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潮汕粿文化词语研究

潮汕粿文化词语研究

来源:锐游网
■匪一潮汕童 糅文化词语研. 究 陈丽莎 肖惠卿 吴佳红 詹锦珠 521000) 李林浩 杨 静 庄慈敏(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摘要:在潮汕方言中,“糅”字涵盖内容广泛,由“棵” 大。但其平原面积却占总面积的三成多,比例高于全省水 平,是广东第二大平原。这里土地肥沃,农产丰富,由农作 物制成的农食杂粮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其中占据最明 显位置的当属潮汕地区的棵。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人生 字组成的词语丰富多姿。“糅”的名称都与其原料有着密 切的关系:“棵”作为一种重要的祭品,常用于潮汕的岁时 节日和一些礼仪习俗:潮汕小食名闻天下,其中“棵”就是 一种重要的潮汕小食,既有蒸、炸的糅类小吃,又有煮的 礼俗,其中所用到的祭品或食物大都包括“棵”(gu6)。 在潮汕方言中,“棵”字所涵盖的内容丰富多彩,其涉 及的棵类词语复杂而又模糊。到底潮汕地区棵的名称与 何物有关?棵食物中哪些名词属于祭品,哪些名词属于小 吃?同一种稞类在潮汕地区是否仅有一个名gg?同一个棵 词语在潮汕地区是否指向同一种棵类? 为解开这些疑问,笔者走访了潮州市区、潮州潮安县、 棵类小吃。需要指出的是,在潮汕,同一种棵在不同地方 的名称存在差异。同一种棵名称在不同地方所指的稞类 有所不同;另外,在潮汕,“棵”的概念深入人心,很多潮汕 民间俗语也与棵有关 关键词:潮汕地区棵棵文化词语 前‘言 汕头潮南区、汕头潮阳区、揭阳揭东县、揭阳普宁市,收集 到了一些关于棵文化的词语,并对此作出一定的解释。 一潮汕地区位于我国东南丘陵边缘.因其颇具特色的 自然地理环境和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社会文化.被誉为 ‘南国明珠”。潮汕地区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地貌落差较 (kou33kam33Iseij2-13mans3kan ̄)我咸正他紧。(我真恨 他极了 ) 三、结语 、糅名称与其原料 《潮州府志・清・康熙》一书中讲道:“潮中霜雪失威, 类的第二小类,A:AB的第二小类,AB:A、AB:AC的部分 借词。 3.汉语借词语义与汉语对应词语义不相同,主要出 现在A:B类的借词。究其原因,是由于汉语借词语义发生 了转移。 参考文献 汉语借词进入壮语后,在语义上的“整合”服从“为我 所用”的原则。从以上的语义对应情况分析来看.有些语 义是原封不动地使用原义。有些语义根据本民族表达的 需要,对原有语义作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使之与汉语对应 词的意义完全不同或不完全相同,即既有对应,又有变 异。语义的变异包括语义的转移、扩大、缩小。通过以上分 [1]《汉语大词典》编委会.汉语大词典[M].汉语大词 典出版社.2000. 析,初步归纳出三乡壮语汉语借词与汉语对应词语义对 应关系为: [2]覃远雄.南宁平话词典[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3]白宛如.广州方言词典[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1.汉语借词语义与汉语对应词语义完全相同。