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主义者最近公布的一项报告指出,由于受疾病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一些濒危物种正面临威胁,地球将出现“第六次大灭绝事件”。
据英国《卫报》报道,报告警告说,人口增长、污染和物种入侵给南半球的物种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邻近的太平洋群岛可能成为灭绝事件的重点地带;中太平洋群岛、西太平洋群岛和西南太平洋群岛的生态系统迫切需要有效的保护,否则该地区本已经糟糕的物种灭绝状况将进一步恶化。
研究人员对24000万份已发表的报告中有关大洋洲和太平洋群岛本土植物和动物的数据进行了汇编,其中包括地球上最具生物多样性的6个地区。报告明确了动物种灭绝的6大因素,几乎所有的原因都在某些方面与人类活动相关。
“我们这里声名狼藉,有着可能是地球上最糟糕的灭绝记录。”报告首要作者、新南威尔士大学环境科学家理查德·金斯福德(RichardKingsford)说,“我们拥有令人惊叹的自然环境,但我们眼睁睁的看着其中的大部分遭到破坏。物种因为栖息地的流失和退化、外来物种入侵、气候变化、资源过度开采、污染和野生动物疾病而面临威胁。”
这份发表在《保护生物学》杂志上的报告强调,生态系统的毁灭和退化是最主要的威胁。在澳大利亚,农业生产改变或者破坏了一半的林地,剩余的森林有大约70%因伐木遭到毁损,80%受到威胁,物种面临栖息地丧失的困境,报告说。
入侵的动物和植物毁坏了很多太平洋岛上的本土物种。外来物种的影响通常会与岛上的污染和人类影响共同作用。此外,塑料制品和钓鱼工具带来的危险也在升级。
有超过2500个外来入侵植物物种已经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立足,同本土物种争夺阳光和养分。很多物种是由、园艺家和猎人引进的。报告说,同气候变化的预测结果一致,澳大利亚的平均温度升高了,部分物种被迫向南极洲和其它纬度更高、更凉快的地方迁移。
报告着重指出了几项研究的结论,来自禽疟原虫和壶菌等疾病的严重威胁导致蛙类数量下降;一种传染性面部皮肤毒瘤在塔斯马尼亚袋獾中快速传播,使得这种世界上最大的有袋食肉动物的种群数量减少了60%以上。
植物的境况也同样糟糕:一种被有意引入澳大利亚的根菌已经毁坏了好几个物种。
为延缓生物多样性减少的趋势,报告提出了几条建议:颁布法规土地使用、伐木和采矿等行为;故意引入外来物种;减少碳排放和污染;水产养殖。报告尤其关注拖网捕鱼以及氰化物和炸药的使用,并呼吁建立野外疾病的早期预警系统。
“环境承受的压力将越来越严重,除非我们聪明些,减少对自然的干涉。”金斯福德说,“除非我们明确这一点,否则我们的后代必将在生活品质和环境上付出更大的代价,而且我们这里\"世界第一动植物灭绝地\"的臭名声还将继续保持下去。”
物种大灭绝事件
白垩纪第三纪: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这次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导致1/5陆地脊椎动物、16%的海洋生物以及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死亡。此次灭绝事件被认为是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的。
三叠纪末期:大约2亿年前,大西洋中部熔岩爆发引起洪水,这被认为造成了致命的全球变暖,超过1/5的海洋生物和一半的海洋种属灭绝。
二叠纪—三叠纪:最严重的一次大灭绝事件发生在2.5亿年前,95%的物种死亡。灭绝原因目前科学界还存在争议。
泥盆纪晚期:大约3.6亿年前,1/5的海洋生物灭绝,灭绝的海洋种属超过一半,原因未知。
奥陶纪—志留纪:大约4.4亿年前,由于冰河形成和消融交替引起海平面上下波动,1/4的海洋生物灭绝。
“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文章说,目前,三分之一的两栖动物,三分之一的珊瑚虫,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和八分之一的鸟类被列为“濒危物种”。这些数字还不包括已经被人类消灭或者尚不掌握确切数据的物种。巴拿马中部的安东谷坐落在形成于100万年以前的一座火山口中间。这个火山口的直径在6.5公里左右,但在晴朗的天气里,仍然可以看到环绕在城市四周,按锯齿状排列的小山丘。城内有一条主要大街、一个局和一个露天市场。除了草帽和手工艺品以外,市场上还汇集了世界上品种最齐全的金蛙工艺品。金蛙是一种通体明黄、带有深棕色条纹的蛙,是安东谷一带特有的物种。在巴拿马,它被看作幸运的象征,彩票上一般都印有金蛙的形象,但它如今也成为灾难的象征。
