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谈高职教育创新教育理论认识
谈高职教育创新教育理论认识
来源:锐游网
2009年第6期(总第76期) 中国观代黼装备 谈高职教育创新教育理论认识 彩色亚光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101300 摘要:本文以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建设改革为基础,结合工作实际从人的可持续发展、弹性学制、探究 式教学、经营理念教学、以就业为特征等多角度探讨高职教育发展的创新模式,从各方面认识如何提高学生素 质的培养,使高职教育与实践联系,与社会联系,与就业联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教育可持续发展弹性学制探究式教学人格理论 留美博士黄全愈著有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在 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 “学生创造的特性和能力 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它需要生长环境。 必须实现由传统职业教育的“功利性实用职业教 育”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新 职业教育转变。这就向教育提出了挑战,向教师提 出了挑战,它要求教师必须处理好工学矛盾,树立终 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地更新知识。同时不断激励学生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所以在调整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的教学计划 时,从注重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上做了如下 创新,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年级增加了职业生 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创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 的环境。”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 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可见,营造一种培养创 造性的环境及教学方法是多么重要。爱因斯坦也曾 说过:“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具备思考、探 索问题的本领。人们解决世界上所有问题是用大脑 的思维和智慧,而不是搬书本。”对于学生的培 养,要用创新的眼光去探讨教育理论,以下结合工 作实际从多方面去探索和认识高职教育理论: 涯规划的课程,让学生从进入大学就学习如何规划 自己的职业和人生;二:、三年级增加了社交礼仪、 消费心理学等课程,在扩展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 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和技巧;增设了 人的可持续发展与职业教育的 创新 ’ 一、几个新的实训f项目,并增大了实践的比例,在教师 指导下,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项目,解决问题,如辨 论与演讲实训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更好地与 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职业教育为培养可持续发 展的创新人才而进行历史性转型,即:更新教育理 人合作交流,并实现独立思考。 念,确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最 高目标;激活学习者的创造意识;构建服务于人的 二、弹性学制与职业教育 弹性学制 是一种以完全学分制为基础,集 选课制、导师制、学分绩点制三位一体,是具有 可持续发展的终身教育体系;改革教师教学策略。 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 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相对应,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较大灵活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灵 活的学制可以吸引更多的生源,学生可以先工 作,后学习;也可以边工作、边学习,工学交替 收稿日期:2O09—02—1 7 完成学业;还可以学习一段时间去工作,工作一 段时间再回来学习。总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 作者简介:姚亚光,硕士,讲师。 口63 中国现代 装备 情况,灵活自主地完成学业。随着生源范围的扩 大,学校的规模和效益也将相应提高。弹性学制 的实施,将有力地促进教学质量和管理质量的提 高,推动学校自身的发展。 在这方面,德国的教育机制发展的比较成熟, 而中国正处于探索阶段。在实际工作中,虽不能完 全实现工和学的交替与转换,但我们探索了在现有 的模式下怎样使工学结合,如:在实训项目上,一 周的认识实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专业,了解工作岗 位;汽车市场调研实训、汽车商务实训以车展、4s 店或者汽车交易市场为载体,使学生体验实际的工 作环境,尽快适应角色转变,并在实际的工作中学 习和锻炼,总结问题,使未来的学习更有针对性。 三、高职教育实施“探究式教学”的 认识与实践 “探究式教学”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 择和确定研究主体,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 (或科研)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 问题,运用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 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达到知识、技能、情感与 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 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在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建设改革中,我们 以一门课程改革探索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在其中的应 用,如:汽车企业管理这门课,教师在上课时注重 数理智能、自省智能和沟通智能等智能的研究。在 课堂上,以小故事引入要研究的项目,通过听故 事,分析故事,使学生对事物的因果关系能通过逻 辑推理在头脑里形成清晰的脉络,加深了对研究内 容的认识。通过课堂上的案例和小游戏,学生分组 担任角色,使学生在熟悉汽车企业管理理论的同 时,分析案例和游戏的结果,反思自身及团队,明 白合作与沟通的重要,锻炼如何更好地沟通。 四、引入经营理念渗透市场规则 高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结构改革 的产物,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模 式。