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孟加拉国乡村银行运作模式对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启示

孟加拉国乡村银行运作模式对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启示

来源:锐游网
2007年4月,第7卷,第4期(总第65期) 中国经济评论 Zhongguo Jingji Pinglun, ISSN1536-9056, USA

孟加拉国国乡村银行运作模式对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启示

王家傅,宋 磊

(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

摘 要:随着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农村金融市场多元化竞争格局已经形成。然而,农村领域金融资源的流失,金融服务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等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孟加拉国银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及其创办的乡村银行因为其帮助穷人摆脱贫困和创造社会发展机会方面的贡献而荣获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本文结合中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借鉴孟加拉国国乡村银行运行的经验,提出了新时期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启示与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资源流失;孟加拉国国乡村银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2006年10月13日,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宣布,孟加拉国国银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及其创办的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Grameen Bank,即乡村银行)获得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在颁奖文告中称,持久的和平只有在大量的人口找到摆脱贫困的方法后才能够成为可能,小额信贷就是这样的一种方法,从社会的底层发展有利于提高民主和民权。尤努斯教授和他创办的乡村银行通过开展小额信贷业务,使孟加拉国国大量穷人尤其是贫困的妇女摆脱了贫困,从而为从社会的底层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正如尤努斯所说:“小额信贷是为最贫穷的人提供金融服务的有效方式,可以培养借款人的企业家才能,帮助穷人主宰自己的命运。”因此,他本人被称为“穷人的银行家”,而格莱珉银行也成为当前世界蓬勃兴起的小额信贷的思想渊源和效仿对象。

中国的农村金融体制,亦有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开展类似的小额信贷业务,但为何没能达到如同格莱珉银行一样的运作绩效?是体制、经营、管理,还是运作机制上的差异?可喜的是,2006年底,中国银监会《关于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规定:允许在试点省份新设村镇(乡村)银行、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专业贷款业务的子公司等金融组织,与现有农村金融机构之间彼此独立,又相互补充,可以更好地满足农村地区不同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

尤努斯创办格莱珉银行的经营理念始于1976年他贷款27美元给42个赤贫的制作竹板凳的妇女。而中国创办乡村银行的试点刚刚“破土”。差距不仅仅在于时间,更主要在于乡村银行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机制。本文旨在分析和借鉴尤努斯创办的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经验的基础上,探讨其运作机制的科学原理,结合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与 本文受山东省社科规划“农村经济研究”基地项目(项目编号:04AJJ10)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0473052)的资助。

【作者简介】

王家传(1953-),男,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农村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与农村金融。

宋磊(1983-),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金融与财政。 22

*

孟加拉国国乡村银行运作模式对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启示

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启示及建议。

二、尤努斯的经济学思想及其对贫困问题的认识

尤努斯认为,世界上现存的许多问题都源于施加在自由市场参与者的经济人假设。企业家不应只是一个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人,而应是将社会责任和利润综合在一起的有良知的经济人[1]。社会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越来越多地对企业家产生影响,使他们朝着社会良知的方向前进。这样,市场经济就不再是唯利是图的资本家的赛场,而是将这个世界向准确方向引导的有社会良知的社会人的竞争场地。他认为,微观经济理论中将个人看作消费者或者劳动者,而无视其自雇的个人潜力。这种企业主和劳工之间的理论上的二分法,无视人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尤努斯认为,经济理论的构建应当将这些素质包容在其中,而不是将它们剔除掉。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人都是通过自雇谋生的,尤努斯称这一群体为“民众经济”(People’s Economy),任何真正理解社会的经济学家都应该增强民众经济的有效性,而不是轻视它。

关于贫困,尤努斯的观点是:当前世界的收入分配存在严重缺陷,94%的世界财富聚集在40%的人口手中,而60%的人口只获得了6%的世界收入。有一半的世界人口每日生活费用仅两美元,超过10亿的人口每日生活费用不足一美元,且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世界上大多数人得不到医疗保障,即使世界最富有最自由的国家也无力为其1/5的人口提供医疗保障,这是未来几十年整个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传统经济理论认为,由于个人技能和受教育的不足,即人力资本的匮乏导致失业,因而产生贫穷。而尤努斯认为产生贫困的根源是在于理论框架的前提假设低估了人类能力,是理论的失败而非人类能力的欠缺导致了贫穷。要使穷人摆脱贫困,只需为他们创造一个公平施展才能的环境,一旦穷人可以自由施展其能力和创造力,贫穷将迅速消亡。

