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在他的山水诗中,创造了多种...
孟浩然在他的山水诗中,创造了多种...
孟浩然山水诗中\"幽\"与\"雄\"的 意 象 ,比 起\"清\"与\"淡\"的意象来 ,虽然在数量上不占多数 ,但其艺术造诣却堪称上流 ,艺术创造方法亦多有独到之处。孟浩然在他的山水诗中,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意象,其中清\"的\"淡\"的意象,数量最多,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这是形成孟浩然诗歌\"清淡\"这一主流风格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就算是\"幽\"的\"雄\"的意象了,这两种意象,与清的、淡的意象相比,尽管在数量上处于弱势地位,但其艺术造指却堪称上流,艺术创造方法亦多有独到之处。这两种意象,就其在孟诗艺术性中的重要性而言,不仅对孟诗中的主流意象是一个重要补充,同时也使孟诗的风格具有了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一、\"幽\"的意象的创造
孟浩然一生虽然一度仕进思想强烈,但隐逸思想则是他毕生重要的精神追求。因此他与历代隐士一样,厌弃尘世,不恋闹市,深爱远离世俗人情的山林之深幽静美。这种精神指向,就决定了他一入山林,便触景生情,吟咏心底对深幽静美的山林的深爱。这也就是他在山水诗中创造出独具特性的\"幽\"的意象的主观原因。
孟浩然
就其创造形式而言,大多在创造过程中运用了\"幽\"字。这些用\"幽\"字创造出的意象,往往不是一花一草,一鸟一鱼之类具体的物类意象,而是一个或大或小的环境或景致、景观的意象。这些意象,按其各自的特性,可大体分为幽深,幽绝,幽秘,幽静,幽雅等几种类型。孟诗中创造的幽深意象最典型的要算是武陵山水花林的意象了。
《武陵泛舟》
在《武陵泛舟》诗中,诗人写道\"武陵川路狭,前掉入花林。莫测幽源里,仙家信几深。水回青峰合,云渡绿溪阴,坐听闲猿啸,弥清尘外心。\"诗中的幽深意象是通过三种
艺术手法的有机结合创造出来的。首先是多侧面的幽深景致的描写:那里青山合闭,绿水环绕,浮云漫度,闲猿鸣啸。在这些景致中\"青峰合\"与\"闲猿啸\"最能突现此地环境的幽深。
其次是诗人心性感受的衬托:诗人置身其中,尘俗之想尽除,出世之心弥清;若非幽深绝世的环境,何能对诗人的心性有如此的影响力。再次是诗中暗用典故和传说以增强意象幽深的意味。
《桃花源记》
诗中的\"莫测幽源里,仙家信几深\"两句中,前句暗用了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所描写的那个世外桃源的典故,此典故的暗用,使武陵山水花林的意象更具离尘绝世的幽远性和封闭性,因而更具幽深性和令人神往的感染力。
道家
后句暗用了道家文化传统中关于仙人的传说。仙人是道家理想中的人物,道家认为仙人生活在洞天福地,而道家所谓的洞天福地大多为人间深幽静美的至境,显然此句暗将武陵幽境比仙境或是暗以仙境烘托武陵之境的幽深。孟诗中\"幽绝\"的意象,往往是通过多侧面绝景的渲染和人物真纯情感倾向的烘托创造出来的。
山水幽境
如《云内寺西六七里闻符公兰若最幽与薛八同往》就是如此,诗中写道\"小溪劣容舟,怪石屡惊马。所居最幽绝,所住皆静者。云族兴坐隅,天空落阶下。·…依止托山门,谁能效丘也。\"诗中以\"绝\"为中心,多侧面进行渲染,从小溪的窄绝,山石的怪绝,云族的低绝,寺阶的高绝四个方面渲染并展现山寺环境的\"幽\",从而创造了一个典型的幽绝的山寺环境的意象。
此外,诗中还通过两重烘托来突出此境的幽绝。一是用静者喜居、聚居的心理倾向烘托:\"之所居最幽绝,所住皆静者。\"这里的静者,即佛家所谓的深居幽林、静心修炼而无尘念的人,此种人喜居此境,此境当然为最幽绝之境了。二是以诗人的人生愿望或人生归宿之志烘托:\"之依止托山门,谁能效丘也。\"诗人身临此境后,决心栖止此境并以此为人生归宿,而不愿再去仿效孔丘汲汲于仕进了。二、孟浩然诗中\"幽\"的分析
诗人视此境为人生至境,此境亦当是幽深超尘能去除尘俗烦恼之境了。孟诗中有的意象具有\"幽秘\"性,幽秘者,幽深神秘也。在诗歌史上,论者们普遍认为幽秘的意象是最难创造的。可是在孟诗中,我们却惊奇地发现,孟浩然对此类意象的创造可谓得心应手,堪称高手。请看他的《梅道士水亭》\"诗水接山源头,山藏鬼谷幽。再来迷处所,花下问渔舟。\"
《梅道士水亭》
