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版二年级(上)《难忘的泼水节》教案优秀版

部编版二年级(上)《难忘的泼水节》教案优秀版

来源:锐游网
难忘的泼水节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盛、铺”的读音,会写8个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有感情朗读课文; 2、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了解。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播放《泼水节的热闹场面》,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情境创

设第一页)

2、 简介泼水节的由来。(情境创设第二页)

3、 出示课题,板书课题。(相机认识生字“泼”,左右结构的字,

左边写得窄一点,右边是个发,水泼头发,泼泼泼) 4、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预设:为什么难忘?) 二、 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 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如果没有

读准,可以举手站起来给他纠正。)(归纳总结板块:字) 3、 小组内互读互听,互相纠正读音,不懂的可以利用平板查阅课

件的生字词板块。

4、 汇报展示。(每组派代表两名上台用课件汇报两个生字,其他成

员可以提出疑问。) 5、 师点评总结,生齐读生字。 三、 朗读感悟

1、播放学生朗读视频。(朗读视频板块)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教师相机指导,要注意字音准确,语言顺畅。

(注意在朗读中感受周总理的平易近人,感受傣族人民的欢乐、激动、幸福的心情。)

3、初步感知课文大意。说说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心情。 (主要内容板块)

(引导学生自由说,帮助学生提取文本信息,能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四、 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说说哪些字是自己已经认识的,是从什么渠道或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 2、巩固生字。

(1)同桌之间相互考查识字情况。

(2)气球生字认读游戏。(同桌间合作游戏,互相正音。)(测试游戏板块) 3、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忘、泼、炮、度、穿、令、龙、向”。

(2)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这8个字都有“点”,它们的写法和位置都不一样。(“忘”的下部分“心”,三个点笔势都不一样;“泼”上面的两个点一样,“度、穿、令”三个字的点要写在竖中线上,“泼”三点水的第二个点和“炮”的点要写在横中线上,“龙”的点要贴近竖中线。)

(3)根据字谜识记生字:(归纳总结第二页)

发大水。(泼)

盲目不得,须用心计。(忘)

今天多一点。(令)

(4)播放书写指导微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书写指导微课板块)

(5)学生在田字格里描红并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五、 布置作业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练写本课生字。

17.难忘的泼水节

惠州仲恺高新区惠南实验学校 罗秀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2.理解“1961年的泼水节是幸福的、令人难忘的”。 3.了解其他的民族及其风俗。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难点】

理解“1961年的泼水节是幸福的、令人难忘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词语。(归纳总结板块:词语)

特别 象脚鼓 一年一度 龙船 花炮 穿衣 方向 命令 四面八方 笑容满面 (1)指名开火车领读词语。 (2)齐读。

(3)选择最喜欢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注意引导理解四字词语的意思)

2.回顾:说说课文写的主人公是谁和谁?他们在过什么节日?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3.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1961年的泼水节。 二、朗读感悟,启发想象

(一)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第1自然段。(段落选择板块) 师:泼水节是什么时候举行? (注意ABAB式的词语积累。)

(二)出示第2-6自然段,根据要求齐读课文。

1.1961年的泼水节,傣族人民为什么特别高兴?用“ ”标出来。

2.傣族人民怎样欢迎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用“[ ]”标出来。 3.看看图,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周总理样子的句子读一读。(能说会道板块第三页)

4.周总理是怎样与民同乐的?把一些动词标出来。 (三)出示7、8自然段。

想一想:1961年的泼水节是怎样的一个泼水节? 三、总结拓展,感悟升华

1.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是幸福的、令人难忘的?(问题探究板块)

2.请用上下面的词语,说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能说会道板块第二页)

象脚鼓 凤凰花 银碗 柏树枝

3.用下面的句式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独特理解。(能说会道板块第一页) 这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可以填“幸福”、“欢乐”、“开心”、“特别”的泼水节等) 四、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民族节日?大家交流一下。 2.学生自由交流。 预设:

汉族的春节,回族的开斋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拓展延伸板块) 五、课外作业

1.查找、搜集周总理的图片、故事。

2.综合实践: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开个小小介绍会。

难忘的泼水节

【教学目标】

1.会认1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泼水节的热闹场面。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走近周总理,走进傣族,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感受节日的热闹和人们的喜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引入,走进泼水节。

