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苑英华》编纂体例对《文选》的创新及其意义——以《文苑英
来源:锐游网
第51卷第1期 201 5年2月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1.51 No.1 February,201 5 论《文苑英华》编纂体例对《文选 的创新及其意义 以《文苑英华》诗体为考察中心 何水英 (凯里学院人文学院,贵州凯里556011) [摘 要]《文苑英华》诗歌编纂体例有继承《文选》一面,但在诗歌编纂结构、类型、类目排序等方面新变 明显,反映出宋初“缘情”与“体物”结合的诗歌题材意识及以教化为目的的诗歌编纂思想,对后世诗歌总集的 编纂结构、类型排序、类目设置等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文苑英华》;《文选》;诗;体例;创新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15)01—0122—06 明代胡维新在《刻<文苑英华>序》中云:“《苑》之集始于梁,而部系类分,悉宗《选》例,非嗣文以承统 乎?”E1] 认为《文苑英华》编纂体例有续《文选》之意。此后,人们习惯用“续仿”来评价《文苑英华》,如《四库全 书总目》言《文苑英华》“所录,则起于梁末,盖即以上续《文选》。其分类编辑,体例亦略相同,而门类更为繁 碎”。今人的观点也大体相似。 总体而言,《文苑英华》对《文选》的继承已成为学界的共识和关注点。不可否 认,《文苑英华》对《文选》编纂体例的继承性很明显,如就《文苑英华55/, ̄体而论,《文苑英华》“撮其类列,分以 布居”编纂结构就是对《文选55“以体为纲”“以类相分”编纂构架的仿照;其依写诗目的、诗歌题材及诗歌体式 的分类方式也是对《文选》诗歌分类的继承;《文苑英华》的乐府类与《文选》乐府类类目一致,行迈、悲悼、酬 和、寄赠、军旅、郊祀等类型与《文选》诗之行旅、哀伤、赠答、军戎、郊庙等类目相似,这都看出《文选》诗歌类目 分类对《文苑英华》的影响。与此相反的是,学人对《文苑英华》体例的新变性极少关注。《文苑英华》在编纂体 例上实有不少新变,这种创新相对继承性而言,意义更突出。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云:“文变染乎世情,兴废 系乎时序”,文学演变或多或少会受时序变化影响。故而,从《文苑英华》编纂体例的新变中能看出时代意识特 征,同时体现出“分体编录”型总集在宋初的演变特点,对后世诗歌文集的编纂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文苑英华》诗编纂体例的创新特征 在文集大量散佚的情况下,《文选》已成历代总集编撰的蓝本之一,《文苑英华》亦不例外。但是任何模拟 都不可能是原创,如伽达默尔所言:“谁要模仿,谁就要删去一些东西和突出一些东西。因为他在展示,他就必 须夸张,不管他愿不愿意。就此而言,‘如此相像’的东西和所相像的东西之间就存在一种不可取消的存在间 距” 。 。。《文苑英华》在对《文选》的接受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与原典拉开了距离,其在主观或客观上势必会 [收稿日期]2014—05—2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文苑英华》诗学批评研究”(14YJC75010);贵州省社科规划课题 “《文苑英华》与宋初诗学关系研究”(12GZQN25) [作者简介]何水英(1978一),女,湖南江永人,瑶族,文学博士,凯里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① 当代学者观点如:穆克宏认为“北宋初年李日方、徐铉等人编选的《文苑英华》一千卷,上续《文选》,其文体分为三十八 类”(穆克宏《昭明文选研究》,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3页);刘永济认为“至李呖等之《文苑英华》,姚铉之《文粹》,吕祖谦 之《文鉴》,苏天爵之《文类》,程敏政之《文衡》,黄宗羲之《文海》,大都祖述萧选,体尤躇驳”(刘永济《十四朝文学要略》,黑龙江 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页)。 