这正是尤努斯在过去的30年间一直为之奋斗的事业,其具体作法是为穷人提供小额信贷,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这一做法在孟加拉国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使得成千上万的穷人尤其是妇女摆脱了贫困,格莱珉银行和其它类似金融机构在小额信贷领域的努力对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孟加拉国国乡村银行的运作机制与成功经验

(一)孟加拉国国乡村银行的运作机制

1. 关注弱势群体,构建有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因为关注穷人,创办专门为穷人提供贷款的乡村银行,尤努斯被称为“穷人的银行家”,而格莱珉银行也成为世界上最高效的针对穷人的小额信贷服务体系。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构建有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国金融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必须构建和发展多种形式、分工合理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建立起“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让农民可以在通过政策性金融扶持维持的简单竞争环境下,实现高层次的扩大再生产,从而推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2. 准确的市场定位,在农村金融服务中大显身手。孟加拉国国乡村银行不是慈善机构,而是商业银行,它既满足了广大低收入阶层的小额信贷需求,也实现了银行作为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盈利目标,将客观存在的市场需求转化为银行的利润增长点,充分体现了尤努斯的市场定位之准。

3. 创新服务品种,满足农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孟加拉国国乡村银行不仅向穷人提供小额信贷,而且为贷户提供投资信息服务,还提供技术和人员培训,从根本上提高贫困人口的脱贫能力。因此,农村金融机构要创新支农工作思路,既要从农业自身特点出发支持农业,又要跳出传统金融模式支持农业;既要着眼于农业产业化、工农一体化发展趋势,大力支持有经济效益、有发展潜力、有辐射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

23

孟加拉国国乡村银行运作模式对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启示

发展,又要实现金融服务与其它中介服务互动,大力支持农民学技术、学管理、学经营。农村金融部门可以尝试提供农民技能培训贷款、信息咨询业务等综合性金融服务项目,着力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内生性生存能力;积极开展小额信贷创新,在期限、利率、计息方式等方面实行差别化服务;适当引入消费信贷方面的金融创新,增加消费信贷品种,提高消费贷款比例,支持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只有加大金融创新才可以为市场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满足农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使农村金融市场逐步完善和发展。

4. 因地制宜、建立风险防范和约束机制。孟加拉国国乡村银行不用任何抵押,通过让贷款者购买银行股权,实施小组联保等办法,有效防范了金融风险,信贷偿还率高达99.02%[2]。鉴于此,中国的农村信用社可以进一步扩大社员入股范围,增强入股社员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营意识。同时加强管理,把发展业务与风险防范结合起来,把开拓创新与审慎经营结合起来,通过完善法人治理架构、完善风险内控体系、强化激励约束机制,规范核算,努力把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控制在最低限度,促进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在担保方面,可进一步巩固村组联保等方式,也可尝试由龙头企业成立一家专业担保公司,为与其关系密切的农户提供担保。农户可以借钱来发展生产,龙头企业也可以保证稳定原料供应,迅速扩大基地规模、做大做强。

(二)孟加拉国国乡村银行成功的原因所在

孟加拉国国乡村银行模式是一种非政府组织从事小额信贷的模式。以小组为基础的农户组织,要求同一社区内经济、社会地位相近的人口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贷款小组,相互帮助选择项目,相互监督项目实施,相互承担还贷责任。银行根据借款人的需求发放无抵押的、短期的小额信贷,但要求农户每星期必须分期还款。孟加拉国国乡村银行在放贷的同时要求客户开设储蓄账户,存款金额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须购买孟加拉国国乡村银行的股份,从而成为银行的股东。

孟加拉国国乡村银行从事小额信贷业务成功的经验究竟何在?制度经济学认为,正常情况下的金融市场应当如下图1所示:

P

D S※P B S※ 图1 正常的农村金融市场

S 市场中存在着正常的供给曲线S和需求曲线D,这两条曲线有一个交点B,它就是这个市场的均衡点。

※※

在这点上,金融服务的供给和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刚好相等,均衡的价格和均衡的金融服务量分别是P和S。为大型工商企业服务的金融市场是这种市场的典型。但农村小额信贷市场不是这样的市场,它是不正常的金融市场。由于没有担保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虽然农村小额信贷市场存在正常的需求曲线,也就是农村对小额贷款存在需求,但它的供给曲线是不正常的。如下图2所示:

24

孟加拉国国乡村银行运作模式对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启示

P D SP1 A S图2 非正常的农村金融市场

这个市场的供给曲线为S,它的最下端为A点,在这点上,它提供小额贷款的价格是P1,也就是这个市场只有P1的价格水平之上才会提供小额贷款。但是由于P1过高,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没有交点。如果不进行干预的话,这个市场不会存在。要使这个市场存在有三种方法:一是使供给曲线S向左移动,使它与需求曲线D相交;二是使需求曲线D向右移动,使它与供给曲线S相交;三是使供给曲线S向左和需求曲线D向右同时移动,使两者相交。孟加拉国国乡村银行是如何实现这个目标的呢?

