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锐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精编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全单元说课稿教案设计

精编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全单元说课稿教案设计

来源:锐游网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全单元说

课稿教案设计

第7课《我们的衣食之源》2课时

第一课时说课

一、教材分析

《我们的衣食之源》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中的第一课,这一课是根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题五“我们的国家”中第6条“初步了解我国的工农业生产,以及工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工人、农民付出的辛勤劳动与智慧,尊重他们的劳动”而编写的。

由两个大板块组成,“白白的大米哪里来”“美好生活的保证”。通过生动的图例,呈现了水稻的种植过程。让学生参与活动,在实践中认识我国农业,知道农业是美好生活的保证,从而尊重农业生产者的劳动。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从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城市里的孩子,物质生活相对富足,不愁吃穿,对农业生产知识的了解与关注较少,也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农村的孩子对农业并不陌生,也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但是认识只停留在种和收的环节上,对农业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农业生产者在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过程中付出的辛勤劳动。(教学重点)

2.懂得尊重农业生产者的劳动,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教学难点)

四、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

活动一:猜谜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出示谜语(脱去黄金袍,露出白胖子,身子比豆小,煮饭香喷鼻),让学生猜谜底(大米),并追问:每天出现在我们餐桌的大米,是从哪里来的?揭示课题《白白的大米哪里来》。(板书《白白的大米哪里来》)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以“猜谜小游戏”开课,自然揭题,激发学生兴趣,拉近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氛围。

活动二:观察研究,寻找大米的由来

1.在作业单上给图片排顺序,并说一说排列的理由。

2.看视频,说一说大米是怎么来的。(播放水稻种植和生产过程的视频)

3.小结:一粒种子要想变成大米,要经过“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碾米”大大小小几十道工序,经历长达5个月的时间,工序繁多、周期较长。(板书:工序繁多 周期较长)

4.除了大米,我们常吃的五谷还有玉米、小麦、大豆、高粱。课前小调查,询问身边的长辈,选择一种,了解它的种植和生产过程,同桌交流,并谈谈感受。

5.教师引用课本“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话进行小结。这句话出自《朱子家训》,意思是:一粥一饭得来不容易,一丝一线生产出来是很艰难的,提醒人们衣食来之不易,不能浪费。(板书:来之不易 不能浪费)

设计意图:视频结合生活调查,让学生初步了解水稻的种植和生产过程,知道大米是怎么来的。通过调查了解其他五谷的种植和生长过程,探究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活动三:模拟插秧,体验农民艰辛

1.都说农民辛苦,他们的劳作到底有多辛苦呢?让我们走进田间地头,一起去看一看。(播放农民插秧的视频)仔细看,插秧的动作怎么样?田里的秧苗必须怎样?并做好记录。

2.课件出示插秧动作要求,学生模拟插秧,重复动作持续三分钟。

3.随机采访同学:“你有什么感受?”

4.插秧只不过农民劳作的一个环节,大家只做了那么一会儿就累了,但是他们却要插那么多秧,多么辛苦。从播种到收割,在这么长时间里,农民还要克服哪些困难?(出示农民劳作图片)

5.引出唐朝诗人李绅写的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并读一读书中第53页两个小朋友说的话。

6.小结:一代又一代的劳动人民,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每当看到餐桌上丰盛的食物,我们要感谢农民的辛勤劳动,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设计意图:从中体会农业生产者在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过程中付出的辛勤劳动,产生尊重农业生产者劳动成果的情感。

活动四:实际行动,珍惜劳动成果

1.每一种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都有很多人辛苦的付出,然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幕。(出示同学们浪费粮食的视频)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2.出示2019年我国浪费粮食的数据以及全球重度饥饿国家数据进行对比,引发学生思考。

3.了解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追问:那平时我们应该要怎么做呢?商量出在生活中节约粮食的方法和措施。

