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的运用在教育领域日益受到重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融入互联网教学是必然趋势。本文就“互联网+”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以期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关键词:互联网+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为了落实新课改理念,高中语文教师将阅读教学与“互联网+”相结合,可以整合教学资源,拓展学生视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多样化需求。
一、传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弊端
语文是教育的基础学科,而语文知识的提高在于阅读,因此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占据重要地位。新课改理念对阅读的要求是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习惯。
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日常教学虽然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有所改革,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常常还是知识点的灌输,答题技巧的总结,储存式输入型的教育。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和注重分数的目的性,让学生的学习很被动,学生缺乏自我独立对文本的解读,机械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脱离了阅读的本质,久而久之也失去了自主阅读的兴趣。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缺点
传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虽然近年来教育领域一直提倡新课改,但是真正落实实效还有待于提高。高中阅读教学应该是
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三者之间心灵的沟通,要求教师在充分把握文本主旨的前提下,通过课堂教学引导点拨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教师只是起到间接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关键在于学生开拓自己的思绪,提高其自我阅读能力。
传统课堂和“互联网+”结合的优势是,首先在备课上能让教师填补自我知识的欠缺,提高自我知识储备,教师与文本进行对话。而在阅读导读环节,学生也可以借助互联网解决自己的部分疑惑,学生与文本进行初步对话。其次在课堂教学环节融入多媒体教学资源,教师抛砖引玉,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独立思考,形成自我与文本的进一步对话,慢慢养成自我阅读习惯。最后在教学反思环节,教师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进一步深层次解读文本,而课后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再次形成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互联网+”的融入,虽然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其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也不得不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依赖多媒体,下载现成的ppt课件,授课只是简单的读ppt,文本阅读完全是照搬课件上的解读,缺乏深层次思考,缺乏自我与文本的对话。多媒体的泛用造成重难点不突出,学生只是被多媒体表面形式化所吸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缺乏启发点拨,也不能很好的与文本对话,阅读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更有部分老师缺乏课件就不能顺利完成课堂教学。同样学生也存在过于依赖互联网等多媒体,在导读预习和课后阅读中虽然可以查阅大量资料来填补教师没有涉及的知识点,但繁多的资料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部分学生无法分清楚重难点,功利化的学习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1.
“互联网+”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传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种种弊端,严重阻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而“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结合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了改进这些问题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我们学界同仁务必深思熟虑,集思广益,采取相应的策
略改变这些不良现象,让学生养成个性探究创新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1.
适度适量适时的多媒体教学
“适度”即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仅仅是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不顾教学内容是否真的需要。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不能过度滥用多媒体。
“适量”是教师为讲解更多的知识点,拓展学生视野借助“互联网+”辅助教学,将大量资料融合在ppt中,而课堂时间有限,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加快讲解速度,学生学习非常吃力,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成果,影响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适时”即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的时机要对,当文本阅读的知识点无法用形象的语言传达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化抽象为具体,如在讲解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Falsh制作别里科夫的画像,让学生先通过画像来初步解读文本人物形象。
1.
教师转变角色,重视朗读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各不相同,语文教师在日常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教师要转变角色,借助互联网等多媒体,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去思考感悟解读文本,不能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教师应该平等的与学生、文本进行对话。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在解读文本的同时感悟文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感悟文本真谛,而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先泛读,或者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听读,学生在默读、齐读、跟读等,在多次读中理解欣赏文本,实现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心灵对话,不能只是简单的进行课件的复述,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朗读中进行阅读。
1.
创设阅读情境,进行个性探究创新阅读
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受应试化教育影响,过分注重分数等定量评价,教师拘泥于阅读的得分点进行讲解,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这就需要教师备学生,从学生的阅读需要出发,创设学生喜欢的阅读情境。如在进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阅读教学时,教师利用互联网搜集褒禅山的图片,并根据作者的游览顺序呈现图片,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自主阅读,探究褒禅山的美景。
创设阅读情境,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阅读教学也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其进行选择性阅读、个性化探究性创新化阅读,读出自我独特的感悟。如在郁达夫《故都的秋》阅读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图片展示故都秋之清静悲凉,也应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利用互联网搜集资料进行比较阅读,读出自我对秋的理解。
1. 结语
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诸多弊端,教育界的新课改理念和“互联网+”的冲击给传统课堂注入了活力,使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呈现多元化。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教学中学生永远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只是配角,教师应运用科学化的阅读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养成个性探究创新的阅读习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师与学生都应直面机遇与挑战,使阅读教学课堂真正成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2]朱绍禹:《阅读教学的理念》,《中学语文》,2005年第1 期。
[3]黄俏梅.高中语文阅读课教学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广西教育,2019(6):8-9。
[4]叶丽新.“互联网+语文”的思考路径与实践空间[J].中学语文教学,2017(7):4-8。
作者简介:黄丽(1989-)女,汉族,安徽亳州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亳州五中高中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