此诗暗用两个典故创造了一个诗歌史上堪称一绝的幽秘的梅道士水亭环境的意象。其中\"山藏鬼谷幽\"句中暗用了鬼谷子的典故。鬼谷子,周代豪士,他的居处十分幽深。据郭璞《游仙记》记载:\"清照千余刃,中有一道士。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鬼谷子其人不仅居处深幽,而且,从他的名字亦可见出他这个人还带有鬼秘色彩,传说他因深居神秘鬼怪的\"鬼谷\",故而得名为鬼谷子。
鬼谷子
关于此人的性格与特点,历代之人多有点评,虽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普遍认为他是个深居幽处,行踪诡秘的人物。诗中,诗人以梅道士水亭处的山势比作鬼谷子幽深的居处,这就赋予了\"水亭环境\"的意象以浓厚的秘性。
\"再来迷处所,花下问渔舟\"一联,暗用了《桃花源记》的典故,此文云\"既出,得其
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指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遭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孟诗中将梅道士水亭的环境比作现实世界不可能存在,而只可能在神秘世界里存在的桃花源。
《游凤林寺西岭》
这就在本已带有\"鬼谷幽\"的幽秘色彩上又着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从而使诗人笔下的环境意象显得更为幽秘。此外,在孟诗中\"幽\"的意象里,还有不少幽静和幽雅的意象。这些意象,就其创造方法而言,有的是从正面着笔运用描写法创造出来的,如烟容开远树,春色满幽山\"(《游凤林寺西岭》\"石逢罗剎碍,山泊敬亭幽\"《夜泊宣城界》)。
有的是用反衬法创造出来的,即以诗人与其诗友的幽兴反衬出所处环境和景物的清幽雅致,如\"润竹生兴,林风入管弦\"(《帆山送肖员外之荆州》)。但更多的是用\"幽人\"来点染其环境的幽雅,创造其幽雅的意象,或者说是运用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建构力来创造幽雅的环境意象。我们知道,幽人即幽栖避世者,他们既要避世,则必幽居远离尘世的深山,择取最为幽深优雅的环境而居之。这早已成了我们一部分古代诗人所共有的现象。
《帆山送肖员外之荆州》
因此在阅读古代诗文时,读者只要见到有\"幽人\"出入,就会自然地联想到幽人出入的环境当是最为深幽静雅的。请看以下的诗句\"遂造幽人室,始知静者妙\"(《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浴蚕逢姥女,采艾值幽人\"(《上已日润南园期王山人陈七诸公不至》)\"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九日得新字》)\"岩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夜归鹿门歌》)。这些诗句中的幽雅环境意象,均是以\"幽人\"点染出来的。三、\"雄\"的意象的创造
在孟诗的意象里,还有\"雄\"的一面,这类意象是构成孟诗风格雄浑一面的重要因素。
孟诗中\"雄\"的意象可细分为雄阔、雄奇、雄壮等类型。孟浩然生性喜闲好静,\"雄\"的意象本来与他的审美好尚相距甚远,但当他在游历山水时,大自然以无比神奇的力量创造出的雄阔、雄奇、雄壮的景观,无不使他的心灵受到极大的审美震撼,从而不得不拿起如橡的诗笔,来抒写大自然的雄美,这就有了孟诗中\"雄\"的意象。
孟诗中最为历代诗家、诗论家所称道的\"雄\"的意象,是他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所创造的洞庭湖的雄阔意象。诗云\"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仅此两联诗中,诗人运用描写、夸张的修辞手法,从不同的角度与不同的天候对八百里洞庭进行艺术描述。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其中,首句从水位的角度描写湖水满平的态势,次句从湖面的角度描写其涵盖浩渺,水天相连。从艺术表现层次而言,这两句是下两句的铺垫。正是有了这种满湖湖水的铺垫,下两句所表现的洞庭湖的气势才有坚实的基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气蒸云梦泽\"一句,从雨后转晴时水。汽蒸腾之强劲、之快速以及弥漫和笼罩地域之广大等角度反衬洞庭湖之雄阔。\"波撼岳阳城\"一句,则从疾风骤起之时水波汹涌、惊涛拍岸,排空撼城的角度,烘托洞庭湖的雄阔。
