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改革与教育公平
姓名:付钊
2016年12月26日
论教育改革与教育公平
一、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最伟大的决策莫过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它停止了中国跳跃历史阶段的错误路线,开始正视现实,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冰山开始被逐一击破。而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一个既明显又隐蔽的现实摆在了我们面前,中国的教育制度应该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最后的坚实堡垒之一。 教育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在讨论教育制度之前,我们必须了解的是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理应有政府来提供。所以教育并不能作为一个完全的市场竞争产品来讨论。然而事实上情况却是,围绕着基础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丰富和完善的“产业链”。据中国最大的民办教育企业----南洋教育集团前董事局主席任靖玺估计:全国中小学的课本定价总额每年在200 亿元左右,全国中小学的教辅定价总额每年在600亿左右,再加上试卷等有关费用,每年全国中小学生在教材、教辅等项目上花费的钱要突破1000亿元。根据 2004年8月曝光的四川教材回扣案,教材和教辅的回扣率约为30%左右,如果按此比例,那么每年就会有300多亿的回扣流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手中,这就是统一教材教辅和考试的好处。据《北京青年报》报道,10年来教育乱收费超过2000亿人民币。这些乱收费项目,还没有包括指定教材和教辅每年300亿左右的回扣在内,如果加上这个数字,10年来的教育乱收费就不应当是2000亿元,而应该是5000亿元了。这一连串的“教育产业”让人不禁开始怀疑教育到底是否公共产品。 但是在深入分析之后,很容易得出的结论便是这一切都是中国教育制度造成的,中国教育制度底下的教育已经偏离教育的本质。这都由垄断而起。 事实证明,在教育这个特殊的产业上,这样的垄断更为可怕,后果更严重。 第一, 貌似公平下的严重不公。高考被誉为中国最公平的制度。然而其所谓的公平只是表面的现象。首先,教育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使得统一的分数线成为实质上的不公正。另外,录取分数线的地区性差异。作为影响命运的高考,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维护自己的利益(北京、上海等地区占用着过多的教育资源),
另一方面,创造寻租的条件(招生、考试的垄断),为自己获得利益。 第二, 严重畸形的教育。这一点恐怕是最为致命的后果。教育行政部门创造了一套方便自己管理和获益的教育标准和模式。这使得中国在高考的指挥棒下统一行动,成就了一大批标准化、模式化、没有创造力、没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生。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这也是中国现今教育制度最大的弊端。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现行教育制度最大的弊病是两点:一,垄断;二,意志统治。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垄断形成了意志统治,意志统治维护着垄断。 所以针对于此,个人提出两点中国教育制度改革的建议。 第一 改革教育行政部门职能。
首先我们可以明确的是,教育是一项复杂而长远的工程,绝对不可以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教育行政部门根本不应该去制定所谓的大纲,举行一年只有一次的统一考试,掌握招生的权利。教育行政部门应做的事是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关注落后地区教育的发展等等工作。 二、试看中国教育目前的两个重要问题。 1.基础教育发展不足。
《义务教育法》已经颁布接近20年,然而在西部等贫困地区,仍然存在大量的失学儿童。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国家投入资金的不足。以公共教育经费占GDP 的比例,发达国家在5%甚至7%以上,而中国2001年为3.19%,2002年为3.41%,均未达到国家制定的在2000年达到4%的目标。再看人均公共教育经费就更惨,瑞典为2000美元以上,美、日、德、法等在1000~1500美元,中国仅为9.4美元(据《南方周末》2003年新年特刊)钱少尚不足惜,可叹的是这一点钱还没有用在政府理应承担责任的义务教育上,而是大多用在了本应依赖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教育上,中国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生均公共教育经费之比为1:1:23,而美国为1:3:2。(据《发展经济学》刘伟、魏杰主编,中国发展出版社)
目前,中国的公共教育经费92%花在了高教上。用8%的资金去保证义务教育?笑话!
