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战略研究

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战略研究

来源:锐游网
208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JournalofX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2001)Vol.17No.2

  文章编号:1006-4710(2001)02-0208-06

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战略研究

李随成,陈敬东,姚贵州

(西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8)

摘要:通过东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状况的对比分析,剖析了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形成的历史原因。从连锁效应、空间效应、效率效应、选择性增长效应、超前制约效应等方面分析了基础设施供给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从协调性原则、投融资体制、布局和运作机制等方

面提出了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性选择。关键词: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战略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AStudyontheStrategyofthe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ofWestern

LISui-cheng,CHENJing-dong,YAOGui-zhou

(X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Xi’an710048,China)

Abstract:Throughthecontrastanalysisoftheexistingconditionsofinfrastructuresbetween

theeasternandwesternregionsinChina,thispaperanalysesthehistoricalcausesofformingthebackwardconditionsofinfrastructuresinthewesternregions.Also,thispaperanalysestheeffectoftheinfrastructuresuppliesuponthegrowthinregionaleconomyfromseveralaspectsincludingchaineffect,spaceeffect,efficiencyeffect,selectivegrowingeffectandleadingconstrainteffect,etc.Thispapersuggeststhestrategicselectionofinfrastructuresforthewesternregionsfromtheviewpointsofcoordinativeprinciple,investmentandfinancingsystems,layoutandoperationalmechanism,etc.

Keywords:thewestregion;infrastructuresconstructing;strategy

基础设施通常与基础产业联系在一起。基础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赖以正常进行的基础,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常常又是地区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基础产业可划分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基础工业是指经济发展中的上游产业,主要是采掘业和原材料生产业,由于其可以生产出物质产品并可通过市场交换来调节供需,因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基础工业受市场调节的作用日益明显,其盈利逐步提高,“瓶颈”作用逐渐消失。基础设施主要是指交通运输、邮电通信,能源供应、供水与水利工程等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对经济增长直接起作用的经济性(生产性)公共基础设施、环保设施、学校教育设施、卫生保健设施、社会福利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城市给排水设施等提高社会福利或间接影响投资效率的社会性(生活性)公共基础设施。这里对基础设施的分析主要是从经济性公共设施方面来进行。

1 西部基础设施的现状分析

1.1 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基本状况

为了比较的方便,取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广东、海南9省市作为东部发达经济带,将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0省(区)市作为西部欠发达经济带。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截止1998年底,东、西部地区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8.32%和22.84%,土地面积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7.64%

收稿日期:2000-09-03

作者简介:李随成(1961-),男,西安理工大学教授,工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企业发展战略。李随成等: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战略研究

和56.88%。东、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布局状况列于表1。

表1 1998年东西部地区部分基础设施的状况比较

全 国

项  目

绝对量

铁路营运里程/km公路里程/km 高速公路/km 一级公路/km 二级公路/km邮电业务量/亿元 邮政业务量/亿元 电信业务量/亿元电话用户/万户

国际互联网用户/户邮电局(所)/处邮路及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万km长话业务电路/路

长途光缆线路长度/km长途微波线路长度/km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路端电话机/万部

5758412784748733152771252452431.21166.282264.948742.09676755102225621.541576483194100665184491595

密度/万km2或万人6013329.1015.91130.46

绝对量7955308600337710496444011330.7176.471254.244037.6346562427717192.091002240410711358919535436679.14

东 部占全国比重/%13.8224.1438.6768.7135.4554.7345.0955.3846.1968.8027.1130.9163.5721.1620.4343.4950.90

密度/万km2或万人1084205.5146.02143.04605.08

绝对量13791380124117187821740273.1123.74249.371164.073306121137169.9531167957427186577322731576.39

西 部占全国比重/%23.9529.7313.415.7517.3611.2314.2811.0113.324.8920.6827.3419.29.28.16.