有了这后两句的反衬和烘托,洞庭湖非常与非凡的气势便跃然纸上,洞庭湖的意象也便因此阔中有壮,从而显得更加雄阔壮观。在古代诗歌史上,以洞庭湖为题材并创造了洞庭湖意象的诗句可谓多如牛毛,堪称上流的亦为数不少,但最享盛誉的是孟浩然此二联诗与杜甫《登岳阳楼》诗中的吴楚东南诉,乾坤日月浮\"两句。
《登岳阳楼》
对此,历代诗论家多有赞颂。如宋人何汶會引《西清诗话》评论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墨人骚客题之者众矣。如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鸟飞亦畏堕,帆远却如闲',皆见称于世。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壮如在目前。至子美则又不然,吴楚东南诉,乾坤日月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此论认为孟、杜二诗人的诗句各具特色,难分高下。在诗论史上,也有认为杜诗高于孟诗者,如宋代曾季里的评论就是一例,他说\"老杜有《岳阳楼》诗,浩然亦有。浩然虽不及老杜,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亦自雄壮。季氏所谓浩然不及老杜,权当一家之
言视之,浩然笔下之洞庭意象,比之于老杜,更有气势,更为形象,因而更具典型性。\"
杜甫
至少也与老杜笔下的洞庭意象旗鼓相当。孟诗中的\"雄奇\"意象,亦创造得十分得体与成功,其中《彭鑫湖中望庐山》诗中创造的庐山景观的意象,堪称孟诗中雄奇意象之典范。诗云\"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黔默容霁色,峥嵘当晓空。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此诗以电影镜头式的表现方法创造了庐山的艺术意象。
《彭鑫湖中望庐山》
首联用一个广角镜头从九条水系之广裹突现庐山的高峻,境界开阔,形象雄奇。接下去的两联用两个特写镜头展现庐山的具体特色。一是晴日早晨时的庐山山体的雄姿\"黔容弄色,峥嵘当晓空。\"晴日的早晨,天高气清,目力所及,上至云天,故而诗人清晰地见到了庐山暗黑的颜色和雄立晓空的峥嵘,此联表现的是庐山的雄峻奇。
二是日出时庐山香炉峰瀑布的奇观。香炉峰是庐山的高峰,其瀑布之雄奇堪称一绝。\"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表现的是红日初照下香炉峰瀑布七彩长虹的雄美之奇。有了这两联中\"雄峻奇\"和\"雄美奇\"的具体描写:\"势压九江雄\"的庐山的雄奇意象便有了更加丰富和具体的内涵。孟诗中还创造了\"雄壮\"一类意象,这类意象亦创造得令人称道。
与颜钱扩登幢楼望潮作
请看他的诗作《与颜钱扩登幢楼望潮作》\"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云迥,浮天渤宽,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孟诗中\"雄\"的意象,还有不少存在于某一联中。此种情况,虽然用语不多,但所创造出的意象也都具有鲜明的特点。这些意象的创造方法,多为正面概括描写法,如天台山的意象,仅用\"上逼青天高,俯临沧海大\"(《越中逢天台太乙子》)两语写出。
天台山周围雁荡山,四明山,金华山的景观意象,亦只用了一联描写\"日夕望三山,云涛空浩浩\"(《宿天台桐柏观》)。他用\"千山叠成峰,万水浑为溪\"(《游江西留别富阳裴刘二少府》)一联所创造的浙西山区意象等等,也都是属于这一类。四、唐朝诗人的创作倾向
虽然孟浩然这种诗歌意境在当时少有人触及,然而对于唐朝诗人来说这种隐士风格的诗歌创作倾向却并不是孟浩然独有。包括李白和杜甫在内的很多唐朝诗人都有着这种隐士创作倾向。他们很多的诗中都透露出了这种倾向,只不过他们在创作诗歌的时候都会将这
种倾向隐藏,只有深入分析才会发现。
陶渊明
一方面,晋陶渊明对于后世诗词风格影响还是非常大的,很多的诗人都羡慕他那种田园诗意的生活,只不过他们又不能像陶渊明那样看淡功名,所以很多人就只能通过诗歌将这种情绪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唐朝中后期由于政府的没落,很多诗人一生之中无法如愿以偿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就只能通过写这种山水田园诗表达自己的志向。
正是因为这两个方面的原因,以孟浩然诗歌意象为代表的唐朝很多诗人在创作自己的诗歌的时候总是掺杂着隐士风格。他们寄情于天地,歌颂祖国大好河山,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成为了唐朝诗歌之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结语:
孟浩然一生坎坷,仕途起起伏伏,功名转瞬即逝。这种反复曲折的人生际遇造就他独特的诗词风格,通过这种与陶渊明相似但又有着很大不同诗词创作,他向世人展示了何为诗词歌赋中的\"幽\"与\"雄\"。当人们阅读他的诗歌时,都会感慨这是何等高深莫测的意象,从这独特的意象表达之中,人们在不自觉间就了解了诗人在创作诗歌之时的心情与志向。
这种隐士风格的诗歌创作倾向在唐朝那个特殊的朝代开花,很多诗人都会在自己的诗歌之中掺杂着那清新的意境。更有甚者,会像陶渊明那样选择隐居山林,去享受那种山水田园之乐。这种诗歌创作倾向在唐朝虽然不算主流但是仍然有着非常多的追随者,成为唐诗之中独特的存在。
参考文献:
《唐诗综论》
《唐诗杂论》
《孟浩然全集》
今天要说的,便是王昌龄。
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尤其擅长七言绝句,被称为“七绝圣手”。我们所熟知的不少边塞诗名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黄沙百战穿金
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其四)、“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从军行》其二)均出自他的手。
王昌龄的送别诗也写得很有特色,其中最有名的要数《芙蓉楼送辛渐》,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千古流传。除此,他的《送魏二》也写得真挚动人——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我们大多人对于王昌龄的印象大概就停留在以上这些信息。但其实,在流传下来的诗歌寥寥数语背后,诗人们也是一个鲜活的人,也有他的朋友圈。从王昌龄来说,作为盛唐一位名人,他与孟浩然、李白、岑参等著名诗人都有交集。
王昌龄在开元十五年(727年)中进士,从此走上仕途。后来历两次贬谪,这两次贬谪新旧《唐书》《唐才子传》《河岳英灵转》中均有提及,但都没有明确具体时间。目前大多认为,王昌龄第一次被贬是在开元二十七年左右,也就是739年,贬江宁丞;第二次是由江宁贬至龙标,为天宝七年,也就是在748年。
王昌龄第一次被贬后,岑参为他饯行,并写下《送王大昌龄赴江宁》,其中写到:“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叹息王昌龄尽管有生花之妙笔,却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反而被贬。
再看此后的公元740年。这一年历史上并无多少大事发生,仅有的几件中,有两件与诗歌史有关,这一年,张九龄去世,孟浩然去世。巧的是,孟浩然的去世就跟王昌龄有关。
话说这一年,王昌龄前往襄阳访孟浩然,正值孟浩然背上长疮,本来已快痊愈,医生叮嘱他要忌口,不能吃鱼鲜。结果他和王昌龄两人见面喝酒喝开心了(“相得甚欢”),便把医生的嘱咐忘到脑后,吃了鱼。于是,一代诗人孟浩然就这样离世了。
也是在这一年,王昌龄和李白相识。二人相遇,一见如故,互有赠诗。王昌龄写下《巴陵送李十二》: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李白也有写《邺中赠王大》,表达相遇后奉为知己的情感:“我愿执尔手,尔方达我情。相知同一己,岂惟弟与兄。”李白这首诗写得比较长,感兴趣的可以搜索来读读,两人谈了些什么,对未来的展望,都在这首诗里有体现。
李白说他们二人惺惺相惜,简直就比亲兄弟还要亲密。也正基于此次相遇,也才有了后来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李白写下的那首动人的赠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寄愁心与明月
在马积高等人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里,对王昌龄有这样一句评价,说他是盛唐“位卑而名著”的杰出诗人。或许正因此,对于王昌龄的生平记述甚少。以至于到如今,他的生卒年月,他的籍贯,甚至他到底为什么被杀害,都还争论不休,没有定论。
尽管被害原因不明,不过王昌龄死于龙标刺史闾丘晓之手这是没有争议的。请记住这个名字!在《新唐书》里,这个名字后来在王昌龄死后还出现了。
