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鲁迅的“疯狂”叙事与道家文化

鲁迅的“疯狂”叙事与道家文化

来源:锐游网
第6期 2010年11月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 Edition) No.6 Nov.2010 doi:10.39690.issn.1007—5674.2010.06.002 鲁迅的“疯狂"叙事与道家文化 王学谦 (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鲁迅作品中有大量的疯狂或准疯狂叙事。这种疯狂叙事不仅与尼采具有联系,也与中国道家文化 具有密切联系。鲁迅的“疯狂”叙事,是道家文化“疏狂”的现代承续,是道家式的有关生命自我的表达。“疯狂”所蕴含 的怀疑/批判精神,也是道家怀疑,批判精神的表现。 [关键词]鲁迅;道家文化;疯狂;怀疑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674(2010)06—0005—04 鲁迅似乎对“疯狂”有一种强烈的嗜好。从《狂人 日记》开始,鲁迅往往通过对疯狂的叙事来表达自己 思想、情感。这种疯狂叙事与鲁迅的生命哲学有关。 鲁迅生命哲学由两种文化交织而成,一种是西方现 代生命哲学,即尼采、拜伦等人的自由精神,一种是 中国传统生命哲学——道家文化。长期以来,人们主 要以尼采等人的存在主义来解释鲁迅,却忽略了鲁 迅与中国传统生命哲学的关系。本文则从鲁迅的疯 狂叙事挖掘其道家文化意蕴。 立。这种疯狂、傻、愚,在鲁迅笔下的觉醒者或自况性 的人物中也有所折射。如魏连殳、吕纬甫、N先生、范 爱农以及“过客”等都不同程度地沾染着一种狂傻愚 之气。进而,我们发现,在鲁迅性格精神中也弥漫着 一种狂气。比如,他开的“青年必读书目”是不读中国 书。只读外国书。鲁迅为文有一种率性而为的精神: 任意而谈.无所顾忌,去除约束,嘻怒笑骂、爱恨情仇 皆文章。“也有人劝我不要做这样的短评。那好意我 是很感激的,而且也并非不知道创作之可贵。然而要 做这样的东西的时候,恐怕也还要做这样的东西,我 以为艺术之宫里有这么麻烦的禁令,倒不如不进去; 从1918年《狂人日记》开始,鲁迅写了一批狂人 形象,并在许多作品中表现出一种类似狂人的精神 还是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 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体粗糙,头破血流, 气质。1919年的散文诗《自言自语》的故事讲述者陶 老头就是一个被人看做疯疯癫癫的人物。“只有陶老 头子,天天独自坐着。因为他一世没有进城,见识有 限,无天可谈。而且眼花耳聋,问七答八,说三话四, 很有点讨厌.所以没人理他。他却时常闭着眼,自己 而时时抚摩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也未必不及 跟着中国的文士们去陪莎士比亚吃黄油面包之有 趣。”园 在五四时期.鲁迅的朋友刘半农认为鲁迅是“托 尼思想,魏晋文章”,上个世纪50年代,王瑶深人研 说些什么。仔细听去,虽然昏话多,偶然之间,却也有 几句略有意思的段落的。”小说《长明灯》的主人公是 一究“鲁迅作品的风格特色是与‘魏晋文章’有其一脉 相承之处的.特别是他那些带有议论性质的杂文。” 个“疯子”,这篇小说几乎可以看做是《狂人日记》 的重复。还有《野草》中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的 王瑶的观点在80年代得到了广泛的发挥。但是,王 瑶却没有更多地挖掘魏晋文章背后的道家文化,其 实.支撑鲁迅“魏晋文章”的恰恰是道家文化精神。 那个傻子,其精神气质与狂人、疯子几乎一致。另外, 鲁迅在杂文中曾经提到愚人。“古人说‘不读书会成 为愚人’这话说得不错,但是世界正是愚人造成的, 聪明人决不支持世界,尤其是中国的聪明人。”01愚人 近似于疯子、傻子,和“聪明人”、“伶俐人”、“巧人”对 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狂狷往往并称,两者都是 特立独行,标榜自我,但是,狷倾向于静的一面,虚 静、心斋、坐忘,恬淡自适;狂则倾向于动的一面,愤 激、激情、狂放不羁,近乎于尼采的酒神精神,具有很 [收稿日期]2010—09—20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独与天地精神往来——鲁迅与道家文化”(编号:2008BWX03) [作者简介]王学谦(1962一),男,吉林吉林人,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在读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 代文学。 一5一 强的攻击性。狂与狷也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往往混杂 在一个人的身上。孑L子曾评点过“狂狷”:“不得中行 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靡,怒则分背相踞。”《庄子・盗跖》中的盗跖是魔鬼式 的英雄。盗跖大怒的时候,“目如星月”,“声如乳虎”。 “跖之为人也,心如涌泉,意如飘风,强足以距敌,辩 足以饰非。顺其心则喜,逆其心则怒.易辱人以言。” “今我告子以人之情,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察 味,志气欲盈。”