4.小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要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要珍惜粮食,感恩劳动人民的付出,尊重和珍惜它们的劳动成果。(板书:好好珍惜,劳动成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数据对比,让学生明白粮食来之不易,要节约、爱惜它。并且真正地付之于行动,商量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落实在生活中,实现导行作用。

本节课注重体验,链接生活,让学生在参与中直观了解水稻的种植和生产过程,知道大米是怎么来的。体会农业生产者在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过程中付出的辛勤劳动。懂得尊

重农业生产者的劳动成果,养成节约、珍惜粮食的习惯。

第7课《我们的衣食之源》第二课时说课

一、教材分析

《我们的衣食之源》是《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生活哪里来”中的第一课,这一课是根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主题五“我们的国家”第6条“初步了解我国的工农业生产,以及工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工人农民付出的辛勤劳动与智慧,尊重他们的劳动”而编写的。

二、学情分析

绝大多数的四年级学生,缺少农事劳作的了解和经历。在生活中存在部分浪费纸张、不“光盘”行动、不珍惜农业资源等现象。因此学生需要具体了解农业生产的种类,加强对国情的了解,学会感恩工作者与珍惜粮食,进一步获得社会性发展。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种类。(教学重点)

2.认识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及其重要性。(教学难点)

四、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将围绕“美好生活哪里来”的主题贯穿整节课。从第一课时自然过

渡到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的种类,通过欣赏图片、交流、实践体验来感受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与重要性。

活动一:农业生产的种类

1.展示城市与乡村晚餐的图片,说说餐桌上都有哪些食材。

2.思考:这些食物都是怎么来的?(板书:种植业)

3.说一说,课前查资料了解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4.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图片,并分类。教师归纳出本节课要重点了解的三大种类。(板书:畜牧业、林业、渔业)

小结: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种类多样,有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等等。农业发展好,人们幸福生活少不了!(板书:美好生活的保证)

此板块的设计意图是从生活经验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种类,认识农业是人们的衣食之源,为接下来的“生活需要畜牧业”环节做铺垫。

活动二:生活需要畜牧业

1.小主持人提问:到冬天了,同学们知道羽绒服是怎么制作的吗?观看“羽绒服的制作”视频,并谈感受。

2.介绍畜牧业的概念。

3.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有哪些来自畜牧业。

4.分享经验:生活中有过养蚕的经历吗?听“蚕宝宝的一生”的故事。

5.设想:如果畜牧业不存在,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欣赏图片、交流等方式了解并学习生活中畜牧业的重要性。通过交流并分享养蚕的经历,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来感受生活离不开畜牧业。

活动三:生活需要林业

1.观看视频:一张纸的内心独白,谈感受。

2.你还知道林业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什么吗?

3.设想:如果林业不存在了,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4.交流课前完成的“我国林业资源大调查”表格,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分享经验、制作约定卡的方式了解并学习林业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活动四:生活需要渔业

1.说一说,我们餐桌上哪些食品来自渔业。

2.设想:如果海洋污染多,鱼儿越来越少,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3.图片展示渔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福利。

设计意图:直观感受渔业为生活带来的福利,并感受渔民工作不易,从而学会珍惜渔业生产者的劳动成果,明白生活离不开渔业。

活动五:展望新时代的农业

1.连一连:教材第57页,把下面的物品与农业生产的相关行业用线连起来,再说说这个行业生产哪些物品。

2.学习第57页“知识窗”,了解中国农民丰收节。

3.齐唱《二十四节气歌》。

4.播放视频:秒读中国经济:我国未来的农业会是什么样?

