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锐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11.自控仪表施工方案

11.自控仪表施工方案

来源:锐游网
自控仪表施工方案

本工程在甘蔗提汁、原糖车间配备一套分布式控制系统。联合电站配备一套分布式控制系统实现锅炉、汽轮发电机组和辅助系统的监控。化水站设置一套PLC系统。柴油发电机组由设备制造商配供PLC 系统。给排水等公共服务工程在厂区内布置较分散,测控信号就近接入其服务的生产车间的控制系统中。

一、施工图纸及有关设计文件的准备

1.熟悉施工图,了解工艺流程及热工控制的设计意图。 2. 根据现场情况,制定仪表及校验仪表施工计划。 3.仪表安装应具备下列图纸 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 仪表设备一览表 仪表施工材料清册 管线走向敷设图 仪表盘面布置图 仪表盘背面接线图 控制室布置图 调节系统原理及接线图 保护原理及接线图 端子排出线图

孔板流量及调节工艺参数一览表 4.设计交底

施工主要人员应参加建设单位组织的设计交底会,吃透本专业工程概况、设计依据、设计意图以及对施工的要求等。

5.图纸会审

仪表安装人员应参加各专业图纸会审,以便及时解决各专业间的矛盾、设计中的漏项以及与电气专业的联锁问题等。

6.技术交底

安装前必须由技术负责人、责任工程向工人进行技术交底,具体地交待施工办法、技术措施、质量标准、安全措施等。

二.仪表出库

1.仪表出库时,应会同业主人员一同进行。

2.应仔细检查仪表外观是否完好,仪表设备应有说明书、合格证,附件齐全,检查仪表型号、规格、数量是否与设计相符,无误后在出库单上签字,将仪表送至实验室进行调校。

3.仪表存放应有妥善的保管措施,防止意外原因对仪表造成损坏。 三.仪表调校

1.建立仪表实验室,环境要清洁安静,光线充足或有良好的工作照明,不应在振动大、灰尘多、噪音大、潮湿和有强磁场干扰的地方设置调校室。

2.仪表调校用电源应稳定,50HZ 220V交流电源和直流24V电源,电压波动不应超过额定值的±10%;直流24V电源,不应超过±5%。

3.仪表调校用气源应清洁、干燥、露点至少比最低环境温度低100C,气源压力应稳定,波动不应超过额定值的±10%。

4.调校用标准仪器、仪表应具备有效的鉴定合格证书,其基本误差的绝对值,不宜超过被校仪表基本误差绝对值的1/3。

5.仪表的调校点应在全刻度范围内均匀选取,其数量为单体调校时不少于5点,即0、25%、50%、75%、100%;系统调校时不少于3点。

6.检查被校仪表外观及封印须完好,附件齐全,表内零件无脱落和损坏,铭牌清楚完整、型号、规格及材质符合设计规定。

7.被校仪表调校前,应检查其电气开关是否灵活可靠,仪表阻尼特性及指针移动速度是否符合有关专业标准或使用说明书的规定,仪表面板和刻度盘整洁清晰,指针移动平衡,记录机构的划线或打点清晰,记录纸上打印点的号码(颜色)与切换开关及接线端子板上标识的输入信号相一致。

8.报警器应进行报警动作性能试验,电动执行器应进行全行程时间试验。 9.压力表调校合格后,须加铅封。

10.被校仪表调校合格后,详细填写校验记录并由校验人签字。 11.经调校后,仪表精密不符合要求的不能安装,应退库或修理。 四.仪表盘台安装

1.仪表盘台底座制作,底座制作应按照设计图纸结合其实际尺寸下料、制作,型钢在平整的平台上调平、调直后制作,其直线度允许偏差为每米1毫米,总长

超5M时,允许偏差5毫米。

2.底座安装,其上表面应保持水平,水平方向的倾斜度偏差不大于每米1毫米,总长超5M时,允许偏差5毫米。

3.单独的仪表盘安装须垂直、平正、牢固,垂直度偏差为不大于每米1.5毫米,水平方向的倾斜度偏差不大于每米1毫米。

4.成排的仪表盘安装除符合上述要求外,相邻两盘顶部高度一至,允许偏差为2毫米,盘间连接处超过两处时,其顶部高度最大允许偏差为5毫米,相邻两盘接缝处正面的平面度允许偏差1毫米,盘间连接超过5处时,盘正面的正面度最大允许偏差5毫米,相邻两盘间接缝的间隙,不大于2毫米。

5.立盘时,可先精确地调整第一块盘,可用1—2mm的薄铁片加以调整,再以第一块盘为标准将其它盘逐次调整。

五. 温度取源部件安装

1.温度取源部件的安装位置须按照图纸设计位置定位,设计不详时应选在介质温度变化灵敏和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热电偶取源部件安装远离强磁场。

2.温度取源部件在工艺管道上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A. 与工艺管道垂直安装时,取源部件轴线应与工艺管道轴线垂直相交。 B. 在工艺管道拐弯处安装,逆着介质流向,取源部件轴线应与工艺管道轴线相重合。