如此错误的投资政策,教育行政部门的短视、无能和好大喜功要负主要责任!
所以,我个人认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结于中国的教育制度。
2.教育的结构性失衡。
在现在的中国,技校、农校、师范类学校是人们心目中次一等的学校已是不争的事实。
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人们的观念,然而造成这一观念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样是中国的教育制度。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引起学生、家长和学校一味的追求更高的教育、更高层次的学校。这样,农、技、师范类学校因其不起眼而被忽视;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带有强烈的功利性,它使得学校忽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学生缺少大局观、长远的眼光,在缺乏足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的情况下,盲目的产生对农、技、师范类学校的歧视(这一点相信和笔者一样走过中学时代的人都能体会的到)。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说都知道的话却不是谁都懂。现在年薪几十万难求一名合格的高级技工已不是什么新闻。市场经济规律验证了由教育制度所引起的观念的错误。
以上两点一点涉及到国民的平均素质,一点涉及到中国的人才结构,每一点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每一点有都由中国的教育制度而起,而中国教育制度最重大的缺陷之一便是教育行政部门职能的错位。 教育行政部门的改革势在必行。 第二 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在基础教育领域,公办教育有着考试信息上的天然优势,在升学率就是一切的基础教育中,民办学校难以拿出让人信得过的底气;在高等教育领域,垄断集团不可能全面赋予民办高校以发放国家承认文凭的权力,这对民办高等教育来说是一个致命伤。然而民办教育绝非没有发展的希望。相反,一切不公证的事物都不可能长久的存在,民办教育的发展有着极为广阔的前景。
首先,从历史上看,民办教育有着深厚的底蕴。自春秋时期的中国古代私学到清末、民国年间的近代私学,中国的民办学校一直与官办学校并存且绵延不断。民办教育早已成为中国的一个传统。
另外,从现实上看,民办教育有着广阔的空间。
就目前的情况,也就是刚刚提到的第一点改革还未能实施的情况下,民办教
育应抓住的是目前市场上结构性人才缺失的这一市场空间,有针对性的培养目前市场上所需要的人才。试举两例:
记者从唐山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获悉,唐山市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明显不足,目前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总数为109.4万人,技术工人需求总量约为54万人,实有30万人,缺口24万人。预计今后10年,唐山市企业按技术工人占职工人数60%计算,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将达到30万人。
事实上,目前的民办教育中有一个抓住市场需求的较好的例子,西安翻译学院。其针对市场所创造的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收到了良好的市场回应,曾一度创造出了“西译现象”。
而如果第一点的改革方案能够得以较好的实施,那么民办教育面对的将是一个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
第一点改革后中国的教育制度的情形我认为可以参考美国的教育制度: ①。有多个考试机构。
②。统一的全国考试每年举行多次,并且成绩仅作为参考。 ③。学校具备自主招生权力。
④公立的教学系统可以向大多数学生提供价格合理的教育;优秀的私立学校可以向非凡出众的学生提供精英教育;其他一些私立学校则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
在这样的情形下,首先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教育从内容上将会有丰富的增长。在没有了统一的升学制度的制约下,在以趣为主导的教育需求下,艺术、音乐、体育等等方面的教育需求将大幅增长,这将为民办教育提供崭新的、大量的市场需求。
民办教育的发展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资金的问题。但其实市场的调节功能是异常强大的,根据上面的分析,我认为一旦民办教育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资金根本不成问题。民间资本的蕴藏量是巨大的,民间资本的运作又是很聪明的,它知道什么时候该往哪里走。
以上说的很多都是民办教育的发展前景。民办教育的确是中国教育一支远没有被发掘出的力量。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事业也迫切需要改革和发展。 民办教育的发展势在必行。
在中国社会历史上若干次的改革当中,改革开放无疑是改革的一面旗帜。改革开放不再只是对过去的修补,而是用一种全新的、革命性的、实事求是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解决问题。
我希望中国教育也能秉承改革开放的精神,尽早迈出坚实的改革步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