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浙江省嘉兴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化学试卷

浙江省嘉兴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化学试卷

来源:锐游网


2015-2016学年浙江省嘉兴一中高一(下)期中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4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下列措施有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是( )

①加快化石燃料的开采与使用;②研发易降解的生物农药;③应用高效洁净的能源转换技术;④田间焚烧秸秆;⑤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材料 ⑥废电池进行集中回收处理. A.①③⑤⑥

B.②③⑤⑥

C.①②④ D.②④⑤

2.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决定因素是( ) A.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B.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依次递增 C.元素原子半径大小呈周期性变化 D.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3.已知汽车尾气无害化处理反应为2NO(g)+2CO(g)⇌N2(g)+2CO2(g),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使用适当的催化剂不改变反应速率 B.降低压强能提高反应速率 C.升高温度能提高反应速率 D.改变压强对反应速率无影响

4.下列变化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①碳与二氧化碳化合 ②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 ③Zn与稀硫酸反应

④氯酸钾分解制氧气 ⑤Ba(OH)2•8H2O与NH4Cl反应 ⑥甲烷与氧气的燃烧. A.①④

B.②③

C.①④⑤ D.①②④

5.下列有关化学用语使用不正确的是( ) A.乙烯的结构简式:CH2CH2

B.N2的结构式:N≡N

C.N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D.CH4分子的比例模型:

6.下列各项比较中,正确的是( )

A.原子核外电子数:H>O>Al B.元素非金属性:F>Cl>Br C.热稳定性:PH3>H2S>HCl D.碱性:LiOH>NaOH>KOH 7.下列化合物中,属于原子晶体的是( ) A.CO2 B.NaOH

C.SiO2 D.Si

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B.活泼的金属和活泼的非金属原子之间形成的化学键一定是离子键 C.共价化合物中不可能存在离子键

D.某元素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它跟卤素可能形成离子键也可能形成共价键

9.在2L容积不变的容器中,发生N2+3H2⇌2NH3的反应.现通入4mol H2和4mol N2,10s内用H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12mol/(L•s),则10s后容器中N2的物质的量是( )

A.1.6 mol B.2.8 mol C.3.2 mol D.3.6 mol

10.下列化合物中的化学键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是( ) A.H2O B.NaCl C.NH4Cl

D.HCl

11.下列各组物质,化学键类型相同、晶体类型相同且熔化时破坏作用力类型也相同的( )

A.HCl KCl B.CO2 SiO2

C.NH4Cl CCl4 D.NaOH Na2O2

12.可逆反应2NO2⇌2NO+O2在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 的同时生成2n mol NO2

③用NO2、NO、O2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为2:2:1的状态 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 ⑤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A.①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⑤

13.100mL 浓度为2mol•L﹣1的盐酸跟过量的锌片反应,为加快反应速率,又基本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加入适量的6mol•L﹣1的盐酸 B.加入数滴氯化铜溶液 C.加入适量蒸馏水 D.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

14.下列能说明氯元素比硫元素非金属性强的是( )

①HCl比H2S稳定;②HClO4酸性比H2SO4强;③Cl2能与H2S反应生成S;④Cl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S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⑤Cl2比S更易与H2化合生成相应气态氢化物;⑥盐酸是强酸,而氢硫酸是弱酸.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⑥ C.①②③⑤

D.②④⑥

15.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cC3﹣、d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 A>B>D>C B.原子序数 d>c>b>a C.离子半径 C>D>B>A D.单质的还原性 A>B>D>C

16.对于A2+3B2⇌2C的反应来说,以下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中,反应速度最快的是( )

A.v(B2)=0.8 mol/(L•s) B.v(B2)=3mol/(L•min) C.v(C)=0.6 mol/(L•s) D.v(A2)=0.4 mol/(L•s)

17.美国海军航空站安装了MCFC型燃料电池,该电池可同时供应电和水蒸气,其工作温度为600℃~700℃,所用燃料为H2,电解质为熔融的K2CO3,已知该电池的总反应为2H2+O2═2H2O,负极反应为H2+CO32﹣﹣2e﹣═H2O+CO2,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正极反应为:4OH﹣═O2+2H2O+4e﹣ B.放电时CO32﹣ 向负极移动

C.电池供应1mol水蒸气,转移的电子数为4mol D.放电时CO32﹣ 向正极移动

18.几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某些化合价见下表.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元素代号 A B D E G I J K

化合价 ﹣1 ﹣2 +4 ﹣4 +7 ﹣1 +5 ﹣3 +3 +2 +1 原子半径/nm 0.071 0.074 0.077 0.099 0.110 0.143 0.160 0.186 A.A的单质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

B.A、I、J的离子半径由大到小顺序是A>J>I C.G元素的单质不存在同素异形体 D.J在DB2中燃烧生成两种化合物

19.反应C(s)+H2O(g)⇌CO(g)+H2(g)在一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条件的改变对其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的是( ) A.保持体积不变,充入水蒸气使体系压强增大 B.将容器体积缩小一倍 C.增加C的量 D.加入催化剂

20.某气态烃20mL完全燃烧时,正好消耗同温同压下的O2 100mL,则该烃是( )

A.C2H6 B.C3H8 C.C4H10

D.C5H12

21.有a、b、c、d四个金属电极,有关的反应装置及部分反应现象如下: 实验装置 部分实验现象 a极质量减小 b极质量增加 b极有气体产生 c极无变化 d极溶解 c极有气体产生 电流计指示在导线中 电流从a极流向d极 由此可判断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A.a>b>c>d B.b>c>d>a C.d>a>b>c D.a>b>d>c