5.绘画设计《未来农业中的新技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农业对生活的重要性,珍惜农业生产者的劳动成果,懂得为未来农业发展做出努力,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以上五个活动板块的设计,通过“分种类—细了解—勇设想”环节,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并重视农业发展,认识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最后达成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第8课《这些东西哪里来》说课教案2课时

第一课时说课

一、教材分析

《这些东西哪里来》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中的第八课。这一课是根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主题四“ 我们的社区生活”第3条,主题五“我们的国家”中第6条而编写,其核心主题是认识工业生产与劳动者的关系。

第一课时围绕“物品身世‘探秘’”这一话题,帮助学生了解与工农业生产相关的基本知识,认识它们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工业劳动的艰辛,认识到劳动是美好生活的源泉,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并能够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孩子对工业有所接触,但认识不够。孩子享受着工业产品带来的方便、舒适、美好,但工业与小学生日常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对日用品复杂的制造工序,缺乏感性认识,对工人辛勤的劳动缺乏体验。并且他们在珍惜劳动产品,尊重工业生产者劳动的意识方面不够强。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探究工业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并了解生产劳动的情况及工业生产密切合作的特点。(教学重点)

2.珍惜工人的劳动成果,尊重工业生产者劳动。(教学难点)

四、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

活动一:情境揭题,工业就在我身边

1.播放视频,提出问题:同学们在小冬的家里,看到了有哪些生活用品?看看自己的在家庭生活中,使用了哪些物品?

2.学生讨论交流,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推荐自己喜欢的生活用品。让学生们想一想:家里用的、穿的,哪些来自工业生产?请学生填到下面表格里。

来自工业生产的

用的 穿的

铅笔、刀子、拖把、电视机…… 袜子、裤子、鞋子、裤子大衣……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进入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受工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了解工业物品就在我们生活中。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明白很多生活用品是由工业生产提供的,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工业产品在生活中重要性的认识。

活动二:探访活动,工业制作不简单

1.通过微课再现冬冬到玩具小熊工厂进行寻访的故事。

2.引导学生继续发现,玩具小熊的完成还有这些工序:从材料车间工人挑选剪裁布料,到生产车间工人缝纫和装饰车间工人给玩具小熊缝眼睛打蝴蝶结,接着检验和包装车间技术人员对产品进行严格检查,最后玩具小熊成品运送到商店售卖,每一件工业产品都是劳动者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3.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将玩具小熊的生产步骤概括出来。其他同学思考“小熊做好了,为什么还要进行检验”“在生产玩具小熊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样的感受”等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微课《探访玩具小熊生产厂》的故事来创设情境,探究工业生产的基本流程。这一环节拉近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同学间的观察和交流,展现了工人的协作精神和一丝不苟的负责态度。

活动三:交流感受,“探秘”物品的身世

观看视频《丝绸工艺介绍》,发现并思考:“丝绸工艺品的出品,需要经历哪些环节?这样的生产有什么好处?看到浸泡、织造等这些工序的细节,你有什么样的发现?”

进行小组分享:选一件你自己最喜欢的物品,说说它的来历。同学们将课前收集物品,通过绘画、文字、表演的表现形式,在小组中交流并汇报。教师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交流:“你推荐这个工业用品是什么?产品的诞生经历了哪些工序?知道了它制作过程你想说些什么?”

播放有关智能化生产的短片。看完视频后,全班交流感受。

设计意图:运用体验式教学,采用选编“观看短片”和“小组分享”的方式,引导学

生细致观察,通过搜集资料和交流的过程,他们不仅学习了工业生产的相关知识,感受到现代工业生产技术的先进,认识在工业生产中默默奉献和辛勤付出的劳动者。

活动四:总结升华,用心珍惜懂感谢

最后,通过课外作业回家问问父母,他们的劳动生产哪些物品,请他们讲一讲生产流程、工作的要求及注意事项,加深学生对工业生产和劳动者的认识。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去参观感受,对这些辛勤的劳动说一声感谢。同学们在与家人交流或参观时,更进一步感受工人们的辛苦,知道要好好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眼光从个体转移到社会,感知物品制作的复杂和辛苦后,激发学生珍惜物品的情感。通过实地采访,最后的落脚点就是,我们要感谢和尊重那些使我们生活更美好的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本课时的教学活动,紧抓“见物更要见人”的学习方式,围绕主题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来展开系列活动。结合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教材、教者融为一体,教与学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