C. 与工艺管道倾斜安装时,逆着介质流向,取源部件轴线应与工艺管道轴线相交。

3.固定装置为固定螺纹的热电偶和热电阻、玻璃管水银温度计,可将其固定在有内螺纹的插座内,中间加垫片密封。

六. 压力取源部件的安装

1.压力取源部件的安装位置应选在介质流束稳定的地方。

2.压力取源部件与温度取源部件在同一管道上时,应安装在温度取源部件的上游侧。

3.压力取源部件的端部不应超出工艺设备或管道的内壁。

4.测量带有灰尘、固体颗粒或沉淀物等混浊介质的压力时,取源部件应倾斜向上安装,在水平的工艺管道上顺流束成锐角安装。

5.当测量温度高于600C的液体,蒸汽和可凝性气体的压力时,就地安装的压力表的取源部件应带有环形或U形的冷凝弯。

6.压力取源件在水平和倾斜的工艺管道上安装时,取压口的方位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测量气体压力,在工艺管道的上半部

B. 测量液体压力,在工艺管道的下半部与工艺管道水平中心线成0—450

夹角的范围内。

C. 测量蒸汽压力时,在工艺管道的上半部与工艺管道的水平中心线成0—450夹角的范围内。

七. 流量取源部件安装

1.安装节流件所规定的最小直管段,其内表面应清洁、无凹坑。

2.节流装置尖水平和倾斜的工艺管道上安装时,取压口的方位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测量气体和液体流量时,符合1.6.6项的规定。

B. 测量蒸汽流量时,在工艺管道的上半部与工艺管道水平中心线成0—450夹角的范围内。

3.孔板应在管道吹扫完毕后再装入。

4.节流件孔板及喷嘴安装方向应符合GBJ93-86的规定。 八. 物位取源部件的安装

1.物位取源部件的安装位置,应选在物位变化灵敏,且不使检测元件受到物料冲击的地方。

2.双室平衡容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安装前应核实制造尺寸,检查内部管路的严密性。 B. 应垂直安装,其中心点应与正常液位相重合。 九. 分析取源部件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分析取源部件的安装位置,应选压力稳定、灵敏反映真实成分,具有代表性的被分析介质的地方。

2.在水平的倾斜的工艺管道上安装的分析取源部件,其安装方位应符合1.6.6项规定。

3.被分析的气体内含有固体或液体杂质时,取源部件的轴线与水平线之间的仰角应大于15度。

十. 仪表管路的敷设 1.管路敷设前,管内应清扫干净。

2.测量管路沿水平敷设时,应根据不同的介质及测量要求,有1:10——1:100的坡度,其倾斜方向应保证能排除气体或冷凝液。

3.管路与工艺设备、管道或建筑物表面间的距离不小于50毫米,道与热表面的距离不小于150毫米,且不应平行敷设在其上方。

4.金属管子的弯制宜采用冷弯,高压管宜一次弯成,管子弯制后,应无裂纹和凹陷。

5.管子应采用管卡固定在支架上。

6.管路支架的间距水平敷调时为1—1.5米,垂直敷设时为1.5—2米。 7.盘内配管时应敷设在不妨碍操作和维修的位置。 8.敷设完毕的管路,必须无漏焊,培蒸和错换的现象。

8. 仪表管路应随工艺管道一块进行压力试验,当工艺系统进行真空度试验时,其内的仪表管路系统应随同工艺系统一起进行试验。 十一. 仪表电气线路和敷设

1. 电缆敷设前,应做外观及导通检查,并用直流500伏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其电阻值不应小于5兆欧,有特殊规定应符合其要求。

A. 线路周围环境超过650C时,应采取隔热措施,处在有可能引起火灾的火源场所时,应加防火措施。

B. 线路与绝热的工艺设备、管道绝热层表面之间的距离应大于200米,与其它工艺设备、管道表面之间的距离应大于150毫米。

C. 线路不应有中间接头,无法避免时,应在分线箱或接线盒内接线,接头采用压接。

D. 线路敷设完毕,应进行校线及标号,并按1.11.1A测量绝缘电阻。 E. 测量绝缘电阻时,必须将已连接上的仪表设备及元件断开。 2.支架的安装

制作支架时应将材料矫正、平直、发口处不应有卷边和毛刺,制作好

的支架应牢固、平正、尺寸准确。安装支架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在金属结构上和混凝土构筑物的予埋件上,应采用焊接固定。 B. 在混凝土上,宜采用膨胀螺栓固定。

C. 在不允许焊接支架的工艺管道上,采用“U”型螺栓或卡子固定。 D. 在允许焊接支架的金属工艺设备、管道上,可采用焊接固定。 E. 支架应固定牢固,横平竖直,整齐美观,在同一直线段上的支架间距应均匀。

F.支架不应安装在具有较大振动、热源、腐蚀性液滴及排污沟道的位置,也不宜安装在具有高温、高压、腐蚀性及易燃易爆等介质的工艺设备、管道及能移动的建筑上。

G.水平安装的汇线槽及保护管用的金属支架间距宜为2米,在拐弯处、终滞处及其它需要的位置可适当减小间距,垂直安装时可适当增加间距。

H.电缆支架间距宜为:当电缆水平敷设时为0.8米;垂直敷设为1.0米。 3.汇线槽的安装,应满足下列规定:

A. 制作好的汇线槽应平整,内部光洁、无毛刺,加工尺寸准确。 B. 汇线槽采用焊接连接时应牢固,不应有显著变形。

C. 汇线槽采用螺栓连接或固定时,宜用平滑的装置我头螺栓,螺母应在汇线槽的外侧,固定应牢固。

D. 汇线槽的安装应横平竖直,排列整齐,其上与天花板(楼板)之间应留有便于操作的空间。

E. 汇线槽拐直角弯时,其最小的弯曲半径不应不于槽内最粗电缆外径的10倍。

F. 当直接由汇线槽内引出电缆时,应用机械加工方法开孔,并采用合适的护圈保护电缆。

G. 汇线槽应有排水孔。

4.电缆保护管的敷设,应满足下列规定:

A. 保护管不应有变形及裂缝,其内部应清洁、无毛刺,管口应光滑,无锐边。

B. 埋入混凝土内的保护管,管外不应涂漆。

C. 保护管的弯成角度不应小于900。

D. 保护管的弯曲半径:当穿无铠装的电缆且明敷设时,不应小于保护管外径的6倍;当穿铠装电缆以及理设于地下或混凝土内时,不应小于保护管外径的10倍。

E. 保护管弯曲处不应有凹陷、裂缝和明显的弯扁。 F. 单根保护管的直角弯不宜超过两个。

G. 当保护管的直线长度超过30米或弯曲角度的总和超过270时,应在其中间加装拉线盒。

H. 保护管两端管口应带护线箍或打成嗽叭形。

I. 保护管与检测仪表或就地仪表之间,应有金属软管连接,并有防水弯。

J. 埋设的保护管应选最短途径敷设,埋入墙或混凝土内时,离表面的净距离不应小于15毫米。

K. 保护管应排列整齐、固定牢固,用管卡固定时,管卡间距应均匀。 L. 埋设的保护上出地面时,管口宜高出地面200毫米。当从地下引入落地式仪表盘(箱)时,宜高出其内地面50毫米。

M. 拉线盒、接线盒和分线箱均应密封,分线箱应标时编号。 5.电缆敷设

A.敷设电缆时的环境温度不应低于下列规定:

交链聚乙烯电缆00C; 低压塑料电缆-200C; 橡皮及聚氯乙烯保护套橡皮绝缘电缆-150C; 其它护套层橡皮绝缘电缆-70C

B.敷设电缆应合理安排,不宜交叉,敷设时应防止电缆之间或与其它硬物之间的摩擦,固定时,松紧应适度。

C. 塑料绝缘,橡皮绝缘多芯电缆的弯曲半径,应符合: 有铠装的电缆为其外径的10倍;无铠装的电缆为其外径的6倍

D. 仪表信号电缆与电力电缆交叉敷设时,宜成直角;平行敷设时,其相互间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规定。

E. 在同一汇线槽内的不同信号、不同电压等级的电缆,应分类布置,对于交流仪表电源线路和安全联锁线路,应用隔板与无屏蔽的仪表信号线隔

开敷设。

F. 电缆沿支架或在汇线槽内敷设时,应在下列各处固定牢固:  当电缆倾斜坡度超过450或垂直排列时,在每一个支架上;  当电缆倾斜坡度不超过450且水平排列时,在每隔1—2个支架上;  当线路拐弯处和补偿余度两侧以及保护管两端的第1-2个支架上;  在引入仪表盘箱,供电盘箱前300-400毫米处;  在引入接线及分线箱前150-300毫米处。 G. 直接埋地敷设的电缆应符合有关规定。

H. 制作电缆头时,绝缘带应干燥、清洁、无折皱,层间无空隙,抽出屏蔽接地线时,不应损坏绝缘,在潮湿或有油污的场所,应有相应的防潮、防油措施。 6.补偿导线的敷设 A. B.

补偿导线应穿保护套或在汇线槽内敷设,不应埋地敷设。 当补偿导线和测旱仪表之间不采用切换开关或冷端温度补偿器时,

宜将补偿导线直接和仪表相连。 C. D. E. F.

当补偿导线进行中间和终端接线时,严禁接错极性。 补偿导线不应与其它线路在同一根保护管内敷设。

补偿导线和电线穿管前应清扫保护管,穿管时不应损伤导线。 仪表信号线路、仪表供电线路、安全联锁线路、本质安全型仪表线

路以及有特殊要求的仪表信号线路,应分别采用各自的保护管。

十二. 安装质量检验

仪表安装完毕后,应参照GB50131-2007《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对安装质量进行检验,并做好记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ryy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