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试论李煜的《浪淘沙》词的意象美和情感美.

试论李煜的《浪淘沙》词的意象美和情感美.

来源:锐游网


试论李煜的《浪淘沙》词的意象美和情感美

内容摘要:

南唐后主李煜是五代词坛上最伟大的词作家之一,他把词作为抒写自己真实内心情感的重要工具,加之意象运用的独到之处,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在国破家亡、身囚宋朝之后,他的去国感怀词字里行间流露出词人真实的情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浪淘沙》是李煜去国伤感词的代表之作,这首词有其独特的意象美和情感美。

关键词:

李煜 去国感怀词 《浪淘沙》意境美 情感美

正文:

李煜(937-978),字重光,自幼精通文章、诗、词,善书、画,25岁时继承父业做了南唐国主。李煜是一位才艺出众却有着悲剧色彩的君主,不善治国的他坐上龙椅,南唐注定要被弱肉强食,李煜注定要沦为亡国之君。中主李璟的大臣钟谟就曾进言道:“从嘉德轻志懦,又酷信释氏,非人主才。从善果敢凝重,宜为嗣。”李煜在位时,中国北方已建立了强大的北宋王朝,李煜秉性懦弱,年年向宋太祖纳贡,苟且偷安。北有强邻,可李煜在位15年整天过着的却还是纸醉金迷的生活。975年宋灭南唐,李煜出降,被俘到北宋都城汴京,封为“违命侯”,过着“日夕只以泪洗面”[1]的软禁生活。被囚期间,李煜深思故国,写下了不少怀念故国的著名词作。李煜创作的一贯特点是“真”[2],尤其是后期的去国伤怀词,感情真切,不加掩饰,“真所谓以血书写者也” [3]。《浪淘沙》是李煜被囚禁期间的重要作品,这首词交织了短暂的梦中欢娱与悲凉凄清的现实境遇,由雨夜的梦入手,选

用微妙的意象,流露出真实的亡国被囚、深深思念故国的深悲巨痛,意象美与情感美在这首词作中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示。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煜被誉为一位“纯情的诗人”,这与他在词作中所展现出的情景交融、愁绪难消的艺术境界是分不开的。李煜的词选用某种具体的意象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合进去,二者的结合天衣无缝,让人有一种读来有一种极为真实的感觉。李煜的《浪淘沙》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选用“雨”“夜”“落花”几种可以赋予个人情感的自然物作为词的意象,巧妙地传情达意。词中 “雨”的意象,奠定了整首词的感情基调,烘托着整首词的情感。“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帘外的春雨带着寒意,滴碎了李煜的心智,这不仅让李煜感到自然界真实的料峭春寒,这里的“寒”还有更深层次的意蕴,寒从心生。“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4]”,真正的“寒”是亡国之痛和对故国思念之至却绝无归国希望的残酷现实让李煜从心底生出的阵阵寒意,这种寒意寒彻骨。“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5]”,李煜绝无兴致观赏眼前的潺潺春雨、落花点点,眼前阑珊的春景,不只是眼前节令的实况,更是是国家衰亡、个人的生命即将完结的象征,寒夜五更梦醒,如此情景,怎能不引起词人心头的阵阵悲凉?“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6]”,因为自己的荒淫无度,已经是国破家亡,自己也沦为阶下囚。“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7]”,虽然自己对故国深深眷顾,可再也没有机会回去,宋太宗赵光义不是战国时代的吴王阖闾,他不会给李煜复国的机会,而李煜也做不了越王勾践,他没有卧薪尝胆的知耻之心和谋略胆识,历史上不会再有“三千越甲可吞吴” 的霸业。李煜也不是明英宗,被瓦剌首领也先掳走却还能归国并通过“夺门之变”重掌君权,乾纲独断。毕竟明英宗身后还有一个大明王朝,还有一帮像于谦一样有谋率胆识的忠臣,环顾四周都是宋朝土地,李煜成了地地道道的孤家寡人。“人生愁恨何能免[8]”,李煜只有空怅望,空嗟叹,他没有任何回天之力和机会。“垂泪对宫娥[9]”,他的南唐,他的帝王生活,还有歌儿舞女、妃嫔媵嫱在他降宋的那一刻起就不在属于他,可悲可叹的李煜。李煜选定的意象其实是自己的化身,雨和花落向何处取决于风吹向哪,李煜和帘外的轻雨落花一样,任凭风吹散。李煜的命运已经不归自己掌控,宋