王昌龄死后,张镐按军河南,闾丘晓因为犯了事,张镐要杀他。闾丘晓求情说:我父母还在,你饶了我吧。张镐的回复令人感动,他说:“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悔之晚矣。
愿大家喜欢诗词,也多了解诗词背后、曾发生在诗人身上的故事。诗词大会上的线索答题,考的便是这些常识。如果了解王昌龄的生平,诗词大会第五季第四期的这道线索答题,第二条线索出来时便能锁定是王昌龄了。
原题为:根据以下线索,说一位诗人名字。
线索1、他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线索2、诗人孟浩然的死与他有关。
线索3、他被贬官时得到李白的赠诗。
线索4、曾写下“一片冰心在玉壶”。
最后,再重温下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
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军行·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从军行·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孟浩然(689—740)被称为隐逸诗人,他终身未仕,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隐居山林或纵情山水。对于孟浩然的评价,一般都围绕山水田园的隐逸志趣展开,早在李白时期就有对其清高出世的美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赠孟浩然诗》)
孟浩然
其实,孟浩然主观上并非无意仕宦,从他的干谒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就可见一斑。干谒诗:古代文人自我推销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向达官贵人呈献以求引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此诗作于733年,此时孟浩然已经44岁。关于赠诗的对象张丞相有两种说法:一说张说(yuè),一说张九龄。这首诗写得含蓄委婉、气象雄浑,体现了文人的矜持,也充分展现出孟浩然的才气,堪称极其成功的干谒诗,同时又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流传千古。
洞庭湖
前四句以景入题,描绘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观。“涵虚混太清”一句,展现洞庭湖水天相接、浑然一体的盛景。“涵”为包含义,“虚”指虚空,“太清”指天空,合起来即说洞庭湖辽阔无边,湖面倒映着天空,好像将天空都包容于湖中。“气蒸云梦泽”一句,展现洞庭湖上烟波浩渺、云蒸雾绕的景象。“波撼岳阳城”一句,展现洞庭湖波涛澎湃的壮景,似乎有撼动整个岳阳城的威力。
这四句采用了夸张手法,极尽夸大之能事,将洞庭湖描绘得和海一样波澜壮阔、气势磅礴,诗境由此拓宽。
有了前四句的充分铺垫,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渡湖难的问题。“欲济无舟楫”一语双关,表面分析渡湖之难的原因是没有船桨,实际想表达意欲入仕却苦于无人引荐。以洞庭湖的宽广难渡衬托船桨的至关重要,孟浩然的褒扬技巧可谓高超,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被夸者(张丞相)会觉得自己很有排面。
最后三句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委婉地表达了诗人迫切渴望进入仕途、大干事业的心志。“端居耻圣明”一句从正面直接抒发渴望:如今世道太平、圣上贤明,正是施展才干、实现抱负的好时机,而我却赋闲在家(端居:闲居),着实羞愧不已。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句属于直接抒发渴望,但直中有曲,诗人没有直截了当地大呼“我想做官”,而是在真
实意图外加上了羞耻情绪——我为自己不能贡献绵薄之力而感到羞耻,如此表达方式境界自高。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两句通过介绍其他同僚的情况从侧面传递渴望:看着湖边的垂钓者,无门无路的我歆羡不已却又无可奈何——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有结网之心,偏偏缺少工具和方法。诗歌以洞庭湖的景色开篇,最后以湖上垂钓结尾,首尾呼应,更显得含蓄,但是诗人的壮志豪情及渴求赏识、提携的愿望都在字里行间。