首先,孟加拉国国乡村银行要求农民以小组为基础,形成同一社区内社会经济地位相近的贫困人口在自愿基础上组成的贷款小组(以贫困的妇女为主)。这种组织有点“株连”的性质,从而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机制。如果这个组织的一个成员借款不还,其它成员有义务为她(他)还款,但这个成员会被清除出这个组织,永远不得再申请借款。这种机制激励每位组织成员努力利用好贷款,并积极还贷。这样会使图2中的供给曲线S向左运动,从而使它与需求曲线D相交。而中国的小额扶贫贷款缺乏相应的组织机构,贷款的效果可想而知。

其次,孟加拉国国乡村银行的农民贷款小组相互帮助选择项目,相互监督项目实施,相互承担还贷责任。贷款小组的成员如果想获得贷款,她(他)必须先选好项目;如果没有项目,则申请不到贷款。获得贷款之后,由于存在相互还款的责任,小组成员之间就有相互监督贷款使用状况的激励;如果某个成员不把贷款用于选好的项目,其它成员则会把情况汇报给银行,银行和贷款小组都会惩罚这个成员。这样也会使图2的供给曲线S向左移动,也会使需求曲线D向右移动,从而达到两者相交的目的。

第三,孟加拉国国乡村银行根据借款人的需求发放无抵押的、短期的小额信贷,但是要求农户每星期分期还款。在发放贷款的同时要求客户开设储蓄账户,存款金额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须购买孟加拉国国乡村银行的股份,从而成为银行的股东。这样会使图2中的供给曲线S向左移动,也会使需求曲线D向右移动,从而达到两者相交的目的。

第四,孟加拉国国乡村银行的主要借款人是妇女,其比例高达97%。一般说来,妇女比男人更加“要面子”。如果某个妇女一旦因为还不起贷款而受到贷款小组和银行的惩罚,那她在社区内就会遭到其它小组成员的唾弃;另外,妇女的流动性比男人差,她们外出的机会成本高。因此,她具有很强的还款意识。这样会使图2中的供给曲线S向左移动,从而使它与需求曲线D相交。

第五,孟加拉国国乡村银行为贫困妇女实施项目的过程中提供了许多便利,最大程度地减免了项目的各种税费,从而提高了贷款妇女的盈利能力,这样为孟加拉国国乡村银行顺利实施小额贷款降低了风险。这会使图1中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从而达到与供给曲线S相交的目的。

(三)孟加拉国国乡村银行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取决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的投入。农民的自有资金很少,如果政府想提高农民的收入,农民必须能够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孟加拉国国乡村银行

25

孟加拉国国乡村银行运作模式对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启示

在小额扶贫贷款方面的成功经验为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1. 为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国应成立像孟加拉国国乡村银行那样的金融机构,专门经营小额扶贫贷款业务。由于小额扶贫贷款在某种程度上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如果完全市场化,则不会有银行提供这种贷款。如前所述,在一般情况下,银行更愿意集中精力去发展几个“大户”以取得现实的收益,而不是分散人力去做小客户的生意,这就是现有金融机构不愿意发放和受理小额贷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成立这样的专门银行之后,政府应该给予它特殊的政策,如注入启动资金、给利息补贴和在确立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优惠等。

2.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农村社区(自然村或行政村)为单位,把贫困农民组织起来形成贷款小组,并取消获得小额扶贫贷款需要抵押的要求。像孟加拉国国乡村银行那样,要求同一社区内社会经济地位相近的贫困人口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贷款小组(以贫困妇女为主),这样会降低小额扶贫贷款双方的风险。

3. 小额扶贫贷款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相关部门和银行要为农民选择项目提供信息等方面的帮助,农民选好项目之后,才能申请小额扶贫贷款。农民在申请贷款前已选好项目,而且保障专款专用,农民的还贷能力就会大大提高,从而会降低双方的风险。