王朝统治者的好恶是一股劲风,宋太祖赵匡胤善待降王,他就可以“违命侯”的耻辱身份暂得生存。可宋太宗赵光义不喜欢他,就借李煜写出《虞美人》这件事情在李煜生日上用“牵机药”把他毒杀。李煜选定的“雨”、“落花”的意象并无新奇,可把自己融入进去,物人合一却是李煜的独到之处,也是所选意象的真正美之所在,一种凄苦的美,“身世浮沉雨打萍[10]”,李煜的余生风雨飘扬,凄苦一人,他笔下的文字更感人。

词的下片, 词人写到“独自莫凭阑”。“独自”一词虽然朴实却极显文字功力,词人李煜的孤独凄清很自然地流露出来。“雕阑玉砌应犹在 [11]”,词人想要凭栏远眺看看昔日的宫阙阁楼,以满足思念故国之情。然而,汴京和金陵的距离甚远,中间有万里关山的阻隔,只能是欲见不得,更怕感念物是人非,“凭轩涕泗流[12]”,更添胸中凄惨。“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13]”,这无限江山不再是南唐的国土,而成为宋朝的属地,“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14]”,看到已经沦丧的国土和易主的江山,眼前之景只是增加词人心中的悲苦。“别时容易见时难”,当初投降被俘,辞别金陵,被押往宋都汴京是“别时”;现在被囚禁与汴京,思念故国,想要重见旧地之时是“见时”。前者“容易”后者“难”,在这一易一难的鲜明对照之中,蕴含着词人多少故国的情思,夹杂着多少伤心和悔恨!要知道,这里的“别”,不是暂时的离别,而是永久的离别,因而也是人世间最为痛苦的离别。“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15]”,与故国见面无异于登天,这等于对词人的死刑宣判。“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词意凄绝,充溢着无可奈何的情绪。李煜把无尽的愁思喻为流水落花,李煜的愁“剪不断,理还乱[16]”,《浪淘沙》结句一语铿锵有力,交织着悲凉、痛苦、伤心、悔恨,绝望与希望的感情,推向了高潮。“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17]”,“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18]”,“天上”“人间”的生活差别巨大, “四弦一声如裂帛”[19],李煜绝望的哀叹更是感慨深沉,声可裂帛。一位亡国之君的血泪之作,虽然李煜在词作中并没有理性地反思他亡国的原因,但“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20]”,不到三十八岁的李煜已经是经不住无尽愁思的消磨而两鬓斑白,亡了国的南唐后主依然值得人的同情。也许李煜生不逢时,也许只怪李煜错生帝王家,对

于李煜,对于宋徽宗赵佶都可以这么评价,身为一国之君亡国之责他们必须承担,可这不完全是他们的过错。一首《浪淘沙》诉说着一个亡国之君的孤苦伶仃,这是一个悲剧,可从悲剧审美范畴之中可以提炼出一种凄凉之美。这是真实的经历,真实的情感,词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一种无奈一种绝望,这正是李煜《浪淘沙》词情感美之所在。

李煜的这首《浪淘沙》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形象地地刻划出一个亡国之君悲情之至的艺术形象。李煜是一国之君,他也是“南唐词派”的重要代表,“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开阔,感慨遂深[21]”,李煜特殊的人生经历虽然悲惨,可这也成了他创作的源泉,这苦难的经历成就了李煜,留下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词作。

引文注释:

[1]、引自李煜《与故宫人书》;

[2]、引自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3]、语出王国维《人间词话》,“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写着也”。

[4]、引自李煜《菩萨蛮》;

[5]、引自李煜《乌夜啼》;

[6]、引自李煜《破阵子》;

[7]、引自李煜《菩萨蛮》;

[8]、引自李煜《菩萨蛮》;

[9]、引自李煜《破阵子》;

[10]、引自文天祥《过零丁洋》;

[11]、引自李煜《虞美人》;

[12]、引自杜甫《登岳阳楼》;

[13]、引自李煜《浪淘沙》;

[12]、引自李煜《虞美人》;

[13]、引自李煜《浪淘沙》;

[14]、引自李煜《浪淘沙》;

[15]、引自李白《蜀道难》;

[16]、引自李煜《玉楼春》;

[17]、引自李煜《乌夜啼》;

[18]、引自李煜《乌夜啼》;

[19]、引自李商隐《琵琶行并序》

[20]、引自李煜《破阵子》;

[21]、引自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

参考书目:

1、 高建中选著 《唐宋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

2、 曾昭珉、曹济平等编著《全唐五代词》 中华书局 1999年12月版;

3、 龙榆生撰《唐五代词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6月版;

4、 吴熊和、萧瑞峰编选《唐宋词精选》 凤凰出版社 2002年9月版;

5、 钟振振注释《唐圭璋推荐唐宋词》 广陵书社2004年11月版;

6、 俞平伯选释《唐宋词选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8月版;

7、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7月版;

8、 刘小川著《李煜》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9年8月版;

9、 袁士硕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人民文学出版2002年5月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