纪晓岚评价这首诗:前半望洞庭湖,后半赠张相公,只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乞之痕。该评价概括了这首诗最成功之处:虽为干谒诗,但作法含蓄,保持了节度,因此格调不显卑下,反而因为所托之物的壮大使得整首诗气象恢宏。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侵删
本文由花间读书何十四发布,2019年10月4日
在唐朝,国家开拓疆土,为的是将周边的领土都纳入到自己的国土之中。
这期间,诗人便有机会到边境去领略那里的风光,也可以了解到边疆战士的情况。而这些都会给他们以创作的灵感,最终,他们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些人统称为边塞诗人,而高适、王昌龄、王之涣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随军出征,见证了军人的刚毅,用诗文将其表现出来,并广为传颂。
而诗人之间以诗会友、以诗博名,都是常有的事情,也是他们聚会时必有的节目。开元年间,高适、王昌龄、王之涣就经常聚会,并引发了轰动一时的大事件。
我们先说说高适,他是商丘人,佳作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等,但是,高适的诗中,却总是透露着一股悲凉的气息,而最具代表的作品当属《别董大二首》: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
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第二位诗人则是王昌龄,他是河东太原人。王昌龄的命运比较凄苦,早年家贫,生活很不容易。长大之后考中了进士,当上了汜水尉,可惜,在任上因为小事而被贬官,发到偏远山区当差去了。后来,他成功的返回了长安城,偏偏又遇到了安史之乱,便在这场混乱中被杀了。
王昌龄的诗句比较大气,读完之后让人感觉到气势磅礴,比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塞将士的更替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也免不了有种不舍的情感。一个诗人能够留下一首佳作已经是不易之事,而王昌龄却留下了至少二十首佳作。
而且,大家喜欢王昌龄也是有原因的,他的诗句意境很美,比如《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让人回味无穷。
最后,我们来说一说王之涣,他是山西人,其佳作中比较脍炙人口的有《登黄鹤楼》、《凉州词》等,如果,这些你还没有印象,那么,提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你肯定能够想起。而他的《凉州词》可以说是千古绝唱了: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除此之外,唐朝诗人也有自己的抱负,也想建立自己的功名,所以,他们希望能够在皇帝身边一展才干,失意的时候,他们则会聚在一起,纵情酒色。
开元年间,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聚在一起喝酒,等到他们喝得醉醺醺的时候,突然听到梨园内有伶官和妙妓的表演,这其中,有一个吟诗的节目。看到这个场景,他们三人私下打赌:看这个吟诗节目提到谁的诗句最多,这个人就是今晚的赢家。
他们刚说完,就有一名妙妓唱出了“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时,王昌龄自豪地站了起来,向他们宣称这是自己的作品,并在墙上划了一道杠。过了一会,那边传来了诗句“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站起来也在墙上也划了一道,并宣称是自己的佳作。又过了一会,那边传来了“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再次站起来,在墙上又划了一道。
现在,王昌龄已经领先了。
然而,王之涣的作品还没有被提到,但是,他自认为自己的作品很是响亮,绝对不会输给在座的两位,所以,他对两人说,这些吟诗的人都是一些潦倒不堪的人,他们懂得的诗文就只有《巴人》、《下里》等作品,肯定不知道他王之涣的作品。刚说完,王之涣又跟两人加赌注,他指着那群人中最出色的歌女,言明:如果她也不唱王之涣的作品,那么,他本人将终身不与高适、王昌龄比诗艺了。
