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议大海林林业局生产结构的调整

浅议大海林林业局生产结构的调整

来源:锐游网


浅议大海林林业局生产结构的调整

作者单位:大海林林业局作者姓名:张利国指导老师:马出稿日期:

2002年8月18日

1

浅议大海林林业局生产结构的调整

摘要:本文主要叙述了大海林地区的基本概况和生产结构现状,并结合本地区的资源优势,人力优势,围绕种植、养殖、加工、旅游等4个产业阐述了生产结构优化调整的几个方向。大田作物种植上应与绿色食品

相结合,生产杂粮和绿色蔬菜。耕地与林源相结合,建立北药基地。利用林区资源与绿色食品相结合,大力发展山野菜、野果和食用菌。大力开发饲料资源,发展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在种养的基础上走产品的精深加工道路,依托旅游业促进商品的流通,开拓国内外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积极的推进了大海林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生态林业及市场体系的建设。在调整过程中,要勤于创业、敢于创新,实施大海林名牌战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由此可得出生产结构的调整是使本地区实现大规模、高科技、外向型、专业化、上档次、增效益的有效措施。

一、 大海林地区的基本概况

大海林林业局位于牡丹江市西南部,长白山支脉的张广才岭东南坡。地理座标为东经128°02ˊ至129°01ˊ,北纬44°03ˊ至44°41ˊ。林区东西长60公里,南北宽46公里,全区总面积 266310公顷,其中森林面积为147004公顷,耕地面积为3万亩。本地区水系为牡丹江水系,海浪河支流,共有32条支流,水流湍急,势能大,具有良好的水利条件,水质好,矿物质含量高,没有污染,是良好的淡水资源。年积温在2024—2437度,年降水量为500—1000毫米,无霜期为85—125天,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大海林林业局始建于1948年,隶属于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共区划了20个林场所。林业人口总数为44484人,现有职工3350人。境内木材蓄积量为19442000立方米,植被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有国家二级保护树种水曲柳、紫椴、黄波罗等,有大面积红松原始森林,被称为“红松的故乡”。野生经济动物40余种,山野菜、野果40余种,野生药材438种,有山参、高山红景天、五味子、党参等为北药开发提供了重要原料来源,野生食用菌类20余种。大海林境内山峦重叠、奇峰怪石,四季风景如画,夏季有海浪河漂流,冬季有雪乡风情,国家级滑雪场,交通、通讯便利,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开发和生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从建局至今,为国家完成商品材2260万立方米,更新造林120多万亩,上缴利税4.98多亿元,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近年来,伴随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被提到日程上来,我国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已发生重大转变,由过去为国家提供木材为主转变到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任务。因此,林业生产结构急需调整。

二、 大海林地区生产结构现状

大海林地区长期以来,以木材采伐和木材加工为主,受旧的经济体制影响,多种经营的发展滞后。思想观念落后,市场竞争意识薄弱,科技含量低,文化素质差等诸多因素严重制约了大海林地区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林区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开发不合理

大海林地区山野菜、野果、中草药资源丰富,山野菜野果贮量达6300吨以上,只利用了1/9,大多数山野菜、野果还未得到开发利用。而一些名贵的中草药,如:人参、高山红景天等已濒临灭绝,造成资源比例失调。柞树叶、松针、作物秸杆等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养殖成本过高,缺乏规范化、系统化、统一化。

(二)科技含量低,服务体系不健全

大海林地区由于科学技术水平落后,以致种植业的作物轮作体系不健全,单产不高,品质较差,分布零散,全部耕作还是以耕牛为主,品种单一,市场竞争力低。大豆、玉米、山野菜等林副产品加工落后,不能转化增值。养殖技术水平低,饲养管理粗放,饲料利用率低,良种繁育体系、病防检疫体系不健全,过腹增值效果差,没有龙头企业带动,没有形成产加销一条龙。大海林地区没有建立健全多种经营技术推广站、种子、农资站、种植养殖协会综合服务站,对售前售后的技术服务考虑较少,没有完善相应的信息市场服务体系。种植养殖规模小,都是以职工的小家小户经营为主,