77590530

209

密度/万km2或万人25.63706.552.181.6340.41

700.43户/万人5.42106.480.65km/km2202.1969.29

1142.57户/万人13.18377.722.62km/km2559.701851890部/万人

408.30户/万人1.1639.290.32km/km2106.7434.68553部/万人

1053

13123.44部/万人

12.01

  注: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

在全国基础设施发展状况落后于经济发展要求的大背景下,反映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设施状况的各项指标,从比重和密度来看,西部地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东部地区(铁路、公路和光缆、微波线路的长度,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但这些指标的状况更主要是看密度)。从基础设施布局的密度系数来看(见表2),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状况更是落后得惊人。显然,它不仅表明了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的重要原因所在,而且它更是严重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表2 1998年东西部地区部分基础设施密集度系数

区域东部西部

铁路线路里程1.180.43

公  路

总里程3.160.53

高速5.060.24

一级8.990.10

二级4.640.31

邮电局所网3.550.37

邮电投递线路网4.050.49

长途光缆线路2.770.53

长途微波线路2.670.50

  注:基础设施密集度系数=区域某基础设施占全国比重/同一区域占全国土地面积的比重。

西部地区基础设施不仅在数量上严重不足,通达性差,而且在质量和技术等级上也很落后,高等级公路少,线路技术标准低,设备老化,先进的通信设施覆盖面小。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已成为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扩大招商引资的巨大障碍。

除此之外,西部的其他基础设施状况,诸如航空设施、环保设施、水资源供给设施、生态治理设施、学校教育设施、卫生保健设施、社会福利等均落后于东部,也对经济的发展、人才的聚集、外资投入等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

1.2 西部基础设施现状形成的原因

造成西部基础设施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本原因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投资的比例过低。由表3可见,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和比重逐年都在增加,用于基本建设的国家预算内资金所占比重“七五”时期为17.85%,“八五”时期为24.19%,“九五”前3年为22.99%。以资金的分配比例来看,国家资金投资于东部的比例明显高于西部地区。210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1)第17卷第1期

表3 基础设施投资比重及东西部分配比例

国家基建总投资/亿元

1986-19901991-19951996-1998

7349.0723582.3130404.23

基础设施基建投资/亿元1283.968819.0812923.67

占基建总投资比例/%17.4737.4042.50

国家预算内资金所占比例/%17.8524.1922.99

分配比例/%东部32.8625.5028.70

西部8.9217.1019.30

时 期

  注: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这里的基础设施基建投资是指电、气、水的生产与供

应业和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的基建投资。

2)西部的地域特点和基础设施投资特点所决定的投资规模限制。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具有投资强度大、周期长、一次需求资金量大等特点,再加上西部地区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地理地质构造复杂的特点,使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资金规模更为庞大。土地级差地租开发的回报率西部大大低于东部,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和资金紧约束,公共部门的投资也有趋利的一面,因此,80年代和90年代难以在西部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

3)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其瓶颈制约又进一步限制其经济发展,这一恶性怪圈导致“瓶颈”制约不断加剧。

4)基础设施投资强度大、利润率低、资金回收期长、产品价格低等特点,影响着各级政府和社会投资者的积极性。基础设施的投资只有在确定了需求,特别是在建设信息公开和对市场需求预期较准确的前提下,才会助长私人资本的投入。

5)政策扶持不够,融资渠道不畅。投融资体制不健全,国家给予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少。

2 基础设施供给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般来讲,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经济增长的路径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效应来实现。

1)连锁效应。是指因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而客观存在的、一个产业发展引起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能力。连锁效应分为后向连锁效应和前向连锁效应。后向连锁效应大,表示该产业的发展取决于相关产业的发展,反映了该产业在直接带动经济发展方面所尽的努力。前向连锁效应大,则表示该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相关产业更快地发展,反映了该产业在直接推动其他产业发展方面自己所做的努力。因此,连锁效应的性质和大小决定了一个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位置。基础设施作为基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表现出明显的连锁效应。度量产业连锁效应常采用产业连锁度、产业推动系数和产业带动系数指标,指标计算可用如下公式:

