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第1篇】 【文本解读】
《童年的水墨画》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组儿童诗,以“溪边”、“江上”、“林中”为题,将一个个童年生活的镜头,融入诗中,动静交织,将充满童趣的生活场景跃然纸上,像一幅幅意蕴悠长的水墨画,漂染着童年的美妙滋味。课文构思新巧、想象丰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诗的语言生动活泼,感情直率明朗,融童心、童趣于一体。
课文所配的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感受诗歌意境。课后练习第一题对语言积累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可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课后练习第二题则引导学生朗读诗歌的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才能由深刻体会;课后练习第三题重在通过语言回归内容,体会诗歌语言的表达方法。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丰富的想象力,能感受诗歌的情感,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对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应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已经学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为理解难懂的句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利用两者的相似之处,学法迁移应用,并帮助学生进行梳理总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识。对比三首诗歌的异
同点,领悟组诗的特点,仿写诗歌,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设计理念】
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应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教学时充分引导学生用读诗歌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等多种方法来理解难懂的句子,把语文要素落到实处。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让学生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通过发现三首诗歌的相同之处,使学生领悟组诗的特点,通过阅读课外组诗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再让学生仿写诗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认读“墨、染、碎、浪、溅、”等生字,能正确认读“当作、葫芦、蘑菇、扑腾”等词语,通过理解字义等方法理解“墨”和“染”,学写“墨”字。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溪边》和《林中》,能背诵《溪边》。
2. 通过抓景物特点、借助、借助古诗等方法,初步感知诗歌中有动有静的画面之美,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3.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教学重点】
1.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读懂诗歌意境,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教学过程预设】
板块一 欣赏水墨画,导入揭题
(一)微课欣赏,引出课题
1.欣赏水墨画:感受水墨画特点。(简单,富有意境)
2.理解课题:童年犹如水墨画简单而充满浓浓的欢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识记“墨”字
(1)理解字义:墨是由松树的油和其他材料制成的,是书写、绘画的黑色颜料,所以上边是——黑字,下边是——土 (2)指导书写 观察结构:上大下小
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二)发现小标题,了解组诗:像这样用几首小时组合在一起的,我们就叫它组诗。
板块二 初读识字,整体感知 学习活动一:
1.圈一圈:听录音,圈出预习时读错的或还不会的生字词。
2.想一想:你在诗中看到了哪几幅画?结合小标题和课文的三幅插图,给藏在诗中的画取个名字。 (提示:溪边___图、江上___图、林中____图)
(一)交流反馈,读准字词 出示词语:当作 扑腾 碎了 你拨我溅 浪花 水葫芦 蘑菇 斗笠
1.读准:指名读,正音,重点读好“蘑菇、水葫芦”的轻声,齐读。 2.理解词语
(1)结合生活理解扑腾:表示声音,要读第一声。你在生活中听过扑腾的声音吗?
(2)借助理解水葫芦、斗笠。 (二)读好长句子: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1.生借助节奏线自由练读 2.指名读
(三)借助小标题和插图,梳理画面:
1.指名概括画面:溪边垂钓图、江上戏水图、林中采蘑菇图。 2.小结方法:抓住小标题和插图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读懂诗歌的主要内容。
板块三 赏诗中画面,品特色语言 学习活动二:
默读《溪边》,圈一圈诗歌里描绘的景物,想一想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在特别难懂的句子旁边打上问号。
(一)抓景物特点,赏诗中画面 1.指名说景物 2.指名说画面
3.借助,感受景物特点,想象画面。
(1)出示黑白的溪边垂钓图:应该给它涂点什么颜色? (2)聚焦“山溪”,感受绿、静:
①有哪些景物是绿色的?垂柳、山溪、人影。
②这是一条怎样的山溪?抓关键词“绿玉带”、“镜子”、“平静”体会山溪的绿和静。
③质疑:山溪应该是透明的,怎么变成绿色的?
预设:因为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垂柳倒映在溪面上,所以把溪水染绿了。小结方法:依据上一行诗来理解的,像这样的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
4.欣赏垂柳和山溪的,指导朗读第一句诗 5.联系上下文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1)质疑:人影为什么也是绿的?
