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第一学期语文统考1卷答案(15五高)杨玲
成都市技师学院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15级五高《语文》答案(Ⅰ卷)
(15周) 一、基础知识
1.A(B.“强”应读“qiǎnɡ”;C.“缉”应读“jī”;D.“殷”应读“yān”。)
2.A(披阅:披览、阅读;批阅:阅读并加以批示或批改。时效:指在一定时间内能起的作用;实效:实
际的效果。采取、采用:二者都有“选取”之意,前者搭配的对象是方针、政策、措施、态度等抽象词语,后者搭配的对象多是具体事物或某种办法。)
3.B(A.波谲云诡:现多用来形容事态或文笔变幻莫测。B.不绝如缕: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
悠长。不合语境。C.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之后,无形中受到影响。D.不甚了了:不太了解,不怎么清楚。)
4.D(A.成分残缺,缺宾语。在“的审计”之后加“力度”。B.搭配不当,
5. B (②,先“有感“,再进一步讲“不平”;③,先写“当时”,再写“百世”;⑥,这样讲才能突出
在同党那里都不受欢迎的意思。) 6、B
二、短文阅读
7.D(原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表述为“社会变化”对人们观念的影响。)
8.A(B项,根据文章所述是“士大夫所受的教育和官府的要求促使他们成为原有社会秩
序的维护者”;C项,士大夫加强宗族建设并非“自觉”行为,“乡约”是国家号召推行的;D项,“士大夫阶层引领社会风尚”不当,文中所述“士大夫阶层的壮大,使其成为社会的重要力量,发挥着主导作用”并不是指他们在社会风尚方面的引领作用,他们只是“奢华风俗的推波助澜者”。
9.B(A项,根据文章第二自然段所述,俗子村夫与士大夫仅在“戴巾”的行为方面相同;C项,“明代中后期社会风俗的重大变化和宗族组织的建设普及相伴相生”是社会变迁的产物,明代中后期社会变迁是“社会生产力提高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D项的“必由之路”对原文最后一句的“离不开„„”有夸大其辞之嫌。)
三、现代文阅读
10、表现人们对老园丁的不理解 (2分);为下文表现老园丁独特深刻的人生感悟与境界作铺垫(3分)
11、老园丁的人生经历告诉他“一种断残的东西其生命是短暂的”(2分)
在他没有弄清“长到何时才能算是一朵完整而有生命的玫瑰花”的时候,他不会去采折玫瑰(3分)
12、由物及人(以物喻人),揭示小说哲理(2分)
老园丁的感情生活没有圆满的结局是因为那些女人都只是看中了他的局部,却没有看上他的全部,因而他们的爱是不完整的。(3分) 13、,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采折玫瑰就如同将火苗从篝火中取出来一样,会断送玫瑰的生命与美丽这一道理(3)
- 1 -
运用反问,加强比喻说理的语气和力度(2)
四、14、诗中有画,绘形绘色(或突出色彩的描写) 15、闲适恬静
作文
题目分析 这是一道由导语引出写作话题的作文题目。作文题目由导语和要求两部分构成,导语部分既解释了话题“晒”的多种含义,又起了引出话题的作用。要求部分包含三层内容:第一层“一个‘晒’字,内涵丰富,能够引发我们许多联想和思考”,主要作用是启发考生作文要联想和思考,即作文时要联想那些属于“晒”的种种具体现象,并对具体的“晒”的行为进行理性思考、分析,得出自己明确的认识或思想。第二层“谈谈你对‘晒’的看法”,既明确了话题是“晒”,又提出了作文要求“谈看法”,即要通过作文表达自己对“晒”的观点态度。第三层“三自”“三不”原则,是常规的作文要求,提示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又要懂得作文的限制。