1.出示课文插图。

我们的祖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你能看着这幅图猜出这是我国的哪个民族?并说说理由。

(了解学生已有的关于傣族的知识,并从中引出“泼水节”“凤凰花”等生字。) 2.朗读感悟第一段。

(1)出示句子“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又到了。”指名读。 (2)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火红火红:花的颜色非常鲜艳。练习:火红火红的( ) 一年一度:每年只有一次,泼水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3)指导朗读把傣族人民的高兴、兴奋放进去读一读。 指名读、齐读。

3.出示傣族泼水节的图片,师简介。

4.泼水节年年过,1961年的泼水节令傣族人民世代难忘。 (板书:难忘的)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难忘的泼水节(读课题)

(1)学习“襟”“褂”你发现这两个生字有什么特点?(衣字旁)看图了解“对襟白褂”。(拓展:了解“大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划出认为比较难读的词语,多读几遍。

2.指名分节读课文,随机教学生字。 第二段:周恩来总理,读准“恩”。 简介总理。 第四段:

(2)咖啡色长裤,看图理解。(渗透学法:课文中的插图能帮我们更好的读懂词语,读懂句子,在今后的学习中可要好好用用这些插图。)

(3)齐读第四段。

第五段:盛满,多音字:盛。端、蘸,做动作理解词义。 齐读第五段。

3.同桌对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帮助同桌及时改正读错的字音。 4.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师:刚才,我们大声地读着课文,读得有滋有味,现在,我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用上“1961年,( )和傣族人民一起度过了一个( )的泼水节。”这个句式来说说课文内容。 三、品读第三段,感受人们欢迎总理的热闹场面。

1.我们知道总理平时工作很忙很忙,但他还来到傣族参加泼水节,人民多高兴呀,让我们也来加入他们的队伍,自由朗读第三段,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生第一次读)

2.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有关词语。 3.创设情境。

师:看着,看着,听着,听着,我们仿佛也变成了傣族人,也许你就是那个撒花瓣的人,你就是那个放花炮的人,你们就是那些开船的人,为了欢迎总理,你做了些什么?你的心情怎样?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一边做动作。(生第二次读)

4.交流、感悟。

①句子1: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师:我从东村来,为了见总理,早上天不亮我就起床了,坐了两个小时的车才到这里,你呢?你从哪儿来?

生:西村……

师:我从东,你从西,他从北,从不同的地方赶来,就叫做从——四面八方赶来。 生读第一句。

把“赶”字读成“走”字?为什么不可以?

师小结:你们真会读书,从一个“赶”字中就能体会人们着急的心情,把这个字圈一圈,读懂了这个词,读好句子就更容易了。(齐读)

②句子2:人们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划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师采访撒花的人:你为什么撒花?撒了不少了。理解“撒满”。 看图:引读:一条条、一串串。

抓住“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的区别,让学生领悟节日的热闹和喜庆。 ③句子3: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师:看,总理来了,你会怎么说?一起来欢呼。

5.小结: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喜庆,多么热闹,多么高兴,让我们连起来读读第三段。 6.闭上眼睛,听音乐,感受泼水节那欢快的场面。

师:让我们捧起书,再去感受泼水节带来的热闹和欢乐吧,齐读课文1—3段。 7.评议,渗透学法。

读得那么投入,你一边读一边在想什么呢?(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画面,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读好课文,真是个好方法!)

四、创设情境,巩固生字新词。

1.简笔画:一条小路。把带有词语的凤凰花花瓣轻轻“撒”在小路上,让学生轻轻地读一读。 2.依次出示“周恩来”“泼水节”“健康长寿”,请学生“采花瓣”,并带着大家读一读。 3.找出同偏旁的字组成的词语“对襟白褂”“凤凰”“咖啡”。

4.读读剩下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都是表示动作的词)师“采花瓣生”,读词语。 5.把词语分成三排贴在黑板上,齐读词语。 6.选择几个词语说说跟课文内容有关的句子。 五、书写指导。

1.师范写“忘、泼”两个字重点指导第一笔的位置、写法。 2.生练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3.指导写“泼”。学生说写这个字时要注意什么?教师写。 4.生练写。

5.自评:认为自己写得好的字,加个五角星。 6.展示,互评。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词语。 2.背诵课文一至三自然段。 二、品读课文,感受“难忘”。

