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新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IT技术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在建筑行业中也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就。本文将针对IT新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主要分析PDM技术、MSF等技术对建筑业的促进作用,旨在充分利用这些新技术,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IT技术; 应用; 必要性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lectronic commerce is the core of IT technology in all walks of life have been widely used, is currently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has also made the preliminary achievements. This paper will according to new technology in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IT the application is discussed, the main analysis PDM technology, technology of construction MSF the promoting function of,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new technolog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our country socialism modernization to make due contributions.
Keywords: IT technology; Application; necessity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逐步深化,现代社会更加注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利用先进技术提高工作效率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必经之路。IT新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是尤为重要的,一方面可以提高我国建筑工程事业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的有效途径。
一、IT新技术应用于我国建筑工程中的必要性
(一)时代发展的必然潮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应用于各行各业。时代发展的潮流就是新的事物必然会取代旧的事物。建筑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不言而喻。IT新技术在建筑工程行业中的应用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体现,将会对我国经济建设起
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建筑工程行业有其自身的特点
1. 生产空间不断变化
建筑工程与一般的工业生产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就是生产空间的不断变化。建筑工程中由于工程产品固定,而且整体难分,因而施工经常处于流动过程中,生产空间的不断变化意味施工条件或环境的改变,工程项目的施工组织与管理将随着施工方法和顺序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将IT新技术应用于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中,有利于控制成本,从而使整个工程的造价相对较低,具有相当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施工期限较长
建筑工程不同于其他施工,其周期相对来讲是很长的,同一工程项目的施工一般都要经历四季条件的变化,露天作业给工程施工带来很大影响。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为了节约成本,使工程尽快完工,可以利用工程体型庞大的特点,组织多层次立体交叉作业和平行流水作业,利用空间以争取缩短工期。这种施工方法就要求施工各个部分进行密切的配合,严格按照规定做好每一个细节,制定详细的施工组织计划,严格按照计划执行。IT新技术的应用就可以使这一切变得简单易行,只要管理者能够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安排,施工人员严格遵守,就能够保证利用最少的时间和成本将工程按期完成。
3. 建筑工程项目复杂性较大
建筑工程是一项系统且庞大的工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程项目的规模和复杂性都在不断增加,这就给施工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这就需要一支专业化的团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进行管理,加强施工中各工种的协调,优化资源配置,力争建设节约型建筑工程。另外,建筑工程施工中还需要很多复杂的计算,利用IT新技术也可以很方便的完成。因此,将IT新技术应用于我国建筑工程行业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促进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现代化以及和国际的接轨。
二、IT新技术在我国建筑行业中的应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建筑业的总体规模虽大但经济效益普遍不高,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建筑业包含5万多家施工企业,100余万家设计企业及200余万家房地产企业,虽然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规模很大,但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额还是很小的,这与我国建筑业的整体规模是很不相称的。近年来,虽然我国大型国际承包公司的市场份额有逐渐上升趋势,但与国外同行业相比,我国企业的市场占有额还是很少的。笔者认为,产生目前现状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以下几方面:
(一)IT技术应用率不高
建筑工程行业本身就是一种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新型技术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我国现有施工企业素质差别较大,企业的发展也非常不平衡,据可靠资料显示,中央直属和省级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较高,新技术的引用也非常迅速,而县级以下的施工企业技术管理水平就相对较差了,每年新技术引进的比重也相对较小。
(二)IT技术的应用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存在IT技术的应用水平较低的情况,现代技术的应用只停留在计划的编制上,对计划的执行中的监督与控制及计划调整缺少有效的管理方法。
(三)应用深度不够
施工网络计划的编制往往只能反映整个项目中各个工作单元之间的关系,有的根据施工方法确定工作中单元中各项工作的相互关系,编制深度不够,更深层次的利用IT新技术更是无从谈起。
三、IT新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一)产品数据管理技术(PDM)技术
产品数据管理是当今IT应用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这种技术能够帮助管理人员管理产品数据和产品研发的过程,可以做到对产品从规划到生产出来的全过程控制,是一项管理所有与产品有关因素的技术,这种技术的核心是使所有与项目相关的人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自由共享与产品相关的数据,将数据共享,便于管理人员进行数据管理。
针对建筑工程中,PDM可以用作建筑企业信息集成和协同建筑工程管理的框架,从建筑工程的立项、设计、施工到工程结束的验收,都可以通过PDM整个信息化集成平台进行管理,一方面可以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对整个工程的成本控制是很有益处的。
工程项目管理对于工程的实施意义重大,其主要作用是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人员、设备、成本等相关数据进行管理与配置,监控工程项目的进度、质量以及运行状态等,目的是更好地实现工程建设的目标。PDM技术的引入就可以更好地处理好工程项目管理问题,依据PDM系统中对项目管理功能的定义,进一步划分项目组织和流程监控,根据其各自特点,利用工作流自动的数据管理流程来完成。利用工作流的数据流程化思想来描述整个工程项目的实施情况,把工程项目的每个阶段的管理设计为一个存在与其他功能模块数据交互的工作流,借助PDM将其更好地实现,最终达到统筹管理整个项目的目的。
(二)微软解决方案框架结构(MSF)
微软解决方案框架结构是一组建立和开发企业系统应用的工作模型、开发准则和应用指南。其能够帮助企业融合商业和技术的目标,降低采用新技术后系统整体的费用,以及成功的应用微软技术整合商业过程的方法。MSF融合了来自于全球IT行业的先进理念,提供了可以神算的灵活框架,能够满足任何规模的组织或者项目团队的需要。
MSF技术是一种能够推动开放式沟通的的技术。沟通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是尤为重要的,建筑工程具有利用资源庞大,整体面积广大的特点,一旦建成再想重新建设耗费资本巨大,对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都造成了浪费,因此,在建筑之初,施工方和开放商之间就要具有良好的沟通,在一些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建设人员建造出来的建筑在功能上与客户需求非常吻合,但最终用户却不满足其设计。这就是其中沟通的问题,工作人员往往只重视建筑的功能性,却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工作,最终导致了用户满意及其他相关问题。良好的沟通是MSF框架中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原理,而团队成员间的合作是项目管理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结束语: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因此,要想在这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不被淘汰,在国际上谋得一席之地,就要不断推陈出新,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来武装自己,使自己永远站在时代的前沿。IT技术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接着就以迅猛的态势席卷各个国家的各个行业,当今社会,没有任何一个行业能够完全的离开科学技术。针对IT新技术在建筑工程行业中的应用,主要是对工程项目进行科学管理、对工程成本进行合理控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变化日新月异,建筑工程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大,要想使这个行业取得进一步发展,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份额比重加大,就必须将其与IT新技术进行有机融合,才能够促进其良好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云贵.加速IT技术应用,改造和提升传统的建筑业[J].土木工程学报,2010.
[2] 邓云侠.应用IT技术加强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J].有色金属设计,2009.
[3] 车黎刚.IT技术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建筑,2008.
[4] 朱平平.IT技术在建筑工程经营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人民长江,2009.
[5] 张辉.新时期新背景下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J].新建筑工程,2009.
[6] 王建平.IT技术与建筑工程的融合[J].建筑工程,2008.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