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忽必烈政策的历史意义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中国文化史》考查论文
院系:文法学院 专业:历史师范教育 指导老师:卢昌德 姓名:陈继明 学号:11064060131 成绩:
浅论忽必烈汉化政策的历史意义
摘要:1259年元宪宗蒙哥于征伐宋朝战争中去世后,领有汉地的四弟忽必烈与受漠北蒙古贵族拥护的七弟阿里不哥为了争夺汗位而发生战争,最后于1264年由忽必烈获胜。忽必烈于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即元世祖。作为首个统一的少数民族政权,对比中原的文化,二者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当时的中原的经济、文化已是发达的封建经济、文化, 这种文化的差异, 迫使忽必烈实行汉化政策。而忽必烈的汉化政策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统一中国前是实行积极的汉化政策,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经济文化的繁荣、社会的进步;但李檀乱事后, 实行消极的民族政策, 以民族歧视、保守落后为特点, 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元朝 汉化政策 李檀乱事 意义
一、汉化政策实行的历史背景
12- 13 世纪, 蒙古族在成吉思汉时统一蒙古, 到忽必烈时不仅统一中国, 而且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然而中原的经济、文化已是发达的封建经济、文化,而蒙古族则处于由早期奴隶制向成熟的封建制飞跃的阶段。显然,相对中原,蒙古是落后的,但是尽管这位游牧民的后代,忽必烈征服了中国,忽必烈认识到要具备封建社会所必须的政治素质和文化水平,就要向中原学习,这就是忽
【1】必烈实行汉化政策的根本原因。 少数民族和中原地区的文化差异, 迫使忽必
烈实行汉化政策。但忽必烈的汉化政策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统一中国前是实行积极的汉化政策,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经济文化的繁荣、社会的进步; 李檀乱事后, 实行消极的民族政策, 以民族歧视、保守落后为特点, 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忽必烈所实行的汉化政策,它该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呢?回归元朝历史的轨迹,探寻忽必烈时期的汉化政策的历史意义,为现代的少数民族管理新的发展方向寻找启示。
二、忽必烈汉化政策的内容
忽必烈实行的蒙汉政策是二元的,在其实行的过程中经历了两个显著不同的阶段。在统一政权之前实行的是积极进取的蒙汉政策,统一后则主要是趋于保守和消极的蒙汉政策。显然,前期的汉化政策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进步,后者则对社会的进步起阻碍作用。 (一)统一全国前的汉化政策
统一中国前,忽必烈推行积极的蒙汉政策,促进社会的进步,加快全国的统一,繁荣了经济,缩短了蒙古由早期奴隶向封建制过度的进程。元世祖忽必烈上台前后, 刘秉忠徐世隆曾向他建议说: “ 典章、礼乐、法制三纲五常之教, ” 乃“ 治乱之道, 系乎天而由乎人以马上取天下, 不可以马上治。”“ 陛下帝中国, 当行中国事”。【2】 他结合历史和现实分析了实行汉法的必要性和不行汉法的严重危害, 并指出了实行汉法的困难和克服困难的办法其基本论点是说,随着统治对象的改变, 统治方法、政治制度也必须改革。然而在改革的路上蒙古贵族中一些既得利益者是反对放弃原有的政治制度的, 由此就出现了是坚持“ 国俗” , 还是实行“ 汉法” 的斗争。忽必烈基本上采纳了刘秉忠、许衡等人的建议, 逐步实行了“ 汉法” , 基本上沿袭了金宋的旧制, 但同时也对蒙古“ 旧俗” 进行改造, 保存了蒙古原有的某些制度。那么这时期忽必烈主要的汉化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河南。“民无依恃,差役急迫,流离者多,军无纪律,暴掠平民,莫敢谁何”。这时忽必烈派出杨惟中、史天泽到任治理,惩治豪强酷吏,取得明显的效果,号称“大治”。
陕西屡遭兵祸,京兆“八州十三县户不满万,皆惊忧无聊”。忽必烈先命杨惟中、高挺治之,他们整顿吏治,奖励农桑,减轻赋税,初见成效。再而进一步兴办学校,抑制高利贷剥削。
忽必烈模仿唐太宗网罗人才。“闻唐文帝”为秦王时,广延文学四方之士,讲论治道,终至太平,喜得慕焉。明君用人,尽其材而用之,成功之道也。君子不以言废人,不以人废言,大开言路,所以成天下,安兆民也。
士人政策方面。忽必烈时期,在推行汉法,大兴文治的过程中,重视对政策的革新和完善。【3】此主要表现在:征用儒雅,量才擢用;兴办学校,造育人才;尊孔崇儒,优渥士人三个方面,这些政策中虽存在民族歧视、科举废弛、重吏轻
儒等不足,但仍显著提升了士人,尤其是汉族士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对于促进蒙元的汉化进程和巩固政权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教政策方面。统治者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国家政权,开始在文化教育领域大力推行遵用汉法的文教政策和教育措施。【4】尽管这些文教政策和教育措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制定与颁行,对于促进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对于各民族之间文化与教育的交流和融合以及缓解民族矛盾、维护民族团结却都发挥了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二)统一全国后的汉化政策
