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三步曲
宋志武◇
语文老师如何教授学生写作、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一个语文教师最关切的教学目标。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总结出学生作文三步曲。
阅读、积累、感受生活、捕捉灵感在自然生活经验中,感受最深的事,让学生说真话、吐真情,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习作的快乐。如我们学校召开了百年不遇的一次运动会,我就利用这个好机会,指导学生写学校的运动会,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选取各自不同的角度进行习作,有的反映比赛激烈,有描写观众强烈反映和紧张神情的,还有自己赛场的心情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写出一篇篇优秀的作文,真实生动,有独特个性。
批改富含人情味、幽默风趣、创新抓个性学生作文难,一是感到头脑中没有词汇,没有什么内容可写,对于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生未去发现,或者说无从感受。怎么办?我在教学中通常中带领学生阅读故事、好的文章,从故事中积累词语小卡片,久而久之在我的感染下,学生会主动去看一些作文书,并会积累词语,我每周让孩子们用这些小卡片写上一段话,或几句话。或课堂前五分钟用一些词语口头说一小段话,只要用上就奖励。一颗星,一个苹果(用卡纸剪的)等。同时引导学生带上感情用心体会,让学生通过看、听、经历。进入生活领域,寻找习作素材,为学生提供源头活水。
多向互动,适时引导,尊重学生,自由表达有人认为老师最轻松的莫过于批改作文了,写一句话,打个分就完事了,殊不知,作文批改更富含艺术性。批改作文既能显示老师对学生的关怀之情,又能抓学生的个性特点。例如在写《自我介绍》这篇作文时,有个叫孔孟豪的学生这样自我介绍,我既不是孔子又不是孟子,虽然我有他们的记号,但我无他们的智慧。我一看就知道这个孩子肯定是个爱学习的孩子,并且读了不少书。我在他的作文中这样写了一句批语。孔孟同学,你的文章和为人一样朴实、豁达,你肯定是一个未来的文豪,你的文章显示了你扎实的作文功底,看来,你是我们班的“读书迷”,老师真佩服你。
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我们应该从最基本功作起,每一步都是一个起点。更是老师努力的结晶。
(作者单位:河南省清丰县仙庄镇东南小学)编辑/张华利
学生从积累资料到完成习作,必须经历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这个过程,在习作训练中,当学生明白了习作要求时,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采用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小伙伴进行交流。如指导《我想对你说》这篇习作时,先让学生进行交流、启发。其中有位同学就说到自己与桌友的矛盾,以及不理解桌友的作法。我把这篇文章让他的桌友读过后,请他谈谈看法,结果两人冰释前嫌成了最好的朋友和学习上的帮手。尊重学生,让学生果。只有这样,文本才会逐渐变得饱满立体起来,语文课堂才会逐渐变得充实而有味。
三、 咀嚼玩味 品味文章情韵之悠长品读中发现,文章无论是写葡萄的生长还是劳作的现场,作者都是一边儿描摹着,一边儿在欣赏着,带着浓厚的兴味。特别是有这么几个场面描写“不大一会,小叶就变了颜色,叶边发红;——又不大一会,绿了。”“葡萄粒长了一点了,一颗一颗,像绿玻璃料做的纽子。硬的。”“浇过了水,你再回来看看吧:梢头切断过的破口,就嗒嗒地往下滴水了。”若不是用了善于鉴赏的一双眼睛和一对耳朵去看去听,岂能细致微妙地捕捉?
总而言之,散文教学离不开品读语言,在玩味语言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发现语言文字之美、作者写作技巧之精,还能体悟到字里行间蕴含的那份至真至美之情。不管语文教学多么需要“人文”,语言始终是走进文本深处的最重要的“抓手”,忽视语言的语文教学,就不是成功的语文教学。参考文献:
[1]汪曾祺.汪曾祺文论[M].江苏文艺.1994.
[2]叶圣陶.叶圣陶文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作者单位:衢州第二中学语文组)编辑/张俊英
言是思想的载体,读者只有透彻地了解了语言文字所具有的意义和情味,才能感知作品的艺术形象,领悟作家的思想感情。要想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还得品其语言想见其为人,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 “文艺鉴赏还得从语言、文字的透彻了解入手”。
《葡萄月令》是一篇状物散文,它描写的首先是物,但其次又不是物,因为字里行中融入太多只属于作者个人的独特的审美感受,因此它写的可能还是“人”。正如徐卓人在《永远的汪曾祺》一文中这样写道:“把葡萄这颗小小的生命一月月写来,竟然写出了一个生命的宁馨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得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咀嚼文字,玩味语言,带领学生沉入到言语的世界中,从文字到文学到文化,让学生体会到文本的人文美和汉语的独特魅力,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韵味。
在《葡萄月令》教学过程中,笔者就设计了“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环节,让学生通过品析语言,咀嚼词语去看描摹文字背后的那个“人”。而学生在
- 11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