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诗以言志——论姚鼐的咏怀诗

诗以言志——论姚鼐的咏怀诗

来源:锐游网
第40卷 第10期2019年10月哈尔滨学院学报

JOURNALOFHARBINUNIVERSITY

Vol.40 No.10Oct.2019

  [文章编号]1004—5856(2019)10—0087—05

诗以言志

———论姚鼐的咏怀诗周 丽ꎬ叶 翠

(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ꎬ安徽桐城 231400)

[摘 要]桐城派巨擘姚鼐承其伯父姚范衣钵ꎬ积极进行诗歌创作ꎬ著述颇丰ꎮ其诗歌内容广泛ꎬ涉及咏怀、山水、题画等ꎬ其中最具魅力与神韵的是他的咏怀诗ꎮ文章依据朱自清的诗论思想ꎬ从咏怀诗的言志功能出发ꎬ挖掘出姚鼐咏怀诗的三种情志类型:淑世情怀、游世情趣和超世情调ꎬ并结合姚鼐的诗作予以分析探究ꎬ以期深入理解姚鼐其人其诗ꎮ

[关键词]姚鼐ꎻ咏怀诗ꎻ淑世情怀ꎻ游世情趣ꎻ超世情调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9.10.021

  钱钟书说:“桐城亦有诗派ꎬ其端自姚南菁

范发之ꎮ”[1](P145)姚范ꎬ字南菁ꎬ是桐城派巨擘姚鼐(1731-1815)的伯父ꎬ姚鼐承其衣钵ꎬ积极进行诗歌创作ꎬ著有«惜抱轩诗文集»ꎬ收录其诗歌784首ꎬ分为«惜抱轩诗集»«惜抱轩诗集后集»«补遗»«惜抱轩诗集外集»四部分ꎬ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桐城诗歌的艺术宝库ꎬ为桐城诗派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很大的贡献ꎮ

姚鼐的诗歌内容广泛ꎬ涉及咏怀、山水、题画、赠答以及各地的竹枝词等ꎮ其诗或婉而多讽ꎬ或哀怨凄恻ꎬ或气象雄浑ꎬ或清新明秀􀆺􀆺但“诗缘情而绮靡”ꎮ[2](P67)它们在“缘情”上是相通的:每首诗都写得语真意切、深情满溢ꎬ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ꎮ但最能挟情韵以行ꎬ因情而彰显它独特的魅力与神韵的是他的咏怀诗ꎮ咏怀诗即吟咏抒发诗人怀抱情志的诗ꎬ其社会功用在言志ꎬ“诗言志”说被朱自清先生誉

  [收稿日期]2018-09-07

为“中国诗歌理论‘开山的纲领’”ꎮ姚鼐的咏怀诗有三种情志类型:淑世情怀、游世情趣和超世情调ꎮ

一、淑世情怀

姚鼐尊奉儒家思想ꎬ并将其作为指导思想应用于诗歌创作的实践当中ꎬ他在诗论名篇«敦拙堂诗集序»中明确提出“道与艺合ꎬ天与人一”ꎬ[3](P49)即将儒家道义与文学相结合ꎬ将作者的天赋与后天的学力相济ꎮ儒家道义的核心是“仁”ꎬ儒家的政治理想是经世致用ꎮ青年时代的姚鼐与众多读书人一样ꎬ发奋好学ꎬ矢志不渝地追求科举取士ꎬ以获得上层社会的话语权ꎬ从而实现经世治国的宏图伟志ꎮ

乾隆十五年(1750)九月ꎬ20岁的姚鼐中江南乡试ꎬ意气风发ꎬ欲有所作为ꎬ正如其所言:“仆年弱冠岁ꎬ始窃乡曲名ꎮ充赋自南来ꎬ意气

  [基金项目]安徽省一般教学研究项目ꎬ项目编号:2018jyxm0190ꎻ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质量工程一般项目ꎬ

项目编号:TCSZ2018JYB008ꎻ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质量工程一般项目ꎬ项目编号:TC ̄SZ2017JYB10ꎮ