122 呈现出一定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母类一一级子类一二级子类”结构模式的出现 《文苑英华》继承《文选》编纂体例已是学界的共识。《文选》采取分体编录的方式进行编纂,将文体分37 类①,其中诗赋二体下设子类,简而言之即“母类一子类”结构模式。《文苑英华》将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等 38类,诗、赋、歌行、杂文都有子类,其中诗体下设天部、地部、帝德、应制等25类。从两者的编纂体例不难看 出《文选》对《文苑英华》的影响。但是《文苑英华》诗出现了二级子类,如表1所示。 表1《文苑英华》诗的二级子类 序号 类 子类 13、月、中秋月、玩月、对月、望月、杂题月、星、雨、喜雨、对雨、苦雨、杂题雨、咏雪、对 1 天部 雪、咏雪、杂题、喜雪、晴霁、风、杂题风、云、杂题云、霜、露、雾、烟霞、天河、虹霓、元日、 43 8 数量 卷数 春、人日、上元寒食、上巳、夏、端午、伏日、秋日、秋、七夕、九日、冬、除夜 山、终南山、太山、华岳、南岳、庐山、望夫山、归山、山杂题、山杂题、洞、峡、石、孤石、太 2 地部 湖石、杂题、海、江、潮、河、湖、潭水、泉、瀑布、杂题、曲江、昆明池、温汤、池、游泛、池杂 题、溪、游泛、杂题 36 8 3 帝德 O 1 赐宴、酣宴、侍宴、巡幸、扈从、元日、人日、上元、晦日、春、寒食、仲春、中和节、上巳、复 4 应制 秋、七夕、九日、追赏、雨晴、雪、宫、台、宅、殿、楼、阁、亭、园、幸宅、昆明池、兴庆池、降 庆池、公主林亭、送公主、送饯、寺院、杂题、宫观、杂题 41 1] 5 6 应令附应教 省试 O O l 1O 7 8 朝省 乐府 趋朝、寓直 2 O 2 20 9 1O 11 音乐 人事 释门 乐、琴、筝、笙、琵琶、箜篌、箫、笛、杂乐、歌、舞、歌妓 宴集、宿会、逢遇 12 3 O 2 5 6 12 1 道门 游仙、神仙、怀仙、梦仙、谪仙、仙谷遇毛女、桃源、秦越人洞中咏、下元斋咏、歌词、宫 观、送赠道人、送宫人人道 13 5 13 14 15 隐逸 寺院附塔 酬和 征君、居士、处士、山人、隐士 5 O O 3 7 7 16 17 18 寄赠 送行 留别 O 送人省亲、赋物送人、歌 4 O 19 2O 3 19 行迈 奉使、馆驿 3 10 20 21 22 23 军旅 悲悼 居处 郊祀 讲阅、征伐、边塞、边将 追述、哭人、哭僧道、哭妓、送葬、坟墓、第宅、怀古、遗迹、挽歌 上阳宫、九成宫、华清宫、宫、苑、殿、楼、台、阁、堂、亭园斋、别业、村墅、山庄、田家 宿斋、祠庙 牡丹、桃花、杏花、紫薇、梅花、芙蓉、莲荷、石榴、海棠、玫瑰、玉蕊、蔷薇、菊花、蜀葵、 4 1O 17 2 2 lO 9 1 24 花木附果 实、草 山花、刺桐、看花、惜花、残花、杂花、柳、松、柏、桂、桧、杉桐、槐、竹、笋、樱桃、柑橘、桃 李、梨、石榴、枣栗、柰、梅、荔枝、杂果实、树木、藤、药、茶、兰、萱、众草、苔、芦苇、萍、枸 53 7 杞、杂咏、木叶 25 禽兽 凤、鹤、鹰、乌、鹊、雁、莺、百舌、鹦鹉、鸳鸯、鹞档、孔雀、鹭鹚、鸡雉、鹧鸪、凫、鸥、鹅鸭、 燕雀、子规、杂题、蝶、蜂、萤、蝉、促织、蜘蛛、马、猿、獭、鱼、龟 、33 3 ①《文选》分类有37类、38类、39类之说,本文取37类说。 123 如表1所示,《文苑英华》除了帝德、应制、应令附应教、释门、寺院、酬和、寄赠、留别之外,其他类别都进行了 更细的划分,如天部类分43子类,地部分36子类。对于《文苑英华》诗体的编纂可以用“母类(诗)一一级子类 (诗类型)一二级子类(诗类型)”的模式概括,较之《文选》诗体“母类(诗)一子类(诗类型)”的编纂方式是一个 大的不同。 (二)诗歌类型的新变 1.对类书事类及《文选》赋类的类目移用 《文苑英华》在诗歌分类上与《文选》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是:《文苑英华》受类书影响明显,对类书中的不少 类目直接引入或稍作调整,主要有:(1)天部类与地部类:这两类均出现在《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 记》、《太平御览》等类书中。《北堂书钞》天部分天、日、晷、月、星等25类;地部分地、丘、陵、岗等16类。《艺文 类聚》天部分天、El、月、星等13类;地部分地、野、关等8类。《初学记》天部类分天、日、月、星等15类;地部类 分地、山、泰山、衡山等26类。《太平御览》天部、地部子类名目更细。《文苑英华》继承上述类书的天部、地部 名目,天部分El、月、中秋月等43子类,地部分山、终南山、太山等36子类。