产业j的后向连锁度=产业i的前向连锁度=

产业j使用的其他产业的直接投入

产业j的总产出

产业i向其他产业提供的中间产品

产业i的总产出-净出口-库存增加-其他

产业i的推动系数=n产业j的带动系数=n

∑b∑∑b

ij

i=1n

i=1j=1n

n

ij

i=1

i=1j=1

nnn

ij

∑b∑∑b

ij

式中,bij(i,j=1,2,…,n)为投入产出列昂节夫逆矩阵,即投入产出完全消耗系数;n为产业个数。

根据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1997年投入产出表的相关数据计算基础设施产业的连锁度和推动与带动系数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基础设施的前向连锁度明显高于后向连锁度,这充分说明了其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基础地位。另一方面,两类基础设施的推动和带动系数均小于1,这显示基础设施的发展不足,“瓶颈”制约作用严重,未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表4 我国基础设施产业的连锁度及推动与带动系数

基础设施产业类别

 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与供应业 运输邮电业

后向连锁度0.53330.3972

前向连锁度0.86270.7986

产业推动系数

0.63070.8099

产业带动系数0.90210.7602

李随成等: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战略研究

211

2)空间效应。基础设施建设是区域形态增长的规划工具,它的空间效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区位的选择。基础设施水平影响劳动力地区间的流动和企业选址,从而影响生产活动。可以设想,如果两个地区的其它生产要素、生产条件和经济环境相同的话,无论是劳动者还是企业都倾向于到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去寻求发展的机会。对劳动者来说,意味着生活方便,对经营者来说,有利于节约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第二,空间成本的节约。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缩小区域内、区域间的经济距离和外在化企业运营成本。第三,加强区域的空间竞争能力。区域的空间竞争表现为与邻里区域的竞争。对欠发达地区进行投资政策倾斜,通过改善其区域基础服务功能来减弱区域的不经济性,使之与发达地区形成融合,或帮助其展开地区间的跨界竞争。

3)效率效应。由于基础设施是中间公共消费品,它不仅在生产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影响着地区的生产就业情况,而且也能够通过提高生产者的工作效率来间接地影响生产过程。各种基础设施对生产活动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能源等设施由于对生产生活具有直接的影响,其作用十分突出;而其他类别,如学校教育、卫生保健等的作用次之;至于社会保障及社会福利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等,则主要是通过影响劳动者的效率而间接地影响生产活动。

4)选择性增长效应。通过控制区域基础设施供给规模以限制或鼓励区域经济的增长,其选择措施可以是投资区域的选择、投资数量的选择、投资方向的选择等。其结果可以改变区域的产业经济结构、城市规模和布局等,以此来改变区域的经济增长方式。

5)超前制约效应。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本规律是基础产业和设施的发展应当超前于一般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所谓“超前”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以现代工业为主体的国民经济尚未大规模发展以前应当优先发展基础产业和设施;其二是指基础产业和设施的发展速度应当快于社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当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超出基础产业和设施所能提供的能力,或者说某地区的基础设施的使用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带来交通的拥挤、供电供水的不足、通讯联系的不便、求学就业困难等,严重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

衡量基础设施超前发展程度的指标是超前系数。当该系数为正值时,表明基础设施的发展快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反之,当该系数为负数时,则表明基础设施的发展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负数的绝对值越大,滞后的程度也就越大,必定会造成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表5 我国基础设施的超前系数

项  目 

铁路营运里程公路里程

邮路及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邮电局所

长途微波线路

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

1952-1978-0.0.-0.-0.--70622598  

1979-1990------0.950.920.990.960.230.53

1991-1998------0.940.810.810.280.230.79

   注: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1999);

超前系数=(基础设施增长率)/(GDP增长率)-1。

表5显示了我国建国以来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基础设施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其中80年代较为严重,90年代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矛盾仍然十分突出。我国基础产业和设施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单纯的区域分布不合理,而是在总体水平落后的前提下区域分布不合理。所以,改变基础产业和设施的滞后状况,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的政策目标。

3 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选择

3.1 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性原则

基础设施政策工具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协调好区域内的各种经济关系及所延伸出的社会关系。