  [作者简介]周 丽(1981-)ꎬ女ꎬ安徽桐城人ꎬ讲师ꎬ硕士ꎬ主要从事桐城派研究ꎻ叶 翠(1983-)ꎬ女ꎬ安徽桐

城人ꎬ讲师ꎬ硕士ꎬ主要从事桐城派研究ꎮ

88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年

颇纵横ꎮ谓当展微抱ꎬ庶见康民甿”ꎬ[3](P463)姚鼐济苍生的志向可见一斑ꎮ在科举取士的道路上ꎬ姚鼐孜孜以求ꎬ矢志不渝ꎮ乾隆十六年(1751)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间ꎬ姚鼐四次参加礼部会试ꎬ皆名落孙山ꎮ接连的挫败ꎬ令姚鼐对科举取士制度产生了困惑ꎮ在写于乾隆二十二年(1758)的«漫咏三首»中ꎬ姚鼐以过人的胆识发出了常人所不敢言:

人君取士节ꎬ优劣安得同ꎮ如何永平诏ꎬ抑扬恣其胸ꎮ宜乎朝廷士ꎬ进者多容容ꎮ所以歌“天道且日变ꎬ民生弥苦辛”ꎬ姚鼐意识到封建王朝江河日下ꎬ老百姓的生活日益艰难ꎬ施行“仁政”ꎬ救民于水火之中成了他坚定的信念ꎬ故而在辗转四方授徒以养家的困境中ꎬ姚鼐依然汲汲于科举ꎬ追寻学而优则仕的道路ꎬ因为必须寻求一官半职ꎬ才能为人民谋福祉ꎮ

乾隆二十五年(1760)ꎬ姚鼐第五次应试礼部ꎬ遭落第ꎮ乾隆二十八年(1763)ꎬ姚鼐第六次应礼部式ꎬ得中二甲第三十五名ꎮ诚如其在«祭张少詹曾敞文»中所描述的:“鼐走南北ꎬ五五噫ꎬ邈然逝梁鸿ꎮ(出自«漫咏三首􀅰其三»)[3](P419)

王选拔人才的途径不能仅科举一端“人君取士节ꎬ优劣安得同ꎮ”姚鼐认为君ꎬ而应多渠道、多途径考察选拔ꎮ“抑扬恣其胸”ꎬ姚鼐认为人才管理制度应实行民主化ꎬ而不能以君王个人的爱好来决定人才的命运ꎮ姚鼐的上述观点在当时无疑是石破天惊的ꎮ然理想与现实终究是相悖的ꎬ朝廷上从容进退的皆是随众附和的庸碌之辈ꎬ姚鼐的才华无以被赏识ꎬ故聊以东汉贤人梁鸿为慰ꎬ言己欲归隐山林之志ꎮ

但现实是必须直面的ꎬ作为一个心中有人民ꎬ心中有大爱的儒家知识分子ꎬ面对腐朽的封建统治ꎬ姚鼐按捺不住内心的控诉:

秦法本商鞅ꎬ日以虏使民ꎮ竟能威四海ꎬ诗书厝为薪ꎮ发难以铲除ꎬ藉始项与陈ꎮ刀笔吏相汉ꎬ法令为所遵ꎮ王霸杂用之ꎬ叔孙为圣人ꎮ盛衰亦隆污ꎬ治道何由醇?焉知百世后ꎬ不有甚于秦?天道且日变ꎬ民生弥苦辛ꎮ(出自«漫咏三首􀅰其一»)[3](P419)

这首诗关注社会现实ꎬ借古讽今ꎬ姚鼐先从秦朝任用商鞅实行严刑峻法、奴役人民说起ꎬ接着借秦始皇“焚书坑儒”来影射姚鼐所处的乾隆时期极为残酷荒唐的文字狱和焚毁禁书事件ꎬ老百姓苦不堪言ꎬ文化典籍遭到极大地破坏ꎬ这怎么不令姚鼐痛心疾首学ꎬ为万世开太平“为天地立心”ꎬꎬ为生民立命!

