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从前而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互联网,特别是其中的即时通讯工具(如QQ、MSN等)都已经 成为部分用户经常和特左社会关系进行联系的重要途径,苴中又以和朋友、同事、同学、同 行等的联系最为频繁。互联网在人们维系和拓展社会关系方而产生了一左的彫响。
网民交往的范围和非网民的区别
为了进一步揭示互联网对个人交往模式的影响,我们在这部分将进一步在交往对象等层 面
上对网民和非网民进行比较。
在联系父母的问题上,网民和非网民并没有显著的区别。网民和非网民利用手机通话、 短信、座机通话和见而经常和父母见面的比例上较为接近,不存在显著差异,并且网民和菲
网民都更倾向于选择座机和而对面的方式联系父母。
网民和非网民联系子女的频率具有显著的区别。其中,网民和非网民使用手机短信和手 机通话经常联系子女的情况没有显著差别。但是网民和非网民经常而对面和子女联系的比例 分别为%和%经常用座机联系子女的比例分别为飯和46%,存在显著差异。网民经常以而对 而的方式和子女沟通的比例高于非网民,而非网民则更多地使用座机电话来和子女交流。
在网民和非网民中,和固左关系的夫妻和恋人、以及和兄弟姐妹联系的情况也不存在显 著差异,与和父母联系的情况类似。然而,和与父母联系相比,网民和非网民在和这两种社 会关系的联系中都更多地利用了手机媒体。这与我国城市较高的手机使用率有关。另外,网 民和非网在利用手机通话、短信、座机通话以及而对面的方式经常和比较亲近的朋友、一般 的朋友、亲戚、情人或恋人、邻居、现在的同行、同学、同事或业务关系联系的比例并没有 显著区别。在不经常和家人、亲属、朋友、同行、同事、同学等社会关系联系的比例上,网 民和非网民也不存在显著差异。
可见,从整体上讲,互联网对我们而对面交往和利用座机、手机等苴他媒介进行人际沟 通并没有构成直接的负而影响,网民和非网民在互联网之外的交往模式层而上仍旧存在着相
似性。 通过网络认识的朋友
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务种各样的人进行交往的机会。随着网络的普及,网友(本调査中 指通过网络认识的朋友)成为我国网民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新型关系。在这部分,我们将对网 友的情况进行分析,从而考察互联网以何种方式扩张着人们的社会关系网络。
在所有被访网民中,%的人有通过网络认识的朋友,%的人没有通过网络认识过朋友。可 见,网络已经成为三分之二网民结识新朋友的途径。在这些有网友的网民中,平均网友数量 为人。网
友已经成为网络时代的一种常见社会关系。具有不同人口统讣学特征的网民结交网 友的情况存在着差异。年龄与是否有通过网络认识的朋友具有显著关系,在15-39岁之间的 网民中,超过60%的网民都曾经通过网络结交朋友,英中以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最为活跃, 结交网友的比例近80乩50-59岁的网民结交网友的比例最少,仅占三分之一。
图表6-17:不同年龄组网民有网友的比例(N=1311, Sig=000)
在有网友的网民之中,%的人通过网络认识了 1-6个朋友,%的人通过网络认识了 7-13 个朋友,$的人通过网络认识了超过13个朋友。通过网络认识朋友的数量在性别和是否有配 偶方面有显著的差异。在这些有网友的受访者中,%的男性通过网络结识了 14个及以上的网 友,但是仅有%的女性有14个及以上的网友;另外,%的单身网民结识了 14个或以上的网友, 已婚网民中则仅有%结交了 14个及以上的网友。单身的网民更倾向于在网络空间结交新的朋 友,而已组建家庭的网民结交网友的数量显著地少于无家庭的网友。
是否结交网友以及网友的数量与网络经验也很一泄的联系。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分为在 1小时及以内,1-4小时,超过4小时的网民,结交网友的比例分别为48%, 68%和77%。结 交网友的网民中,上网时间较长的网民也倾向于结交更多的网友:平均每天上网时间1小时 或以下的网民中,%的人上网结交朋友的数就在14个及以上: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4小时以 上的网民中,%的人结交了 14个及以上的网友。相对应,结交1-6个网友的比例则随着平 均每天上网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少,%的上网时间较短的网民(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不超过1小时) 在网上结交网友数量不超过6个,%的上网时间较长的网民(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 在网上结交网友的数量不超过6个。此外,网龄的时间越长,通过网络结交朋友的比例以及 结交网友的数量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因此可以推测,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网 友这种新型的社会关系会更多地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网络会影响面对面的交往吗
每种媒介的出现,都会在一立程度上对传统媒介的使用造成冲击。网络这种新媒体的岀 现,进一步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将世界各地的信息和个人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新媒介环 境下,传统的而对面交往不再是人们进行沟通的唯一渠道,人们既可以在网络上获取海量的 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和各类人群进行网上传播。因此,互联网的使用是否会影响而对面的 交往,甚至替代传统方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社会交往和休闲娱乐的主流方式,是网络普及 化过程中必须而对的一