这类 [4]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M].复旦大学 出版社.2004.9. 汉语借词主要是A:A类的第一小类里的借词,其中以名词 居多,有少数几个动词。此类借词的数量不多,借入的时 间较早。由于借入的时间较早,很多汉语借词语义都发生 了一定的变化。 [5]张均如,梁敏等著.壮语方言研究[M].四川人民 出版社.1999. [6 3张均如.侗台语族概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6.5. 2.两者的语义部分对应,汉语借词部分语义发生变 异。变异的情况有以下几类: [7]李锦芳.壮语汉借词的词义河语法意义变异[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 [8]曹广衢.壮侗语中汉语借词的词义及其类别[J]. 语言研究,1998,(1). (1)汉语借词语义转移。部分新增义项,为语义转移 后产生.例如A:AB、AB:AC ̄的部分汉语借词。 (2)汉语借词语义扩大。语义的扩大包括两种情况, 种是保留部分原汉语对应词的部分义项。而部分新增 义项是由于语义的扩大产生的:一种是同一义项壮语语 一[9]欧阳觉亚.两广粤方言与壮语的种种关系[J].民 族语文,1995,(6). 义的使用范围较大。主要出现在A:A类的第--d,类,A:AB 的第二小类,AB:A、AB:AC的部分借词。 (3)汉语借词语义缩小。语义的缩小包括两种情 [10]陈保亚.从语言接触看历史比较语言学[J].北京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11]罗美珍.论族群互动中的语言接触[J].语言研 究,2000,(3). 况,一种是与汉语对应词比较,汉语借词义项减少,如 AB:A ̄部借词.以及AB:AC的部分借词;一种是同一 义项.汉语借词语义的使用范围较小,主要出现在A:A 32 [12]吕叔湘.通过对比研究语法[J].语言教学与研 究,1992,(2). 土膏震动,草木蕃殖宜矣。”…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潮汕地 区,热量资源丰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春冬暖和,优质的 地理环境成为当地农作物丰富旺盛的决定性条件。潮汕棵 食正是在这样一种优越的环境下被演绎得多姿多彩。 在棵食中.许多棵类的皮是由当地一年两收的粳米 加工后的粳米粉制成的,粳米粉被当地人称为尖米粉或 粞[coi3]。此外,潮人还用当地所种植的糯米、番薯加工成 粉末以制棵皮.并将这些粉分别取名为糯米粉和薯粉。 潮人所食用的棵食一般含有棵馅,这些棵馅基本 上由当地农作物经加工配料制成,许多棵类的名称也 源于这些农作物的俗称。例如,以春菜为馅的叫春菜 裸,以菜头(即白萝卜)为馅的叫菜头棵,以厚合菜(即厚 叶菜)为馅的叫厚合棵,以韭菜为馅的叫韭菜棵,以米饭 为馅的叫饭棵,以马铃薯为馅的叫冈同[gang dang ]稞, 以绿豆为馅的叫『a3]棵等。由于各种馅料的名称蕴含了 不同的吉祥寓意,因此这些棵食具备了珍贵的人文意识 价值。如厚合菜取意天合人,韭菜寓意长长久久。潮人多 会在一定时节内选择各种裸类.以寄托他们美好的人生 愿望。 另外,由于潮汕地区地处卑湿,天气湿热,瘴气较多, 换季之时易于上火,因此,自古以来潮人大多注重食疗药 膳。棵食也不例外,一些棵食之料取材于当地寒凉性或平 性之中药,并以此类中药命名。如以栀子为原料的栀棵, 用鼠曲草做原料加尖米粉制成棵皮的鼠曲棵。此二类棵 食,潮人多食之以祛体内瘴气。清明节前后,潮汕地区的 朴树叶幼嫩可食,潮人则采朴子叶以制朴子棵,吃后有消 食之功效。