践活动,忙着排练毕业汇演节目,再调皮的孩子此 很大收获。 时也变得乖巧懂事起来。” 这次的综合实践活动以“我的毕业典礼”为主 我们觉得,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成功的最主要原 题,以“同学情深、师恩难忘、感恩母校、畅想未来” 因.在于“我的毕业典礼”“我做主”——从毕业典礼 为主线,是一场感人至深的典礼。学生都用自己最 的策划、筹备到实践活动,学生都是主角:喜欢写作 真的方式感谢恩师、感恩母校。 的同学自发编撰班级毕业纪念册:平时的电脑迷、 活动分享一 歌曲《缘分》本是一首网络流行 网络高手们开始设计班级主页、建立QQ群和编辑 歌曲,其应景的歌名、优美的旋律深深打动了601 毕业光盘:文艺骨干和班干部主动向班主任献计献 班的学生。于是,全班一致确定改编《缘分》作为班 策。筹划毕业典礼上的汇报演出。他们都希望全员 级毕业歌,并人人参与歌词的改编工作,小组整合 全程参与最后一次别有意义的活动,他们都希望有 提炼1份,全班推出10份,再由班里的几名写作高 一个与众不同的、属于自己的毕业典礼。 手编辑整理,形成最终的《缘分601)。“即将挥手告 在毕业典礼现场,不仅孩子们泪流满面,教师 别的六一班,同窗情浓携手慢慢行,茫茫学涯相遇 们也常常热泪盈眶。市教研室综合实践教研员吴筱 一起算不算缘分,何不把小事看淡在风尘……”唱起 泉老师说:“这样的活动让师生们收获的不只是感 这首专属于自己班的《缘分601》,同学们总是格外 动,还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这场心灵的洗礼,带给 动情,有同学说:“我想,当我们十年二十年后再次 孩子们的不仅是最珍贵的回忆,还有深深的感恩、 相聚时,一定会再次唱起这首《缘分601》的。” 珍惜、团结和奋进,充分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在德 活动分享二602班以音乐剧的形式表达青 育中的独特优势。 春少年不怕困难挫折的蓬勃朝气。为了让全班同学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们积极创造条件,让学 都能上台,学生们选取了发生在运动会上感人的一 生在活动中参与并实践,在交往中体验与感悟,营造 幕:一位同学摔倒了,夺冠无望,但在同学们的鼓励 合作、互动的德育氛围。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自主 下仍坚持跑到终点。虽然大家失去了奖状。收获的 活动中,通过参与、思考、分析、解决,实现道德内化。 却是团结和勇气。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其课程 在交流研讨中.负责此项主题活动的孙老师主 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它的德育功能。综合实 动谈到“在面临毕业考、升学考的紧张时期,老师们 践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 也曾担忧这样的活动会让孩子们分心。但是很快老 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建构精神世界。 叙事 — ——= 釜兰釜釜兰兰兰蠢兰羞墨 ~ 一、主体突出以生为本 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虽然“以生为本”是耳 熟能详的,但要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笔者认为还 需厘清其三层含义。 一是“以生为本”的核心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 “人”和“人的发展”已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关键 词。传统德育重视社会发展价值,忽视道德对人的发 展作用,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以及受教育者的 差异性和个性教育。现代德育强调以人为中心,充分 尊重人的天性,突出人的发展。在活动体验中,我们 要尊重学生主体,尊重学生的人格,面向每一个真实 个体,重视学生各自的内心感受与情感体验,让每一 位学生都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二是“以生为本”需关注全体学生。开展各项活 动,班干部以及有特长的学生往往锻炼和提高的机 会多,一般学生大多只充当配角。久而久之,这些孩 子会形成“事不关己”的心态,在活动中做“局外 人”。教师需洞察孩子的心理。努力唤醒蕴藏在这些 学生身上的潜能,为他们创造参与的机会,搭建展 示的舞台,真正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 三是“以生为本”需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在“我 的毕业典礼”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有教师颇为 自豪地说:“在改编歌词创作班歌时,有几句歌词教 师觉得不好,给了不少意见,但学生不接受。教师最 终还是听学生的,学生自己说了算。”教师尊重学生 自主选取的呈现方式与内容,不再是“传道”的首 席,而仅作为活动的引导者,还学生参与活动、体验 情感的空间和时间。 二、过程注重对话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对话的实践活动。对话理 论认为:对话是主体双方从各自的理解出发,以交 往、沟通、意义为实践旨趣。促进自我认识、自我反 思的过程,需遵循平等、差异、个体和开放的原则。 在活动体验中,我们应关注对话的生成。苏霍姆林 斯基说:“孩子愈少感到落在自己头上的教育设想,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的教育效果便愈大。”道德不是靠 “教”会的,而是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交往中形成的。 促进对话生成的基本策略有4条,即营造自由的交 流情境、鼓励学生的自我表达、培养学生的质询意 识和建构开放的话语模式。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 中,需淡化教育痕迹,增强与学生的互动,营造体验 场,组织开放式对话和反思性表达,使德育成为一种 开放信息、情感传递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 思考能力和道德践行能力。 三、内容形成阶段系列 以往,我们常常把道德行为的好坏归因于道德 认识,忽视了学生的道德需要,其实学生的道德行 为动机来源于道德需要。德育活动如果只一味强调 教育性,忽略学生的兴趣及对现实情境的感受,那么 形式化的走过场就会成为必然。因此,在德育活动 中.我们需尽可能支持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积极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体验。促进道德需要与自我教育 相结合。 鲁洁教授指出:“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应该是 受教育者的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结 合。”作为德育有效载体的活动,不能简单地以活动 论活动,它不仅需要从学生的道德需求出发,做到 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结合,更需要遵 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个性特征,形成合理的活 动体系。在形成系列化的德育活动体系时,一是要 注重目标层次化,根据各年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对养成教育目标进行分解;二是要注重发展阶段性, 学生的情感品质和思想道德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 体现出不同要求和特征,不会一蹴而就,要循序渐 进:三是要注重阶段联系性,学生品行发展的前后 阶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不能前后割裂。 四、内涵关注生命个体 综合实践活动体验的最终目的是使体验者即 受教育者以内化的情感和意义指导自己的行动.进 行道德实践,实现道德外化。体验是一个在实践中 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因此活动的评价应多角度、 多层次地进行,应注重发展性评价,以充分发挥体 验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真正在儿童头脑 里扎下根来,并影响他人生轨迹的,必须通过他们自 己努力探究并获得真实体验才有可能。德育如果离 开了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就如同在岸上教人如何 游泳一样毫无意义。综合实践活动要能满足学生发 展的需要,需突出“活动”与“体验”,强调“对话”与 “引领”,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德育体验状态,在体验 中形成道德情感,在体验中深化道德认知,在体验中 培养道德意志,使知、情、意、行形成和谐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