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试论教学改革与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之关系

试论教学改革与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之关系

来源:锐游网


试论教学改革与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之关系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就业制度改革后,大学生就业问题较为突出。调查表明,大学生就业难关键是就业竞争力不强。本文以历史学专业为例,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入手。探讨教学改革与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之关系。

[关键词]教学改革;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高校自扩大招生规模及就业制度改革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较为突出。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70%左右,即每年有近30%的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究其原因,一是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二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2006年中人网在高校、毕业生和企业间做了一项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同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也在北京、上海选择了116家用人单位开展了“大学生就业力”的调查活动。两项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就业难关键是就业竞争力不强,突出的问题就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脱节,企业普遍认为:大学生专业知识很扎实、但应用能力不强,学历很高、但创新能力不强,如文字写作水平不高、思维不活跃、操作技能差、创新意识差等等。那么,针对这些问题,高校该如何应对呢?追根求源,当然还得从高等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说起,本文以历史学专业为例,探讨教学改革与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之关系。

关于高校的教学改革,它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本文仅选择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这四个核心的问题为研究对象。

1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分析

1.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高。目前,我国高校将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基本定位在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这一规格上,历史学科也不例外。“高级”当然是从学历上相对于中专、大专学历的毕业生而言,本科生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并有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专门人才”则是在学生身上烙上专业的印记罢了。从上世纪80年代,我国大学生入学比例仅为2%-3%的规模上看,这个规格的培养目标很是恰当。因为“精英教育”模式下的大学生是百里挑一,被誉为“天之骄子”,将他们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具备这个教育条件,也无可厚非。如今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23%,“精英教育”模式已被“大众化教育”模式取代,高校必须要承担起“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责任,需要敞开校门让更多的适龄青年走进校园接受高等教育,以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修

养,为社会输送更多的知识青年,而不再是拔尖的“高级专门人才”了。从下面的统计表中,我们可以肯定这个结论的合理性。

分析表1的统计数据,我们可总结如下:①04届毕业生选择到企业或基层单位就业比例低,整体择业期望值高,就业率较低;②毕业生就业的需要越来越高于考研升学的需要;③基础专业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有限,要控制招生规模;④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要以基层单位为主流。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大学本科教育培养人才的类型仍属于社会“通识人才”,与“高级专门人才”的定义有一定的距离。高校的历史使命在变,其人才培养目标也必须随之而调整,否则目标过高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制定和安排,也不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的养成。

1.2教学计划中专业知识的比重过大。上世纪九十年代。弹性学分制在高校的推广与盛行后,如今多数高校在本科教育中已实行完全学分制。虽然每个学校对总学分的规定不尽相同,但是在设定的学分模块中,专业知识的学分总量都占据着绝对优势,相应的学生跨专业选课的空间非常有限;而在专业知识中又偏重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学分偏低。

在表2中,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占据了绝对优势。专业拓展课学分包含:①专业选修课18学分;馐膀专业选修课6学分;③人文与科技素质教育选修课6学分。实践环节包括素质教育(4学分)、大学生就业指导(2学分)、毕业实习(4学分)、毕业论文(6学分)。从四个模块所占的比重和每个模块的内涵上看:学生所修的专业课程比重达66%;两课、英语、计算机、体育、跨专业课程占25%;素质与实践学分仅为9%。这种类型的教学计划有利于学生历史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史学素养的形成,但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拓展、更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制约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1.3从课程设置上看,存在着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仍以某校2006年历史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该年级学生专业必修课是中国和世界通史课程以及史学理论、历史文选、文献检索等基础课程;而开设的选修课也都是两门通史课的提高

课,没有应用知识的课程设置,如文献阅读与分析、论文写作技巧、文化产业与管理等。专业必修课中除了国家教育部要求的该专业必修的13门核心课程外,还有中国社会经济史、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当代外交、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等课程,与中国通史课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教学内容上看,这6门必修课改成选修课程,则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与探索。

2 新形势下关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改革构想

高等教育大众化后,为适应社会对大学生的培养要求,高校对本科生培养目标最终需定位在“通识人才”这一规格上,那么首先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经过长期的研究与探索,某高校提出了历史学等基础学科要走“立足专业、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模式不仅体现了专业特色,又能结合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多层次人才,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育人和服务功能。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首先是新的教学计划的制定与课程设置的安排,笔者认为大学的教学计划要打破传统,走多样化的道路,构想如下:仍将大学四年分为两个阶段,大一、大二是基础阶段,学生完成本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的全部学习任务;大三、大四是提高阶段,如历史学等文科专业,在大文科专业范围内打破院系和专业的界限。让学生自主选择提高课程,学生既可以选择本专业提高课程、走科学研究之路;也可以跨专业选修应用知识课程、走就业创业之路;同时还要增加诸如师生研讨、参观考察、田野实习、社会调查、企业见习、模拟教学等教学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实现对学生分层培养、鼓励学生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格局。

当然在对如上所举的某校2006年本科生原有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改革,即可扬长避短、符合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如减少专业课程比重、缩短教学时间,增加学生对历史文献资料的课外阅读时间和数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加交叉学科和应用知识学科的选修比例、拓宽学生知识结构;增加社会实践环节学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等。具体学分模块设计如表3。

在表3中,我们看到,在课程设置上专业必修课仍占据总学分的核心位置,较原来的课程设置更精干,也避免因课程内容交叉或重叠而造成资源浪费现象。拓展课的设置上要灵活多样,给学生足够的选择空间,学生可以选修本专业提高课程,也可以完全跨专业选修课程;在选修课程的专业数量上可以是1个、也可以2个及以上,为了保证学生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学校可以设定选修专业的数量。当然在本专业的选修课程设置方面也要丰富多彩,如历史学专业也应开设诸如文化产业与管理、秘书学、档案学、文物保护与法规、文物鉴赏、文物修复技术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理性修养和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当然还要增加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时间(可利用寒暑假的时

间来延长课堂教学时间);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方式可以是学校统一安排,也可以是学生个人联系,只要确保实践环节的质量即可实现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了。

3 教学改革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系

“立足专业、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灵活多样的教学计划及内涵丰富的课程设置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呢?我们知道,教学活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实施环节,而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最终落在了毕业生就业这个环节上。教学质量高,学生的知识扎实、综合能力强,在就业市场上就有很强的竞争力,那么毕业生就能充分就业,所以说二者之间是因与果的关系。因此高校教学改革的原则首先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其次是改革的内容和效率始终要与人才培养的质量挂钩;最后还要将就业的理念贯穿于施教的整个过程中,用毕业生就业的程度和层次来检验教学改革的成效。关于教学改革的内容,笔者认为可从三个方面人手,来促进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一是人才培养模式要将专业特色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相结合。处理好“专”与“广”的关系。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广博的知识结构的有机结合,扩大了毕业生就业选择的面,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机遇和成功率。二是教学计划的多样性,为人才的分层培养提供保证。“各取所需”,才能“各有所长”,国外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是学习的动力、是创新的源泉,学生的成才率也将越高;另外人才的分层培养也可降低同一专业内学生的就业竞争强度。三是课程设置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紧密联系,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才能在根本上解决刚毕业的大学生实践能力不强这一难题。

总之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是一句口号,近年来,高校也做了许多努力和尝试,如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构建心理健康预防体系等等,但关键还是要抓住“教学”这个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高校要加强市场调研工作力度,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真正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成才率和就业竞争力,那么大学生就业难将会迎刃而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