先哲的训诫在姚鼐耳畔回ꎬ为往圣继绝响ꎬ姚鼐遏止不住他喷张的血脉ꎬ从陈胜和项羽反抗秦暴政、汉朝严苛的刀笔吏审讯逼供制度、拍马溜须的叔孙通成为名垂千古的圣人等一系列事件谈起ꎬ得出“焉知百世后ꎬ不有甚于秦?”的结论ꎬ祸因恶积ꎬ答案自然是毋庸置疑的ꎬ乾隆时期的残酷腐朽统治较秦有过之而无不及ꎮ

踬一升”ꎬ[3](P244)这八个字形象地概括出了姚鼐十二年间六试礼部的艰辛历程ꎮ

姚鼐殿试后先后任庶吉士、兵部主事等职ꎬ乾隆三十六年(1771)ꎬ姚鼐被擢升为刑部广东司郎中ꎬ足见其官运亨通ꎮ但正因任刑部广东司郎中一职ꎬ致使姚鼐的仁政理想受到极大的挫败ꎬ令他与封建君王的价值理念产生极大冲突ꎬ从而促使其从庙堂走向山林ꎮ这是有诗为证的:

自是百年来ꎬ法家常继轨ꎮ刑官岂易为ꎬ乃及末小子ꎮ顾念同形生ꎬ安可欲之死ꎮ苟足禁暴虐ꎬ用威非得已ꎮ所虑稍刻深ꎬ轻重有失理ꎮ文条岂无说ꎬ人情或不尔ꎮ不肖常浅识ꎬ仓卒署纸笔ꎮ恐非平生心ꎬ终坐再三起ꎮ长揖向上官ꎬ秋风向田里ꎮ(出自«述怀二首»)[3](P454)

姚鼐秉笔直书ꎬ直言“自是百年来ꎬ法家常继轨”ꎬ指出清朝自入关后百年以来ꎬ一直以法家的刑名法术为司法纲领ꎮ尤其在姚鼐任职的时期ꎬ乾隆的统治政策由宽缓变为严猛ꎬ仅以文字狱为例ꎬ“不仅顺、康、雍三朝与之相比要逊色得多ꎬ就是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ꎮ[4](P129)

政治环境如此恶劣ꎬ势必会催生一批酷吏ꎮ但深受儒家仁爱精神滋养浸润的姚鼐不忍违背自己的信仰和良心ꎬ故而陷入法与情、刑与理的矛盾之中ꎮ是与严刑峻法的社会同流合污ꎬ还是遵从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这是横亘在姚鼐面前的一个难题“ꎮ数年来寒窗苦读ꎬ官岂易为五踬一升”ꎬ”ꎬ正直善良的姚鼐不忍草菅人命姚鼐希冀可以大展宏图十二年里ꎬ孰料“ꎬ刑不愿与其他刑官沆瀣一气ꎮ“顾念同形生ꎬ安可欲之死”ꎬ孤立无援的姚鼐实在不忍直视淋漓的鲜血ꎬ因而“长揖向上官ꎬ秋风向田里”ꎬ用舍行藏ꎬ姚鼐“宁犯天下之所不韪ꎬ而不为吾心之所不安”[3](P60)毅然决然地选择与统治者决裂ꎬ

第10期周 丽ꎬ叶 翠:诗以言志

89

这该是何等的气魄与气节!

二、游世情趣

姚鼐对自然山水有一种特殊的情愫ꎮ在«於朱子颍郡斋值仁和申改翁见示所作诗题赠一首»中ꎬ他开篇即以“我昔少年百不求ꎬ车舟载走殊方州”[3](P463)起兴ꎬ可见姚鼐自少年时期便游历于祖国的壮丽山河ꎮ进入弱冠之年ꎬ正如姚鼐自云:“余二十二岁ꎬ授徒四方以为养”ꎬ[3](P182)他辗转游历于黟县、京师、桐城、南的诗作中可窥见一斑ꎬ如«江行»:

夜宿萧然伴钓翁ꎬ晓乘凉月出芦中ꎮ纵横岛屿中流失ꎬ缭绕云烟万里空ꎮ燕尾水分斜渚岸ꎬ鱼鳞波飐夕阳风ꎮ散人随意江南北ꎬ处处青山户牖同ꎮ[3](P554)