第8课《这些东西哪里来》第二课时说课

一、教材分析

《这些东西哪里来》是《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中的第二课,这一课是根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主题四“我们的社区生活”第3条“关心了解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并感激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的生

活带来的便利,尊重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主题五“我们的国家”第6条“初步了解我国的工业生产,以及工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工人、农民付出的辛勤劳动与智慧,尊重他们的劳动”而编写的。

本课的核心主题是学生社会性学习,不仅引导学生进行单纯的知识性学习,而且强调了“见物更要见人”的学习方式。

本课的编写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我们的社区生活,了解工业生产与自己生活的密切关系,再认识工业的创新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意义,最后懂得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创新能力不足,需要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工业产品带来的舒适和便利有一定的体验和感受,但工业生产与小学生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对生活中的工业产品从何而来了解甚少,对其产生过程缺乏感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感受工业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舒适与便利。

2.了解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3.感谢创造工业产品的劳动者,从小树立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工业产品的创新和发展对改善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感谢创造工业产品的劳动者,从小树立创新意识。

四、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

活动一:舒适方便的工业产品

首先,出示课本三组图片,将不同时期的生活现象呈现出来,然后抛出问题:“你能发现洗衣机、电梯、空调等产品的诞生,帮助人们解决了什么问题?”孩子们讨论交流后,接着出示第二个问题:“你还见过或者了解到哪些工业产品的创造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解决了人们生活中的哪些问题?”(板书:舒适、方便)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意在说明工业产品的进步与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方便。通过提问见过或者了解到哪些相关工业产品带来哪些方便,引入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真实感受工业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舒适与便利,感谢创造工业产品的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活动二:推陈出新的工业产品

紧接着出示两个不同的电话,一个是座机,另一个是移动电话。并提问:“你更喜欢哪一个?”学生发言后引出课前让学生做的“小调查”,学生课堂上讲一讲这些新产品给生活带来了哪些舒适和便利。紧接着将全班学生分成小组,请他们找一找生活中应该改善的产品,想一想它们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设想还需要发明哪些产品。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让学生从吃、穿、住、用、行等方面采访家人,在学生充分感知工业产品使人们生活更加舒适和便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见物更要见人”,通过今昔对比,

懂得我们美好的生活离不开工业劳动者的智慧和付出,要珍惜劳动成果,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活动三:随处可见的“中国制造”

出示课本的三张图片,让学生讲一讲图片的主人公李亚在参加中美青少年友好夏令营中遇到了什么事,随机提问:“你遇到过或者听到过这样的事情吗?”学生发言后教师播放一段采访留学生的视频,边看边想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出示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基本特征,并提问看了之后有什么感想?(板书:中国制造)

设计意图:通过教学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中国制造”的商品遍布世界各地,这也说明我国制造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要客观看待“中国制造”,让学生明白“中国制造”虽然遍布全世界,但是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有待提升,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创新能力不足。

活动四:日新月异的“中国创造”

课前让学生收集中国高铁和“神舟十一号”飞船的相关资料,课上派代表进行分享。紧接着播放关于高铁和“神舟”飞船的视频,视频中补充国产大飞机C919、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等内容。提问:“看完这个视频后你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感谢谁?”(板书:中国创造)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实例,如中国高铁、“神舟十一号”飞船等,让学生知道我国正处于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阶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引导学生说一说“中国创造”背后的故事,重点挖掘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创造”付出的努力,贡献的智慧以

及体现的创新、探索精神等。

本节课的设计重在将学生生活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效链接,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引导他们寻找日常工业产品,不仅关注了物,还关注了物背后人的精神面貌,以及人的智慧和创造,从而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第9课《生活离不开他们》说课教案2课时

