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盲点还是老师的盲点?
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中考必考。所以从药品的选择,不同的药品间的反应现象比较,到最终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用大理石和稀盐酸的确定,以及大理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与稀盐酸的主要成分氯化氢的反应 ,反应方程式怎样来的,这些教学步骤一步也不敢少。知道这个反应方程式对学生来说比较难,课堂上有时间就测。可总有学生出错,包括程度比较好的学生。什么问题?学生太笨?!到实验室制氢气的反应方程式时,又差点让我崩溃,这个反应相对简单一些,但仍然有平时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在此出错。这再难也比高锰酸钾制氧气要简单一些,为什么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过关要比这两个要轻松一些!难道学生笨,内容多一些就装不下?
周五,五班大自习时,例行的实验探究。既然实验室能用锌与硫酸制出氢气,镁能不能?推测理由?怎样验证?方案出来后,学生实验,听到氢气点燃的爆鸣声,学生很有成就感,再让学生仿照锌与硫酸制出氢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镁与硫酸制出氢气的化学方程式,绝大部分学生很快就完成,没问题,一切看似很圆满。就在我准备开始下一个内容时,看到班长方昊明在那儿犹犹豫豫,似乎有问题,就问了一句:“你有什么问题与大家分享?” 方昊明红着脸:“刚才镁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镁到哪儿去了?”确实挺简单的问题。我用眼扫视全班:“谁能帮着解释一下?”平时回答问题很积极的五班,居然鸦雀无声!方昊明松了口气。“感谢方班把我们一直没发现的问题问出来了,硫酸镁到哪儿去了?大家推测的硫酸镁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推测的依据?”“在本实验中为什么没看到固体硫酸镁?”“眼见为实,怎样看到固体硫酸镁?”就着问题,我一点一点地追问,学生的困惑一点一点地暴露,又相互解决。为了看到硫酸镁,而我又没准备蒸发的仪器,学生最后想出了一个很有创意办法:把镁与硫酸反应后的液体倒在培养皿中,将培养皿放在暖气片上,让水蒸发留下硫酸镁。下课前,当学生看到培养皿上留下的白色固体时情不自禁地鼓掌了。我也很激动,因为这个教学过程让我发现了自己
的误区,原来有些认为学生理所当然会的内容学生其实不明白,这些不明白就导致了很多看似简单的知识频频出错。
为什么学生书写制二氧化碳、制氢气的反应方程式比书写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方程式困难?因为前两个反应的反应物中涉及了溶液混合体系,产物也是溶液体系,学生在实验时始终没看到过氯化钙、硫酸锌。氯化钙、硫酸锌究竟什么样子?不知道,也不知怎么问。溶液是什么,溶液里有些什么,因为教材的编排顺序问题要在下学期第九单元学。而学生在上学期学第六、七单元、尤其第八单元要面临大量的溶液体系的反应,老师只能简单地给学生交代:溶液是混合物,反应时是和溶液里的溶质反应,水不反应。至于什么是溶质?为什么水不反应却要配成溶液来反应?为什么有的在溶液体系里反应后能看到固体沉淀,有的看不到?…….这些问题学生不一定能问到,即使问到了老师也没法三言两语地给解释清楚,只能糊里糊涂地按老师说的记。不清楚的点只要存在,一不小心就会出错。为什么第六、七、八单元的方程式过关显得困难重重,大概这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吧。
为什么人教版教科书编排要将溶液编排在第九单元?从知识应用的角度讲应该放在第五单元后比较好呀,但这样一来难点太集中,才学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学生还没回过神来,再来一棒子——溶液的计算,非晕不可!能不能将溶液内容分开,在第五单元后甚至第四单元讲水的时候顺带将溶液的组成和溶解性的问题讲了,然后将溶解度及溶液的质量分数这些计算因素的内容留在第九单元?这样的不足是溶液的知识体系不那么完整了。那究竟是应用重要还是知识体系完整重要呢?为什么以前没尝试比较呢?去年学生没问,学生没问就觉得学生没问题,觉得按教材的顺序教很合理,这大概是我们的盲点吧。
想起一首儿歌“母鸡骂小鸡,你这笨东西,我教你唱咯咯咯,你却偏唱叽叽叽!”。对学生来说,
知识没铺垫到位,思维没发展到位,思想没有认识到位,他可不就没法做到位。时刻提醒自己别做那只偏执的老母鸡。(欧阳红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