(《庄子・盗跖》) (《论语・子路》)他也曾肯定赞同过“曾点之志”。但是, 他的理想人格是中庸人格,是那种不偏不倚、温柔敦 厚的处世态度,对狂狷的肯定是退而求其次,孟子 说:“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f《孟子・尽心卜》)因而,孑L子对狂也颇有微词,“古之 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好刚不学,其蔽也狂。”(《论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也发现老子的矛盾,“然老 子之言亦不纯一,戒多言而时有愤辞,尚无为而欲治 天下。其无为者,以欲‘无不为’也。”同《庄子》,“大抵 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 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嘲庄子这种“汪 语・阳货》)到了程朱理学那里,“狂”则被“天理”消 解。朱熹说:“孑L子与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 气象也。减异三子者之撰,特行有不掩焉耳,此所谓 狂也。…‘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 随处充满,无少欠阙,古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 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 妙.隐然见于言外。” 陆王心学对狂狷有所肯定,王 阳明甚至以狂者自任,但是,总的来说,陆王心学仍 然拘囿于儒家规范,其“心”趋向最终还是回归天理。 真正的狂狷来自于道家文化,狂狷是道家文化 理想人格的主要特征,是道家文化以个体生命自由 为目的的必然结果。只有充分尊重个体生命的文化, 才能完全认可、鼓励个人的异端性格。道家文化是一 个丰富、复杂的复合体,无论原始道家那里,还是在 其后来的发展中,其价值取向也都是多元的,乃至于 相互矛盾。道家在理论上.基本上都是强调“狷”的一 面,大讲虚静主义,老子说:“我无为,人自化:我好 静,人自正;我无事,人自富;我无欲,人自朴。”(《老 子・五十七章》)庄子追求心斋、坐忘,让人身如稿木, 心如死灰,因此,老庄几乎被简化为单一的虚静主 义,但是,在实践上却往往多有“狂”的一面。老子事 迹很少流传下来,庄子的疯疯癫癫却有很多记录,庄 子当面抢白梁惠王,尖刻讥讽曹商,为妻子办理丧事 却鼓盆而歌。老子、庄子的文章则锋芒毕露,愤世嫉 俗.就其对社会、文明的批判性而言,先秦诸子是无 法相比的。《庄子》:“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 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腑见之也。”(《庄子-天 下》)钱穆这样评价庄子,“他的名字,两千年来常在 人心中。他笑尽骂尽了上下古今举世的人.但人们越 给他笑骂,越会喜欢他。但也只有他的思想和文章, 只有他的笑和骂,真是千古如一日,常留在天壤间。” “他认为世人是无法和他们讲正经话的呀!所以他的 话.总像是荒庸的,放浪的,没头没脑的,不着边际 的。”f 】 这种狂放.和道家的“道”具有密切关系。“道”即 自然.自然即“道”,两者循环阐释。在道家的“道”中 就包涵着狂放的因素。《庄子・山木》中“猖狂妄行”的 自然状态就包涵着狂放性:“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 之国 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 不求其报;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 乃蹈乎大方。其生可乐,其死可葬。”庄子张扬的是未 经驯化的野马精神。“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 寒,ii乞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 寝,无所用之。…‘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 洋辟阖”是狂放不羁的个性精神的外化。鲁迅对老庄 的“不撄人心”的虚静主义不以为然,却酷爱激动人 心的疏狂愤世精神。鲁迅最钟情的不是屈原,而是流 淌着老庄激愤的嵇康、阮籍、刘伶、孔融、祢衡等魏晋 名:{=。鲁迅对静穆的陶潜不以为然.却喜欢他“金刚 怒目”的一面。在30年代初期,林语堂式的闲适小品 流行文坛的时候,他却提倡那种具有反抗性的战斗 小品,发掘唐末以来的愤激狂气的小品文。“而小品 文的生存,也只仗着挣扎和战斗的。晋朝的清言,早 和它的朝代一同消歇了。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 光辉。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 谈;皮日休和陆龟蒙自以为隐士,别人也称之为隐 士,而看他们在《皮子文薮》和《笠翁丛书》中的小品 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辉 和锋芒。明末的小品虽然比较的颓放。