第一课时说课

一、教材分析

《生活离不开他们》是《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中的第三课。本课编写依据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题四“我们的社区生活”第3条“关心了解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并感激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尊重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主题五“我们的国家”第6条“初步了解我国的工农业生产,以及工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联系,知道工人、农民付出的辛勤劳动与智慧,尊重他们的劳动”。

第一课时由“离不开他们的劳动”“他们都是劳动者”两个大板块组成,引导学生认识各行各业劳动的重要性,懂得社会的有序运行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提供的服务。懂得不同职业的劳动者只是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劳动者都是平等的,每个爱岗敬业的劳动者都在为社会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大多数四年级学生还处在依靠父母为他们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的阶段,对生活体验不深,难以做到主动观察社会生活,他们对生活中各行各业劳动者提供的服务及其重要性认识不够。尽管他们每天都得到了不同行业劳动者提供的服务,但没有真正意识到正是由于无数人提供的服务,生活才能如此便利,社会才能有序运转,也很难懂得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不少学生缺失劳动教育,也或许会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等原因,让他们对不同行业的劳动者产生不正确的认识,甚至轻视体力劳动者。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知道我们每天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提供的服务。(教学重点)

2.感受这些不同职业的劳动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3.懂得社会分工需要人们从事不同职业的工作,各行各业劳动者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教学难点)

四、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

活动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首先出示各种劳动者的照片,请学生说他们在做什么,在哪里见过。然后抛出第二个问题,你还知道哪些为大家服务的人,他们做了什么?学生交流后老师小结:我们每天都能看到这些劳动者,他们用勤劳的双手为我们服务,正是有了他们,才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才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生活离不开他们》。(板书《生活离不开他们》)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人、场景为切入点,顺其自然地揭示课题。

活动二:寻找劳动者

老师出示三幅图片,分别是“可口的饭菜”“整洁的路面”“批改好的作业”,请学生探究、交流这三幅图片背后分别有哪些劳动者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服务。接着,请学生分享课前调查表,汇报自己和家人接受过哪些劳动者提供的服务。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老师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可适时追问,如果城市里没有清洁工会怎样?商场里没有服务员会怎么样?小区里没有保安会怎么样? 老师顺势小结: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都会接受来自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服务,正因为他们的劳动才让我们这个社会有序地运转起来。(板书:离不开他们的劳动)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社会现象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己与家人一天之中所获得的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的形象就会在他们的脑海里明晰起来,从而认识到我们离不开他们的劳动。

活动三:夸夸身边的劳动者

老师出示课本66页“阅读角”《妈妈也是劳动者》,阅读后请学生照样子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或其他亲人从事的职业,工作的具体内容,以及工作中发生的故事。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老师小结:警察、医生、消防员、司机……(板书:警察、医生、消防员、司机……)尽管从事着不同的劳动,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劳动者”,我们的父母和其他亲人也是其中一员,每个职业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每个劳动者接受他人提供的服务,也为他人提供服务。(板书:他们都是劳动者)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家人切入,引导他们认识到身边的人都是劳动者,进一步认识各种不同的职业,认识到每个职业都具有重要价值。

活动四:小小辩论赛

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辩论:职业不分贵贱VS职业分贵贱。

教师出示课本67页“阅读角”,请学生读后谈感想。

小结:社会的良好运转需要不同职业人们的劳动。尽管不同职业在劳动方式上存在着差别,但劳动者之间是平等的。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只是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板书:平等)

播放新华社视频《一个城市战“疫”的十二时辰》,让学生直观感受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特殊时期,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坚守岗位抗击疫情。

教师总结:各行各业都在各自的岗位上责任担当,共克时艰。最平凡的劳动者带给我们最闪亮的希望之光,是最值得尊重的。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赛这一方式,让学生在思辩过程中认识到从事不同职业的劳动者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最后观看视频,通过真实的人,真实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劳动者最崇高、劳动者最伟大。

第9课《生活离不开他们》第二课时说课

一、教材分析

这一课是根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主题四第3条“关心了解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并感激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尊重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而编写的。

