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锐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分类讲练学案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分类讲练学案

来源:锐游网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分类讲练学案

教学目标:1、明确高考诗歌鉴赏题考查题型

2、明确各种题型需要积累的答题知识与技巧 3、通过例题和习题掌握诗歌鉴赏相关知识与技巧 教学重难点:掌握诗歌鉴赏相关知识与技巧 一、鉴赏人物形象类题目 【设问方式】

1、这首诗刻画了什么形象、有什么具体特点、特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中所写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作者表达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 3、诗中的生动地表现了„„特点、过程,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4、形象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 【解答思维流程】

古诗词中的形象、意象,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和景物形象。分析诗词中的形象、意象要根据诗歌描绘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意象、意境的特征和情与景的交融进而理解诗歌蕴含的思想情感或体会其哲理内涵。通常可从形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或动静等角度分析理解。

二、常见的概述人物形象特征的词语

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斗志昂扬、不拘礼节、天真顽皮、勇猛剽悍、干练果决、英武豪迈、寂寞惆怅、饱经磨难、顾影自怜、身孤影单、百无聊赖、零落漂泊、情趣高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悠闲自得、怡然自得、安闲宁静、心如止水、夜不能寐、幽独苦闷、辗转漂泊、羁旅天涯等 三、答题思路

可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并以此为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

具体而言,回答这种题: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 ..

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 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答题示例1】

初冬夜饮①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②,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①本诗作于会昌二年,当时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黄州,又转池州、睦洲等地。②欢指酒。《易林》:酒为欢伯,除忧来乐。.

第二句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形象?最后一句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感情?

分析:首句诗人以汲黯(淮阳指西汉刚直敢言数被外放的汲黯)自比,暗示自己是由于耿介直言而被排挤出京。偶求欢,暗点诗题。“饮”字表明诗人愁思难解,抑郁难遣,只能借酒浇愁的心绪。第二句天寒岁暮,秉烛独饮,形影相吊,怜影自伤,更觉悲凉寂寞。“霜”.在此蕴含风寒、风尘之意。不仅与“初冬”暗合,更暗示了作者心境的孤寒。“客袖”已见乡思之切,“侵霜”更增流徙之苦,只此四字概括了多年来的宦游生涯,饱含了几多辛酸。“烛盘”则关合题目中的“夜饮”,真可谓字不虚设。

[参考答案]第二句寥寥七字,勾勒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

1

壮志难酬的隐痛等复杂的情感,耐人寻味。 【答题示例2】

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结合全诗的内容,简要赏析“我”的形象特点。

[参考答案]从诗的第一、三句可以看出.我.性格豪爽、洒脱、不拘礼节,从第四句可以看出“我”有高雅的情趣,从题目可以看出“我”向往隐居山林、超离俗世的生活。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 年高考辽宁卷)

秋夜独坐(节选) 唐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 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二、鉴赏景物形象类题目: 【设问方式】

1、诗中描写了某物、景物的哪些特点,使用了什么手法。 2、两首诗均写了某物,但又有所不同,请具体加以说明。

3、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其情感,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参照:鉴赏人物形象。

常用概述景物形象特点的词语:

凄凉、悲伤、高洁、哀伤、凄清、凄切、孤独、离愁、纯洁、姿态美好、清雅高洁、晶莹澄澈、绚丽、多姿多彩、凌雪傲霜、冷落萧条、凄凉荒寒、衰败荒凉、寂静清冷、荒凉冷落、零落憔悴、幽静闲适、清秀可人、静谧安详、和平宁静、浪卷云涌、气势飞动、苍凉黯淡、馨香四溢、蜂飞蝶舞等。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2007 年高考重庆卷)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2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 分)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2 分) 【参考答案】

(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实战演练】

1.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感怀 刘基

结发事远游,逍遥观四方。 天地一何阔,山川杳茫茫。 众鸟各自飞,乔木空苍凉。 登高见万里,怀古使心伤。 伫立望浮云,安得凌风翔..