“晒”是一个动词,导语解释它有“炫耀”、“公开”、“展示”、“暴露”等不同含义,显然是把它界定为人的一种行为,谈对“晒”的看法,就是谈对人的或“炫耀”、或“公开”、或“展示”等行为的认识。对于人的某种行为,我们要用全面、辨证、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晒”这种行为,我们当然也要这样。比如,“晒”成绩,可以肯定这种行为,认为这是展示自己的努力或实力,这是给自己增加信心,这是给自己提出新的目标„„也可以否定这种行为,认为这是“炫耀”,这是“骄傲自满不思进取”„„比如对网络上“分享你的一切,晒出你的一切可以晒的东西”的“晒”,我们应该看到,这种“晒”能用来展示生活美好,分享生活快乐;也要看到,这种“晒”让一些人做出了晒人隐私、晒一些违法行为的勾当。“晒”作为一种人的行为,就关系到主体和客体双方,而且,这种行为的实施还要借助网络、公开场所等公共平台,因此,它除了影响主客体外,还会影响他人影响社会。“谈对‘晒’的看法”,就要求作文时要考虑和“晒”有关系的这多种因素。作为一种行为,总有产生的原因,也必然会有某种结果,还会产生某些影响,“谈对‘晒’的看法”,就可以从“什么是‘晒’”、“为什么‘晒’”、“‘晒’什么”、“怎样‘晒’”等不同方向展开思考,得出具体的看法。
“晒”是一个动词,是人的一种具体行为,关涉主客双方,是主体有一定目的主动行为。因此,作文时就要把这个动词转化成生活中一件件“晒”的具体事情,面对这些具体的事情,我们才会产生具体的看法。比如,由胡斌炫富驾车肇事到一些“富二代”网上“拼爹”,由“艳照门”到“晒”明星隐私,由广州144个部门晒财政计划到白庙乡行政办公开支在网上公开,由扬州“偷地案”到上海的“钓鱼执法”等,当我们面对这些具体的能反映“晒”的材料时,对“晒”的看法就具体了。这些材料可以让我们谈“应该晒什么,不应该晒什么”,“晒有什么意义”,“晒要注意什么问题”等。切不可脱离具体的材料空洞地谈“晒”,因为任何认识都不应是抽象的,任何道理都是相对的。
确立作文的角度要充分利用好导语。因为许多同学对“晒”这种行为缺乏了解,不知什么是“晒”,所以命题者特意加上了导语。这次作文的导语不但解释了“晒”的几种含义,而且还举了属于“晒”的现象,通过这些现象我们对“晒”的理解就会变得比较具体了。
作文要求中明确提出了“自定立意”,作文时就要有明确的立意。“晒”可写的角度很多,可写的具体内容更多,选择从什么角度写,写哪些具体内容,就要服从于立意的需要。而立意的确定又取决于我们联想到的具体材料。如我们对王家岭矿难、南平残杀学生事件等恶性事件的及时公开报道有深切感受,我们就可以此为内容,写政府不隐恶的勇气和积极意义,以此来表达“晒”可以明真相、聚民心的意义;也可以以此来表达“晒”的原则和方法,推动政府公开行政。有无明确鲜明、积极向上的立意,对作文的得分影响非常大,要高度重视。
“晒”在今天的生活中很流行,“晒家世”、“晒分数”、“晒收入”、“晒经历”、“晒政绩”、“晒权力”、“晒豪宅”、“晒靓车”、“晒隐私”、“晒发票”„„林林总总,应有尽有。以此为作文题目,命题的立意非常明显,就是要考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这种贴近生活的命题是值得肯定的。同时,作文的角度多,为考生写作提供了较广的思维空间和选择余地,能比较好地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想深度。但这道作文题作为考试题目也有不足,就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晒”的情况,那些经常上网的学生可能比较熟悉“晒”,而相当多的学生是不上网或不经常上网的,对于现今社会上流行的“晒”风缺乏感受和思考,这样他们就
- 2 -
难以找到具体的作文内容,从而感到作文很难。巧妇难为无米炊,一大批学生因为不了解作文题目关涉的内容而不能发挥作文水平,与考试的检测目的也就相悖了。而且,从考试的公平角度来看,这样也造成了客观上的不公平。
- 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