本课由三个板块组成,第一课时的内容包括第一个板块和第二板块;第二课时的内容第三板块。本课在第一课时懂得劳动者之间是平等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劳动者工作的艰辛,从而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用实际行动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生活体验不深,他们对生活中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提供的服务及其重要性认识不够。不少孩子缺失劳动教育,对不同劳动者的作用、贡献认识不深,甚至轻视体力劳动者。本课重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上各行各业为他人服务的劳动者,在发现、体验中有所感悟,用实际行动尊重和理解他人劳动,感恩劳动者。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和感受劳动者工作的艰辛。

2.尊重和感谢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验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艰辛,懂得应该尊重普通劳动者。

教学难点:用实际行动尊重和理解他人劳动,爱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感恩劳动者。

五、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

活动一:链接生活,引出话题

2020年春节,一场新冠病毒袭击中国大地。当我们居家隔离时,却有很多行业的劳动者逆行而上,在他们的岗位上冒着危险继续工作。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九课《生活离不开他们》。(板书:9 生活离不开他们)

【设计意图】从最近大家关注的重要事件入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二:调查了解,感受艰辛

首先,让学生回顾课前开展的寻找在疫情期间最美劳动者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

1.调查身边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

2.选出你心目中的最美劳动者,并说明推荐理由。)接着请每个小组推荐最美劳动者。

(要求:1.小组成员介绍自己寻找到的最美劳动者。经过讨论,小组确定最美劳动者。2.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本小组寻找到的最美劳动者。)

通过汇报交流,了解身边的这些劳动者在平时的工作中任劳任怨,在疫情期间他们的劳动更加不容易,一直坚守着岗位,感受他们工作的艰辛。最后说一说,这些普通的劳动者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联系,明白他们的工作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我们的生活处

处离不开他们。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调查,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际、社会现象出发,发现身边默默奉献、认真负责、坚守岗位的劳动者,在这危险时期,他们的工作是如此重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

活动三:情境体验,体会艰辛

疫情期间,很多劳动者在各自的岗位上付出了更艰辛的劳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体验。

模拟体验一 打包教材

平时,他们不管刮风下雨,为我们派送快递,疫情期间,他们给我们派送教材。今天我们来模拟快递员打包教材。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模拟,其他同学观察。模拟体验的同学谈谈自己打包教材的感受,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想法。(准备好教材、打包用品)

师小结:我们打包六本书最快的速度也要2分钟,他们每天至少要打包300多份,一天工作10小时以上。他们工作的时间长度、强度可想而知。

模拟体验二 戴N95医用防护口罩

疫情期间,医生、护士都要穿上防护服,戴着N95医用防护口罩,夜以继日地救护病人。今天我们来模拟戴N95医用防护口罩2分钟。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模拟,其他同学观察。模拟体验的同学谈谈自己佩戴口罩的感受。(准备好N95医用防护口罩)

师小结:我们只戴2分钟就感到难受了,他们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以上,除了戴N95医用防护口罩,还要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冒着生命危险守护着病人。通过体验,我们知道不管是平凡的快递员,还是救死扶伤的医务人员,他们的工作都有不为人知的艰辛,有了他们的默默付出和忠于职守,才有了人们幸福的生活。(板书:感谢 尊重)

【设计意图】情境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亲身体会劳动者工作的艰辛和不易,激发学生发自内心地感谢劳动者,尊重劳动者。

活动四:表达真情,化为行动

面对这些辛勤的劳动者,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展示课本P69小贴士)

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谢呢?(画一幅画、写一封感谢信、录制一个视频、用我们的行动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都是对他们的感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每年的5月1日是我国法定的劳动节,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珍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尊重他们,对他们有礼貌,为他们着想。

【结语】本课通过调查、讨论、体验、分享,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了解劳动者工作的艰辛,亲身体会劳动者工作的艰辛和不易,感恩劳动者,从而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用实际行动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ryy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