个社会问题。
以下,我们将从几种不同的社会关系岀发,分别考察网络的使用是否改变了人们和这些 社会关系的面对而交往,从而探讨互联网的使用是否对传统的社会交往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 击。这些社会关系包括家人、朋友、同行业的人、相同爱好的人、相同政治观点的人、相同 宗教信仰的人、以及不同兴.趣爱好的人。具体情况如下:
图表6-1S:上网后,和不同群体而对Ifri交往的时间是否发生J'变化
调查结果显示,互联网的使用并没有对而对而交往构成直接的影响。大多数网民在使用 互联网后,并未改变他们和家人%)、朋友%)、同行%)、有相同业余爱好的人%)、兴趣爱好完 全不同的人%)、相同宗教信仰的人%)、相同政治观点的人%)而对而交往的时间。
尽管如此,有%至%不等的网民在使用互联网后,减少了与这些社会关系面对而交往的时 间,其中以朋友这一关系最为显著。另外,有少部分网民在使用互联网后,增加了和某些人 群而对而的交往。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近10$的网民在使用互联网之后,更多地与有着共同
兴趣爱好的人进行而对而交往。
在中国的网民中,QQ是一种常用的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其普及程度远高于四方发达国 家。在今年的调查中,有73%的被访网民使用QQ。这个数字比2005年的%有所增加。从QQ 使用者和非使用者的人口分布看,年龄、是否有配偶、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等方而有显 著的差异,在性别方而的差异却并不显著。年龄在15-29之间的网民使用QQ的比例最髙,
30岁-59岁的网民使用QQ的比例倾向于随着年龄增加而减少。
15-19
QQ的使用频率显著地高于其他网络交流工具。在QQ用戸中,有%的人每天会使用QQ —
次或多次。可见QQ在网民网络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图表6-14:使用QQ的频率分布(N=952)
人们经常用QQ进行网上交流的比例显著髙于电子邮件和MSNo和—样,QQ使用者 经常用这种网络通讯工具和现在的同行、同事、同学或业务关系以及和各类朋友(比较亲近 的朋友、一般的朋友、在网络上认识的朋友)进行交往的比例处于首要地位,高于和英他社 会关系经常进行交流的比例。经常通过QQ联系各类朋友、同事、同学、恋人或爱人等的比 例均超过了 50乩英中联系网友的比例最高,达到乩用QQ和父母、子女等直系亲人、以及 和邻居的联系最低。列外,在和一般的朋友进行联系的问题上,QQ显著高于HSN使用的比 例,在联系兄弟姐妹和亲戚时,
QQ的使用频率也髙于MSNo
图表6-15: QQ用户经常使用QQ和不同群体交往的比例
正如上而所述,在所有网民中,QQ和的使用率不同,对于两种即时通讯工具的使 用者来说,保存的这两种联系方式的数量、以及联系的对象也存在区别。在经常使用或定期 使用者之中,约
80$的MSN使用者主要用MS7联系认识的人,约18$的使用者同时联系认识 和不认识的人。在经
常或左期使用QQ的人当中,有近63%的使用者主要联系认识的人,这 个比例低于MSN,列有36%同时联系认识和不认识的人。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扩散,QQ和MSN 这些网络交流工具不仅用于在虚拟世界结交新的朋友,它们也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与已经认 识的人进行联系的重要工具,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边界在一泄程度上进一步模糊了。
图表 6-16: MSN 和 QQ 交往的对象(NQQ=912, J®!SN=4O7)
互联网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从前而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互联网,特别是其中的即时通讯工具(如QQ、MSN等)都已经 成为部分用户经常和特左社会关系进行联系的重要途径,苴中又以和朋友、同事、同学、同 行等的联系最为频繁“互联网在人们维系和拓展社会关系方而产生了一左的影响。
网民交往的范围和非网民的区别
为了进一步揭示互联网对个人交往模式的影响,我们在这部分将进一步在交往对象等层
面上对网民和非网民进行比较。 在联系父母的问题上,网民和非网民并没有显著的区别。网民和非网民利用手机通话、 短信、座机通话和见而经常和父母见面的比例上较为接近,不存在显著差异,并且网民和非
网民都更倾向于选择座机和而对面的方式联系父母。
网民和非网民联系子女的频率具有显著的区别。其中,网民和非网民使用手机短信和手 机通话经常联系子女的情况没有显著差别。但是网民和非网民经常而对面和子女联系的比例 分别为%和%经常用座机联系子女的比例分别为玄和46%,存在显箸差异。网民经常以而对 而的方式和子女沟通的比例高于非网民,而非网民则更多地使用座机电话来和子女交流。
在网民和非网民中,和固左关系的夫妻和恋人、以及和兄弟姐妹联系的情况也不存在显 著差异,与和父母联系的情况类似。然而,和与父母联系相比,网民和非网民在和这两种社 会关系的联系中都更多地利用了手机媒体。这与我国城市较高的手机使用率有关。另外,网 民和非网在利用手机通话、短信、座机通话以及而对面的方式经常和比较亲近的朋友、一般 的朋友、亲戚、情人或恋人、邻居、现在的同行、同学、同事或业务关系联系的比例并没有 显著区别。在不经常和家人、亲属、朋友、同行、同事、同学等社会关系联系的比例上,网