却并非全是吟 风弄月,其中有不平,有讽刺,有攻击,有破坏。”【7】 鲁迅疯狂系列的狂者,并非精神病意义上的狂, 而是一种叙事方式,是鲁迅借助这种精神迷乱而将 自己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注入其中,是鲁迅本人的一 种面具,一种佯狂。只有借助于这种叙事方式,才能 使作家自我打破常规,毅然决然地与社会文化秩序 彻底决裂,否则,作家自我将被淹没在社会秩序和文 化秩序之中,也就是说,疯狂叙事就是对自我的确 认,是把个人从既定的文化秩序中挣脱出来。从精神 分析的角度看,在去除了意识的压抑、束缚以后,人 的潜意识则更接近真理,这种潜意识状态,也可以说 是人的自然状态,这种自然状态的人,象征着独立、 自由的人。在《狂人日记》中,狂人只有发病的时候, 才揭破了仁义道德吃人的真相,当他病愈处在正常 状况的时候,他和普通的封建知识分子没有任何区 别。《自言自语》中的陶老头,也只有眼花耳聋、稀里 糊涂,才能讲述出那样睿智深刻的故事。《聪明人和 傻子和奴才》的那个傻子,为其是傻子才有打破墙壁 开辟窗户的勇气和力量。在鲁迅的作品中,那些觉醒 者如果没有变成狂人的话.在现实中是难以保持其 叛逆性格的.如魏连殳、吕纬甫、子君、涓生等等,只 有狂人系列才始终坚守这种叛逆性格。鲁迅追求的 是一种个人的自大。 鲁迅这种疯狂叙事,和道家的疏狂是一致的,作 为一种叙事方式,都是要与社会文化秩序断裂,用道 家的术语说就是“游方之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是裤裆里的虱子,痛斥礼教及其体制,“君立而虐兴, 臣设而贼生,坐制礼法,束缚下民。”嵇康在《与山巨 源绝交书》中直接表白“非汤武而薄周孔”的立场。这 里的要害就是个人的自由和解放。 庄子在《大宗师》中借孔子之言进行了“方外”与 “方内”的区分: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是好朋 友.子桑户死了。孑L子派弟子子贡前去帮助料理丧 事。孟子反和子琴张却编曲弹琴,相互应和着唱歌: “哎呀.子桑户啊!哎呀,子桑户啊!你已经返归本真, 可是我们还成为活着的人而托载形骸呀!”-y=贡认为 以疯狂叙事表达生命自我,同时隐含着多种文 他们不合乎礼仪,二人相视笑了笑,不屑地说:“这种 人怎么会懂得‘礼’的真实含意!”子贡回来把这件 化意蕴。其中最重要的是~种怀疑/批判精神。鲁迅 基本上属于一个怀疑主义者,否则,我们无法理解鲁 迅那种强烈的批判精神。只有深刻的怀疑主义,才能 爆发出那种毅然决然的批判精神。鲁迅认为自己是 多疑的,“而我看事情太仔细,一仔细,即多疑虑。不 事告诉给孔子.孔子说:“他们都是些摆脱礼仪约束 而逍遥于人世之外的人,我却是生活在具体的世俗 环境中的人。人世之外和人世之内彼此不相干涉,可 是我却让你前去吊唁,我实在是浅薄呀!他们正跟造 物者结为伴侣,而逍遥于天地浑一的元气之中。他们 把人的生命看做像赘瘤一样多余,他们把人的死亡 看成是毒痈化脓后的溃破.像这样的人.又怎么会顾 及死生优劣的存在!凭借于各个不同的物类。但最终 寄托于同一的整体:忘掉了体内的肝胆.也忘掉了体 外的耳目:无尽地反复着终结和开始,但从不知道它 们的头绪:茫茫然彷徨于人世之外,逍遥自在地生活 在无所作为的环境中。他们又怎么会烦乱地去炮制 世俗的礼仪,而故意炫耀于众人的耳目之前呢!”子 贡说:“如此,那么先生将遵循什么准则呢?”孔子说: “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内外不相及, 而丘使汝吊之,丘则陋矣!彼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 乎天地之一气。彼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痪溃 痈。夫若此,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假于异物,托于 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复终始,不知端倪;芒 然彷徨乎尘埃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彼又恶能愦愦 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庄子・大宗 师》) 这里。“游方之内者”和“游方之外者”是两种不 同的人,代表着儒家和道家的不同的价值观念。儒家 “游方之内”,如孑L子及其门人子贡,遵循世俗之礼, 认为临丧应该尽凭吊哭泣之哀;道家“游方之外”,如 孟子反、子琴张,则不遵循世俗之礼,编曲鼓琴,临丧 而歌。“游方之内”即在社会文明结构之内的行为,它 相信社会文明规则是好的,应该被普遍遵循,因而, “游方之内者”进行社会建设性实践,不断对文明结 构本身认同、加固、整理、翻新;孔子的“仁”是和“礼” 一体的。“克己复礼为仁”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就是致力于社会文明规则的认同和重建。“游方 之外”即在社会文明结构之外的行为,它认为社会文 明的种种规则是对人的捆绑、约束,并不能体现人的 真正思想、感情,必须进行质疑,反抗,把个人价值从 整体规范中凸现出来。它是一种个体主义。所以,道 家文化相对于儒家的伦理、人文,就强调自然,自然 是在伦理、人文之外建立起来的价值制高点。在道家 看来,一旦自然状态被破坏.人们有意识地建构起社 会价值标准.人就开始了堕落,社会文明的进步不但 不能解决人生的自由.而且还会对人的自由构成巨 大的威胁。