1262年李檀乱事后,忽必烈的蒙汉政策走上个民族歧视和保留落后制度的消极保守的轨道,至元十年,“权臣(即阿合马)屡毁汉法”儒臣失势“国朝处右统元年以来,鸿儒硕德,济之为用者多矣”遍及于各生产领域的驱奴制度、手工业中的官工匠制度,商业领域中的斡脱制度,贵族世袭制度,朝会庆典制度,此外还加上一系列的民族镇压,民族歧视的法令。这样消极的蒙汉政策则必然是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甚至为后面元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三、忽必烈汉化政策的转折及其历史意义
忽必烈从他的前朝主张学习汉文化,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隔旧更新,建立元王朝,统一全国,1262年李檀乱事后,进而转化为消极与保守占主导地位,这就是二元蒙汉政策,这也就是忽必烈汉化政策的转折点。【5】汉化政策转折之前,忽必烈推行积极地蒙汉政策,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全国的统一,繁荣了经济,缩短了蒙古由早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进程。然而,在忽必烈的蒙汉政策转向保守消极的状态时,便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阻碍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渐而导致了元朝统治中原的的衰落,最后导致了落后少数民族文化无法驾驭中原文化而走向灭亡。
四、古代少数民族的汉化政策及其历史意义
近古是中国民族关系最复杂的时代, 也是民族融合与同化加剧的时代。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政治、经济利益的冲突而引发战争并产生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碰撞, 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加深的友好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和信任, 加速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少数民族在封建化的过程中, 充分吸取了汉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优秀成果, 更多的表现出汉化的特点, 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融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扩展。【6】
因此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上来看,不论是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政策,抑或是元朝忽必烈的汉化政策,它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广义上表现为:首先汉化政策促进中原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大融合,是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渐而形成中国古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其次是促进地区人口的迁徙和融合;最后便是在历史的轨迹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推动历史文明的前进与发展。
狭义上的表现为:“联姻”(和亲)政策是古今中外统治阶级解决民族间的政治矛盾和民族冲突一贯使用的重要策略和外交手段。西汉的“和亲”政策和“昭君出塞” ,给汉匈两族带来了长期的和平与发展,极大密切了汉匈关系,加强了汉匈经济文化交流,是历史上成功解决民族冲突的一段佳话。北魏孝文帝时期,孝文帝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先进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因此不论是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抑或是元朝这样少数民族政权下实施的汉化政策都具有其特有的历史意义,与其政权的统治与巩固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汉化政策所产生的历史效应也同样和它所处时代环境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张世红 《论忽必烈的汉化政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第1版;
【2】《元史》(卷一五七).《刘秉忠传》【M】
【3】展龙、吴漫 《论忽必烈政权汉化进程中的士人政策》【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9.09第五版;
【4】杜钢 《试论元代遵用汉法_的文教政策与教育措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07.第17卷;
【5】朱耀廷 《论元世祖忽必烈政策的转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2.第1期; 【6】孟雪 《浅谈古代少数民族的汉化政策》【J】.科教文化.2007.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