(2)人事类:《太平御览》有人事类, 分叙人、孕、产、姓等子类,几乎将涉及人事各个方面的内容都包含进去。《文苑英华》承其人事类名目,分宴 集、宿会、逢遇3子类,其特点都是相聚,只是地点场合不同。(3)隐逸类:《艺文类聚》人部有隐逸子类,收诗 37首。《文苑英华》诗之隐逸类受此影响,其按诗题隐逸群体不同分征君、居士、处士、山人、隐士5子类。(4) 居处类:《艺文类聚》、《初学记》均有居处部,子类依据处所不同而分。《艺文类聚》居处部分宫、阙、台、殿等19 类;《初学记》居处部分都邑、城郭、宫等15类。《文苑英华》承两者居处类目及子类分类依据,分上阳宫、九成 宫、华清宫等17子类。(5)花木附果实、草类:《艺文类聚》有木部、果部,《文苑英华》在此基础上将木果类合 并,增加花、草类构成花木附果实、草类。(6)禽兽类:《艺文类聚》有鸟部、兽部,《文苑英华》在此基础上将鸟兽 合并成禽兽类。 此外,《文苑英华》诗之音乐类亦移用了《文选》赋的音乐类。《文选》赋设音乐类,收录6篇与音乐有关的 赋作,无子类。《文苑英华》音乐类诗分乐、琴、笙、琵琶等12个子类。 2.诗歌类型名目上的创新 《文苑英华》诗类目除继承、移用前人所创之外,还有独创的诗类,主要有:(1)帝德类。史料中载“帝德”多 指君王德行,远古即有对帝德的评议,意在政治需要。《文苑英华》收录帝德类诗6O首,内容均为赞颂君王的 政绩德行。(2)朝省类。主要是与朝廷政事有关的内容。《文苑英华》朝省类分趋朝、寓直两子类,多描述朝廷 官员的政治生活。(3)应制类。应制诗是奉天子之命而作的诗。这类诗的思想内容大抵是歌功颂德、粉饰太 平,主要追求艺术形式的精美得当。《文苑英华》收录的应制诗,根据活动场合、应制内容的不同分赐宴、酷 宴、侍宴等41个子类。(4)应令附应教类。应令诗,为应皇太子之命而和的诗;应教诗,为应诸王之命而和的 诗,风格上与应制诗类似。(5)省试类。省试即科举中的礼部试,省试有试诗的要求。《文苑英华》收省试类诗 454首,主要以山水景致人题,感情多倾向表达诗人对圣朝君恩的感激以及对知遇的期待。(6)释门类。释门 当有僧侣、尼姑、寺、庵以及诸多活动,《文苑英华》释门类诗只选取了与僧侣有关的内容,绝大部分为士大夫 与僧侣的赠答唱和,亦有僧侣之间的赠答之作。(7)道门类。顾名思义收录与道家有关的诗歌。与释门类只 选录与僧侣交往的诗不同,《文苑英华》道门类诗涉及神仙之说、道家建筑、道人、道门活动等内容,分游仙、神 仙、怀仙等13子类。(8)寺院附塔类。寺院及塔均与释门有关,《文苑英华》将此独立成一类,着眼点在寺院塔 这些建筑物上,或作为诗人的游览对象,或作为活动场所出现。(9)送行类与留别类。这两类诗都是离别之作。 《文苑英华》根据主客体行为不同分送行类与留别类。“送行类”偏重客体离开某地,题目以带“送某某”字眼的 居多;“留别类”主要侧重主体离开某地,题目以含有“别某某”者居多。 (三)诗歌类型排序强调自上而下的空间结构,突出帝王之尊 《文苑英华》诗歌排序注重空间秩序,首类为天部,再是地部,再到与君王有关的帝德、应制等类,此后为 与其他人相关的活动、事物,形成“天地一人(物)”自上而下的空间结构。此种空间意识本是哲学范畴,《周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把天、地、人并立称三才,纳 易・说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 道日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_3j4 入文学视野。此后的类书如《艺文类聚》、《初学记》将这种空间结构细化,首部为天部,下分为天、日、月、星、 云、风等子类。将这种结构真正移入文学的是《文苑英华》。 这种空间结构最突出的特点是强化了君权意识。中国古代“天”的含义十分深刻,《说文解字》日:“天,颠 1 24 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天有神格化、人格化的概念,指最高之神,《文苑英华》将天部列为首位,继承了传 统天为至高的秩序观念。在“人”这一层以“帝德”为首,突出君王的地位。其后的应制、应令附应教、省试、朝 省等诗歌类型都与朝廷有关,其内容实质也是以君王为中心的。此外,《文苑英华》对每一诗歌子类所录诗歌 进行排序时,如果有帝王诗作选人,则将其置于首位。这种诗的类型编排强调“天人合一”、君王之尊以及“君 为臣纲”的有序性,具有浓厚的儒家政治色彩。 《文苑英华》被后人认为有续《文选》之意,它的编纂体例确实受到《文选》的影响,但是两者在诗的分类思 想上有明显区别。