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2清贫优质教案
课题 12.清贫 设计者 本单元的主题是家国情怀,总共有四篇课文。第一篇课文是《古诗三首》,收录的诗有《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第二个篇是大公无私的《青山处处埋忠忠骨》的痛苦抉择。再有是表现意志坚定的《军课程标准 神》,最后还有自守清贫,笑谈趣事的《清贫》。这几篇文章无一不体现家国情怀的,希望通过这几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也希望学生能够有坚强的意志,在任何一个时期都以家国利益为先。。 本文用简洁朴实的语言,叙述了作者被俘后被国民党士教材分析 兵搜身时的情景,表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革命情操。 五年级下半学期的学生属于小学高级阶段,他们对古诗词有一定的理解,而且对家国情怀的题材并不陌生,所以在学习学情分析 中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必须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学会阅读。根据学生对以前课文的学习,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围绕课文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交流,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认真阅读,提高能力。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真正体会到家国情怀。 1.能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理解“奢侈、款项、筹集、矜持不苟、积蓄、齿冷”。 2.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了解课文,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性格品教学目标 质。 4.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5.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了解课文用动重点 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方志敏甘于清贫、矜持不苟、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 了解课文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人难点 教法 物的高尚品质。 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启发教学法 学法 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同学们请准备好你们的课本、标注笔、,拿出你们的激情和坐姿,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我们的口号是:学好语文!我最棒! 导学案:按要求完成预习。 第一步:初读课文,正读音; 第二步:再读课文,学字词; 第三步:三读课文,思问题; 第四步:熟读课文,明内容; 第五步:动手动脑,查资料; 第六步:我的疑问:? 二、板书课题《清贫》,齐读课题 三、出示学习目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二次备课 1.师朗读 咏竹 (1935年1月) 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 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2.学生自由朗读。 3.教师小结:这首诗的作者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 方志敏(1900—1935),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江西弋阳人。1935年1月,在江西怀玉山区被民党军包围,在玉山陇首村被俘。面对严刑和诱降,正气凛然,坚贞不屈。8月6日在南昌英勇就义。遗著有《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 (2)读着这首诗,彼时彼地的悲壮立刻展现在我们眼前,厚厚的冰雪,压得竹子喘不过气来。竹子只得低下了倔强的枝头,低得快要触到地面了,但仍不肯倒下,一直坚持到迷雾消散,红日东升、冰雪融化,竹子重又挺直了腰杆,傲然挺立。 4.导题:方志敏就像这竹子一样,是一个真正昂首挺立的共产党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贫》,我们可以想一想:“清贫”是什么意思?(生活清寒贫苦。) 5.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清贫》,相信读完文章之后,大家会对方志敏的“清贫”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解决字词。 1.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2>读懂文意 1.在文中,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2.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从事革命十余年,从没有奢侈过。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写被俘时被两个国民党士兵搜身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写“我”家中也只有几套旧汗褂裤和几双缝底的线袜。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写清贫、洁白、朴素是革命者战胜困难的原因。 小结:清贫是美德——被俘搜身——传世宝——清贫战胜困难) <3>、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学生默读课文,你从文章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高尚情操?结合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以及手中的资料说说自己的感受。 边读边画,品读词句,并在旁边作批注。 2.全班交流。 我从事革命斗争,……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1)从“十余年”“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你了解到什么?(这是方志敏的自我表白,从正面来介绍他革命多年一向清贫。)感受到什么?(方志敏的精神难能可贵,值得敬仰。) (2)从“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你又感受到什么?(他管理那么多款项,依然能克己奉公,甘于清贫,令人敬佩,可以说“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是他一生的写照,他的“清贫”关键在“清”。) (3)“奢侈”是什么意思?(花费大量钱财,追求过分享受。)“颇”是什么意思?(很,相当的。)“颇似奇迹”是什么意思?(非常像是奇迹。)“矜持”的意思是什么?(拘谨,拘束。)“不苟”是什么意思?(不随便,不苟且。)你对“矜持不苟”是怎样理解的?(本文指约束自己,恪守清贫,不随便放弃操守。) (4)这段话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比。) 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1)通过对比突出了共产党员是真正奉献于革命事业的人。 (2)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从正反两方面谈不同人对清贫有不同看法:有些人认为是奇迹或夸张;共产党员认为这是美德。 (3)仅仅是方志敏一个人这样吗? 不仅是方志敏一个人这样,甘于清贫,舍己为公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所具备的美德。