1)项目选择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基础设施建设应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遵循一定的序列性安排。与经济发展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演进相适应,基础设施投资的重点则从经济性到社会化的序列升级。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倾向主要应是经济性(生产性)基础设施,如公路、铁路、供水、通信等,这些要素往往作为地区要素生产力的空间延伸,特别对资源型地区来说,可以将资源储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对相关产业产生连锁推动效应。

2)供给结构中的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协调。基础设施有完全公共部门的,如排水、交通、环保等;也有公私部门212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1)第17卷第1期

共同参与的,如电讯、教育、文化设施等。完全公共部门性质的基础设施,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可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而对于公私共同参与的供给领域,也不应排除政府对私人部门参与面的适度干预。协调公私部门的目的是合理安排投资者、用户的成本及收益。

3)已有基础设施存量的充分利用和基础设施增量适度投资的协调。基础设施的布点原则是弥漏补缺,但是由于地区增长速度不均衡,基础设施配置时要受到原地理条件的制约,防止造成设施的快速损耗与闲置浪费并存的现象。

4)基础设施的配置与地区经济特定功能的协调。地区经济功能有一般和特殊之别,应根据不同功能的特点选择基础设施的空间模式、建设模式和供求模式。

5)需求者负担结构的协调。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可能直接被需求者消费,也可能作为中间产品再次进入生产过程。后者,设施使用费将转嫁给最终消费者,消费者成为潜在福利损失者。平衡需求者负担结构,实现设施投资良性循环是区域持续增长的关键。

3.2 建立适于西部的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

根据西部的现实和基础设施的特点,西部基础设施的投融资体制应是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前期以国家财政投入和政策性投融资为主,其他投资主体的投入为辅,中央和地方实行合理分工,后期依靠市场机制进行资本积累和资本运营,多渠道筹集资金,实施严格的投资决策责任制和投资风险约束机制的投融资管理体制。

1)西部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依靠国家投资来完成。国家在编制中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时,要重点向西部倾斜。明确界定国家财政在经济发展中的直接投资重点应放在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上,为非经营性的基础设施提供资金援助是其基本支出原则,避免财政支出的过于分散。

2)通过财政融资,为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稳定、低息的资金来源。财政融资实质是将有偿获得的资金通过财政渠道有偿使用,一般来说具有低于市场利率的特征。我国财政融资的主要资金来源包括发行国债、外国政府及国际金融机构的低息贷款、预算内转入的一部分拨款资金和各种基金等。

3)构建对西部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的政策性金融体系。明确其主要职能是为西部基础设施等行业筹资,为基础建设提供贷款。

4)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大胆借入国际优惠贷款,为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对投资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外资给予特殊优惠政策,以吸引国际资金投入建设;设立西部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发行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境外股票和债券,进行项目融资,扩大贷款规模;积极采用BOT(Build-Operate-Transfer)融资,加快西部基础设施的建设。

5)通过国有资产存量市场化,把过剩的国有资产存量转化为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新增投资,为基础设施建设筹措更多的资金。西部地区国有资产存量大,涉及的部门和行业广泛,国有资产存量配置不合理。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国有经济将逐步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大部分加工工业及商业企业大都通过市场去调节资产配置。国家可以将一部分存量资产拍卖或转让,将由此而得到的货币收入转移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来。

6)积极利用土地资源优势,加强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筹资能力。西部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可通过有偿批租土地为基础设施筹措更多的资金。

7)按照“使用者负担”及市场供求原则,调整基础设施产品的价格,完善基础设施价值补偿体系。

3.3 西部基础设施布局战略

西部基础设施的布局应依据西部的资源分布、城市布局、交通条件、人文等各种要素禀赋特点及投资拉动战略的需要来考虑。西部现有的资源要素和产业关联分布特点是三大产业带:一是黄河中上游地区的能源富集带,西起新疆、青海,中经甘肃、宁夏、陕西北部,东达山西北部;二是沿新亚欧大陆桥方向,自东向西延伸的科技、商贸产业带;三是沿长江上游形成的水电、能源、钢铁、汽车、加工业等重工业产业带。这三大产业带以及网状分布在西部的矿产资源和人文旅游景观构成了西部的产业整体布局。在西部基础设施布局上应以西部现行产业布局和资源分布状况为基点,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来带动西部基础设施的整体腾飞。