《文选》诗以补亡类为首。补亡类收晋人束皙《补亡诗》六首,李周翰注引王隐《晋书》言: “(束皙)尝览周成王诗有其义亡其辞,惜其不备,故作辞以补之。”E5] 《诗经・小雅》中有目无辞的诗六篇: 《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这六篇诗被称为“笙诗”,补亡便是针对《诗经》“笙诗”而补。 这种类型编排反映出编纂者对儒家经典的尊崇,由此可见二者之别。 二、《文苑英华》诗歌编纂体例创新的意义 《文苑英华》诗歌编纂体例的创新是对《文选》体例的突破,具有重要的意义。横向而言,这些新变融合了 宋初诗学观念,具有明显的时代意识特征。纵向而言,反映出“分体编录”型总集发展至宋初的演变特点,对后 世诗歌文集的编纂影响不小。 (一)体例新变反映出宋初诗学思想特征 1.体现出宋初“缘情”与“体物”结合的诗歌题材意识 《文苑英华》“母类一一级子类一二级子类”的结构模式较《文选》而言,增加了“二级子类”这一结构层次, 且二级子类名目较多。《文苑英华》诗的一级子类只有25类,二级子类达281类之多,的确可谓“体尤躇驳” (刘永济《十四朝文学要略》)。虽《文苑英华》诗类目有繁复之嫌,但是这些类目几乎都依题材而分,从编纂者 对诗歌子类的搜寻抉择中透露出宋人对诗歌题材问题的思考。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文赋》)是陆机关于诗、赋文体特征的论断,对后世影响甚深。《文选》诗 赋分类上明显体现出“诗缘情”、“赋体物”这一特征,其诗体子类中的咏怀、哀伤、挽歌类都有强烈的感情色 彩,而《文选》赋中的京都、江海、宫殿、物色、鸟兽等都突出“赋以体物”特征。《文苑英华》诗歌类目呈现出“缘 情”与“体物”相结合的趋势,诸如“送行”、“留别”、“寄赠”、“悲悼”类等“缘情”性强,而音乐、寺院、居处、花木、 禽兽类等倾向于“体物”。诗至唐代,题材范围极大扩张,涉及时政、岁时、自然景物、人文景观、人际交往、生活 起居等方方面面。《文苑英华》收录唐诗占总数的十分之九。其类型上“缘情”与“体物”的结合适应了这一诗 歌发展趋势,体现出宋人对诗歌题材范围的整体把握。 2.从宗经到尊君:宋初诗歌编纂教化目的的显现 如前文所论,《文选》诗首类为补亡类,收录的是晋人束皙针对《诗经・小雅》中有目无辞的“笙诗”而补的 《补亡诗》六首,体现出编纂者的宗经思想。此思想在《文选序》中也有所体现,萧统言:“诗者,盖志之所之也。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关雎》、《麟趾》,正始之道著。桑间濮上,亡国之音表。故风雅之道,粲然可观。自炎汉 中叶,厥途渐异。”_5卫表明《诗经》属于诗之源,是文学作品。《诗经》既为文学作品,何以不录?萧统解释道:“若 夫姬公之籍,孔父之书,与日月俱悬,鬼神争奥,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岂可重以芟夷,加之剪截?”_5 阐明 不录儒家经典是因为经典为“与日月俱悬”的不刊之书,地位崇高,不可随意削删选录。宗经与崇天尊君两者 虽然都是儒家思想的体现,但是价值取向不尽相同。《文选》列“补亡”为诗的首位,是从文学角度出发,在文学 地位上对儒家文学予以尊崇。《文苑英华》以“天”为首位,中间明显突出君王位置,是从政治角度出发,将文学 纳入政治范畴,欲使诗歌发挥教化功能,这是文学总集中诗歌编纂思想的一个转变。这种排序特点的出现与 《文苑英华》的编纂背景很有关系。宋太宗笃好儒学,认为“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需用文德致治”_6 J1 ,故而相 当重视修书。在《文苑英华》编纂期间的雍熙元年,其言:“夫教化之本,治乱之源,苟无书籍,何以取法?”(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五)可见其编纂用于教化的意图很明确。而实现其教化目的的途径则是将《文苑英 华》编纂成范本形式,指导时人习文,“使沿}斥者得其余波,慕味者接其雅唱”_7_J3 。修书目的是为推行文教,《文 苑英华》诗歌类型的排序自然要围绕这一思想而行。 (二)对后世诗歌总集编纂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收录诗体的文学总集大致有两类:一是单独汇聚诗歌作品的诗歌总集,如《玉台新咏》、《西昆酬唱集》、 ]25 《瀛奎律髓》、《元诗别裁集》等。