该诗写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ꎬ这是一首基调较为清冷的七律ꎬ“萧然”“凉月”“万里空”等词语和意象皆是诗人内心抑郁、孤寂情感的投射和映照ꎮ结句“散人随意江南北ꎬ处处青山户牖同”更是摄人心魂ꎬ“散人”指不为京、镇江等地ꎬ用饱蘸深情的笔触写下了大量的游历诗ꎬ如«黟县道中»«寄和刘海峰三丈游伊阙之作»«天门山»等ꎮ乾隆三十九年(1774)ꎬ因姚鼐的拯世济民之志被无情的现实击得粉碎ꎬ他选择了辞官ꎬ但他并没有消极避世ꎬ而是移情于山水ꎬ在山水中寻求心灵的释放与精神的慰藉ꎬ追求“放志形骸之外ꎬ冥合于万物”[3](P44)的闲雅生活ꎮ如«汶上舟中»«岁除日与子颍登日观观日出作歌»«宿摄山寺»等ꎮ试以«汶上舟中»观之:

春风迎我是江淮ꎬ岸柳将阴花渐开ꎮ尽室相看浮汶去ꎬ数山如画入船来ꎮ微波夕照融当面ꎬ飞鸟长空近好怀ꎮ欲上济楼呼李白ꎬ月澄沧海玉为杯ꎮ[3](P551)

这首诗写于乾隆四十年(1775)ꎬ诗中所叙的是姚鼐辞官归里途中的见闻ꎮ诗人取象丰富:“春风”“岸柳”“花”“数山”“微波”“飞鸟”等ꎬ这是一系列暖色调的意象ꎮ姚鼐舟行汶上ꎬ全无近乡情更怯的忧虑ꎬ反觉故乡春风迎人ꎬ一切都是那么姗姗可爱ꎮ“岸柳将阴花渐开”一语双关ꎬ既指绿柳成荫、繁花似锦的明媚景象ꎬ又暗指姚鼐的人生将有新的机遇ꎮ面对数山如画、微波徐来、飞鸟盘旋的行旅美景ꎬ姚鼐不禁想起了“天子呼来不上船ꎬ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的诗仙李白ꎬ他是仰慕和歆羡李白的ꎬ他的“披我故时裘ꎬ浩歌出皇京”[3](P463)颇有李白的遗风余韵ꎬ因而他激情满怀地呼喊:“欲上济楼呼李白ꎬ月澄沧海玉为杯”ꎮ姚鼐笔下的“济楼”当为济宁太白楼ꎬ相传李白在济宁生活二十余年ꎬ日日在太白楼上饮酒赋诗ꎮ姚鼐沉醉于此情此景ꎬ更希冀能与古圣先贤玉杯交错ꎮ

但这种沉醉与闲雅是经不住仔细推敲的ꎬ因为姚鼐不能真正做到李白式的豪放ꎮ从姚鼐

世用之人ꎬ“随意”指漫不经心、无所事事ꎬ这两个词折射出姚鼐颇有为世所弃的落寞感ꎻ“处处”“同”写出了山水、人文景观的一致性ꎬ并无差异而言ꎮ可见姚鼐虽为无官一身轻的自由闲雅之人ꎬ但他的心灵始终未达到真正的自由与释放ꎬ他的游世只停留于“游身”而非“游心”ꎬ因为一个胸怀经世致用理想的儒家知识分子ꎬ不可能仅安心于做一个寄情山水的雅士ꎮ

少年时代的姚鼐ꎬ和诸多读书人一样ꎬ希冀通过科举以光耀门楣“仆虽愚ꎬ能不为门户计耶ꎬ在«”ꎬ复张君书»中ꎬ他明言[3](P86)但残酷的现实让他清醒地意识到“门户难留百年盛”ꎬ[3](P478)正直善良的姚鼐誓不违心与统治者同流合污ꎬ辞官归隐、寄情山水是他放志形骸ꎬ实现人身自由的方式ꎬ但心灵的牢笼始终无法挣脱ꎮ作为一个有理想抱负的知识分子ꎬ他毅然拿起了笔ꎬ以笔为犁铧ꎬ以“文章要使千秋垂”[3](P478)为奋斗目标ꎬ试图寻找新的人生道路ꎮ