每个共产党员都能做到的事在国民党的伟人们看来却“颇似奇迹”,“认为夸张”足以说明当时国民党的军队极力追求个人利益,而共产党员是真正奉献于革命事业的人。 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 (1)“满肚子热望”是什么描写?(是对国方兵士心理活动的描写。)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国民党兵认为从方志敏身上一定能得到一笔可观的意外之财。因为方志敏当时是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在他们看来方志敏应该和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一样十分有钱。但是事实是方志敏清贫一生,清廉一生。) (2)“从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是什么描写?(是对国方兵士动作的描写。)你从中了解到什么?(这传神的动作描写把国民党士兵贪婪丑恶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并且把这当作一件趣事来谈可以看出方志敏面对被捕毫不畏惧,这恰恰是对敌人强烈的嘲讽与蔑视。这种胸襟和气度着实令人敬佩。) (3)你从“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感受到什么?(作为共产党的高级将领方志敏身上居然一个铜板都没有。这一看似“有趣”的事实恰恰证明了方志敏清贫廉正的高尚情操。) (4)方志敏被捕时身上仅有的这两样东西说明了什么?(“表”和“笔”都是方志敏进行革命工作所必需的,说明方志敏心里想的只有革命事业。) (1)有两个国方兵士,在树林中发现了方志敏时是怎样做的?找出有关的词句。(从“摸、捏”到“威吓”,再到“弓着背重来一次”,最后“又在我藏躲地方的周围,低头注目搜寻了一番”)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这些动作描写形象的再现了国民党士兵的贪婪本性,也说明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从上到下都以发财为目的。这和方志敏的清贫廉正形成鲜明的对比。) (2)“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是方志敏回答国民党士兵的话,字字有力,落地有声,赞扬了共产党员恪守清贫的美德。这句话把国民党官员与共产党干部加以对比,讽刺了国民党贪污腐化、聚敛民财、盘剥百姓的丑行。赞美共产党员的美德。) (3)“个个有钱”指出了什么?(指出聚敛民财、盘剥百姓在国民党中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人人如此。)“一个铜板也没有”强调了什么?(强调“清贫”。)“不是为了发财”阐明了什么?(阐明革命者的宗旨,不为个人谋利益,要为天下谋幸福。) (4)国民党士兵从“满肚子热望”到“猜疑、不相信”,从“企望有新的发现”到“失望”直至“怀疑而又惊异”这一系列情绪上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呢?(国民党士兵情绪上的变化进一步从侧面印证了方志敏清贫的人生信念和矜持不苟的革命情操。当最后确定方志敏这位共产党高级将领确实没有钱的时候所流露出来的惊讶,恰恰说明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 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1)“那些就算是我唯一的财产了”指哪些?(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这又说明了什么?(进一步说明方志敏的清贫。) (2)“但我说出那几件‘传家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传家宝”和“齿冷三天”形成鲜明对比,又揭露了国民党士兵的贪婪本性,也说明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从上到下都以发财为目的,这和方志敏的清贫廉正又一次形成鲜明的对比。)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1)这句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这句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共产党员追求清贫的品格的宣言。) (2)你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这句话指出清贫这一品格的意义在于它是战胜困难、克敌制胜的关键。恪守清贫、洁白、朴素,才能不沾染贫污腐化,才能获得人民的敬爱与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这样,事业才能成功。“清贫”,是不追求物质享受;“洁白”,是心地纯洁,一心为公;“朴素”,是生活节俭。三个词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揭示共产党员美德的内涵。) 四、阅读全文,了解写法。 1.作者在文章开头说“所以,如果有人问我身边有没有一些积蓄,那我可以告诉你一桩趣事”从下文看,这个“趣事”“趣”在哪里?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和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相机指导: (1)“趣”在两个士兵的动作上:“搜”“摸”“捏”“抢”,生动地刻画了两个富有经验的贪婪的士兵形象。 (2)“趣”在语言上。 ①“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极尽威胁、恐吓之嘴脸,野蛮至极,丑陋之至,狡黠中掩饰不住无尽的贪婪。 ②“绝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老奸巨猾的嘴脸跃然纸上。 (3)“趣”在两个士兵的心理上:两个士兵的心理先是“热望”,继而“激怒”“企望”,最后是“失望”。这里既是对两个士兵的心理变化的刻画,又是对方志敏“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形象的赞美。 4.在这件事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方志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方志敏的语言、神态中,我们可以看出方志敏的泰然自若、坚定持重。) 4.文章第九自然段,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语气?你是怎样理解的?(作者运用了讽刺的语气,既讽刺了两个国民党兵无耻的企图,也对国民党高官及当时的一些富豪进行了无情地揭露与批判。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五、再谈清贫,升华情感 文章题目是《清贫》,读过全文,你对清贫思想有了怎样的认识? (清贫,即清白、贫穷。与本文最末的“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相呼应。在本文中,清贫是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清贫精神应当是节俭素朴、高洁清贫;克己奉公、秉德无私;热忱爱国、赤胆忠心;坚贞不屈、舍生忘死……) 六、总结全文,拓展思维。 1.总结谈话:这篇文章反映的不仅仅是革命先烈为了革命事业而甘于过清贫、朴素的生活,更体现了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将清贫做为自己最大财富的高尚革命气节。这种革命气节,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需要它,在今天同样需要它。 2.收集并阅读方志敏的其他文章。 十、当堂检测 十一、回顾学习目标。 作业 : 12.清贫 板书 清贫是美德——被俘搜身——传世宝——清贫战胜困难 奉献革命动作、语言清贫廉正总结全文 教学 反思 12.清贫导学案 一、预习案 完成预习单。 二、探究案 1.阅读全文,说说你如何理解“清贫”的含义? 2.读完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三、训练案 1. 完成: 2. 完成课后习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