二是“分体编录”的诗文总集,将诗歌作为其中一种文体加以编纂。如《文章流 别集》、《文选》、《文苑英华》、《唐文粹》等。就诗歌编纂而言,这两种类型的总集有共通之处。若把“分体编 录”的诗文总集的诗歌部分抽出来看,就是一部单独汇聚诗歌作品的诗歌总集,所以施蛰存在《唐诗百话・历 代唐诗选本叙录》中将《文苑英华》归为第一部宋人唐诗选集。《文苑英华》诗编纂体例在仿照《文选》的基础上 有所突破创新,对后世总集的编纂产生了较大影响。 1.对诗歌总集编纂结构上的影响 《文苑英华》之前的文学总集在编纂诗歌时,基本采用“母类(诗)一子类(诗类型)”模式。单独汇聚诗歌 作品的诗歌总集如《诗经》分“风、雅、颂”三类;《玉台新咏》“撰录艳歌,凡为十卷”,十卷之中,又以诗歌句式相 分,“是书所录为梁以前诗凡五言八卷,七言一卷,五言二韵一卷”l8l1 。;《唐诗主客集》按诗歌风格分“广大教 化”、“高古奥逸”、“清奇雅正”、“清奇僻苦”、“博解宏拔”、“瑰奇美丽”六类。“分体编录”的诗文总集《文章流别 集》、《文选》、《古文苑》、《文馆词林》等均如此。就目力所及的文学总集,诗体编纂首次出现二级子目录的当属 《文苑英华》,这是对《文选》及以前的总集编纂体例的一个突破。 《文苑英华》诗的编排方法对于后世编纂唐代诗歌总集产生了一定影响。如南宋赵孟奎所编《分门纂类唐 歌诗》,是书原有100卷,分天地山川、朝会宫朗、经史诗集、城郭园庐等8类,每类下又分小类,主要以题材分 类。方回的《瀛奎律髓》专收律诗,分登览、朝省、怀古、风土等49类,各类下的子类以五言和七言的句式相分。 敖英编纂的《类编唐诗七言绝句》,此书专收七绝,分吊古、送别、寄赠、怀思、游览、纪行等15类。张之象编纂 的《唐诗类苑》也是一部比较重要的类编诗集,全书200卷,分天部、岁时、地部、山部等39大类,1 094子类, 如“天部”下有日、月、星、河等l8小类。这些诗歌总集均继承《文苑英华》诗的结构模式,设有二级子类。 2.对诗歌总集类型排序上的影响 《文苑英华》诗白上而下的空间结构,以及大量录入帝王诗置于各朝之首的做法,显然是有意突出君王之 尊。这一诗歌排序思想对后世总集编纂影响较大,影响最大的当属《唐诗类苑》。《唐诗类苑・凡例》云:“题下 姓名间有未刻者,原无考证,请俟博古。如旧板《乐府》及《文苑英华》中抄入者,业已先失其名,因之亦阙。”lg] 可知《文苑英华》是《唐诗类苑》编纂录文来源之一。《文苑英华》对《唐诗类苑》影响不仅限此,在诗歌类型排序 上,《唐诗类苑》承《文苑英华》“天一地一人(物)”的排序方式,“是集始是天文、地理,次及帝王、职官,以至礼 乐、文武、人物、器用、居处、技艺、草木、虫鱼,各以类次,能令寄身毫素者,因类以索诗,可无检阅之劳,而灿然 寓目矣”¨gj。在“人(物)”这一层面上以帝王居首,突出君主尊位。 继承《文苑英华》诗歌排序思想的还有多种集子,例如元好问《中州集》共辑录194位诗人的1 984首作 品,首录显宗二首、章宗一首;钱谦益《列朝诗集》81卷,人选诗人1600余家,帝王的诗置于卷首为“乾集・圣 制”;朱彝尊《明诗综))100卷,首卷录明室诸帝王之作;康熙《御选宋诗》78卷,首卷为帝制诗。这些诗歌总集虽 未将诗歌以题材分类,但均将帝王诗作列为首位,亦意在彰显君王地位。 3.扩大了诗歌类型范畴,影响了后世诗歌总集的类目设置 《文苑英华》将诗歌类型范畴扩大,方式主要有:其一,变其他著作的类目为诗歌类目。其二,独创类目。如 前文所述,《文苑英华》不少诗歌类目均受类书影响,诸如天部、地部类源于唐代《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 学记》等类书;人事类源于《太平御览》;隐逸类源于《艺文类聚》;居处类源于《艺文类聚》、《初学记》;花木附果 实、草类对《艺文类聚》木部、果部及《初学记》草、果木部作了调整。禽兽类在《艺文类聚》鸟部、兽部的基础上 形成。此外,《文苑英华》将《文选》赋的音乐类引去诗歌。而如帝德、朝省、应制、道门等类则属《文苑英华》独 创。《文苑英华》将其他著作的类目引入诗歌,以独创诗歌类目的方式,确立了上述类型的诗体地位,扩大了诗 歌类型范畴。 在后世的诗歌总集编纂中,受《文苑英华》诗歌类目名称影响较大的有《瀛奎律髓》和《唐诗类苑》。《瀛奎 律髓》中的“朝省类”“寄赠类”直接沿用《文苑英华》诗类目。《瀛奎律髓》有“送别类”,其序言:“送行之诗,有不 必皆悲者,别则其情必悲。”l1 D_ 言诗歌有送与别之分,很明显合并了《文苑英华》诗之送行类与留别类。《文 苑英华》释门类诗绝大部分为士大夫与僧侣的赠答唱和,这对《瀛奎律髓》“释梵类”的类目设定与题材理解都 有影响。