4. 国家虽然已经取消了农业税,但是政府仍要为农民自主创业提供各种优惠。农民自主产业也要遵守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政府可在农民办理各种证照和税收等方面给予减免。如办理工商、税务、卫生、环保等证照时,政府可以免收各种费用,并且在税收上给予照顾。如果各种税费照单全收,很多获得政府无偿扶贫资金直接输血的贫困农户根本就无创业冲动。

四、深化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路径

2006年12月20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并颁布了《关于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直面现行金融体制的“瓶颈”,在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这对于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城乡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可谓是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破冰之履”,被誉为农村金融的“新政”。

2007年初全国金融会议召开,提出了目标任务: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它金融组织的作用。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积极培育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同时,加强和改进监管,防范风险隐患。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基于此,我们认为,随着现代农业及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在支农职能的发挥以及农村金融市场定位上都要有各自的突破与创新。

首先,国有商业银行即在中国农业银行的县城分支机构及其网点,要明确规定将其年度内新增存款用于支持“三农”发展的比例,否则,限制其在当地新增网点的设置及其某些金融新产品或业务的推广。

其次,积极支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支农项目,各级政府要尽最大财力补充农发行的政策性信贷资本金,允许其采取有效途径广筹政策性信贷资金,在强化系统内经营管理制度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政策性信贷支农的项目范围,除按规定完成国家下达的粮、棉、油收购及其储备、加工等项目的信贷任务下,积极支持县、乡两级的农业综合性项目的开发,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等,特别是在进一步充实县域分支机构一线人员的基础上,加大扶贫信贷业务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导向职能作用。

再者,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试点改革,其支农职责似乎是责无旁贷,然而,目前的工作重点是如何进一步激励农信社支农的供给热情,同时,也要约束其非农倾向。一要明确其县辖乡镇分社及其网点机构的

26

孟加拉国国乡村银行运作模式对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启示

各类存款全部用于当地“三农”发展,上级机构原则上不允许调拨乡镇信用社的信贷资金;二要清晰界定支农的政策性信贷和商业性信贷项目的范围,凡是界定为政策性信贷项目,在利率上要给予优惠;政策性支农项目也应要遵循“谁出项目、农信社出资金并审贷、谁应承诺利息补差”的原则;三要进一步完善小额信贷,农户联保、信用村乡等贷款制度建设;四要改善信贷服务手段,充分体现农信社是农民自己的银行。

第四,目前新设的三类银行(村镇银行、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专业贷款业务的子公司——由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设立)也有对现有机构的调整与改造(将农村信用社代办站改造为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增设分支机构),再加上原有的政策性、商业性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共同构成了一个投资渠道多元化、综合服务高效化的全方位农村金融体系。对此,在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的同时,必须要进一步加强监管,以科学的制度规范农村金融市场主体行为,调动其信贷支农的积极性,使其在满足自身信贷资产营运规则的同时,开展充分而有序的竞争。

最后,积极支持农业保险及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的建立与发展。现实的工作要点即积极支持它们多渠道筹集保险以及担保基金,并依法自律规范运作,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充分发挥它们分担风险、提升信用度、联结融资渠道的积极性,有效缓解“三农”发展中的融资难题。

参考文献:

[1] 罗绮萍. 独家专访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尤纳斯[N]. 21世纪经济报道,2007-10-23.

[2] 王曙光. 尤努斯:乡村银行的营销智慧[EB/OL]. (2007-01-15). http://www.finance.com.

[3]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银监发[2006]90号)[S],2006-12-20.

[4] 新华网. 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全国金融会议”上的讲话[EB/OL]. (2007-01-22). http://www.xinhua.com. [5] 罗春玲. 农村金融体系的制度创新[J]. 改革,2005(2).

[6] 宋磊. 农户信贷需求与农村金融市场非均衡态势的实证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06(7).

Enlightenment of the Bangladesh country bank operating pattern

on the reform of Chinese rural financial system

WANG Jia-chuan, SONG Lei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agriculture and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he diversified rural area financial market competing pattern has already formed. But the problems of rural financial resource waning and financial service being difficult to adapt to new circumstances have become the bottleneck already, which restricted rur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engal banker Mahammed Younusi and his country bank gained 2006 year’s Nobel Peace Prize, because of their contribution on helping poor people to eliminate poverty and creating social development chances. Combined with Chinese rural financial services situation, learned the Bangladesh country bank running experience, gave some enlightenment and suggestions on how to deepen Chinese rural financial system and push forward modern agriculture and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Key words: rural financial resource waning; Bangladesh country bank; rural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责任编辑:闰渺、李彩红)

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