22.101k Pa下,0.2mol C2H2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在25℃、(l)时放出259.92kJ热量.表示上述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2C2H2(g)+5O2(g)═4CO2(g)+2H2O(g)△H═+259.92 kJ/mol B.2C2H2(g)+5O2(g)═4CO2(g)+2H2O(l)△H═﹣259.92 kJ/mol

C.2C2H2(g)+5O2(g)═4CO2(g)+2H2O(l)△H═+2599.2 kJ/mol D.2C2H2(g)+5O2(g)═4CO2(g)+2H2O(l)△H═﹣2599.2 kJ/mol

23.短周期元素W、X、Y、Z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表所示,这四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0.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X<Z B.原子半径大小:Y<X<W C.氢化物的稳定性X<Y

D.X和Y形成的化合物升华破坏的是共价键

24.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A和B,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随着反应的进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A+4B⇌4C

B.2min时,该反应达到平衡,此时A、B、C的浓度比为5:4:4 C.用B的浓度变化表示2min内的速率为2mol/(L•min) D.2min前,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二.填空题 25.按要求填空 ①KOH的电子式: ②NH4Cl的电子式: ③CO2的结构式: ④HClO的结构式: .

26.肼(N2H4)又称联氨,是一种可燃性的液体,可用作火箭燃料.已知在101kPa

(25℃时)时,已知0.5mol液态肼与足量氧气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放出312KJ的热量.N2H4完全燃烧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又已知H2O(l)═H2O(g);△H=+44kJ∙mol﹣1,由64g液态肼与氧气反应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 kJ.

27.A、B、C、D、E是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A元素的原子核内只有1个质子,B元素的原子半径是其所在主族中最小的,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BO3;C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多4个;C的阴离子与D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排布,两元素可形成化合物D2C;C、E同主族.

(1)D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B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2)E元素形成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 ;

(3)元素C、D、E形成的原子半径大小关系是 (用元素符号表示). (4)C、D可形成化合物D2C2,D2C2含有的化学键是 ;

(5)A、C两种元素形成的原子个数之比为1:1的化合物电子式 , (6)B的氢化物与B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8.某温度时,在2L容器中X、Y、Z三种物质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曲线如图所示.

(1)由图中的数据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反应开始至2min时Z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

(3)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反应限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反应限度是一种平衡状态,此时反应已经停止 B.达到平衡状态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C.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都不再改变 D.化学反应速率理论是研究怎样在一定时间内快出产品.

29.乙烯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

(1)实验室中,乙烯可由乙醇脱水制得.工业上,乙烯的获取主要来自于石油的 .

(2)将乙烯通入溴水中,可以观察到溴水褪色,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反应类型为 .

(3)下列物质与乙烯催化加氢得到的产物互为同系物的是 (选填编号). a.C2H6 b.C3H6 c.C3H8 d.C4H8. 30.按如图所示,两个烧杯中分别盛有足量的稀硫酸溶液和氯化铜溶液: (1)A,B两个装置中,属于电解池的是 (填标号). (2)A池中,铜片是 极,电极反应式为: ; (3)A池中溶解了6.5g锌时,转移了 mol电子.

三.计算题:

31.把0.6mol X气体和0.6mol Y气体混合于2L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使它们发生如下反应:2X(g)+Y(g)=4Z(g)+2W(g).2min末生成0.2mol W.计算:

(1)前2min内用X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 (2)2min末Y的物质的量浓度.

2015-2016学年浙江省嘉兴一中高一(下)期中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4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下列措施有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是( )

①加快化石燃料的开采与使用;②研发易降解的生物农药;③应用高效洁净的能源转换技术;④田间焚烧秸秆;⑤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材料 ⑥废电池进行集中回收处理. A.①③⑤⑥

B.②③⑤⑥

C.①②④ D.②④⑤

【考点】常见的生活环境的污染及治理.

【分析】“节能减排,科学发展”的主题是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有计划的发展,科学的发展.

【解答】解:①加快化石燃料的开采与使用会增加污染物的排放量,故不符合题意;

②研发易降解的生物农药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故符合题意;

③应用高效洁净的能源转换技术,可以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符合题意;

④田间焚烧秸秆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故不符合题意;

⑤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材料可以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符合题意. ⑥废电池进行集中回收处理,变废为宝,减少污染;综上有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是②③⑤⑥, 故选B.

2.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决定因素是( ) A.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B.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依次递增 C.元素原子半径大小呈周期性变化

D.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考点】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分析】元素的性质由最外层电子决定,在周期表中的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则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的变化.

【解答】解:A、元素的性质由最外层电子决定,随原子序数的递增,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而引起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即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是引起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决定因素,故A正确; B、元素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增大,但不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则不能决定元素性质出现周期性变化,故B错误;

C、原子半径属于元素的性质,元素的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的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故C错误;

D、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的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化合价属于元素的性质,故D错误; 故选:A.

3.已知汽车尾气无害化处理反应为2NO(g)+2CO(g)⇌N2(g)+2CO2(g),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使用适当的催化剂不改变反应速率 B.降低压强能提高反应速率 C.升高温度能提高反应速率 D.改变压强对反应速率无影响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分析】升高温度、增大压强、加入催化剂等均可加快反应速率,根据化学反应结合条件变化来解答.