应该寻求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呢?中过进士ꎬ做过官ꎬ担任过四库馆纂修官的姚鼐毅然选择了教书育人这条道路ꎬ这不仅是“稻粱谋”的需要ꎬ更因为“教师这个职业最能适合他既冷淡于人事ꎬ又有意于‘兼世’的心理欲求”ꎮ[5](P77)乾隆四十二年(1777)ꎬ姚鼐应好友朱子颍(生卒年不详)之邀ꎬ执掌扬州梅花书院ꎮ自乾隆四十二年(1777)至嘉庆二十年(1815)间ꎬ姚鼐先后执掌扬州梅花、安庆敬敷、徽州紫阳、南京钟山等书院ꎬ在近四十年的执教生涯中ꎬ他传道授业ꎬ孜孜不倦ꎬ“实实在在教了四十年书ꎬ是真正意义上的‘教授’ꎮ而且ꎬ这个教授还有自己编的课本ꎬ那就是«古文辞类纂»”ꎮ[6](P239-240)能执着坚守教坛近四十年ꎬ且亲为学生编纂并不断修订教科书ꎬ足见姚鼐是一个淡泊名利、勤于钻研的好老师ꎮ从作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的

90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年

«自咏»中可窥见姚鼐的淡泊与勤勉:

群贤鼓舞赴明廷ꎬ陋巷无车户久扃ꎮ已作元龙床下士ꎬ每书子玉座旁铭ꎮ故交四海多衰白ꎬ何事千秋讬汗青?风雪绕窗灯火暗ꎬ更披朱墨读遗经ꎮ[3](P559)

该诗是姚鼐主讲于敬敷书院时期的作品ꎮ开篇以“群贤”揶揄自己的不才ꎬ群贤赴明廷ꎬ“不才明主弃”(孟浩然«岁暮归南山»)ꎬ这显然是诗人清高孤傲之词ꎮ姚鼐善于用典ꎬ巧妙运用“元龙床下士”的典故ꎬ表明自己甘当一介之»)、“未须不二问维摩ꎬ风磐一声言自寡”(«同王禹卿冯拙斋游八公洞循招隐寺归»)、[3](P473)“贾舶霾云吹暗浪ꎬ佛图悬日照空

矶”(«同禹卿拙斋登木末楼»)、[3](P554)“落尽淮南万树红ꎬ书阴僧院鸟玲珑”(«惠照寺或言古木兰院也见禹卿与此写维摩诘经»)[3](P554)等ꎬ这些诗句有意无意地流露出姚鼐对佛学的莫大兴趣ꎮ

“他自觉地以儒家意志汲取佛老精神ꎬ将温柔敦厚与高风绝尘统合为一ꎬ既不坠入佛老平民ꎮ姚鼐久居书院ꎬ几乎与尘世隔绝ꎬ正如诗中所言:“陋巷无车户久扃”ꎬ但他并不觉得寂寞“ꎬ他以后汉时期锐志好学的子玉为楷模ꎬ笃行白文章要使千秋垂ꎬ何事千秋讬汗青”?”的志向与“尔曹身与名俱灭ꎮ“故交四海多衰ꎬ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有异曲同工之妙ꎮ姚鼐清醒地认识到:名利是过往云烟ꎬ唯有文章才是“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ꎮ因而姚鼐将读书和教书当成了毕生的事业与乐趣:“风雪绕窗灯火暗ꎬ更披朱墨读遗经ꎮ”正因如此ꎬ他才能四十年如一日讲学传薪火ꎬ其渊博的学识和高洁的品行为他赢得了众多的弟子“ꎬ响由长江下游扩展到江南塞北其弟子远达桂、赣、湘、晋各省“”ꎮꎬ使桐城派的影[7](P67)又何尝不快意逍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ꎮ