《瀛奎律髓》“释梵类”序云:“释氏之炽于中国久矣。士大夫靡然从之,适其居,友其徒,或乐其说,且 深好之而研其所谓学,此一流也。诗家者流,又能精述其趣味之奥,使人玩之而不能释,亦岂可谓无补于身心 者哉?”l1 0_¨ 。方回所重亦是文人与释门的关系。而张之象《唐诗类苑》中的天部、地部、寄赠、送行、隐逸、居处、 花木、鸟兽等类型则是对《文苑英华》诗类目的直接继承。 1 26 综上所述,以诗体为例,可以看出《文苑英华》编纂体例有续《文选》一面,但创新性很明显,主要体现在: 其一,诗歌编纂结构首次出现了二级子类;其二,采用移用类书事类及《文选》赋类的类目,或以独立开辟新的 诗歌类目的方式创新诗歌类型;其三,转变诗歌类型排序思想,突出帝王之尊。这种新变反映出宋初“缘情”与 “体物”结合的诗歌题材意识特征以及宋初诗歌编纂以教化为目的的思想。它对后世诗歌总集的编纂结构、类 型排序、类目设置都产生了影响。这些新变彰显出《文苑英华》的体例价值,是文学总集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 的元素。 [ 参 考 文 献 ] [1] 胡维新.刻文苑英华序[M]∥李防,等.文苑英华: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66. [2] 伽达默尔.艺术作品的本体论及其诠释学的意义[c]//李钧.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三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1.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8.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李善,等.六臣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黎经浩.六朝文絮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2. 李攸.宋朝事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1937.丛书集成本. 王应麟.玉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i987. 曹仁孙.唐诗类苑凡例Fo]//张之象.唐诗类苑.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二十九年刻本. ]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On the Innov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Compilation of Wenyuan Yinghua to Wenxuan:A Case Study of the Poems in Wenyuan Yinghua HE Shui—ying (School of Humanities,Kaili University,Kaili 556011,China) Abstract:Although Wenyuan Yinghua inherited compiling features of Wenxuan,the innovation of compila tion of Wenyuan Yinghua was obvious。such as compiling structure in poetry,poetry type,category,etc. This innovation reflected the awareness of subject matters which combined emotional and physical proper ties and the education purpose of poetry.This change influenced the later poetry anthology greatly. Key words:Wenyuan Yinghua;Wenxuan;poetry;style;innovation [责任编辑 阳 欣] 1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