【解答】解:A、使用适当的催化剂会加快反应速率,故A错误; B、降低压强能减慢反应速率,故B错误;

C、升高温度能增加活化分子的有效碰撞率,提高反应速率,故C正确; D、对于气相反应,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造成影响,故D错误. 故选C.

4.下列变化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①碳与二氧化碳化合 ②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 ③Zn与稀硫酸反应

④氯酸钾分解制氧气 ⑤Ba(OH)2•8H2O与NH4Cl反应 ⑥甲烷与氧气的燃烧. A.①④

B.②③

C.①④⑤ D.①②④

【考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分析】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物质燃烧、所有金属与酸或与水、所有中和反应、绝大多数化合反应、铝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有:绝大数分解反应、个别的化合反应(如C和CO2)、工业制

水煤气、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金属氧化物、某些复分解(如铵盐和强碱).

【解答】解:①碳与二氧化碳化合是吸热反应; ②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是化合反应放热; ③Zn与稀硫酸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放出热量; ④氯酸钾分解制氧气是分解反应属于吸热反应; ⑤Ba(OH)2•8H2O与NH4Cl反应是吸热反应; ⑥甲烷与氧气的燃烧是放热反应; 综上所述属于吸热反应的为①④⑤; 故选C.

5.下列有关化学用语使用不正确的是( ) A.乙烯的结构简式:CH2CH2 C.N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B.N2的结构式:N≡N

D.CH4分子的比例模型:

【考点】结构简式;原子结构示意图;球棍模型与比例模型. 【分析】A.烯、炔的结构简式碳碳双键、碳碳三键不能省略;

B.结构式是用元素符号和短线表示化合物(或单质)分子中原子的排列和结合方式的式子;

C.钠的质子数为11,核外电子数为11,各层电子数分别为2、8、1,用小圈和

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

D.用原子的相对大小表示的模型为比例模型.

【解答】解:A.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乙烯正确的结构简式为:CH2═CH2,故A错误;

B.N2的结构式:N≡N,故B正确;

C.钠的质子数为11,核外电子数为11,各层电子数分别为2、8、1,N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故C正确;

D.用原子的相对大小表示的模型为比例模型,甲烷分子的比例模型为故D正确; 故选A.

6.下列各项比较中,正确的是( )

A.原子核外电子数:H>O>Al B.元素非金属性:F>Cl>Br C.热稳定性:PH3>H2S>HCl D.碱性:LiOH>NaOH>KOH

【考点】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分析】A、根据质子数判断核外电子数; B、同主族自上而下非金属性减弱;

C、根据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解答,同周期自左而右非金属性增强; D、根据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解答,同主族自上而下金属性增强.

【解答】解:A、H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O原子核外电子数为8,Al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3,故核外电子数H<O<Al,故A错误;

B、同主族自上而下非金属性减弱,故非金属性F>Cl>Br,故B正确; C、同周期自左而右非金属性增强,故非金属性Cl>S>P,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故热稳定性PH3<H2S<HCl,故C错误;

D、同主族自上而下金属性增强,故金属性K>Na>Li,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故碱性 LiOH<NaOH<KOH,故D错误; 故选B.

7.下列化合物中,属于原子晶体的是( ) A.CO2 B.NaOH

C.SiO2 D.Si

【考点】原子晶体.

【分析】相邻原子之间通过强烈的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空间网状结构的晶体叫做原子晶体,常见的原子晶体是周期系第ⅣA族元素的一些单质和某些化合物,例如金刚石、硅晶体、SiO2、SiC等.

【解答】解:A、CO2是分子晶体,故A错误; B、NaOH是离子晶体,故B错误;

C、二氧化硅是原子晶体,是化合物,故C正确; D、Si是原子晶体,是单质,故D错误; 故选:C.

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B.活泼的金属和活泼的非金属原子之间形成的化学键一定是离子键 C.共价化合物中不可能存在离子键

D.某元素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它跟卤素可能形成离子键也可能形成共价键

【考点】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性质;共价键的形成及共价键的主要类型.

【分析】A.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

B.活泼的金属和活泼的非金属原子之间形成的化学键不一定是离子键; C.只含共价键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

D.某元素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如果该元素是活泼金属,则它和卤素原子形成离子键,如果是非金属,它与卤素原子形成共价键.

【解答】解:A.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如KOH,故A正确;

B.活泼的金属和活泼的非金属原子之间形成的化学键不一定是离子键如AlCl3中只存在共价键,故B错误;

C.只含共价键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含离子键,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故C正确;

D.某元素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如果该元素是Na,则它和卤素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键,如果是非金属元素,如H元素,它与卤素原子形成共价键,故D正确; 故选B.

9.在2L容积不变的容器中,发生N2+3H2⇌2NH3的反应.现通入4mol H2和4mol N2,10s内用H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12mol/(L•s),则10s后容器中N2的物质的量是( )

A.1.6 mol B.2.8 mol C.3.2 mol D.3.6 mol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计量数的关系.

【分析】根据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氮气表示的速率,计算参加反应的氮气的物质的量,进而计算10s后氮气物质的量. 【解答】解:10s内用H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12mol/(L•s), 则v(N2)=v(H2)=×0.12mol/(L•s)=0.04mol/(L•s), 故参加反应的氮气为:0.04mol/(L•s)×10s×2L=0.8mol, 故10s后容器中N2的物质的量是:4mol﹣0.8mol=3.2mol, 故选:C.