魏晋之际阮籍、嵇康都是排圣贤反礼法。 阮籍在《大人先生传》中嘻怒笑骂,将那些儒士看做 易勇往直前。” ‘我的习性不大好,每不肯相信表面 上的事情。”【9】有关鲁迅“多疑”的议论、研究很多,人 们往往在道德层面上非议鲁迅的“多疑”,这是对鲁 迅的最大的误解。其实,更为重要的倒是鲁迅对既定 价值的怀疑,正如狂人所说的,“从来如此,便对么?” 鲁迅更善于“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 所有”。鲁迅否定对未来的幻想,认为将来也会变成 现在的.也会有黑暗的,他怀疑黄金时代,认为根本 就没有什么黄金时代,即使是黄金时代,也会将叛徒 处死。“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3vA,,都恶劣不 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什么东西去,都变 成漆黑。可是除了想法子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 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 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 也开不出药方。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 的就是,‘将来’这回事,虽然不能知道情形怎样,但 有是一定会有的,就是一定会到来的,所虑者到了那 时,就成了‘现在’。”[1o1鲁迅认为,社会往往以无形之 手扼杀个人.人们总是陷入“无物之阵”,总是被“无 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所杀。“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 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是如 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所谓 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 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 的厨房。”f1l】的确,社会不断进行改良、革命,试图改 变这种结构性病症.但是,“这情形.即在说明至今为 止的统治阶级的革命,不过是争夺一把旧椅子。去推 的时候,好像这椅子很可恨,一夺到手,就又觉得是 宝贝了.而同时也自觉了自己正和这‘旧的’一气。”『J21 这种循环在日常生活之中也获得了有力地验证,“奴 才做了主人.是决不肯废去老爷的称呼的,他的摆架 子,恐怕比他的主人还十足,还可笑。” 鲁迅甚至表 现出一种循环的历史观。在杂文《现代史》中,鲁迅把 中国的现代史看做是街头变把戏的。他们耍猴或耍 熊,或变魔术,然后再向大家要钱,最后,一走了之。 中国的街头总是重复着这种把戏,现代史也就是这 样的。 鲁迅对怀疑主义也是多有肯定.“中国的人民是 多疑的。无论那一国人。都指这为可笑的缺点。然而 怀疑并不是缺点。”[13】在20年代,鲁迅翻译了鹤见佑 辅的随笔《思想・山水・人物》,其中一篇是《所谓怀疑 ——一7—— 主义者》就是对怀疑主义的高度认可,“然而,我们国 民中的大怀疑主义者,有时岂不是最肯定底.而且常 常是最勇敢的人么?’’‘‘怀疑,就是吃苦;是要有非常 强固的意志和刀锋一般锐利的思索力的。一切智识, 的最激烈彻底的批判。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 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 臣。”《道德经・十八章》:“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义之薄而乱之 首”(《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大乱之本,必生于尧 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 人相食者也!”(《庄子-庚桑楚》)“夫尧畜畜然仁,吾 恐其为天下笑。后世其人与人相食与!”(《庄子・徐无 鬼》)“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 都在疑惑之上建设起来。凡是永久的人类文化的建 设者们。个个都从痛苦的怀疑的受难出发,也是不得 已的运命罢。我们孱弱者,智力不足者,大抵为周围 的大势所推荡,在便宜的信仰里,半吞半吐的理解 里.寻求着姑息的安心。”㈣中国道家文化是典型的 怀疑主义.道家文化的批判精神和怀疑主义是一体 两面。怀疑主义,就是对既定的稳固的价值观念的质 疑。对于社会主流观念,无论是伦理上的,还是社会 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庄子・.Il去箧》) [参考文献] 历史方面的.乃至于认识方面的.道家都持一种怀 疑、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将道家与儒家进行对比的 话.道家怀疑主义特点就很容易凸显出来。儒家文化 的宗旨在于如何建设、巩固社会文明秩序,它执着于 它自认为的先进价值体系,并将这种价值进行推广 和扩散。