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锐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来源:锐游网
如何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今天我要跟大家交流的是如何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所谓调动积极性就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为主动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求知欲强。简单的说就是整堂课教师和学生都充满活力。 当老师的劳动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尊重,教师的表率作用和施教水准将会更高。由此形成良性循环,真正体现教与学的两个积极性,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教师又该怎样操作呢?这些对于我来说不但是一种挑战、一种考验,更是一种促进。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听别人的课,自己的实践,也通过对一些教学理论的学习,我有了以下一些浅显的尝试和体会,下面我就来谈一谈。

一、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工作,让预设与生成有机统一。

所谓做好准备指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备好课。二是备好学生。首先我来谈谈备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教学质量重要的一环,所以我们就要重视它,正视它,把课前的功夫下足。备课不等于备教案。我以前就陷入一个误区,觉得备课就是找到一篇相关教案,把这篇教案熟悉一下甚至一字不差的背下来,这就是备课了。现在我知道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应该深入了解教材内容及教材设计的意图。在此基础上才能选择确立教法。并对授课过程进行充分的预设。在整个教学准备阶段,编写教案应该是最末的一个步骤。

第二个要充足准备的就是了解学生的情况。不但要了解学生学习上的性情习惯,还要对授课过程的动态生成进行充分的设想。教学是一个开放、变化、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而这些稍纵即逝,非预期性的因素往往拥有无穷的教育价值,利用好这些即时的生成性因素,将其变成新的教学资源,那么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将转化成课堂教学的亮点。

例如:在讲授《提灯女神》一课时,我提问学生你觉得南丁格尔是个什么样的人,多数

学生都按照我的课前预设来回答,但是这时候有个不同的声音响起来了。“南丁格尔有点傻,那么好的条件不好好珍惜,却去当护士。”这个孩子的回答很出乎我的意料。如果我对他斥责,那么以后我可能再也听不到学生真正的理解了。而且也相当于封住了其他同学的嘴巴。我稍微愣了一下,面向全班同学:同学们,你同意韩志国同学的话吗?立刻同学们纷纷举手,畅谈自己的想法。课堂气氛变得特别活跃。大伙都在积极的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这件事,我深刻的认识到:在具体的操作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对课堂生成机智处理,那么结果就是备课前的预设落空,整个课堂气氛陷入沉闷。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生成教学的驾驭能力。这种驾驭能力除了来自教师本身的业务素养,还有就是课前的充分准备。

二、充满激情的朗读,通过朗读加深理解,深化主题。

我们可能常常说教师上课要有激情,可这激情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这种激情不是有意为之的慷慨激昂,不是流于形式的装腔作势。而是出于教师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对学生的真诚热爱,还有就是教师个人思想的穿透力。通常我都是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辅助学生的理解,进而实现感情的升华。

比如,在讲授《提灯女神》一课时,开始进行的比较顺利,我提问学生你认为南丁格尔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段来说明,并进行概括。我相应板书:热爱工作,奉献精神等词语。但是这只是限于从书上找到相关词语,而对于南丁格尔的不朽业绩和人格魅力并没有真正的体会。这时候,我采用的方式就是充满感情地朗诵课文的相关段落。“南丁格尔带领护士们冒着随时会被疾病传染的危险,没日没夜的工作……南丁格尔还主动拿出钱来,在医院附近创建了咖啡馆、阅览室,购买书籍、游戏用品和长篇,让伤员们像在家里一样,愉快地养病、休息。,在我的感染下,学生不由自主的和我共同朗读这些感人的”片段,每一行每一个字中够融入了孩子们对这位伟大女性的了解和崇敬。

在理解为什么人们把南丁格尔成为提灯女神的问题时,我是这样处理的。用声情并茂的语调对南丁格尔进行了介绍:“19世纪50年代,英国、法国、土耳其和进行了克里米

亚战争,英国的战地战士死亡率高达42%。南丁格尔主动申请,自愿担任战地护士。她率领38名护士抵达前线,在战地医院服务。她竭尽全力排除各种困难,为伤员解决必须的生活用品和食品,对他们进行认真的护理。仅仅半年左右的时间伤病员的死亡率就下降到2%。每个夜晚,她都巡视,伤病员们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女士。”同学们,人们亲切的称她为提灯女神仅仅是为了她每天手执风灯巡视伤员吗?因为在这个问题之前,学生已经在感情,认知上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所以这个问题一经提出,立刻纷纷举手。

三、适时适度的评价激励。

我们知道,激励导致一个人是否努力及其努力的程度。那么要在课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必须正确有效的使用激励手段。我们最常用的可能就是口头表扬。实际激励不仅是语言上的表扬,也可以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这些对学生的影响是超乎我们想象的。我还是以《提灯女神》一课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刚才我提到了在课上我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南丁格尔被称为提灯女神。同学们纷纷举手,但是并不是所有回答问题的同学都说到了点子上。面对这样的状况,如果我先不耐烦了,批评同学太笨或者没认真品味课文显然是不合适的。这样只会使学生裹足不前,摸不到头脑,继而不敢说话了。

对于第一个回答不到位的同学,我没有批评他,只是再一次的重申了我的问题,并在关键字上加重了语气:大家称呼南丁格尔为提灯女神仅仅就是因为她每天提灯巡视伤病员吗?这时候我用目光巡视班级里的每一个同学。学生们都陷入了沉思,突然张英同学举起了手。说:南丁格尔慈祥可亲,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她夜以继日地热心照料伤病员。所以称呼她为“提灯女神”。我及时表扬了张英同学:你说的太好了,尤其是你还用上了这个评价——高度的责任感。对于我的表扬,不但张英感到喜悦,其他同学也都跃跃欲试要来回答这个问题。很显然,同学们一是受了张英的鼓舞,二是受到了引导的提示。我又请一位同学来回答,这位同

学不但用上了高度责任感这句话,更说出了这种称呼实际上是人们对南丁格尔表示的崇高敬意。应该说我认为这个结果是比较的。当时当地,我和学生的心灵是相通的,我们的目光里都充满了解决问题之后的喜悦。

以上这些,只是我课上尝试得到的粗浅体会。因为个人能力有限,所以对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认识的不充分,总结的不细致。有不妥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正帮助。 谢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ryy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