现在,轮到王之涣所指的那位最出色的歌女表演了,只见她深情的唱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后,她刚唱完,下面就响起了满堂的掌声,这是王之涣的作品。这下王之涣高兴了,他也终于自豪了一把。而三人,也开心得笑了起来。看到这三人发笑,台上的歌女和演员有些发懵,他们询问这位官人为何发笑?三人随即表明了身份,原来,台上所唱的诗句其作者就在台下。
对此,歌女们是又惊又喜,连忙向三位大师行礼。行礼完毕,他们宴请三人入席,而这三人也不推脱,高高兴兴的入了席,同他人饮酒作乐,又闹腾了一天。
唐朝之所以有这么多边塞诗人,他们的出现不外乎这三个原因:
一、由于边事和外事的增多,不少文人到边塞寻求建功立业的机会:
二、有些文人向往边塞风光和塞外生活,有机会到边地漫游:
三、有些诗人对朝廷的穷兵黩武不满。
可以说,唐朝是一个伟大的朝代,边塞诗人的这些诗句让我们无比怀念,他们将豪情都奉献给了边关,这是文人的正能量,只是现今已经不复存在了。在边塞诗人中,我们还要提一个人,那就是岑参,他也是边塞诗人的代表。岑参是南阳人,曾经两次从军,跟随军队来到边塞,开始了他边疆服役的生活。
高适、王昌龄、王之涣、岑参,这四大边塞诗人所处的时代相同,彼此之间也非常熟悉和景仰。但奈何,他们结局都有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客死他乡了。
这其中,岑参的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传唱度也很高: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其中,我比较喜欢的则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可以说,岑参把边塞风光描述的非常到位,也使我们能够感受到那种意境的美。
参考资料:
【《唐才子传·高适》、《新唐书·王昌龄传》、《唐才子传·王之涣》】
原标题:王昌龄充满禅理的一首诗,短短的20个字,却是惊艳了后世千年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他们身上都有一种霸气,每个人都希望斗志昂扬,希望可以去到战场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所以这一群诗人,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自然就有了一种霸气,骨子里也充满了一种杀气。而且很多经典的诗句,那也是脍炙人口,读来令人热血沸腾,譬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等等,那都是激励了无数的读者,也让我们见识到了盛唐边塞诗人独特才情,还有为国为民的远大胸怀。
那么说起边塞诗人不得不提王昌龄,作为那个时代最著名的边塞诗人,写下过无数经典的边塞诗,而且大部分都是脍炙人口;另外他与李白的友情同样令人感动,从而成为了唐朝诗坛的一段佳话。不过笔者今天并不打算推荐他的边塞诗,为大家推荐一首比较冷门的作品,也就是这首《题僧房》,尽管这首诗流传的并不是很广泛,甚至有一些人都没有读过,但是这首诗也是王昌龄众多作品中比较有特色的一首。整首诗意境唯美,看似在写寻常的风景,但是字里行间却是充满了禅理。
《题僧房》
唐代:王昌龄
棕榈花满院,苔藓入闲房。
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
佛教的起源距今至少有2500多年的历史,最早是在古印度,后来传入国内,时间大约是在汉朝,到了西晋时期兴起,最终在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巅峰,晚唐时期的杜牧就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四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在南北朝时期人们普通信佛,而且也是修筑了许多的寺庙。那么到了唐朝人们依旧还是笃信佛教,为此一些诗人在创作诗歌时,也难免会融入自己对于佛的理解,于是也就使得一些作品充满了禅理。
王昌龄流传下来的作品中,边塞诗最为丰富,另外还有就是送别诗,像《题僧房》这一类的作品比较少,但是作为那个时代著名的才子,他写任何的题材,那都是写出了属于自己的风格,也充满了一种独特的韵味,这首诗尽管从字面上来看,它很普通,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是只要细细品来,还是能够从中会所有悟。