10.下列化合物中的化学键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是( ) A.H2O B.NaCl C.NH4Cl

D.HCl

【考点】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性质.

【分析】一般来说,活泼金属与非金属形成离子键,非金属之间形成共价键,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H2O中只含O﹣H共价键,故A不选; B.NaCl中只含离子键,故B不选;

C.NH4Cl中含铵根离子与氯离子形成的离子键、N﹣H共价键,故C选; D.HCl中只含H﹣Cl共价键,故D不选; 故选C.

11.下列各组物质,化学键类型相同、晶体类型相同且熔化时破坏作用力类型也相同的( )

A.HCl KCl B.CO2 SiO2

C.NH4Cl CCl4 D.NaOH Na2O2

【考点】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分析】一般来说,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存在离子键、非金属元素之间存在共价键,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中存在共价键、离子晶体中存在离子键,分子晶体熔化时破坏分子间作用力、原子晶体熔化时破坏共价键、离子晶体熔化时破坏离子键.

【解答】解:A.HCl中只含共价键,为分子晶体,熔化时破坏分子间作用力,KCl中只含离子键,为离子晶体,熔化时只破坏离子键,所以二者不同,故A错误;

B.CO2、SiO2中都只含共价键,CO2为分子晶体、SiO2为原子晶体,CO2固体熔化时破坏分子间作用力、SiO2熔化时破坏共价键,所以二者不同,故B错误; C.NH4Cl中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CCl4中只含共价键,所以熔化时,氯化铵破坏离子键、四氯化碳破坏分子间作用力,所以二者不同,故C错误;

D.NaOH、Na2O2中都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都属于离子晶体,熔化时二者都破坏离子键,所以二者化学键类型相同、晶体类型相同且熔化时破坏作用力类型也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12.可逆反应2NO2⇌2NO+O2在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 的同时生成2n mol NO2

③用NO2、NO、O2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为2:2:1的状态 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 ⑤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A.①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⑤

【考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分析】平衡状态的两个重要特征上判断:(1)v(正)=v(逆),(2)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百分含量不变.

【解答】解:此题列出了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的各种可能情况,应从平衡状态的两个重要特征上判断(1)v(正)=v(逆),(2)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百分含量不变.

①符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都体现的正向,不符合特征(1);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 等效于单位时间内消耗2n mol N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2,符合特征(1);

③说明了反应中各物质的转化量的关系;

④NO2是红棕色气体,颜色不变时说明NO2的浓度保持不变,符合特征(2); ⑤中是恒容条件,则ρ始终不变,不能说明平衡状态; 故②④能说明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选B.

13.100mL 浓度为2mol•L﹣1的盐酸跟过量的锌片反应,为加快反应速率,又基本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加入适量的6mol•L﹣1的盐酸 B.加入数滴氯化铜溶液 C.加入适量蒸馏水 D.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分析】盐酸跟过量的锌片反应,为加快反应速率,又基本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则增大氢离子的浓度,不改变氢离子的物质的量或利用原电池原理来加快反应速率即可.

【解答】解:A、加入适量的6mol.L﹣1的盐酸,增大氢离子的浓度,也增大了

氢离子的物质的量,故A不选;

B、因Zn过量,加入数滴氯化铜溶液,置换出Cu,构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且没有改变氢离子的物质的量,故B选;

C、加入适量蒸馏水,氢离子的浓度减小,不改变氢离子的物质的量,化学反应速率减小,故C不选;

D、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溶液体积变大,氢离子的浓度减小,不改变氢离子的物质的量,化学反应速率减小,故D不选; 故选B.

14.下列能说明氯元素比硫元素非金属性强的是( )

①HCl比H2S稳定;②HClO4酸性比H2SO4强;③Cl2能与H2S反应生成S;④Cl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S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⑤Cl2比S更易与H2化合生成相应气态氢化物;⑥盐酸是强酸,而氢硫酸是弱酸.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⑥ C.①②③⑤

D.②④⑥

【考点】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分析】比较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可根据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对应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氢化物的稳定性等角度判断.

【解答】解:①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氢化物越稳定,HCl比H2S稳定,可说明非金属性Cl>S,故①正确;

②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HClO4酸性比H2SO4强,可说明非金属性Cl>S,故②正确;

③Cl2能与H2S反应生成S,可说明氯气的氧化性比硫强,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对应的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故③正确;

④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与核外最外层电子的多少无关,故④错误;

⑤非金属性越强越易形成氢化物,Cl2比S更易与H2化合生成相应气态氢化物,所以非金属性Cl>S,故⑤正确;

⑥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应比较最高价含氧酸或氢化物的稳定性,而不是氢化物的酸性,故⑥错误. 故选C.

15.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cC3﹣、d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 A>B>D>C B.原子序数 d>c>b>a C.离子半径 C>D>B>A D.单质的还原性 A>B>D>C 【考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分析】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cC3﹣、dD﹣ 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离子核外电子数相同,即a﹣2=b﹣1=c+3=d﹣1,原子序数A>B>D>C,A、B处于同一周期,C、D处于同一周期,且A、B处于C、D所在周期的相邻下一周期,A、B形成阳离子,则A、B为金属,C、D形成阴离子,则C、D为非金属,结合元素周期律进行解答.