灾难在蔓延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大学生卡伦·利普斯在安东谷以西320公里设立了一个研究区域。她的研究对象是当地的蛙类,后经证实,其中有些种类从未得到科学界的确认。为了到达这一地区,她要从最近的城市驱车两个小时,然后再步行一个小时穿越热带雨林。
利普斯在山里住了两年时间,收集了足够的资料之后才返回撰写论文。几个月之后,她再次回到这一地区,虽然看上去一切如旧,但却很难看到蛙类了。她
想像不到到底发生了什么。她将自己找到的五六具蛙的尸体寄给了美国的一位知名病理学家。而这位专家也感到奇怪,从样本中检验不出任何已知疾病的迹象。
几年过去了,利普斯的论文完成了,也成为了一名教授。此时的她需要寻找一个新的研究地区。这一回她选择的是巴拿马西部热带丛林中一处没有人烟的地带。起初,那里的蛙类看上去都很健康。但一段时间以后,利普斯开始在溪水里发现蛙的尸体,岸边还有一些奄奄一息,有时她抓起一只后,不得不看着蛙在自己手里死去。她将一些样本寄给了美国的另一位病理学家,结果对方仍然无法找出原因。
正在杀死蛙类的这场灾难在蔓延,像巨浪一样向巴拿马东部推进。2002年,贝拉瓜斯省圣菲市附近河流的大部分蛙类都消失了。到2004年,科克莱省埃尔科佩国家公园里实际上已经没有蛙了。那时候,在安东谷附近,金蛙还是比较常见的,城市附近的一条河还取名为“千蛙河”,但2006年,“巨浪”也席卷了这里。
据估计,地球上曾经存在过的至少5000亿个物种中,99%以上已经消亡了。全世界都可以发现这种消亡的痕迹,而这些痕迹是很难被忽视的。
在过去的5亿多年里,地球上至少发生了20次物种大规模灭绝的现象。其中最具破坏性的有5次,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的严重丧失。第一次发生在大约4.5亿年前的奥陶纪晚期,造成80%以上的海洋生物灭绝。第五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不但终结了恐龙家族,地球上75%的物种都在那次事件中消亡。
大灭绝的重要性远不止受影响的物种数量。与造成那些因为各种原因已经不适应地球环境的物种灭绝的自然灭绝过程不同,大灭绝同时还消灭了有适应能力的物种。
发生大灭绝之后,生命需要花费成百上千万年的时间才能恢复,而一般来说,届时已经产生了新的角色分配。在白垩纪晚期的物种大灭绝之后,哺乳动物就取代了灭亡的恐龙。因此,可以说物种大灭绝不同于自然进化的过程,而是重组生物环境,从而创造出新生命模式的重大事件。
目前,大多数生物学家一致认为,新的物种大灭绝事件正在发展过程中。尽管很难说清确切的灭绝数字,但如果目前的趋势继续下去,到本世纪末,至少地球上一半的物种将消亡。
很难说清目前的灭绝过程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但可以将起始点追溯到大约5万年前。当时的澳大利亚是大量巨型动物的家园,甚至有体积相当于甲壳虫汽车的陆龟。但包括19种体重超过100公斤的有袋目动物和三种爬行动物在内的很多巨型动物后来都逐步灭亡了。
人类的影响
这一消亡过程几乎与人类从亚洲东南部登陆澳大利亚的时间相符。由于澳大利亚地域广阔,最初不可能有很多垦殖者,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都没有
注意到这一巧合。但地质学家和人类学家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却为世界呈现出一幅清晰的图景。大约1.1万年前,北美四分之三的大型动物开始消亡,这碰巧也是人类开始穿越白令海峡,进入美洲的时期。
澳大利亚和北美的情况同样也发生在世界其他地区。人类在大约2000年前迁入马达加斯加,紧接着岛上所有体重超过40公斤的哺乳动物都灭亡了。毛利人在大约800年前来到新西兰,当时新西兰有11种名为恐鸟的巨鸟,几个世纪以后,所有的恐鸟都灭亡了。虽然这种因为“第一次接触”而灭绝的事件更多地发生在大型动物身上,但绝不仅限于此。人类在大约1500年前发现了夏威夷群岛,不久以后,岛上90%的原生鸟类就灭亡了。