预设:联系上文:因为山溪被垂柳染绿了,所以人倒映在溪中的影子也被染绿了。
(2)微课理解“染”:染字可以换成哪个字?借助微课理解 “染”字。“染”字把溪水写活了。 (3)带着感受读一读。
(4)联系生活理解:说一说在生活中还见过溪水给( )染( )了。
(5)完成课堂作业本第四题的第一小题
6.聚焦“红蜻蜓”,感受“万绿丛中一点红”。 7.师朗读第一、二两句诗,生闭目想象画面。 (二)悟画中之诗,赏诗中画面 1.借助古诗,想象画面之静
(1)联系古诗《小儿垂钓》,体会安静的画面:引读“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2)指导朗读第一、二句诗,体会静态美。
2.联系生活,让画面动起来:静静的画面要是再带给我们一点儿什么就更好了?预设:飞行的昆虫、欢声笑语。
(三)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1.师读诗句,生思考听到了什么声音。
2. 聚焦“扑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是鱼上钩的声音。 3.联系上下文理解“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1)质疑:鱼上钩了,人影为什么会碎了?
(2)联系上文理解:溪水很平静,人影倒影在水中,忽然扑腾一声鱼钓上来了,打破溪面的平静,人的影子就碎了。 4.联系生活理解“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1)质疑:草地上怎么跳着笑声?
(2)联系生活理解并指导朗读:你钓过鱼吗?你钓到了怎样的鱼?心情怎么样?指导情景朗读。 (四)回读全诗:
1.出示填空:你觉得《溪边》是一幅_____的画。 2.带着感受齐读。
(五)积累背诵: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试背。
(六)学法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圈出景物,抓住关键词等方法想象了画面,通过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了诗中难懂的句子,读出童年的快乐。接下来就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
《林中》这首诗。
板块四 自主学习,读懂《林中》 学习活动三:小组合作学习《林中》 1.划一划:划出诗中的景物和难懂的句子。 2.说一说:在小组内说说你看到了哪些画面。 3.想一想:你用上哪些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一)小组合作完成 (二)合作学习交流汇报
1.小组指派代表说画面,评选把画面感说的最好的小组,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特点想象画面。
2. 交流理解难懂的句子,随机引导学生对比句子: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1)发现 “蘑菇”的不同含义:前者把蘑菇比喻成斗笠,后者把戴着斗笠的孩子比喻成蘑菇。
(2)联系上文“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理解一个个斗笠是戴着斗笠的小朋友。
(3)联系生活理解孩子们在林中欢叫玩乐的畅快场面。 (三) 听儿歌《采蘑菇的小姑娘》,想象欢乐的画面。 (四) 师生配乐朗读。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理解难懂词句的方法,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带
着这些办法去走进《江上》。 【板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第2篇】
《童年的水墨画》这组诗歌摄取了童年生活的三组画面,生动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情趣是儿童诗的灵魂,是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写照,是勾勒儿童内心世界的图画,是诗人在充分了解儿童生活的基础上精心寻来的神来之笔,也是儿童诗审美教育的闪光点。因此,我们不能轻易放过,而要引导孩子走到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在动听的乐声中,教师让学生在熟读之后,选择其中的一首细细品味,与全班交流自身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例如,“书页轻轻翻动,嘴角漾着丝丝摸不掉的笑……”“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使学生想象出了孩童在街头沉浸在读书乐趣中、在溪边垂钓欢笑阵阵、在江中戏水玩闹的一个个生动画面。
2.好的儿童诗,字字句句都蕴藏着作者的匠心,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我们要尽可能地帮助孩子们在情感的带动下,体会诗中的妙趣,走进诗的意境,由此带孩子们进入诗的美妙境界,一堂大讲堂,很好的补充了空白,真正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3.读读写写:安排学生选取其中一首诗歌,仿写一段。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写作能力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课堂中,我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身的感受,再拓展学生的思路,交流自身童年生活的快乐的事。课后让学生模仿《童年的水墨画》写出自身美妙的想象,或画出童年生活时的图画。这样做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读写儿童诗的兴趣。 三.不足之处
通过这次的尝试放手,我发现自身从前的忧虑有些杞人忧天,学生们其实是可以做到并做好的,我不应该过度担心以及怀疑他们的潜力跟能力。接下来,我应该更勇敢更放心地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他们更大更多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向课堂要效益,学好知识,用好知识。 四.改善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选择歌曲导入课题,请学生汇报前置预习中的思考。接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既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其实也是对生本教学前置作业的检
测。训练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对课文初步掌握的情况。然后理解诗意,放飞想象。“以读引读、读说结合”是生本教育中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最能引起自身思考、震撼自身心灵的地方,细细的读,慢慢的品,联系实际。放飞想象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在交流对《水浒传》的了解,目的是让学生做到以读引读的目的。最后拓展延伸,快乐练笔。这一环节,读写结合,读画结合,生本教育的阅读教学提倡“读写结合,以读引读”,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想到自身童年的趣事,童年的梦想,搜集名人的童年的趣事,让学生有所看、所读、所经历的在小组内交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第3篇】 【教材分析】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9课《儿童诗两首》,是本册教材第二组中的最后一篇,也是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从习作上,本单元的重点是丰富语言积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设计理念】
《儿童诗两首》是著名作家高洪波先生写的,两首儿童诗的语言优美明快,前一首孩子气十足,动词用得很准确;后一首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富有形象感。根据本课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和教材中所处的特殊位置,我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其略读课文特点,减少束缚,
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能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通过自学,认识本课生字。
(2)鼓励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背诵下来。 (3)通过朗读,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儿童诗,学生能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试写儿童诗。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儿童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板书课题
1.师导入: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相信大家童年时都会有过幻想和一些快乐的时光吧!请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一下吧!(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童年生活入手,为学生营造一种交流的氛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并能够为学生后面的模仿写作作了个铺垫。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师:这两首诗大概讲了什么内容?请大家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文) 2.先小组内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师生交流这两首诗的大概内容。 三、赏读诗歌,进入情境 (一)读诗文,晓诗意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师引导:一小节可以组成一幅画面,一个故事,你能否读出
来?请边读边想象画面?