第一二句则是写了僧房里的从外面看到的景色,诗人通过一种很细腻的笔触来描写,也使得这种普通的景色,也是跃然于纸上,“棕榈花满院,苔藓入闲房。”,这个地方风景真好,整个庭院里都是棕榈花,看上去非常的壮观,也非常的漂亮,地面上的苔藓却是长到了这台阶前,长得同样郁郁葱葱。这两句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在结合下面的两句,又是另有深意。
第三四句写得就很有深意,读来令人赞叹不已,“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我只有在这个地方,才能够让内心安静下来,因为这是一个清净之地,那空中的花香更是令人陶醉。尽管诗人没有点明,为的就是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这也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王昌龄的边塞诗是没得说,可以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来形容,虽然他其它题材的作品流传的并不广,但是很显然是被低估了,这首《题僧房》,那就是一首难得的经典之作,整首诗意境唯美,看似写得很普通,可是我们只要细细品来,还是能够从中会有所悟,这也正是此诗最具有特色,也最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的原因。
孟浩然所处的时代,诗人辈出、人才涌动。“学而优则仕”古代人寒窗苦读数十年,为的就是能够入仕做官。无论是恃才傲物的李白,还是忧国忧民的杜甫,都免不了为求功名,奔赴长安,一展抱负。但是孟浩然却不同于他人,他早年的梦想就是山水田园,不屑于做官。没有想到,人到中年,因为生活所迫,他又萌生出仕的念头,可惜时运不济,仕途不顺,困顿失意,之后便不媚世俗,隐于家乡鹿门山。
孟浩然的诗歌,多写山水田园,闲适隐逸,诗风清淡自然,远离功利和尘嚣。虽有羁旅愁思,亦属寻常之事。孟浩然虽然钟情山水,但是又总是经不起凡尘诱惑,放不下功名之心,于是他的一生有了许多羁旅生涯。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孟浩然离乡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在途中写了一首抒发羁旅之思的五言绝句,虽只有一个愁字,却句句是愁,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首诗是诗人漫游吴越之时所作,抒发的是他旅途的愁思。诗人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第一句交代了写诗的背景,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铺垫。此时天色已晚,之所以会“愁”,主要是因为“日暮”。日暮江烟,迷离之境,让他心生过客清愁。
最后两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看似是寻常的写景,却实际上在抒情。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旷野无垠,苍茫寥廓,遥远的天空,低过了近岸的枯树。中天的明月,落于澄澈的江水中,与舟中人如此相近。
“江清月近人”,这画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背后却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舟泊江岸,夜幕洗去白日粉尘,本该安静休憩,缓解旅途的疲劳。奈何见众鸟归林,行人返家,独他舟泊江,怎能不生怅然之思?
一个寻常清冷的秋夜,细微的景物,经诗人的笔描摹,瞬间风韵天成,淡而有味。他即景会心,毫无雕饰,妙趣自得,看似笔落山水,实则寄寓内心情思。回首前半生,寄情
山水,未有功成,本有心求取功名,奈何仕途失意。如今夜泊江边,想着自己,更添惆怅。这空旷的山野,唯月近人,茫然四顾,心神恍惚。
秋天本来就容易引发人的愁绪,这首诗虽写的是风景,却抒发的诗人的愁思,虽只有一个愁字,却句句是愁,旷野的树、江上的月、无处不体现出诗人的愁来。孟浩然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他寂寞的愁心也能寻得慰藉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