再如,仙草一物在潮汕地区被称为草棵草,潮 人多采摘此草加生粉熬成草棵,食之以清体内火气。 二、稞与潮汕风俗 (一)棵与岁时节日 潮汕地区诸神崇拜风气浓厚,潮汕俗语中“时年八 节”概括了潮汕地区八大祭拜节日: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节。在这八大祭拜 节日中,棵类食物均是不可或缺的祭拜之物。调查发现, 在潮汕地区.此八大节虽无不同之处,但是各个地方所需 的棵类祭品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凸显了地方特色。情况 大体如下: 除夕夜:潮人大多根据日期将此节日称为二九夜或 三十夜.一般是从下午三四点以祭拜祖先作为这一节日 的开始仪式,大多以红桃棵、鼠曲棵作为棵类祭品。而汕头 潮阳区则用拜肉丸子、龟棵和一种两面都印有“福”字的福 桃棵。汕头潮南区还要多加菜头棵,揭阳则需菜稞。 正月初一:一般情况下,棵类祭品大多与除夕夜所拜 之物相同,而潮州则有些农村地区还需梭罗[SO los]包。 元宵节:一般多祭用桃棵,然而汕头潮阳与潮南二区 颇具地方特色。汕头潮阳区须有灯火棵、石榴棵、肚兜棵 和龟仔棵,并将其称之为“吉祥四件棵”。这些棵类之名多 取决于本身的形状,依次呈灯火状、石榴状、肚兜状和龟 仔状。另外,一些养猪的人家还会做猪仔稞,表示“饲养顺 利”;一些从事农业种植的人家会做田头棵,来祈愿一年 的收成好。 清明节:在清明这一天.潮汕地区多选用薯粉棵、鼠 曲棵、红桃棵等为祭品。然而潮州农村则喜用朴子棵祭拜 神明。揭阳大部分地区不兴在此节日祭拜棵品,除非是大 夫放赞:料2o09年5月号中旬刊 型的祭祖活动才供拜酵裸、红棵等。 端午节:在潮汕方言中,端午节被称为“五月节”或 “五月初五”。潮人将这一天中最为重要的时间定为中午 及下午。在这一天,潮人除用粽子祭拜外.大多数地方还 需一种类似于年糕的粘性棵类,叫做栀棵。有些地方则取 其名为“棕”。因为“棕”在潮汕话中与“壮”同音,寓意吃了 栀稞后会身体强壮。 中元节:在潮汕地区,中元节被称为“七月半”。这一 天的棵类制品比较随意,可凭个人喜好决定。不过有些地 区也比较讲究.如汕头潮阳区需一种铜钱状的钱仔棵,以 取意七月半过后能秋收丰盛:汕头潮南区则是制作一种 在当地被称为秀才棵的稞品。 中秋节:潮人将这一节日称为“八月中秋”或是“八月 十五”。在这一天夜晚,家中妇女都会准备祭品进行祭月 活动。在当地称为“拜月娘”。这一天的稞类祭品以红桃棵 为主。唯汕头潮南区拜之以红桃裸、酵棵、油棵。 冬至:这一节日的棵类祭品相对而言比较随意,除潮 州部分农村以朴子棵祭拜外,汕头潮南区则需菜头稞,取 其“彩头”之意。 另外,潮汕地区还有一颇具地方特色的活动,称为 “游神赛会”或“营老爷”,而这一天则被当地人称为“老 热”[1ao ̄rieg8]。在这一天的祭品中,有一种特色糅食,被 当地人称之为甜棵。甜糅一般呈米白色或棕褐色,取糯米 粉与白糖浆放入锅中蒸上十个小时左右.期间须不断加 水以防锅烧焦。由于甜棵制作工序繁琐,耗时较大,所以 仅被用于比较隆重的祭拜节日。 (二)棵与其它民俗 在探讨潮汕地区棵文化现象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 潮人不论婚丧嫁娶还是生老病死,又或是各种传统节日, 都与稞存在密切的联系。这不仅反映了棵在潮汕礼俗中 的一种象征地位.而且表明了棵在潮人心目中占据了相 当重要的位置。 1.婚俗 潮汕地区传统婚嫁礼俗历史悠久,所用到的礼品种 类多具潮汕色彩,其中棵品则成为其显著的地方礼品。通 常举行婚庆时,新娘家的人都会用吉祥四棵品(即灯火 棵、石榴丰果、肚兜裸和龟仔棵)送给女儿;这四种棵类的名 字大多取吉祥之意:灯火是指“后代”的意思,祈愿女儿能 为夫家延续香火;石榴最大的特点便是多籽,因此取其 “多子多孙”之意:肚兜糅和龟仔棵则是民间吉祥棵品。 