民和非网民也不存在显著差异。
可见,从整体上讲,互联网对我们而对而交往和利用座机、手机等苴他媒介进行人际沟 通并没有构成直接的负面影响,网民和非网民在互联网之外的交往模式层而上仍旧存在着相
似性。 通过网络认识的朋友
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务种各样的人进行交往的机会。随着网络的普及,网友(本调査中 指通过网络认识的朋友)成为我国网民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新型关系。在这部分,我们将对网 友的情况进行分析,从而考察互联网以何种方式扩张着人们的社会关系网络。
在所有被访网民中,%的人有通过网络认识的朋友,%的人没有通过网络认识过朋友。可 见,网络已经成为三分之二网民结识新朋友的途径。在这些有网友的网民中,平均网友数量 为人。网友已经成为网络时代的一种常见社会关系。具有不同人口统汁学特征的网民结交网 友的情况存在着差异。年龄与是否有通过网络认识的朋友具有显著关系,在15-39岁之间的 网民中,超过60%的网民都曾经通过网络结交朋友,英中以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最为活跃, 结交网友的比例近80亂50-59岁的网民结交网友的比例最少,仅占三分之一。
图表6-17:不同年龄组网民有网友的比例<N=1311, Sig=OOO)
在有网友的网民之中,%的人通过网络认识了 1-6个朋友,力的人通过网络认识了 7-13 个朋友,%的人通过网络认识了超过13个朋友。通过网络认识朋友的数量在性别和是否有配 偶方面有显著的差异。在这些有网友的受访者中,%的男性通过网络结识了 14个及以上的网 友,但是仅有%的女性有14个及以上的网友:列外,$的单身网民结识了 14个或以上的网友, 已婚网民中则仅有%结交了 14个及以上的网友。单身的网民更倾向于在网络空间结交新的朋 友,而已组建家庭的网民结交网友的数量显著地少于无家庭的网友。
是否结交网友以及网友的数量与网络经验也很一宦的联系。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分为在
1小时及以内,1-4小时,超过4小时的网民,结交网友的比例分别为48%, 68%和77乱 结 交网友
的网民中,上网时间较长的网民也倾向于结交更多的网友:平均每天上网时间1小时 或以下的网民中,%的人上网结交朋友的数就在14个及以上: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4小时以 上的网民中,%的人结交了 14个及以上的网友。相对应,结交1-6个网友的比例则随着平 均每天上网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少用的上网时间较短的网民(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不超过1小时) 在网上结交网友数量不超过6个,%的上网时间较长的网民(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 在网上结交网友的数量不超过6个。此外,网龄的时间越长,通过网络结交朋友的比例以及 结交网友的数量也都在一左程度上有所增加。因此可以推测,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网 友这种新型的社会关系会更多地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网络会影响面对面的交往吗
每种媒介的岀现,都会在一泄程度上对传统媒介的使用造成冲击。网络这种新媒体的出 现,进一步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将世界各地的信息和个人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新媒介环 境下,传统的而对面交往不再是人们进行沟通的唯一渠道,人们既可以在网络上获取海量的 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和各类人群进行网上传播。因此,互联网的使用是否会影响而对而的 交往,甚至替代传统方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社会交往和休闲娱乐的主流方式,是网络普及 化过程中必须而对的一个社会问题。
以下,我们将从几种不同的社会关系出发,分别考察网络的使用是否改变了人们和这些 社会关系的面对而交往,从而探讨互联网的使用是否对传统的社会交往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 击。这些社会关系包括家人、朋友、同行业的人、相同爱好的人、相同政治观点的人、相同
宗教信仰的人、以及不同兴趣爱好的人匚具体情况如下:
方骂金誇•:==:人g渤〉 弓萤人少1丁&
图表6-18:上网后•和不同群体面对面交往的时间是否发生了变化
调查结果显示,互联网的使用并没有对面对而交往构成直接的影响。大多数网民在使用 互联网后,并未改变他们和家人紛、朋友%)、同行%)、有相同业余爱好的人%)、兴趣爱好完 全不同的人%)、相同宗教信仰的人幼、相同政治观点的人%)而对而交往的时间。
尽管如此,有%至%不等的网民在使用互联网后,减少了与这些社会关系面对而交往的时 间,其中以朋友这一关系最为显著。另外,有少部分网民在使用互联网后,增加了和某些人 群面对而的交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10$的网民在使用互联网之后,更多地与有着共同
兴趣爱好的人进行而对面交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