但是,由于前几年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尚在摸 索之中,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和社会需要的 接轨都不尽如人意,职业教育和专业建设也需要 口6 2009年第6期(总第76期) “经营”: 1.把握培养目标,找准专业定位,避免盲目经 营 在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改革中,通过聘请 企业专家参与专业研讨、专业竞赛,寻找专业定位 和发展方向。通过青年教师下企业实习,寻找合适 的岗位群,探索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合理的经营方 向是能否取得目标收益的前提。 2.培养、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直接产品。培养市场愿意接 受的学生,专业设置是关键,师资是基础,学院其 他方面的努力是促进剂。对于学生,应该:调整专 业设置,面向职业岗位;改革教学体系,突出能力 培养,造就市场符合型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 资队伍;从双证培养入手,搭建企业需求人才的桥 梁;为毕业生广开就业渠道。 五、罗杰斯的“人格理论”与高职 教育 罗杰斯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罗杰斯的人 格理论中,有许多观点涉及到对学生的教育教学问 题,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变化、知道如何学习的“自 由”人。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思想认为,情 绪、情感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 用。这些“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智力因素基本正常 的情况下,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智力因 素。在教学中,除了在教学计划中注重基本人文素 质的培养,比如: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交 礼仪等课程,并增加了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实用 口才与演讲这样的课程,帮助学生疏导并整理自己 的情绪,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情商。 罗杰斯还认为,学生有能力、有权利对自己的 学习活动作出自己的决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性,让学生自由地学习。那么教师在安排学习活动 时,只须提供学习活动的范围,让学生自由选择决 定他们的方向,去探索发现结果:教师只是从旁协 助,以减少阻力与挫折。我们开展教研室讨论,努 力研究如何将项目教学法和过程导向法融入专业建 设,并以课程改革为先导在课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动性,如:社交礼仪分六部分,考核成绩是六部 2009年第6期(总第76期) 中国现代孝 装备 分加总,每一部分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辩论与 演讲实训教师设定题目范围,题目由学生自选,在 教师协助下完成辩论稿或演讲稿,并独立完成辩论 或演讲。因为只有当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 挥,学生才能真正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对 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产生积极的影响,达 到智、情、意、行的和谐统一。 六、以就业为特征的高职教育模式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已经成为全社 会对高职教育的共识。建立健全、深化完善校企合 作培养模式。 1.提前一年召开用人洽谈会,掌握用人单位的 信息,与用人单位签定培养协议。 2.面向社会发布招生信息,说明培养方向,就 业去向:与学生签定培养就业协议。 3.实行高职院校单独或提前录取的招生政策, 提高生源质量。提前招生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 ……提前招生对高职院校的规模发展和专业建设是 一个拉动 。 4.依据与用人单位和学生签定的培养目标协 议,制订培养计划。 5.建立有用人单位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 会,共同落实培养细则,完善培养方案。 6.创新管理模式,建立教学、学生管理、实习实 训、就业指导一体化的管理模式,由校企双方共同完 成。 7.建立每个学生从入学到就业的全过程写实档 案,实行跟踪管理。 8.建立与用人单位密切协作的长效机制,明确 各方的责任权利。 七、对于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高 职教育模式的构想 明日的文盲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 怎样学习的人。因此,高职学校不断的研究和探讨 创新教育理论,不仅是让学生高质量地掌握必要的 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同时更应着眼于启发他们的 思维,训练他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能力,使学生从知识的消极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 体,变“学会”为“会学”见下图。 参考文献 【1]吴韩青.从人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职业教育 的发展趋势[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 版),2005(2) 【2】张洪珍,石瑞珍,邹德文.弹性学制:职业学 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选择….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2006(2) [3]陈步童.高职教育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认识与 实践【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4(5) [4】吕振君.引入经营理念渗透市场规则[J】.河北 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005(4) [5】Roger S.A way of Being【M].B0s t0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80 【6】瞿葆奎.教育学丈集。教学(上册)【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 988 【7】A.J.斯塔科(著),刘晓陵,曾守捶(译)创 造能力教与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O3. 【8】吴宪洲.以就业为特征的高职教育模式【J].河南 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O6(4) 【9】李辉.高职提前招生考试带来什么[N】.中国教育 报,2O06—04—2l 6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