”(«孟子􀅰尽心上姚鼐能»)ꎬ三、超世情调

姚鼐勤奋好学ꎬ兴趣广泛ꎮ“彼好多能ꎬ见人一长ꎬ辄思并之”ꎬ[3](P646)足见其上进心之强ꎮ年轻的时候ꎬ以儒家思想为安身立命之道的姚鼐对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颇有兴趣ꎬ且有所参悟ꎬ著有«老子章义»1卷、«庄子章义»10卷ꎬ并分别为之作序ꎮ中年时期ꎬ经历了宦海浮沉的姚鼐潜心教学ꎬ闭室笔耕ꎬ日子过得宁静如水ꎮ但他并不孤寂ꎬ乾隆四十二年(1777)春ꎬ姚鼐的好友王文治(1730-1802)来扬州ꎬ王文治字禹卿ꎬ号梦楼ꎬ诗书文并擅ꎬ笃信佛学ꎬ亦辞官家居ꎬ主讲镇江书院ꎮ相同的经历进一步拉近了他们的距离ꎬ二人相伴游历了很多地方ꎬ如金山、焦山、八仙洞、招隐寺、惠照寺等ꎬ姚鼐留下了诸多充满禅趣的诗句:“那择儒与佛ꎬ有得差为快”[3](P473)(«于子颍扬州使院见禹卿遂同游累日复连舟上金山信宿焦山僧院作五言诗纪

空寂之界ꎬ也无流于任诞放荡之习ꎬ释道与儒成了他心理建构中的两极ꎬ三者互融互补ꎬ‘心安’于教书读书写书的生活之中ꎮ”[5](P77)据此ꎬ我们不难理解姚鼐为何能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了ꎬ之于名利ꎬ他清心寡欲ꎻ之于教学ꎬ他孜孜不倦ꎻ之于文章ꎬ他精益求精ꎮ这源于他做到对儒释道三者的兼收并蓄ꎬ儒家思想是他信奉终生的圭臬ꎬ庄禅思想是他中晚年修身养性ꎬ从而达到超凡脱俗之境的思想基础ꎮ姚鼐中年后尤好游山玩水ꎬ在山水中感悟自然之灵性ꎬ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ꎬ在这类诗歌中ꎬ我们见到的是一个神游于天地之间ꎬ得意而忘形的姚鼐ꎮ正如其在«方天民次韵余少在京师与朱竹君王禹卿酬和长句见赠又示病起无言用其病起韵答之»中所言:“大哉天地化ꎬ纵视忘形拘ꎮ耳目乃可遗ꎬ况识肥与臞ꎮ”[3](P514)愿超言象ꎬ共子游虚无ꎮ”[3](P514)这是多么逍遥“终洒脱、超然物外的境界ꎬ既有庄子忘却浮华、回归本真的澄澈ꎬ又有释家心灵安定、淡泊名利的豁达ꎮ尤其在晚年ꎬ姚鼐自称“老年惟耽爱释氏之学”ꎬ[8](P83)甚至拜高僧释妙德为师ꎬ闲暇之余互相酬唱赠答ꎬ参禅悟道ꎮ姚鼐用饱蘸深情的笔墨叙述了师徒二人之间的交往ꎬ如写于嘉庆二年(1797)的诗歌«酬释妙德»ꎬ现摘录其部分:

爱师秉直心ꎬ启予三昧门ꎮ师亦喜我意ꎬ不谓鄙且顽ꎮ相从宜不厌ꎬ勿论暑与寒ꎮ不待盛言说ꎬ目击道已存ꎮ[3](P503)

深ꎮ“释妙德持心正直爱师”二字足见姚鼐对释妙德的情感之ꎬ待人和善ꎬ对姚鼐也是厚爱有加ꎬ他耐心地“启予三昧门”ꎬ“三昧”是佛家用语ꎬ指将心止住于一处、不令散乱的一种安定状态ꎮ“相从宜不厌ꎬ勿论暑与寒”ꎬ姚鼐与其师长期相伴ꎬ当自得禅家真谛ꎮ“不待盛言