【解答】解: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cC3﹣、dD﹣ 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离子核外电子数相同,即a﹣2=b﹣1=c+3=d﹣1,原子序数A>B>D>C,A、B处于同一周期,C、D处于同一周期,且A、B处于C、D所在周期的相邻下一周期,A、B形成阳离子,则A、B为金属,C、D形成阴离子,则C、D为非金属.

A.A、B处于同一周期,C、D处于同一周期,且A、B处于C、D所在周期的相邻下一周期,同周期,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所以原子半径B>A,C>D,电子层越大原子半径越大,所以原子半径B>A>C>D,故A错误;

B.aA2+、bB+、cC3﹣、dD﹣ 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离子核外电子数相同,即a﹣2=b﹣1=c+3=d﹣1,原子序数a>b>d>c,故B错误;

C.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核电荷数A>B>D>C,所以离子半径:C3﹣>D﹣>B+>A2+,故C正确;

D.A、B处于同一周期,A、B形成阳离子,则A、B为金属,原子序数A>B,单质还原性B>A,C、D处于同一周期,C、D形成阴离子,则C、D为非金属,原子序数D>C,单质氧化性D>C,故D错误. 故选C.

16.对于A2+3B2⇌2C的反应来说,以下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中,反应速度最快的是( )

A.v(B2)=0.8 mol/(L•s) B.v(B2)=3mol/(L•min) C.v(C)=0.6 mol/(L•s) D.v(A2)=0.4 mol/(L•s)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计量数的关系.

【分析】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故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与化学计量数的比值越大,表示的反应速率越快,注意单位保持一致. 【解答】解: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故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与化学计量数的比值越大,表示的反应速率越快. A.

=0.267 mol/(L•s);

=0.0167 mol/(L•s);

B.v(B2)=3mol/(L•min)=0.05mol/(L•s),C.D.

=0.3 mol/(L•s); =0.4 mol/(L•s),

故反应速率D>C>A>B, 故选D.

17.美国海军航空站安装了MCFC型燃料电池,该电池可同时供应电和水蒸气,其工作温度为600℃~700℃,所用燃料为H2,电解质为熔融的K2CO3,已知该电池的总反应为2H2+O2═2H2O,负极反应为H2+CO32﹣﹣2e﹣═H2O+CO2,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正极反应为:4OH﹣═O2+2H2O+4e﹣ B.放电时CO32﹣ 向负极移动

C.电池供应1mol水蒸气,转移的电子数为4mol D.放电时CO32﹣ 向正极移动

【考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分析】在燃料电池中,燃料在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氧气在正极得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根据反应中电子的转移与反应物的关系求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在电池内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据此分析.

【解答】解:A.该燃料电池燃料为H2,电解质为熔融的K2CO3总反应为2H2+O2=2H2O,负极反应为2H2+2CO32﹣﹣4e﹣═2H2O+2CO2,用总反应减负极得正

极反应式:O2+2CO2+4e﹣═2CO32﹣,故A错误;

B.CO32﹣移向负极,在电池内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所以电池工作时,故B正确;

C.H2中H由零价变为H2O中H+1价,根据总反应2H2+O2=2H2O,转移2个电子,每生成2molH2O,转移4mol电子,故C错误;

D、CO32﹣移向负极,在电池内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所以电池工作时,故D错误;

故选B.

18.几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某些化合价见下表.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元素代号 化合价 A ﹣1 B ﹣2 D +4 ﹣4 原子半径/nm E +7 ﹣1 G +5 ﹣3 I +3 J +2 K +1 0.071 0.074 0.077 0.099 0.110 0.143 0.160 0.186 A.A的单质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

B.A、I、J的离子半径由大到小顺序是A>J>I C.G元素的单质不存在同素异形体 D.J在DB2中燃烧生成两种化合物 【考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分析】在主族元素中,元素最高化合价与其族序数相等,最低化合价=族序数﹣8,同一周期元素,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小,同一主族元素,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大;

根据表中数据知,AE位于第VIIA族,且A原子半径小于E,则A是F元素、E是Cl元素;

B位于第VIA族且原子半径略微大于A,所以B为O元素; D位于第IVA族,且原子半径略大于A,为C元素; G位于第VA族,其原子半径大于C,为P元素;

I、J、K分别位于第IIIA族、第IIA族、第IA族,结合原子半径知,分别为Al、Mg、Na元素; 结合题目分析解答.

【解答】解:在主族元素中,元素最高化合价与其族序数相等,最低化合价=族序数﹣8,同一周期元素,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小,同一主族元素,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大;

根据表中数据知,AE位于第VIIA族,且A原子半径小于E,则A是F元素、E是Cl元素;

B位于第VIA族且原子半径略微大于A,所以B为O元素; D位于第IVA族,且原子半径略大于A,为C元素; G位于第VA族,其原子半径大于C,为P元素;

I、J、K分别位于第IIIA族、第IIA族、第IA族,结合原子半径知,分别为Al、Mg、Na元素;

A.A的单质是氟气,具有强氧化性,是一种常见氧化剂,故A错误; B.A、I、J离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离子半径A>J>I,故B正确; C.G为P元素,有红磷和白磷同素异形体,故C错误;

D.J是Mg,镁能在二氧化碳中发生置换反应生成C,故D错误; 故选B.

19.反应C(s)+H2O(g)⇌CO(g)+H2(g)在一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条件的改变对其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的是( ) A.保持体积不变,充入水蒸气使体系压强增大 B.将容器体积缩小一倍 C.增加C的量 D.加入催化剂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分析】A、体积不变,充入水使体系压强增大,加压速率加快; B、体积缩小,反应体系中物质的浓度增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C、根据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固体量的增减不影响反应速率; D、加催化剂反应速率加快.

