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学案答案
1、(1)“改”,即变化,(1分);紧扣了题目“山行”(或:点明诗人随峰同路转,
欣赏不断变化的美好景色的愉悦心情。)(1分)。“迷”是沉迷,沉醉。(1分)表现作者行走山间独享美景的陶醉和喜悦。(1分)
(2)运用设问修辞手法,(2分);表达诗人淡泊、恬静的心境。(2分)
2、(2)本诗以“悲: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送别的伤悲之情。(1分)首联以故关”“衰草”“遍”写送别环境,含悲;颔联继续以“寒云”“暮雪”写送别情景,寓悲;颈联写“少孤”“多难”的身世之感,揭示送别的深层社会原因,堪悲;尾联以“掩泪”“空相向”直接写悲伤惜别之情,以期待再会的问句将笔锋转向遥遥不可知的未来,抒写悲伤的送别之情,余波不尽,耐人寻味。(3分) 3、1.①“孤亭”形象地勾画出螺山之形,补写了螺川近看似螺,远看似亭的山势特点。 ②将螺山人格化,通过写螺山的孤独来写诗人的离情,更能突出诗人的孤寂情感。 ③“亭”能令人联想到送别的长亭短亭,形象地写出了螺山为诗人送行之意及诗人对螺山的依恋之情。
2.示例:①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早行的孤寂之情以及对螺山的依恋之情融入“月”“秋山”“残星”“孤亭”等意象中,使得诗歌的情感真挚而感人。
②虚实相生。如颔联写长流不断的赣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一个梦乡流入另一个梦乡,那划动的短棹似乎是在拨动水中残存的星光倒影。江水、木桨都是摸得着的实体,梦境、星影却是空幻的、浮动的,虚实相生,扩大了诗歌的意境,给人带来无限的想象。 4、(1)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1分)②“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2分)③与尾联中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1分) (2)(2)别渚孤鸟,数帆归舟,晚风凄凄、红叶凋零,寒云惨淡、楼阁昏暗(1分)。此两联一句一景,淡墨素彩,集中反映了秋天的萧索,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以哀景衬哀情,表现了诗人凄凉而沉重的心情
(3)怀乡的孤独寂寞;怀古伤今的凄凉;国势日衰的悲愁;故国凄凉之感。 5、(1)宁静闲适的暮春晚村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的田园生活赞美向往之情。
(2)①炼字,作者用“满”字写出春山春水春草的美丽,春草茂盛,春水澄澈,春山柔美,
春草春山倒映在春水中,清晰可见,浑然一体,别有趣味;“横”字准确传神写出牧童娴熟的牧牛技巧和聪明活泼的性格;
②动静结合,作者先写静景后写动景,景物层次分明,有机结合,完整构成一幅幽静美丽的田园风光图;
③以动衬静,牧童的短笛衬托出晚村的幽静;
④比拟,“衔”用比拟手法写出日落景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⑤情景交融,诗中情与景高度统一,水乳交融,诗中的每一处景物都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向往。(意对即可)
6、1、寓情于景,诗人通过描写重展后的西湖胜景来抒发喜悦舒旷的心境。
2、前三联重点写凿通西湖时诗人的心情和之后的美景;尾联议论,说明心迹。有点明诗歌主旨的作用。诗歌由描写到议论抒怀,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厌恶官场庸俗生活的强烈感情,但也流露出消极厌世的情绪。
基础巩固:
1、
题 画 李 唐[注]
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
【注】李唐初在杭州,靠卖画糊口,生活艰难。这是作者自己在画上所题的诗。 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作者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的艺术作品和个人才华无人赏识的感慨和愤然不平,另一方面也讽刺了当时人们醉心声色犬马,贪图荣华富贵的社会风气。 2、
菩萨蛮·北固题壁 [清]郭 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不矛盾。上阕因同情江流被群山所阻,作者为之忧愁;下阕看到山势孤立,不能阻挡自己的前行,乐观自信而笑。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3、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4、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 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解: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梅花:《梅花落》·曲牌名。
(1)这首诗首句提及的“迁客”当指西汉贾谊,作者借他来表达自己的什么心情? (2)《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江城五月,恰逢初夏,当然无梅,可是耳闻笛声吹寒,不觉眼前便有梅花漫天飘飞。作者运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1)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抒发了诗人迁谪之感、去国之情;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含有自我辩白之意。
(2)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运用了通感(移觉)修辞手法,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5、
客发笤溪 叶 燮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舟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 注]①叶燮(1627、1703),清代诗论家。②笤溪是流经诗人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 (1)“客心如水水如愁”是如何表现“愁”的? (2)诗歌末联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1)诗句运用了比喻、顶针的手法,将客愁比成源源不断的流水;又将客愁与流水相比,突出客愁绵长。
(2)末联两句表现了诗人船到家乡那一瞬间的感受。通过两个情景表现这种感受:先是突然听到乡音吴语,竟不敢相信已到家乡,接着抬头望故山明月,充满归乡的喜悦之情。 6、
汴河①曲 [唐]李益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汴水东流无限春, 尽道隋亡为此河, 隋家②宫阙已成尘. 至今千里赖通波. 行人莫上长堤望, 若元水殿龙舟③事, 风起扬花愁杀人。 共禹论功不较多④?
【注】①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人运河的一段。②隋家:隋王朝。③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④不较多:差不多。
(1)两首诗都写了“汴河”,但写作的目的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李诗重在叙写汴河春色和隋言的荒废,从对照映衬中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喻伤今之意)。应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强调大运河的百年大利,实则把暴虐无道的昏君与圣君并提,巧妙地对亡国之君的穷奢极侈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