4、师:从诗歌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感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两首诗,想一想诗人分别要抒发什么感情?
(生配乐朗读后交流体会,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美好的愿望
童年生活的快乐) 〔设计意图〕
这一设计意在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唤醒学生的情绪、情感,让他带着自己的真切之感对所读的文本语言进行体验,加深理解,有所领悟。
(二)品诗歌,悟写法
1、生自由朗读第一首诗歌《我想》,想一想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1)说一说: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①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②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长──”这样的语句。
(2)读一读:指导学生反复地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进一步融情会意。
师: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说理由。 (3)读出最喜欢的画面,师生评一评。
(4)师又问:作者有那么多的梦想,说明了他是个什么样的孩
子?
(是个有丰富想象力的孩子 师板书:丰富的想象)
(5)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自己的童年生活中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鼓励学生用“我想”接着将诗写下去。 〔设计意图〕
新课标提倡读写结合,学完整首诗,我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让他们模仿着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按照每一小节的格式和内容,把自己身体的某些器官想象进去写。 (6)学生自由创作,表情达意。 (7)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如: 我想把眼睛 安在火箭上。 带着自己的疑问, 牵着自己的梦想。 冲啊,冲—— 冲上太空探究奥妙。 我想把耳朵, 装在风筝上。
听鸟儿唱歌,听白云唠家常。 听呀,听—— 天空是我的课堂。
我想把嘴巴 嵌在风筝上。 和风儿一起闲聊, 和小鸟一起歌唱。 晃啊,晃——
尝尝白云像不像棉花糖。 (8)师生共同评一评,读一读。
2.自由读诗歌《童年的水墨画》,你有什么感觉?
(预设学生回答:我感觉到作者写的是一幅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一个个镜头。)
(1)师:你在画上都看到了哪些镜头? (师板书:街头阅读 溪边钓鱼 江上戏水)
(2)再读诗歌,感受诗意。
(3)品一品:欣赏交流佳句,体会使用打比方手法的妙处。如: ①“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②“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③“是那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4)画一画:
师:把你最喜欢的其中一个镜头简单地画下来,画完后,说一说自己为什么喜欢? 〔设计意图〕
诗人的创作是即景生情,缘情成诗。要体悟诗情画意,其方法之一就是诗配画。所以根据本诗的特点,在学生熟读诗歌的前提下,要求学生作画,能更好地理解诗的意境。
(5)展一展,读一读:要求学生作画完毕后,面向全班展示出来。并读一读对应的诗歌,体会诗句所包含的生动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四、诵读诗歌,拓展提升
1.伴乐,全班一起有感情诵读全诗。 2.欣赏儿童诗: 小童话 邵燕祥 在云彩的南面, 那遥远的地方,/ 有一群树叶说:我们想/ 像花一样开放。/ 有一群花朵说:我们想/ 像鸟一样飞翔。/ 有一群孔雀说:我们想/ 像树一样成长。
圆圆和圈圈 郑春华
有个圆圆/爱画圈圈/ 大圈像太阳/小圈像雨点/ 晚上圆圆睡了 圈圈很想圆圆/ 悄悄地、慢慢地 滚进圆圆梦里面/
一会儿变摇鼓/逗着圆圆玩/ 一会儿变气球/围着圆圆转/ 圆圆睡醒了/ 圈圈眨眨眼/ 变成大苹果/ 躲在枕头边。
3.自由读诗,练习把自己喜欢的一首诗背下来。 五、板书设计 9
儿童诗两首 我想 童年的水墨画 美好 街头阅读
的 溪边钓鱼 愿望 江上戏水 丰富的想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