【解答】解:A、保持体积不变,充入水蒸气,水蒸气参与反应,反应体系中的物质的浓度增加,则反应速率加快,故A错误;

B、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反应体系中物质的浓度增大,则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故B错误;

C、因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但是固体量的增减不影响反应速率,所以增加C(s)的量,反应速率不变,故C正确; D、加入催化剂,则反应速率增加,故D错误. 故选C.

20.某气态烃20mL完全燃烧时,正好消耗同温同压下的O2 100mL,则该烃是( )

A.C2H6 B.C3H8 C.C4H10

D.C5H12

【考点】有关有机物分子式确定的计算.

【分析】设烃的分子式为CxHy,根据CxHy+(x+)O2→xCO2+H2O进行计算. 【解答】解:某气态烃20mL完全燃烧时,正好消耗同温同压下的O2100mL,则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为烃的物质的量的5倍,

设烃的分子式为CxHy,燃烧时发生:CxHy+(x+)O2→xCO2+H2O, 则x+=5,

只有B符合,3+=5, 故选B.

21.有a、b、c、d四个金属电极,有关的反应装置及部分反应现象如下: 实验装置 部分实验现象 a极质量减小 b极质量增加 b极有气体产生 c极无变化 d极溶解 c极有气体产生 电流计指示在导线中 电流从a极流向d极 由此可判断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A.a>b>c>d B.b>c>d>a C.d>a>b>c D.a>b>d>c

【考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中发生化学腐蚀,活泼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氢气,不活

泼金属与酸不反应;

根据、、中发生电化学腐蚀,活泼金属作负极,

不活泼金属作正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子从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电流和电子分析相反,据此来回答判断.

【解答】解:中发生化学腐蚀,b极有气体产生,c极无变化,所以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b>c;

中发生电化学腐蚀,a极质量减小,b极质量增加,a极为负极,b

极为正极,所以金属的活动性顺序a>b;

中发生电化学腐蚀,电流从a极流向d极,a极为正极,d极为负极,

所以金属的活动性顺序d>a;

中发生电化学腐蚀,d极溶解,所以d是负极,c极有气体产生,所以c

是正极,所以金属的活动性顺序d>c; 所以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d>a>b>c, 故选:C.

22.101k Pa下,0.2mol C2H2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在25℃、(l)时放出259.92kJ热量.表示上述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2C2H2(g)+5O2(g)═4CO2(g)+2H2O(g)△H═+259.92 kJ/mol B.2C2H2(g)+5O2(g)═4CO2(g)+2H2O(l)△H═﹣259.92 kJ/mol C.2C2H2(g)+5O2(g)═4CO2(g)+2H2O(l)△H═+2599.2 kJ/mol D.2C2H2(g)+5O2(g)═4CO2(g)+2H2O(l)△H═﹣2599.2 kJ/mol 【考点】热化学方程式.

【分析】根据热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热与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以及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来解答.

【解答】解:A、反应是放热的,所以焓变是负数,故A错误;

B、0.2mol C2H2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l)时放出259.92kJ热量,则2mol C2H2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l)时放出2599.2kJ热量,故B错误; C、反应是放热的,所以焓变是负数,故C错误;

D、2mol C2H2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2C2H2(g)+5O2(l)时放出2599.2kJ热量,(g)═4CO2(g)+2H2O(l)△H═﹣2599.2 kJ/mol,故D正确. 故选D.

23.短周期元素W、X、Y、Z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表所示,这四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0.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X<Z B.原子半径大小:Y<X<W C.氢化物的稳定性X<Y

D.X和Y形成的化合物升华破坏的是共价键 【考点】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

【分析】W、X、Y、Z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由位置关系可知,X、Y处于第二周期,W、Z处于第三周期,设W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a,则X、Y、Z最外层电子数依次为a+1、a+3、a+4,四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0,则:

a+a+1+a+3+a+4=20,解得a=3,则W为Al元素,故X为C元素、Y为O元素、W为Cl元素,据此解答.

【解答】解:W、X、Y、Z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由位置关系可知,X、Y处于第二周期,W、Z处于第三周期,设W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a,则X、Y、Z最外层电子数依次为a+1、a+3、a+4,四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0,则:a+a+1+a+3+a+4=20,解得a=3,则W为Al元素,故X为C元素、Y为O元素、W为Cl元素.

A.X、T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分别为碳酸、高氯酸,碳酸酸性比高氯酸弱,故A正确;

B.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故原子半径:Y<X<W,故B正确;

C.非金属性C<O,故氢化物稳定性CH4<H2O,故C正确;

D.X和Y形成的化合物为CO2,属于分子晶体,升华破坏的是分子间注意力,故D错误, 故选D.

24.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A和B,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随着反应的进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A+4B⇌4C

B.2min时,该反应达到平衡,此时A、B、C的浓度比为5:4:4 C.用B的浓度变化表示2min内的速率为2mol/(L•min) D.2min前,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考点】物质的量或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分析】A、根据图象可知,反应进行到2min时,物质的浓度不在发生变化,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其中AB的浓度减小,C的浓度最大,其浓度的变化量

分别是6mol/L﹣1mol/L=5mol/L、7mol/L﹣3mol/L=4mol/L、4mol/L﹣0=4mol/L,反应物生成物浓度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计量数之比; B、2min时,该反应达到平衡,ABC浓度分别为:1mol/L,3mol/L,4mol/L; C、B反应的浓度变化计算得到速率=

D、2min前由于反应是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反应物浓度减小,生成物浓度增大.