2.喜庆 (1)吊灯。在去年元宵后家中有男子娶亲或生儿育孙 的,将于今年元宵节去祠堂或庙宇挂灯,以祭拜神明,同 时还要准备油裸分给亲戚朋友,分享喜悦的心情。 (2)出花园。潮汕地区有为孩子“出花园”这一成人礼 俗。孩子长至十五岁时,家中父母就为其择吉日举行“出 花园”仪式。需拜司生殖的神,谓之“公婆”,供品是12个石 榴棵,还有红桃棵、酵棵(发棵)等。 3.丧葬 在潮汕地区,人死之后逢七设奠以为“头七”,期间所 用之祭品颇为讲究,棵类祭品甚为明显,为的是与其它喜 庆之意的人生礼俗有所区别。如白色的桃棵,以与平时所 吃的红桃棵区分开来。揭阳有一些地区则是制作一种叫 做豆纳棵的棵品,棵胚做成小碟子状,上面放几颗豆。这 种棵一般是在往生的人过世五年后,其家人用这种棵来 祭拜的。潮州庵埠则制作一种类似与揭阳豆纳棵的棵食, 称之为龟棵,祭拜后由生者食之以求平安。 三、稞与潮汕小吃 潮州 市区 (一)同一种糅在不同地方的名称词语 潮州 潮州 潮州 潮州 汕头 汕头 庵埠 铁铺 东风 龙湖 潮南 潮阳 红稞 揭阳 揭阳 揭阳 揭阳 玉湖 东山 榕城 普宁 桃棵 潮汕地区的小吃可以说是名满天下,种类繁多,款式 糯米糅 红壳桃 红棵 红稞 红棵 红糅 红壳桃 桃棵 饭棵 桃棵 红桃稞 红桃发棵 包饭棵 壳桃 红桃棵 红壳桃 壳桃 酵棵 酵棵 酵棵 酵棵 酵棵 酵棵 酵棵 碗仔棵 酵棵 酵稞 发稞 大棵 大葫稞 鼠曲桃 乌棵 乌棵 乌鞣 否跌吡 『houn 罗 多样,色彩鲜艳,而当中有许多的小吃都与棵分不开。 潮汕小吃中的棵类食用方式主要有蒸、炸和煮三类。 (一)蒸的棵类小吃 鼠曲棵 鼠曲棵 鼠曲棵 鼠曲棵 鼠曲株 鼠曲棵 酒核棵 鼠曲棵 鼠曲棵 鼠曲棵 鼠曲棵 蒸的棵类小吃品种繁多,可以分为圆形状、长方体、 饺子状和一些特殊的不规则形状。圆形状的棵类小吃有 棵汁 d棵汁 [1uo ] 裸汁 棵汁 棵汁 棵汁 棵汁 棵汁 棵汁 麦棵(也称麦包)、无米棵和乒乓棵。乒乓棵又名槟醅棵,是 由鼠曲棵演变而来的,其棵馅主要是槟醅麸,槟醅麸用糯 米谷制作而成,把糯米谷炒热后,谷壳膨胀发出“劈啪”的 声音,人们便依此声将该稞命名为“乒乓棵”。1997 ̄12 月,“揭阳乒乓棵”在由中国烹饪协会举办的全国首届中 华名小吃认定会上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长方体的棵 类小吃有菜头棵(即萝卜棵)、芋棵、粉瓜棵(即番薯棵), 这种棵类小吃都是将其原材料切成丝,与糯米粉加水搅 拌蒸成长方体形状,食用时需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地放到 鼎中煎熟。饺子状的稞类小吃有冈同棵、厚合棵、韭菜棵、 菜头稞和芋棵等.此种棵类小吃都是用糯米粉做成皮.将 各种原料切成颗粒包成饺子状。 此外一些棵类小吃具有自身独特的形状,如咸水果. 它是用糯米粉做成的一种上大下小的圆柱形状。中间挖空. 放入一些菜脯丁。朴仔[puan zi ]棵是一种由朴仔煮成的 汁加糯米粉搅拌烹成的底部呈圆形.上部如花瓣状的小 吃。糕稞,是一种多层的棵条,呈三角形状,与咖喱粉拌在 一起,呈黄色。另外,草糅是一种清热解暑的小吃,潮人多 在夏季食之。这种小吃没有固定的形状.蒸煮成为一整 锅,食用时将其放至碗中加上白糖搅拌即可。棵条是一种 用糯米粉加水蒸制而呈纸张形状的小吃。此外还有一种 棵条卷,它是用棵条包卷竹笋、菜脯丁或萝卜等原料蒸熟。 (二)炸的稞类小吃 炸的棵类小吃有油炸棵,它是潮汕人早餐的常备小 吃。与油条相似,只是比之小很多,只有大拇指大小,较为 厚实。薯粉棵与麦裸这两种棵类都是用其原材料加糯米 粉煎炸成扁圆柱状的小吃。