2

生产周期参差不齐,形成不了品牌,形成不了规模,效益低下,亟待与绿色食品相合,与精深加工相结合。

三、 大海林地区生产结构调整的方向及建议

2002年3月1日省政府召开全省林业工作会议,申立国副省长在会上指出:“全省林业工作要

坚持以重点工程建设为突破口,以大工程建设带动大发展全面加强林业各项工作,推动林业建设快速发展,要因地制宜的合理确定造林计划,加强造林管理,推进科技进步发挥比较优势。依托林区的资源,大力开发绿色食品,并向有机食品发展;大力发展北药,逐渐使北药生产成为林区经济的一个大产业;大力发展林区的旅游业;大力发展林产品加工业,发展木材的精深加工。”结合本地区实际状况,在抓好营林造林工作的同时,大海林地区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利用本地区的天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多种经营,调整生产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增加职工收入,带动大海林经济的腾飞。 首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迎接挑战,必须让广大的职工群众接受先进的科学技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坚持因地制宜、坚持近期目标和长远发展相结合。立足全局,构筑具有地域特色的经济结构框架,靠信息兴局,靠科技兴局,向战略性调整要效益,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大路货向名特优新转变,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由小规模向大规模转变,由自给向创汇转变,由单一开发、单一经营、单一效益向综合开发、综合经营、综合效益转变,弱质的生产结构向强质生产结构的转轨,势在必行。

(一) 种植业

1、 大田作物种植上应与绿色食品相结合,生产杂粮和绿色蔬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食品也逐渐的走进人们的餐桌,人们的口味也发生了很大转变。由细粮(面粉、大米等)向粗粮转变(荞麦、玉米面等),由普通蔬菜向反季节蔬菜、特种蔬菜、医疗保健蔬菜转变。目前,大海林地区保护地设施已初具规模,但生产保持着老一套,应向反季节蔬菜、特种蔬菜、名特优新方向转变(如圣女番茄、绿菜花等)。大海林地区也正在申请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避免因不愿意投入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费用,而损失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所能带来的可观经济效益。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继续推进“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创大海林品牌、发展特色产品,从八个字上下功夫:名(创名牌)、优(优质)、特(特产品)、新(新产品)、奇(奇形)、怪(怪状)、鲜(保鲜)、绿(绿色食品)。目前,本地区和日本合作,种植了大面积的长日型圆葱,产量和质量都受到了日本的认可,今后应继续扩大栽培面积。绿色食品这一劳动密集型产业,可充分利用本地区的闲散人员,既提高了效益又解决了就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打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生产有机食品,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2、 耕地与林源相结合,建立北药基地

随着我国WTO的加入,我国的中医也受到世界各国的瞩目,大力发展中药是个有利契机,由于药用植物取材于天然作用平稳、毒副作用小,和西药相比具有独特的优点,美国1/3人服用中药草药治疗。大海林地区森林覆盖率高,在林间、林下、林缘蕴藏着大量的野生中草药资源,药用植物有438种,其中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有39种,合计贮量达31757吨。如:人参、高山红景天、党参、黄芪、五味子等,为北药基地建设提供了原料来源,为打入国际市场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调整方向应坚持中药可持续发展为总战略,有计划有组织地划区轮采,开发利用。利用林下、林缘的大面积空间,结合温室、大棚育苗等技术大面积栽培道地性中草药。本地区计划在2001年—2003年建立五味子林五处,达50公顷、细辛20公顷、高山红景天40公顷、龙胆20公顷、平贝20公顷、充山参10公顷,至今已初步形成了规模。在今后的生产中应依靠科技为动力,在生产栽培的同时,注重与中药科研相结合。如:高山红景天人工栽培的药效与海拔1400米以上的野生高山红景天的药效分析等。掌握好本地区道地性药材的栽培、管理、采种等技术,并进行售种和技术推广,提高质量、产量、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北药基地,使北药建设成为我局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