1.细看穿着,体会总理的入乡随俗。 (1)出示课文插图。

瞧,周总理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谁来介绍介绍我们的总理? (2)请生介绍周总理。出示词卡:对襟白褂、笑容满面。 (3)出示课文中的句子,指名读句子。

(4)提升:总理为什么要换上和傣族人民一样的衣服? 2.品味动作,体会总理的与民同庆。

(1)周总理笑容满面的来到傣家儿女的中间把自己当成普通的傣家人,他又是怎样做的呢?自由读4、5段,划出描写周总理动作的句子。

(2)学生交流,读句子。

特别注意描写总理动作的一些动词:接过、敲着、踩着、端着、拿着、泼洒等。 (3)指导朗读:体会总理当时的心情。 3.畅想语言,体会总理的真诚祝福。 (1)师:谁来说说傣族人民的表现?

出示句子: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指导读好句子 (2)语言训练:

出示:周总理一边__________,一边__________。

(3)周总理一边向人们泼洒,一边为人们祝福,他有许多祝福的话儿想要告诉大家呢!总理的满腹话语谁能来倾诉?”

总理会对姑娘说…… 总理会对小伙子说…… 总理会对老爷爷、老奶奶说…… 总理会对叔叔阿姨说…… 总理会对我们说…… 4.再现画面,指导朗读。

观看记录片中截取的总理参加泼水节的录像片段,感受当时热闹场面。 齐读4—5自然段。 5.朗读第6—8自然段。

师:多么让人激动的场面啊!谁能把作者的心情用声音表达出来! 学生自由读——个人展示——挑战读——齐读。 三、升华。

1.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2.小结:景难忘,人难忘,情更难忘。 3.再一次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指导写字。

重点:穿、向、令。 五、拓展延伸。

1.找找周总理的图片和故事。

2.找资料,了解我国其他各民族的独特风俗和重大节日。

《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

一、说教材内容

《难忘的泼水节》是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那是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边疆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了周总理在美丽的西双版纳黎明城,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情形,表达了周总理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感情。课文中洋溢着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洒满字里行间。作者通篇向读者展现了泼水节热烈、祥和的气氛,突出了泼水节的难忘。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会认1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读书写生字;感受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难点: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能用“一手……一手……”“一边……一边”说话。 三、说设计理念和教法、学法

怎么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呢?下面我来谈谈设计理念: 1.以读为本: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好文章要三读:初读读通——细读读懂——品读读美。文本是连接读者和作者的桥梁,只有让学生朗读课文,触摸文本,发挥自己独特的心理体验,情感体验,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2.创设情境:创设一个浓郁的情境,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情的熏陶。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在理解重点内容时,让学生观察插图,感受热烈的气氛与场景,对傣族泼水节的向往与兴趣。从而有助于主动进入文本,从而体会到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释放自己的情感。

本着这样的设计理念,在教学中我将围绕“难忘”二字,整体朗读课文,从第3自然段

欢迎的场面描写中,感悟兴奋和欢悦的心情。从周总理的衣着、表情,动作中,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从结尾的3个自然段4个感叹句,体会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这样抓住词语和重点句子,带着孩子们在文本中体会和感悟,揣摩内心情感,用不同方式的朗读重新诠释泼水节的“难忘”。 四、说教学过程

本着“以人为本,以读为本”的理念,下面我来说说教学过程。本课我分2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篇幅短,内容也比较容易理解,所以第一课时就可以完整地理解课文。第一课时是初步感知课文,能正确认读生字新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并理解课文内容。第二课时巩固理解,教学生字的写法。我今天教学的是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介绍周总理,然后再引出课题。

然后板书课题的时候,我并没有提前把课题板书在黑板上,虽然那样的课题会写得更漂亮一些,但是我感觉现场板书不但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也给学生一个模仿老师写字的机会,无形中提高了他们写好字的兴趣。

板书好课题后齐读课题,然后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这样既引导学生善于质疑,善于思考,也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初步感知

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后,紧接着让学生立即接触课文内容,通过初读,了解主要内容。初读的时候要让学生带着要求、带着问题来读,这样的读书效果会更好一些。