油棵是一种用糯米粉做成皮 的,用芋泥加马蹄做成甜陷,咸豆沙做成咸馅的棵类。据 目前的资料来看,它主要是在韩江以东地区出现。潮州庵 埠特色小吃炒稞则是一种用大约高1.5厘米的三角形裸 煎炒,最后洒上卤汤与糖、菜脯等。 (三)煮的棵类小吃 煮的棵类小吃有棵汁、棵条汤和沙茶棵等。棵汁是一 种为潮人所喜爱的早点,它是用糯米粉加水调制,放入鼎 中烧制成一张张圆形的薄膜,再将薄膜切成三角形,再加 水、味精和盐等煮成粘糊状,最后在上面加少许葱花。棵 条汤.一种用棵条加上肉丸、猪肉、牛肉等配料煮制而成 的小吃。沙茶棵是将棵条煮熟后直接加上沙茶酱和芝麻 酱搅拌成的。 四、糅词语的分歧 潮汕地区包括潮州、汕头、揭阳三市,各地语音语调 不尽相同。调查发现,同一种棵在不同地方的名称存在差 异.同一个棵名词在不同地方也不一定是指向同一种米果。 如下表所示: b_ian n‘1 糅汁 菜头棵 菜头棵 菜头棵 菜头棵 菜头棵 菜头棵 菜头棵 菜头棵 菜头棵 菜头棵 菜头糕 菜头丸 支棵 棕 棕 棕 支棵 棕 棕 棕 棕 棕 支棵 支粽 [zang‘] 支粽 酥饺 酥饺 酥饺 酥饺 酥饺 酥饺 油棵 酥饺 酥饺 酥饺 酥饺 梭罗 [80‘ 面糅 梭罗包 l ] 包 冈同棵 冈同棵 冈同棵 冈同棵 冈同棵 冈同糕 肉丸仔 冈同稞 无米棵 无米棵 韭菜棵 韭菜棵 (包韭 菜的) 豆呐棵 人仔探 翁仔稞 白搭棵 洛鞣 洛稞 龟棵 豆目棵 麦包 麦棵 麦棵 麦棵 注:表中同一横行的名称表示同一棵类.空格表示在 该地方不存在这一类棵。 (二)同一种稞名称在不同地方所指的棵类 棵名称 地方名称 棵 类 汕头潮南 以薯粉做皮,若包豆类或糖则做成三角形,若包菜类则做 成半月型,再放入油中炸成金黄色 汕头潮阳 状如弯弓形,把米粉加水后揉成团,捏成--d,块,压薄,加 油棵 入花生和糖为馅,捏成弯弓形,放人油锅中炸成金黄色 潮州铁铺 先把糯米粉蒸熟做皮,加入芋泥、马蹄蓉、豆沙、冬瓜蓉等 佐料,呈圆状,晶莹剔透 揭阳普宁 以糯米粉做皮,包绿豆沙,呈圆形状,放入锅中油炸 潮州庵埠 把棵做成小碟状,上面放上佐料,白色,用于丧葬祭拜 龟棵 汕头潮阳 把棵做成椭圆形,以用黑豆、花生或是饭团为馅,红色,用 于拜神取吉祥之意 潮州庵埠 以薯粉做皮,加入芋头丁、虾米等佐料为馅,再由裸印印 成寿桃的横截面状,属于小吃类 芋棵 潮州市区 将芋头切丝后加面粉做成一种糕状食物,或一种用糯米 粉做皮,芋头与花生作馅,呈饺子状的食物,属于小吃类 揭阳玉湖 也称芋头棵,将芋头碾成浆,加米浆混合后蒸熟,呈紫色 潮州市区 呈金黄色,以糯米粉做皮,芋头丝、肉末等为佐料,呈圆球 糅肉 状,放人油锅中炸呈金黄色,属于小吃类 揭阳普宁 用腐竹皮包着肉末、芋头等佐料,呈长条型,多为蒸食,属 于小吃类 潮州庵埠 以棵条为原料,加人生粉煮成,再加菜脯、卤汤,用作早点 棵汁 潮州市区 用糯米粉加水调制后,放如鼎中煎成圆形薄膜,再将其切 成三角形,用水加盐煮成,在加上葱花,用作早点。 汕头潮南 用白糖加糯米粉汕头潮阳 、水拌成浆后蒸上十多个钟头,使之成为 潮州庵埠 一种棕色,具有韧性的食物 甜棵 潮州市区、 用白糖加糯米粉、水拌成浆后蒸上数个钟头,使之成为一 铁铺、磷溪 种白色,较软、有粘性的食物 揭阳普宁 用红糖加糯米粉、水拌成浆后蒸上数个钟头,使之成为一 种深棕色,较软、有粘性的食物 潮州市区 用棵条将韭菜包成饺状的一种食物 韭菜棵 汕头潮阳 以糯米粉为原料汕头潮南 ,韭菜为馅的一种球状食物 : , 五、稞与其制作工具 在潮汕地区,做棵工序较为繁琐,制棵的工具更是别 具一格,不仅形状各异、花样繁多.而且在长期的历史发 展中形成了一套专门性、系统化的工艺制品。 从传统意义上讲.做棵的工具主要有木制类与陶类 两种。 木制的棵工具种类较多,用途广泛,几乎贯穿整个制 棵过程。