3

3、 利用林区资源与绿色食品相结合,大力发展山野菜、野果和食用菌

山野菜、野果多生长在不受环境污染的林缘,林丛中,自生自长,未受农药、化肥、工业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因而是真正的“绿色食品”。而且营养极其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及良好的膳食纤维,具有很多的医疗功效、治疗高血压、有抗菌、消炎、健胃利胆、抗癌等作用。大海林地区的林下资源极其丰富,山野菜、野果种类极其丰富,如:年产薇菜干250吨,猴腿1330吨、蕨菜605吨、黄瓜香50吨、刺嫩芽20吨、山葡萄400吨以上,但由于连年掠夺性采集,造成产量急剧减少,在发展特色种植过程中,可以有计划的把山野菜引进温室、大棚、大田,经过人工培育,优化品质,形成野菜家种的趋势。另外山野菜采收过于集中如来不及加工,山野菜即不可食用、山野果出现破碎腐烂等现象。目前本地区已有山野菜保鲜和软包装袋生产,但加工能力低,有待于进一步扩大。从市场形势分析,国内各省都在大力发展山野菜,一拥而上,而且产品千篇一律无特色,都在生产AA级和A级绿色食品。结合本地区实际,在扩大加工采收能力的同时向山野菜、野果的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如山野菜果汁、山野菜保鲜速冻、山野菜水饺、山野果酱等医疗保健食品。并且按中华人民共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80—2001,有机食品技术规范的标准,积极的进行有机食品的申请认正,出口创汇。大海林地区食用菌生产虽取得一定发展,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一味的扩大生产面积,技术上的疏忽,造成大面积减产,而且生产缺乏协调和规划,发展规模小,市场信息不灵通,导致销售受阻。应全面加强科技建设,培育适合大海林地区生产的优良菌种,扩大生产规模并使之规范化、统一化。例如:全局20个林场所,每个林场所下设20户,每户生产3万袋黑木耳,这样年生产可达1200万袋,每袋投入的产出比为1:2—3,每袋成本0.6元,1200万袋投入720万元,可产出1440万元至2160万元。同时利用林木生产的废锯沫、秸杆、玉米芯等废物材料,还可降低成本产生更大的效益,利用采耳后的废料还可通过加工处理制成鱼饵、及猪禽的饲料,走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道路,形成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开拓市场,建立 “食用菌之乡”、“山野菜之乡”。

(二) 养殖业

管子曰:“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自古就知道种经济作物和养畜是致富之道。养殖业是驱动粮食增产,驱动林业发展,驱动职工增加收入的关键性连锁效应。在猪、牛、羊、奶、禽、蛋上本地区无竞争优势,应在畜产品满足内需的情况下大力发展特种动物养殖(鹿、林蛙、蜂、蚕等)。根据市场动向,特需促特养,结合本地区养殖业优势、因地制宜的引进信息、引进技术、引进良种从珍稀、观赏、特需、效益、畅销入手。以养鹿、养林蛙生产为2个主导支柱。开发饲料资源,综合利用树叶、秸杆、糟渣等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饲料的报酬率、商品率、达到过腹增值的目的。与绿色食品相结合,与畜产品精深加工相结合,以高产、营养优质、无污染、高效为目标,产供销一条龙为服务,发展经营多元化为原则,形成综合经营、综合效益,使林区从养殖业走出一条多种经营创新之路。