【解答】解:A、根据图象可知,反应进行到2min时,物质的浓度不在发生变化,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其中AB的浓度减小,C的浓度最大,其浓度的变7mol/L﹣3mol/L=4mol/L、4mol/L﹣0=4mol/L,化量分别是6mol/L﹣1mol/L=5mol/L、

反应物生成物浓度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计量数之比,所以化学方程式为,5A+4B⇌4C,故A正确

B、2min时,该反应达到平衡,ABC浓度分别为:1mol/L,3mol/L,4mol/L,此时A、B、C的浓度比为1:3:4,故B错误; C、B的在2min内的浓度变化为4mol/L,反应速率=正确;

D、2min前由于反应是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反应物浓度减小,生成物浓度增大,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故D正确; 故选B.

二.填空题 25.按要求填空 ①KOH的电子式: ②NH4Cl的电子式: ③CO2的结构式: O=C=O ④HClO的结构式: H﹣O﹣Cl . 【考点】电子式.

【分析】①氢氧化钾为离子化合物,电子式需要标出阴阳离子所带电荷; ②氯化铵为离子晶体,由氨根离子与氯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在一起;

=

=2min/L,故C

③二氧化碳为直线型结构,分子中存在两个碳氧双键;

④HClO为共价化合物,分子中存在1个O﹣H键和1个Cl﹣O键,中心原子为O,结合结构式及结构简式的书写方法解答.

【解答】解:①氢氧化钾为离子化合物,由钾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氢氧化钾的电子式为:故答案为:

, ;

②氯化铵是离子化合物,由氨根离子与氯离子构成,电子式为:

故答案为:;

③二氧化碳为直线型结构,二氧化碳的结构式为:O=C=O, 故答案为:O=C=O;

④HClO为共价化合物,分子中存在1个O﹣H键和1个Cl﹣O键,中心原子为O,结构式为:H﹣O﹣Cl, 故答案为:H﹣O﹣Cl.

26.肼(N2H4)又称联氨,是一种可燃性的液体,可用作火箭燃料.已知在101kPa(25℃时)时,已知0.5mol液态肼与足量氧气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放出312KJ的热量.N2H4完全燃烧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N2H4(1)+O2(g)=N2(g)+2H2O(g)△H=﹣624kJ/mol ;又已知H2O(l)═H2O(g);△H=+44kJ∙mol﹣1,由64g液态肼与氧气反应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 1424 kJ. 【考点】热化学方程式.

【分析】根据题中数据计算出该反应的焓变,然后写出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及题中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反应的热量.

【解答】解:在101kPa(25℃时)时,已知0.5mol液态肼与足量氧气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放出312KJ的热量,则1mol液态肼完全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放出的热量为:312kJ×2=624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H4(1)+O2(g)=N2(g)+2H2O(g)△H=﹣624kJ/mol;如果生成液态水,1mol肼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为:624kJ+44×2kJ=712kJ,64g液态肼完全反应生成氮气和液态水放出的

热量为:712kJ×=1424kJ,

故答案为:N2H4(1)+O2(g)=N2(g)+2H2O(g)△H=﹣624kJ/mol;1424.

27.A、B、C、D、E是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A元素的原子核内只有1个质子,B元素的原子半径是其所在主族中最小的,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BO3;C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多4个;C的阴离子与D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排布,两元素可形成化合物D2C;C、E同主族.

(1)D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第三周期第ⅠA族 ;B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E元素形成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 H2SO4 ;

D、E形成的原子半径大小关系是 Na>S>O (用元素符号表示)(3)元素C、.

(4)C、D可形成化合物D2C2,D2C2含有的化学键是 离子键、共价键 ; A、C两种元素形成的原子个数之比为1:1的化合物电子式 (5)

(6)B的氢化物与B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NH3+H+=NH4+ .

【考点】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

【分析】A、B、C、D、E是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A元素的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原子核内只有1个质子,则A为H元素;为HBO3,则B的最高化合价为+5价,位于周期表第ⅤA族,B元素的原子半径是其所在主族中最小的,应为N元素;C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多4个,只能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6,应为O元素;C的阴离子与D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排布,两元素可形成化合物D2C,则D的化合价为+1价,D为Na元素;C、E主族,则E为S元素,据此解答.

【解答】解:A、B、C、D、E是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A元素的原子核内只有1个质子,则A为H元素;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BO3,则B的最高化合价为+5价,位于周期表第ⅤA族,B元素的原子半径是其所在主族中最小的,应为N元素;C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

多4个,只能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6,应为O元素;C的阴离子与D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排布,两元素可形成化合物D2C,则D的化合价为+1价,D为Na元素;C、E主族,则E为S元素,

(1)D为Na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三周期第ⅠA族;B为N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故答案为:第三周期第ⅠA族;

(2)E为S元素,最高价为+6,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H2SO4, 故答案为:H2SO4;

(3)同周期随原子序数增大,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故原子半径:Na>S>O, 故答案为:Na>S>O;

(4)Na2O2含有的化学键是离子键、共价键, 故答案为:离子键、共价键;

(5)H、O两种元素形成的原子个数之比为1:1的化合物为H2O2,分子中O原O原子之间形成1对共用电子对,子与H原子之间形成1对共用电子对、其电子式为:故答案为:

(6)氨气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铵,反应离子方程式为:NH3+H+=NH4+, 故答案为:NH3+H+=NH4+.