1、结合全诗,说说颔联表达的情感。

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看,颈联有何特点,起何种作用。

3、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特征,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 年高考四川卷)..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 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三、语言炼字类题目

3

这类题目考查较多,是常考题型,要多加注意。这类题目通常有四个考查方向:品味关键词语含义及表达作用,理解诗句的含义、色彩、情味和效果,品评某一字词的艺术表达效果,概括诗歌的语言风格等。 【设问方式】

1、对诗歌中的某句某字,诗人说„„而不说„„有什么表达效果?或对诗中的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2、诗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或哪两个?并作简要分析。

3、此诗某句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5、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解答思维流程】

古人作诗,讲究一字传神,这类题目要求品味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因此不能就字论字,而应回到原诗中,结合诗歌的意境、题旨和诗人表达的情感来进行分析。 常见的概述语言特色的词语:

语言特点: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等

风格类: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缠绵悱恻、情真意切、气势雄壮、自然流畅、忧郁激愤、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平白清新、语淡情浓等。 [答题思路]

①肯定哪个好或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分析语言特色类题目,可以这样操作:①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结合诗中的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题示例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 年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注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分析: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 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 [参考答案]“阔”字更好。(第一步.)“阔”是空阔、开阔之意。(第二步)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第三步)“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 【答题示例2】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4

分析《春怨》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此诗的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这一儿化音的使用,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三、四句用质朴的语言表明是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说明:答题时可根据题目情况,灵活取舍,不宜胶柱鼓瑟。但开始答题时进行规范化训练,十分必要。

[实战演练]1.阅读杜甫的《水槛遣心二首》(其一)要求回答问题。

水槛①遣心二首 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②。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①水槛,指成都草堂水亭之槛。②赊.,远。

(1)这首诗的颈联“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深受后人称颂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有天然之妙.。其中哪两个字分别是句中的“诗眼”?请结合全诗赏析。

(2)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君平.指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

(1)此诗开头从蜀道之难写起,与诗人另一首《蜀道难》的感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相比,写法上有何不同?

(2.)“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一联中哪两词用得好?试简要分析。尾联用君平典,有何用意?

四、意境型题目 【设问方式】

1.这首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图景....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3.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意象....试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5

4.简要分析诗人在某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5.解释某联或某句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答思维流程】

回答这种题..要体会意境..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指出其含义。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切忌翻译....并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③说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再谈谈交融了什么意境..并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常用词语:雄浑苍茫、孤寂、闲适、雄阔、悲壮 、凄迷幽远、悲凉凄清、苍凉沉郁、和平静穆、明丽鲜艳等..。

④指出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 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注]答题时..根据题目要求和诗歌内容..可有所取舍。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2004 年广东卷..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参考答案]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或..第二联中.片云.远浮天边..喻诗人漂泊他乡...永夜.的孤月喻诗人与月共远同孤。第三联用.落日.喻暮年...秋风.是实景..与上句.落日.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营造出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杜甫《恨别》这首诗..回答问题。

恨 别 杜甫

洛阳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1..分析首联的内容..并说说此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一联中的.清宵立.、.白日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态? 2.分别阅读李煜和朱敦儒的《相见欢》..然后回答问题。

相 见 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

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6

相 见 欢 朱敦儒 二十九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

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剪不断..理还乱...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绪...簪缨.指代什么..几时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试比较两首词在风格上的差异。

五、分析表达技巧型题目

这类题目出现频率也很高..要多加练习。表达技巧的考查..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篇章结构三个层面。

【设问方式】1.请结合诗句..对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作简要的分析。 2.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3.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答题思维流程】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相关诗句解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看语言是否有特色..如质朴、平实..精当、生动..明快、清新..绚丽、含蓄..典雅、庄重..悲壮、豪迈..讽刺、诙谐..委婉、含蓄等..。②看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顶针、互文等..。③看是否有特殊的表现手法..如..烘托、象征、白描、渲染、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欲抑先扬、欲扬先抑、以乐景衬哀情、正侧结合、对面着笔等..。④看诗歌的结构有无特色..如..开头或起势抓纲..或先声夺人..设下悬念..或突兀而起..出人意料..或起句设问..引人注意..结尾或以情作结..或以景结情..或画龙点睛..或议论收尾..或问句收束等..。答题时..头脑中有了这些方面的轮廓..对照诗歌的内容..逐一审视..不难把握其艺术特点。 【答题示例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2005 年全国卷3..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7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答题示例2】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答..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颈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实战演练]

1.阅读韩翃的《寒食》..回答后面的问题。

寒 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105 天..清明前两天。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汉宫..指唐宫..言唐为汉..是以汉代唐的现象。

这首诗写唐代京城长安寒食节禁火、改火景象..是唐诗中的名篇。全篇构思新巧..语言清丽..章法绵密..使诗意层层连属..步步推进。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 居 即 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灯火起..处处采菱归。

【注】荜门..柴门。

..1..诗的颔联.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何含义..第三联.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在写景上有何特色..

..2..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ryy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