而在这当中,要数木制的棵印最具艺术特色,它 将篆刻、绘图等民间艺术完美地融为一体。 木制的棵印一般呈寿桃横截面状,旧时以桃木制之, 然而由于桃木棵印比较笨重,棵印上的印痕不耐摩擦,现 今多用塑料稞印代替。这类棵印的底面向来颇为讲究,不 同的裸类食物所用到的棵印不尽相同。如寿桃状的桃棵、 龟棵所用到的桃形棵印就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棵印之 名也取决于其所制作的棵食名称,如做桃棵的称为“桃棵 印”,是~种印纹全是图案化的篆体寿字的桃形印模;制 作龟稞的被称为“龟棵印”,其印模则呈椭圆龟背形,底面 刻着图案化的寿字。在一般潮汕家庭中,所用到的棵印则 是底面雕刻桃形图案及其他花纹,中间雕一篆体“寿”字, 以图吉祥长寿之意。 另外.木制的棵工具还有用于固定甜棵形状的“棱 [sen]’',在有些地方被称为“做棵椅箍”;铺放裸食以便蒸 制的“[kingI]头笼椅”;蒸棵时将棵隔层的“棵架”;用于冷 却及存放棵食的“棵葫”;给棵点红用的“棵点”。 至于陶类的制稞工具则相对简单些,一般无任何雕 刻.多以无图案类为主。 占据陶类棵工具最主要位置的是“[qi7]棵钵”,或直 接称为“[buah4]”,[qi ]这一叫法主要是来源于揉搓粉末 的这一动作在潮汕话中被称为[qi7]。这种皿器主要用于 揉搓粉团。 陶类的棵工具还有用于潮汕名小吃鲎[hao7]棵的 棵印,是一种呈寿桃横截面状,底面无任何花纹的陶器; 用于蒸制破击棵的“落碗”,又称“落层纸”,是一种碗底 为五边形.碗边呈五片花瓣状的陶碗:用于盛草棵的“鸡 碗”等。 此外.除了木制与陶类的棵工具,在传统的做棵过程 中,还有~种石制工具“石臼”,由一个圆形凹状的小石窟 和一根小石棒组成,主要用于捣碎材料,如将鼠壳草这一 植物放人当中捣碎,以取其汁做鼠壳稞。 六、稞与潮汕方言谚语 菜头棵热单边:比喻做事情时只有一方有热情,另一 方却不把事情当回事。多用于形容男女双方的关系,一方 对另一方有热情,另一方却无动于衷。 肚困吃甜半果:在常温下,甜稞可以存放较长的时间。 以前的人“过番”(即到外国谋生)坐船时,基本上以甜糅 为干粮,因此留下这句俗语。 赢过吃无米棵:比喻对某事某物热情程度之深。 做棵师仔印棵师父:指做半果只是小事,能够把羊果做得 漂亮才是真功夫。 时节做时棵,时人说时话:指不同时节做不同的棵。 不同年代的人说不同的话。 软过菜棵:比喻人软弱无能。 结语 综上所述,潮汕棵文化词语极为丰富,这些词语来源 渠道繁多且内容相当广泛。透过潮汕稞文化词语,我们可 以在研究潮汕方言词汇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潮汕地区淳 朴的民风民俗。 参考文献: [1]林杭学.潮州府志・清・康熙[M].潮州:潮州市地 方志办公室.1982:463. [21林伦伦.闽方言在广东的分布及其音韵特征的异 同[J].中国语文,1994,(02). [3]詹伯慧.汉语方言调查与汉语规范化[J].语文建 设,1995,(1O). [4]詹伯慧.略论闽语研究的“西进”[J] 湛江师范学 院学报,2008,f02). 『51马重奇.粤东潮汕五种闽南方言韵书音系比较研 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 [6]陈伟达.《潮语十五音》音系与《广韵》音系比较研 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 本文为高校教师自选课题“潮汕糅文化词语研究”的 研究成果。课题组负责教师为李林浩,成员为学生杨静、 庄慈敏、陈丽莎、肖惠卿、吴佳红、詹锦珠等(学生排名不 分先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