人类对地球的影响不断增强。农业、砍伐树木和建筑等活动已经使地球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土地发生了改变,这一数字很可能还没有反映出真实的影响程度,因为那些人类没有主动开发的土地也可能发生变化。世界上最重要的水路大部分要么改道了,要么已经有了水坝,或者以其他方式被人类所操纵,目前世界上现存的淡水资源已经有一半被人类利用。通过国际贸易和旅行,人类将大量物种运送到并不适合它们生存的生态环境中。我们向大气层释放了太多的二氧化碳,造成气候和大气层的构成都发生了变化。
两栖动物就受到了这些变化的影响。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可能是造成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因素,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化学产品似乎是造成一些蛙类出现畸形的原因,但目前这场灭蛙浪潮的罪魁祸首据信是一种菌类。两名人类学家在华盛顿动物园的死蛙尸体上发现了这种新菌类之后,将其命名为“蛙壶菌”。
美国的阿迪朗达克山在19世纪和二战期间是主要的铁矿产地之一。如今山上布满了大小废矿。去年冬天笔者与动植物专家阿尔·希克斯一同去参观一处矿井。希克斯在路上对笔者说,2007年年初,他陆续接到很多与蝙蝠有关的奇怪电话。有的人让他去看看家里的狗叼回来的死蝙蝠,有的是因为看到蝙蝠在公路上空飞舞。在隆冬季节,蝙蝠是不应该有如此活跃的表现的。
到了2007年3月,他的一些同事到奥尔巴尼西部的一处洞穴里进行关于蝙蝠冬眠情况的常规调查。他们也给希克斯打回了电话。希克斯回忆说:“他们跟我说:\"我的妈呀,到处都是死蝙蝠。\"”他要求同事们将一些蝙蝠尸体带回办公室,还拍摄了一些洞穴里活蝙蝠的照片。在分析照片时,希克斯发现,这些蝙蝠好像鼻子以下都埋在滑石粉里一样。这是之前从未发现过的情况,他决定将这些照片寄给自己所知道的所有研究蝙蝠的专家,但没有一个人能够解释清楚。“我们以为这种现象会消失的。”2008年冬天,在33个冬眠点也发现了身上满是这种白色物质的蝙蝠。与此同时,大量蝙蝠陆续死去。在有些冬眠点,蝙蝠数量减少了97%。
设在麦迪逊的动植物健康中心马上开始研究这一情况。科学家培育了这种白
色物质,发现这是一种未经确认的真菌,只存在于低温状态下。这种被命名为“白鼻综合征”的病症蔓延速度极快,2008年3月在另外3个州也发现了患病蝙蝠,死亡率已经高达75%。
关于物种大灭绝,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是,为什么在特定时期,生命资源的总量会大幅度减少。美国地质学家沃尔特·阿尔瓦雷斯说:“现在我们正在目睹人类可能造成新的物种大灭绝。”
改变的速度
哈佛大学古生物学家安德鲁·诺尔指出,人类可以在不造成重大损失的情况下发生大的变化,例如冰河时代。他说:“地质学告诉我们,当改变的速度太快时,就应该担心了。”关于二叠纪末期的灭绝事件,诺尔和很多其他研究人员都认为,火山的剧烈活动是主要原因,岩浆喷发形成的烟雾覆盖了现在的西伯利亚地区,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全球变暖和海洋化学成分的剧变。
人类活动最致命的一面可能就是速度。仅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大气层二氧化碳含量的改变速度就相当于10万年冰川周期的改变。另一方面,50年来海洋酸化的速度超过了此前5000万年海洋发生的任何变化。短短一个下午的时间,像蛙壶菌这样的病原体就可以搭乘联合航空公司或美国航空公司的航班周游半个世界。在人类出现之前,这样的迁移活动需要花费数百甚至数千年的时间
目前,三分之一的两栖动物,大约三分之一的珊瑚虫,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和八分之一的鸟类被列为“濒危物种”。这些数字还不包括已经被人类消灭或者尚不掌握确切数据的物种。当然,我们也无法预见几乎已经成为家常便饭的可怕灾难会是什么样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ryy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