即用整体性的价值,规范社会诸多个体,强 调的是社会规范、整合、统一,因此儒家文化的基本 [1]鲁迅.写在《坟》的后面[M】,/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86. [2]鲁迅.华盖集・题记[M]// ̄-迅.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 文学出版社,1981:4. [3]王瑶.论鲁迅作品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历史联系[M]//q ̄瑶. 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 [4]朱熹.论语集注[M 马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1985:333—334. 倾向是保守的,保护稳定的传统,保护现实社会秩 序,所以,儒家文化是为社会统治者服务的文化,它 [5]钱穆.庄老通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8—9. 是主流的.是一种普遍主义,结构主义.是唯实论的。 道家文化则相反,它无意建设社会文明的总体秩序, 对文明、文化持否定态度,它的目的不在于如何建造 社会.而在于如何使个人自由.所以.它不是整合、规 范个体.而是鼓励个体的人顺乎自己的本性,按照自 己的本性生活,不同的个体应该是自足的,它往往反 传统.反对现实社会秩序,与统治权利往往发生冲 [6]鲁迅.汉文学史纲[M]// ̄-迅.鲁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 文学出版社,1981:363,364. [7]鲁迅./J、品文的危机【M 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 民文学出版社,1981:576. [8]鲁迅.两地书・八[M],/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 文学出版社,1981:32. 突。它是边缘性的,是个体主义,解构主义,是唯名论 [9]鲁迅.两地书・十【M】//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 文学出版社,1981:39. 的。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的《绪 论》中,把哲学家分为两类,一类是加强社会约束的, 一[10]鲁迅.两地书・I ̄[M]//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 文学出版社,1981:20. 类是希望放松社会约束的,前者指向社会团结,后 者则强调个人自由。这两种哲学家构成了哲学史上 长久不息的冲突。这两种哲学家所代表的思想各有 利弊。罗素所说的两类哲学家,实际上也就是结构主 [11]鲁迅.灯下漫笔【M】,/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 学出版社,1981:212,216. [12]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M】,,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01,302. 义哲学家和解构主义哲学家,唯实论者和唯名论者。 按照罗素的说法,儒家是加强社会约束的文化,道家 [13]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M 迅.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86. 则是放松社会约束的文化。道家文化必然要对社会 文明及其规范构成怀疑和否定。所以,尖锐的社会批 判和文明批判构成了道家文化的重要特色,在中国 传统文化中,也只有道家文化才能构成对社会文化 [14]鹤见佑辅.所谓怀疑主义者【M】,/鲁迅_鲁迅译文全集:第3 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217. [责任编辑:王金茹] Lu Xun’S‘‘Crazy’’Narrative and Taoism WANG Xue-qian (College of Arst,Jilin University,Changehun,Jilin 130012,China) 『Abstract]There are lots of craziness or crazy narrative in Lu Xun’s works.This kind of crazy narrative does not only connect Ni Cai but also Chinese Taoism.Lu Xun’S “crazy’’narrative is the modeiTl inheritance of Taoism“sparse mad”and the Taoism self-expression on life.The suspicious or critic spirit in“crazy”is also the suspicious or critic spirit in Taoism. [Key words]Lu Xun;Taoism;crazy;suspic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