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埔县志

大埔县志

来源:锐游网


大埔县志

第一章 民族 姓氏

第一节 民 族

据大埔出土的新石器晚期文物,证实境内在4000年前已有人群聚居。清乾隆三年(1738)置丰顺县,大埔以风吹磜等六处益之,即今丰顺县畲族聚居地;又百侯松柏坑、高陂河唇街下侧曾有“狗头王宫”(50年代废),据此,古时其地当有畲族。而现有的居民通行客家话,属汉族。

一、汉族客家居民系

客家是自北南迁的中原汉族,其南迁可分为五个时期。就大埔而言,主要有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发生在公元4世纪,即晋永嘉之后,历史上称为“五胡乱华”之时。按范锜(三河人)、罗香林(兴宁人)的考证,其时“原有汉族,尤其是一般士大夫阶级惨遭戮辱,晋室君臣被迫南迁;中原士族因亦沿长江、赣江南下,或由闽越转至岭表,定居于湘、赣、闽、粤、桂各省相接之边区。”这次迁移长达一百多年,时间最长。民国《大埔县志》引《舆地纪胜》文载:“潮州古迹义招县下引《南越志》云:‘义安郡有义招县,昔流人营也,义熙九年立为县’。”又《方舆纪要》载:“义招废县治在今县南之湖寮村。”义招是大埔的古县名,建于413年;流人营中的流人即南迁的中原人。民国《大埔县志·人群志》说:“特置义招一县以为安置,其故城在吾邑之湖寮乡,此为初来时最显著之事实。”

第二时期发生在公元9世纪。其时正值黄巢起义,先后有许多河南人成群结队南迁,

沿途经过了许多困难曲折和长期的漂泊,来到闽粤赣边山区,即今宁化、石城等地定居下来。据大埔姓氏谱牒,多是迁自宁化县石壁村,以及汀州所属八县。

第三时期在南宋及宋亡前后。许多北方汉民沿江、浙、闽、赣,流徙到广东梅州、潮州。民国《大埔县志》载:“宋代播迁之祖,各族均保有坟墓,而世系亦历历可考,转徙之迹历世不亡,族谱记载尤极详确。”

大埔汉族各姓氏居民,自肇基祖始一般已传20几代,多者30余代。由此推知,多是南宋或宋亡前后迁来,而以前之居民谱系亡脱,至为憾事。

二、少数民族

大埔县各乡镇均为汉族客家人聚居地。因工作、婚姻关系,有少数民族人口迁入。据1982年7月1日零时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大埔县1964年有回族1人、苗族1人、壮族10人、满族1人、畲族5人、未识别民族的2人、外国人入中国籍的1人,共21人;1982年有回族2人、壮族11人、侗族1人、黎族1人、畲族5人、高山族2人、外国人入中国籍的12人,共34人。

第二节 姓 氏

民国《大埔县志》载,民国17年(1928)全县303803人有姓氏102个。据1982年7月1日人口普查,全县共有433854人,以户主姓氏统计(非户主姓氏未计入),有姓氏142个,比民国时期增加姓氏40个。其中,张、刘、黄、罗、杨、何、陈、郭、廖、李、丘等11个姓氏人口较多。姓氏增加因素有二:一是外地干部调入大埔任职而落户;二是移民迁居入籍。民国县志所列关、危二姓,因迁离大埔,故不存见。陈李姓居青溪乡溪口

窑背,因祖婆姓陈,祖公姓李,为纪念先祖合称“陈李”,祖坟碑文、祠堂神主牌均如此,本世纪以来则称“生李死陈”(生前姓李、死后冠陈)。陈李姓惟大埔特有。以下为1982年大埔居民姓氏,按笔划为序。

卜、丁、于、马、门、王、尤、孔、韦、巨、方、邓、丘、田、古、叶、卢、白、冯、庄、石、池、刘、孙、许、江、朱、伍、任、邝、成、伊、优、邬、祁、杜、张、巫、李、何、连、严、苏、余、佟、沈、汪、汤、宋、邢、吴、麦、邹、陈、杨、范、卓、罗、林、房、周、金、官、郑、孟、钟、胡、饶、侯、贺、柯、柳、简、段、赵、姚、祝、洪、施、俏、骆、俞、莫、姜、袁、徐、唐、涂、高、翁、钱、秦、夏、郭、陶、黄、陆、梁、曹、康、龚、常、崔、戚、萧、诸、谢、温、曾、童、彭、游、蒋、傅、董、韩、程、葛、蔡、云、蒲、蒙、蓝、赖、鲍、阙、腾、雷、詹、褚、廖、熊、管、潘、黎、禤、濮、魏、戴、上官、陈李、欧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