第10期周 丽ꎬ叶 翠:诗以言志

91

说ꎬ目击道已存”ꎬ姚鼐是悟性极高的ꎬ不需要师父极力申说ꎬ便可体悟道之所在ꎮ但姚鼐对佛学并没有太高的造诣ꎬ他自己的话可以为证:“儒佛两家无著处ꎬ祗将黄发迈时流”ꎬ[3](P601)这不排除含有姚鼐自谦的成分ꎬ但亦真实反映了姚鼐对儒释道思想的态度ꎬ他虽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皆有所吸纳ꎬ但他并非作这些思想的传声筒ꎬ而是借其充当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和排遣情绪的思想武器ꎬ这在姚鼐的咏怀诗中体现得尤为真切ꎬ“早识今宵亦陈迹ꎬ当筵笑口合题诗”(«自嘲»)ꎬ[3](P601)诗歌是姚鼐借以言志、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ꎮ

姚鼐博学多才ꎬ古文、诗词、书画样样精通ꎬ只因其文名太盛而致世人往往忽略其在其他方面的造诣ꎬ譬如诗歌ꎮ事实上ꎬ姚鼐长期致力于诗歌创作实践ꎬ在«答翁学士书»中ꎬ他不无谦逊地叙述道:“鼐诚不工于诗ꎬ然为之数十年矣”ꎬ[3](P85)能数十年从事诗歌创作ꎬ足见其对诗歌的挚爱ꎬ能数十年打磨诗歌ꎬ方可推知其诗歌艺术成就不低ꎬ诚如其在«荷塘诗集序»中所言:“古之善为诗者ꎬ不自命为诗人者也”ꎬ[3](P50)通读姚鼐的咏怀诗ꎬ笔者不禁感叹:姚鼐堪称不自命为诗人的善为诗者!每一首诗都是其求学、工作、交游情景的再现ꎬ每一首诗都寄寓了浓郁

的情感ꎬ道出了姚鼐内心的思想、抱负和意趣ꎮ观姚鼐的诗ꎬ如见姚鼐其人ꎻ品姚鼐的诗ꎬ可感知其内心ꎮ笔者不禁对“心画心声总失真ꎬ文章宁复见为人”(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六»)的普适性产生了质疑ꎬ姚鼐是真正意义上做到了“诗如其人”ꎬ他借咏怀诗以咏志ꎬ表达了他的淑世情怀、游世情趣和超世情调ꎬ他的咏怀诗是其一生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ꎬ亦是其百年人生情怀的咏叹史ꎮ

[参 考 文 献]

[1]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ꎬ1984.

社ꎬ2001.

[2]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3]姚鼐.惜抱轩诗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4]杨凤城ꎬ等.千古文字狱———清代纪实[M].海口:[5]吴微.桐城文章与教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6]陈平原.文派、文选与讲学———姚鼐的为人与为文[7]杨怀志ꎬ江小角.桐城派名家评传[M].合肥:安徽[8]姚鼐.惜抱轩尺牍[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ꎬ

2014.

人民出版社ꎬ2001.[J].学术界ꎬ2003ꎬ(5).社ꎬ2012.

南海出版公司ꎬ1992.1992.

责任编辑:思 动

ConveyingAmbitionThroughPoems

———OnYaoNai’sAmbition ̄ExpressingPoetry

(TongchengTeacher’sCollegeꎬTongcheng231400ꎬChina)

Abstract:YaoNaiꎬafamousscholarofTongchengSchoolꎬinheritinghisfatherYaoFan’sstyleꎬleftarichvolumeofworks.Hispoetrycoveredawidescopeofthemesconclu ̄dingambition ̄expressingꎬsceneriesꎬandpoemsforpaintingsꎬamongwhichtheambition ̄ex ̄pressingpoemswerethemosttypical.AccordingZhuZiqing’spoetrytheoryꎬYaoNai’sambition ̄expressingpoemsꎬfunctionallyꎬcoveredthreetypesofambition:aboutthelifeꎬtourismꎬandsentimenttolifeꎬtravelingsentimentandtranscendentalsentiment.AnanalysiswasalsodonetoprovideadeeperunderstandingtoYaoNaiandhispoetry.

Keywords:YaoNaiꎻsentimenttolifeꎻtravelingsentimentꎻtranscendentalsentiment

ZHOULiꎬYECui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