28.某温度时,在2L容器中X、Y、Z三种物质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曲线如图所示.

(1)由图中的数据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X+Y⇌2Z ;

(2)反应开始至2min时Z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0.05mol•(L•min)﹣1 ; (3)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反应限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反应限度是一种平衡状态,此时反应已经停止 B.达到平衡状态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C.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都不再改变 D.化学反应速率理论是研究怎样在一定时间内快出产品.

【考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分析】(1)根据物质的量的变化判断反应物和生成物,根据物质的量的变化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书写方程式; (2)根据v=

计算;

(3)达化学平衡时各组分的浓度不变,正逆反应速率相等,由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由图象可以看出,反应中X、Y的物质的量减小,Z的物质的量增多,则X、Y为反应物,Z为生成物,

且△n(X):△n(Y):△n(Z)=0.6mol:0.2mol:0.4mol=3:1:2,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X+Y⇌2Z, 故答案为:3X+Y⇌2Z;

(2)反应开始至2min时v(Z)=故答案为:0.05mol•(L•min)﹣1;

(3)A.反应限度是一种平衡状态,是动态平衡,反应未停止,故错误; B.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正确;

C.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消耗和生成的速率相等,所以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都不再改变,故正确;

D.化学反应速率是研究反应进行快慢的物理量,故正确; 故选:A.

29.乙烯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

(1)实验室中,乙烯可由乙醇脱水制得.工业上,乙烯的获取主要来自于石油的 裂解 .

=0.05mol•(L•min)﹣1,

(2)将乙烯通入溴水中,可以观察到溴水褪色,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CH2=CH2+Br2→CH2BrCH2Br ,反应类型为 加成反应 . (3)下列物质与乙烯催化加氢得到的产物互为同系物的是 C (选填编号). a.C2H6 b.C3H6 c.C3H8 d.C4H8. 【考点】乙烯的实验室制法;乙烯的化学性质.

【分析】(1)裂解得到不饱和烃,乙烯是石油裂解后的产物; (2)乙烯中的官能团为碳碳双键,能够和溴加成反应;

(3)根据烷烃的同系物来解答,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

【解答】解:(1)石油的裂解是采用较高的温度,让大分子烃类有机物成为小分子烃的过程,裂解得到不饱和烃,乙烯是石油裂解后的产物, 故答案为:裂解;

(2)乙烯中的官能团为碳碳双键,能够和溴加成,故将乙烯通入溴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溴的红棕色褪去,碳碳双键变单键,断键处加上加成溴原子,方程式为Br2+CH2=CH2→BrCH2﹣CH2Br,

故答案为:CH2=CH2+Br2→CH2BrCH2Br; 加成反应; (3)乙烯和氢气的加成产物乙烷,C3H8与乙烷是同系物. 故答案为:C.

30.按如图所示,两个烧杯中分别盛有足量的稀硫酸溶液和氯化铜溶液: (1)A,B两个装置中,属于电解池的是 B (填标号).

(2)A池中,铜片是 正 极,电极反应式为: 2H++2e﹣=H2↑ ; (3)A池中溶解了6.5g锌时,转移了 0.2 mol电子.

【考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分析】(1)B有外接电源,属于电解池,A中Zn与硫酸反应,两个电极活性

不同,且为闭合回路;

(2)A池中锌比铜活泼,所以铜是正极,锌是负极,正极电极反应式为:2H++2e

=H2↑;

(3)根据n=计算Zn的物质的量,结合Zn元素化合价变化计算转移电子. 【解答】解:(1)B有外接电源,属于电解池,A中Zn与硫酸反应,两个电极活性不同,且为闭合回路,构成原电池,故答案为:B;

(2)A池中锌比铜活泼,所以铜是正极,锌是负极,正极电极反应式为:2H++2e

=H2↑,故答案为:正,2H++2e﹣=H2↑;

=0.1mol,反应中Zn元素化合价由0价升高为

(3)6.5Zn的物质的量为

+2价,故转移电子为0.1mol×2=0.2mol, 故答案为:0.2.

三.计算题:

31.把0.6mol X气体和0.6mol Y气体混合于2L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使它们发生如下反应:2X(g)+Y(g)=4Z(g)+2W(g).2min末生成0.2mol W.计算:

(1)前2min内用X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 (2)2min末Y的物质的量浓度. 【考点】化学平衡的计算.

【分析】(1)根据生成的0.2molW,利用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求出参加反应的X的物质的量,再结合V=

(2)根据生成的0.2molW,利用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求出参加反应的Y的物质的量,再计算出2min末剩余的Y的物质的量,利用浓度定义计算.

【解答】解:(1)2min末已生成W的物质的量为n(W)=0.2mol

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参加反应的X的物质的量n(X)=n(W)=0.2mol,

所以前2min内用X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 =0.05m ol/(L•min),

答:2min内用X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5m ol/(L•min); (2)2min末已生成W的物质的量为n(W)=0.2mol

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参加反应的Y的物质的量n(Y)=n(W)=×0.2mol=0.1mol,

所以2min末剩余的Y的物质的量为0.6mol﹣0.1mol=0.5mol 2min末时Y的浓度为

=0.25mol/L,

答:2min末Y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25mol/L.

2017年4月9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