(三) 加工业

种养加是个有机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寓于一个整体之中的三个产业链,而且林副产品加工产业,可以把初级原料产品的低级、低档、低值、零散、粗放的产物由精深加工转变为高级、高档、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精美包装商品,打入国内国际大市场,产值可增加1—2倍,乃至几十倍,是效益最高项献率最大的产业。有句格言说:“若在宇宙间给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动。”给林副产品加工业一个支点,不仅能带动大海林地区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而且能带动职工脱贫致富,成为本地区生产结构调整的一把利剑。目前大海林地区林产工业建设蓬勃发展,现有十一家木制品厂,生产天削箸、雪糕柄、微薄木餐具、地板块、装饰栅栏、旅游菜板、实木门等七大系列48个品种,远销重庆、天津、浙江、并出口到日本等地。有东北王矿泉水,年生产量3000吨,为保健饮料开发奠定了基础。有山野菜加工厂,生产保鲜及软包装山野菜。生产规模都亟待扩大的同时,应加强木材的精深加工,如木材工艺品、豪华家具备等。在林副产品生产加工上应大力的引进科技、设备、市场信息等,加工特色拳头产品,以避开大众潮流,现已生产王氏香熏火鸡初

4

具规模,应大力发展中药保健饮料、富硒压缩木耳、猴头饮品等系列产品,以医疗保健食品十绿色食品为突破口,搞好市场预测,立足于新科技、新产品的开发。本地区资源丰富、环境良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得天独厚的立地条件,所以要把本地区林副产品精深加工这个技术密集、劳动密集的产业放在重中之重,在开发方向上走原料基地化、生产规模化、设备现代化、质量最优、资源综合利用化、产加销一体化、市场、质量、效益整体化的道路。进而在产品上高标准、严要求、生产出高档、精品、优质、安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质量与国际标准接轨,打入国际市场。

(四) 旅游业

旅游观光是人们对高质量生活方式的追求,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上发达的国家和富人阶层,把观光旅游作为高质量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大海林地区风景秀丽、景色怡人、空气新鲜,具有极其丰富的森林资源、冰雪资源、漂流资源,有中国“雪乡”双峰,国家级“八一”滑雪厂,太平沟原始森林、龙江第一漂海浪河等独具特色,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随着我国加入WTO,将为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另一个新的契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可在本地区林业资源中挖掘出十分巨大的生态生产力,同时拉动本地区种、养、加等多种林副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带动了本地区餐饮服务行业娱乐业的发展,为剩余劳动力找到了新的出路,活跃了大海林地区的区域经济,为二次创业,招商引资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目前,国家在大海林地区兴农等林场投资,兴修水利,通过地下管道引水,解决牡丹江市的饮水问题,并建立水库,同时大海林地区正在筹备2008年冬澳滑雪项目的申请工作,为本地区旅游业再创辉煌。把本地区旅游业作为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持统一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科学的利用本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断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建立健全相应的旅游观光服务机构,实行统一服务。把旅游业作为本地区新兴经济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大力挖掘历史文化风情,大力开发以生态旅游为基础的滑雪度假、冰雪观光、森林休闲、海浪河漂流等旅游精品。积极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通过广播、电视、社会等媒介舆论大力宣传,使游旅业成为本地区与国内外企业进行商业合作、洽谈的窗口,抓住这旅游的“黄金时代”,使旅游业成为带动大海林地区实现产业化、现代化、文明化的原动力。

(五)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走产业化道路是大海林地区发展的根本出路,是生产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是富民强企,带动林区经济增长的突破口。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发挥和挖掘出本地区的自然优势、资源优势、人力优势对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进行生产力的合理布置,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网络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职工的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科教文一体化的龙型龙头支柱产业。采取公司十基地十职工、专业市场十基地十职工、中介组织十基地十职工等模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的产出率、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完善利益调节机制和建立健全约束机制。通过签定合同、契约、合理确定各方面的责权利,妥善处理企业、基地、职工及各种服务组织间的关系、采取有效方式保护职工的利益,建立支持产业化发展的法律保护体系。

(六) 实施科技兴局战略,建立一批高技术队伍

生产结构的调整要把深入实施科教兴局战略放在结构调整的支撑点上,发展林区经济和特色产业。要紧紧围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以引进和吸收为主要途径,大力推广高新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高职工的科技意识和素质。实施以教育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的人才工程,能人策略。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健全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投入机制、激励机制和政策环境,全方位多渠道的引进专业人才,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业务能力强的技术队伍。与科研机构、东北农大等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共建关系,以产业为主体,以高教、科研院所为两翼走产学研相结合,林科教一体化的道路。出成果、见效益共建强局、富局。