1)加强西部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基础设施的布局安排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布局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规划,合理确定其布局选址、走向和区位,一方面有利于国家集中主要资金投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其他各种配套资金、社会闲散资金集中使用,有利于引导外资按国家规划的格局从事基础设施建设。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形成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明确目标和方向,有效地带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2)基础设施建设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开发建设西部,关键的是形成西部腹地与全国乃至国际的方便、快捷的联系。目前东部沿海与西部横向贯通的铁路干线偏少,陇海兰新线已压力重重,难堪重负,西部区内的南北大通道更是李随成等: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战略研究

213

急待加快建设速度。规划上应以铁路、公路、航空、通信为重点,加大东西横向和南北纵向铁路大干线的建设力度,形成西部腹地与沿海、港澳的通道;加大西部航空港的密度和现有机场的扩建改造及新航线的扩展,加快西部通信网的建设,以形成西部更大的开放格局。

3)基础设施布局与城镇的发展相结合。西部地域广阔,资源分布面大,经济、社会发展仅靠大中城市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基础设施的布局要以带动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发展为重点,加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配合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发展,按照现代物流科学技术的要求,注重城镇物流中心的建设,实现城镇地区公路集散和大中城市之间铁路干线运输的高水平转换。

4)基础设施布局与能源、矿产开发相结合。西部大开发,一个重要目的是加快西部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以促进东部乃至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西部交通网络的布局建设,要以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线,同步进行沿线一些重要资源的开发建设,以争取双方同步建成,同时收益。

5)基础设施布局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水一直是制约西部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布局中要把水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放在突出的位置,条件成熟时启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彻底解决西北和华北缺水问题。西部生态环境非常脆弱,需要加大投入进行治理。

3.4 西部基础设施建设运作机制

要建立有效的运作机制,快速推进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以带动西部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发展。1)国家与地方合理分工,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参加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央应采取“国家修主,地方修辅”的方针政策,即国道、国线等由国家全额投资统筹安排兴建,省道、省线由省自筹解决,县道、县线由县自己筹办。这样既可让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来建设全国性的主要交通、通信干线,又可省去下级部门花时间、花精力跑项目的不必要环节,充分调动地方干部群众不依不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搞建设的积极性。

2)高度监管体制转向适度监管和适度竞争体制。基础设施的长期垄断必然出现效率低下,就会困扰和阻碍基础产业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中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加速市场机制培育,在机制上允许市场与监管并存,在体制上允许所有制多元化,在经营上允许中外合作,形成相对活跃的发展环境。政府担任宏观调控的责任,施行适度监管与适度竞争相结合的方针。

3)基础设施经营企业化。从基础设施经营体系来说,要通过改革,建立各种基础设施的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经营体系,以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从筹资、建设到生产经营由企业全面负责并承担投资风险的项目法人责任制。参考文献:

[1]李泊溪,刘德顺.中国基础设施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区域比较分析[J].管理世界,1995(2):106-111.[2]张德辅.关于加快我国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几个战略问题的思考[J].管理世界,1999(2):212-213.[3]张春贤.依靠科技创新和科学管理,加快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J].管理世界,2000(6):10-14.[4]刘立峰.基础产业与加工工业投资比例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1995(6):37-38.

[5]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基础产业资金筹集课题组.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资金筹措[J].中国工业经济研

究,1994(6):46-50.

[6]杨蕙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BOT融资[J].中国工业经济,1995(7):30-31.[7]许江萍.韩国基础产业建设资金的筹措及启示[J].管理世界,1994(1):114-115.

[8]邓寿鹏.中国交通/通信产业发展走向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J].管理世界,1994(4):115-117.[9]徐曙娜.政府与基础设施、基础产业[J].财经研究,2000(3):54-55.

[10]陈萍.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模式及途径[J].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5):109-110.

(责任编辑 韩星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