读完后立即交流,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检验。 三、读书识字

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我力争词语和生字交替出现,在二类字的教学中,我首先出现的是词语,从词语中认识生字,这样的难度小一些。在一类字的教学中,我首先出现的是生字,然后由生字联系到课文里的词语,因为一类字相对来说简单一些,有很多是在以前的二类字里出现过。“恩”在课文里的词语是人名,所以我选择这个字让学生扩词。又让学生比较“恩”与“思”,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经常混淆这两个词语。由“度”所在的词语“一年一度”自然地引到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四、细读感悟

第二自然段内容也很简单,同时这一自然段也回答了开头学生提出的问题,所以这部分内容略讲。在这里我设置了一个训练点。

那就是从理解“今年”是哪一年?指导学生学会上下文联系,理解课文内容,并指出“联系上下文”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傣族人民如何欢迎周总理的到来,先出示周总理一天的工作表,理解傣族人民为什么对于周总理的到来那么兴奋,那么激动。接着抓住“赶来”“一条条”“一串串”等重点词语的理解傣族人民如何欢迎周总理的到来,指导读出傣族人民的激动,兴奋,对总理的欢迎、爱戴。

第四自然段的内容是观察周总理的服装、表情、动作,通过感情朗读来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

第五自然段仍然先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想象周总理在泼水的时候会说些什么,再一次体会与傣族人民的幸福,周总理与傣族人民心连心。

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是全篇感情的集中喷发,这里不需要过多的讲解,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激情,通过朗读释放出激情,使课文的学习达到高潮,也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不是简单地对课文内容做一个总结,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加深对课文的感悟理解。 五、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和周总理有关的故事,使学生对周总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也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把课文主要内容显示出来,而且要简洁。

17.难忘的泼水节

教材简析:

本文记叙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那是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边疆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共和国总理的到来,使傣族人民沸腾了,人们“敲起象脚鼓”“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放着一串串喜庆的花炮,迎接敬爱的周总理。周总理兴致勃勃地换上了傣族服装,“笑容满面的来到人群中”,他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跳舞,手拿银碗与人们互相泼水祝福,同庆盛大的民族节日。

课文中洋溢着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洒满字里行间。作者在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抒发着兴奋和欢悦;在周总理泼水的描写中,泼洒着激动和幸福;在文章结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连用三个自然段四个感叹句,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

学情分析:

《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傣族人民在凤凰花开的时候会举行一年一度的泼水节 。但这一次的泼水节是一个幸福又令人难忘的泼水节,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他们一起欢庆这个节日。由于民族差异,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较少,难以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有强烈的好奇心,思维比较活跃。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可以借助课文中的插图来引导学生直观的体会节日的气氛,感受当时人们的热情,心情。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 12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记忆字形。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理解生字词在文中的意思,并准确运用生词造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了解。

教法、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媒体辅助法、范读法,引导点拨法”等。 学法:“讨论法、朗读法、勾画圈点法、自读自悟法”等。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了解周总理的生平及相关故事,了解傣族及泼水节的资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读生字,齐读,点名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老师朗读,同学们闭上眼睛感悟课文中所写的画面,引导学生感受这个特别的中的氛围。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思考:(1)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 (2)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3)再一次深情地读一读课题吧! 二、指导写字。

1.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并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哪些字不容易写好。 2.重点指导:“恩”上半部不是“田”;“泼”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凤”不要写成“风”;“鲜”,鱼字旁的最后一笔是“提”;“寿”下边的“寸”要写小一些;“脚”三个部件的高矮不同。

3.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4.展示自己写的字,大家互相评一评。 三、完成课后练习“我会填”

1.指导学生自己组词填写,再统一交流。 2.你还知道有哪些这样的多音字,给大家说说。 3.鼓励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不仅仅是本课的

四、拓展交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风情。哪位同学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请给大家讲一讲。(学生介绍,老师补充资料。)

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农历 6 月 24 日,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他们白天进行斗牛、摔跤比赛,晚上有的在篝火边载歌载舞,有的则手举火把在田间奔跑、玩耍,十分热闹。

那达慕大会:每年七、八月份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最大的节日。牧民们穿着盛装,骑上骏马,赶着牛羊,唱着牧歌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蒙古族小伙子进行摔跤、赛马、射箭比赛,而其他人则在一旁随着琴声边唱边跳,快乐极了。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想想在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祝贺语,并举一两个例子。 板书设计:

17.难忘的泼水节

周总理 共渡泼水节 祝福 傣族人民

(幸福、难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