5

(七) 发展生态林业

生态林业是以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及新经济学的观点为依据的一个多样性的林业生产系统。以优化的结构和有效功能持续稳定地提供一定的高生物生产力(包括林业内的全部生物量生产)和发挥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林业的建设标志着林业生产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生态林业系统是在有限的自然空间人为的、成功的、高效的安排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综合经营。将动,植物的特性得到合理而恰当的发挥,将生物和环境得到最有效、最有利的协调,由以往掠夺式生产转变为维护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生产模式。具有可持续性、综合性、整体性、多样性、主体性、立体性及高效性的特点。能够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发挥林区的内涵潜力,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蓬勃的生命力。

(八)建立市场体系

随着我国加入WTO,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建立市场体系势在必行。因此大海林地区在生产结构调整过程中,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瞄准市场需求,不能只满足于就地销售,近距离销售,要面向国际国内大市场,搞好市场调研。不能跟着感觉走,人家“炒啥你炒啥”根据昨日市场去决策不可能取得持久的稳定效益,应采取如下策略:一是加强信息意识,建立灵活、准确的信息网络系统是市场兴衰的生命线。要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纵横交错的信息通道,提供高质量准确的信息咨询服务和指导,减少盲目性和风险性。信息是新一轮的市场竞争,只有信息灵、行动快、反馈快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成为竞争致富之道;二是培养一些具有一定知识、技术、专长、文化素质和市场意识、信息敏感的职工、中介能人。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上最需要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为桥梁和纽带,这是使生产走向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抵御风险的重要保障。三是积极建立林区市场体系,建立商业市场、技术信息市场、统一销售市场、科技推广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加快本地区产品与外界商品的流通。

(九)扩大招商引资

大海林地区进行结构调整过程中,在产生效益的同时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为招商引资、企业、职工等提供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积极的争取银行、信用社的信贷,争取农业开发办、农业基金会、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部门的经费扶持。通过“广交会”、“哈洽会”等有效途径大力招商引资。

结束语

大海林地区生产结构的调整是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合理配置的唯一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快了大海林地区的现代化、产业化、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综合利用为前提,向生态林业迈进。在新一轮的结构调整成为时代主题的前提下,能否在新的经济和社会分工中抢得先机,夺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关键在于能否抓住今后的发展机遇,结构调整方向是否正确,措施是否得当,优势是否得以充分发挥,劣势是否得以克服,市场配置是否合理。以科技、人才为原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职工收入为目的,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转的原则,实施名牌战略,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发展有机食品,与国际市场接轨。要勤于创业、敢于创新、善于创意、精于创利,提高投入产出效益。在不破坏资源、不污染环境,有市场的前提下,无所不种,无所不养,结合精深加工、因地制宜的方式,从实际出发,产生巨大效益,构筑大海林地区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大海林地区多种经营(五业)发展规划》,2000,8,16 2、何万云等:《松北镇区域经济发展规划》,1995 3、王庆跃:《论生态危机与林业发展》,《黑龙江林业》,2002,4

6

4、周茂林副局长在总局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应对入世调整结构,发挥优势加快发展全面开创垦区质量效益农业的新局面》,《现代化农业》,2002,2 5、王伟英等:《关于我国林业发展建设的几点建议》,《林业科技》,2002,6 6、《周生贤局长会议上的讲话》,《林业经济》,2002,2 7、王云琪:《产业组织合理化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中国经贸导刊》,2002,6 8、李捷文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理论反思——兼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联动机制构造》,《经济问题探索》,2002,4 9、《申立国副省长在林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以重点工程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林业发展步伐》,2002,6

10、周上游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湖南农村产业化进程》,《湖南农业科学》,2002,3期 11、严金亮:《略论分类经营条件下商品林业发展的几个问题》,《中国林业》,2002,5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