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背诵默写全文。
2、 赏析文中的佳句,体会作者寄予在文中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有层次的诵读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赏析文中的佳句,体会作者寄予在文中的情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的一篇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大家一起读读标题,注意断句。答/谢中书/书。教师提醒学生看注释一:谢中书,即谢征。“中书”是官职名。书:书信。答:酬答、答和。(这个词是指:用语言文字来酬和作答,比译为“回答”更雅致)
过渡语:《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谢征的一封谈山水的相互酬答的书信。接下来,我们介绍一下陶弘景。 二、作者介绍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隐居先生或华阳隐居,卒后溢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镇江一带)人。陶氏生活于南朝,历经宋、齐、梁三朝,是当时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当时的皇帝,梁武帝多处因政事询问于他。)
过渡语:下面我再来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课文的内容,请大家边听边记。每句话中记重点的四个字。 三、预习检测 1、听记训练
从体裁来看,这是一篇尺牍小品;从选材及内容来看,这是一篇模山范水的文章;(或者)这是一篇山水景物相映成趣的文章;从语言来看,这是一篇骈散结合的文章;从饱含的情感来看,这是一篇表现作者娱情山水的文章。
边读边解释:①在说第一句话时,教师问学生:“记哪四个字”——尺牍小品。“尺牍”就是书信。②模山范水:用绘画或文字描摹山水之美。③相映成趣:文中的景物相互映衬,显得和谐生动。④骈散结合:骈:两马并驾,骈文,就是句式对称的文章。散,就是不对称的文句。这篇文章里既有骈句又有散句。⑤娱情山水:就是作者徜徉于山水之间,感受到了心灵的快乐。
2、 补充注释(这个环节请一名学生来做,其他人核对之前布置的预习题。) ① 川:河(如:川流不息) ② 谈:谈论,欣赏 ③ 倶备:全有,齐备。 ④ 晓:清晨 ⑤ 竞:争相
⑥ 未复:不再,还没有 ⑦ 奇:奇异的景色。 四、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边读边译课文。(组内)然后班级展示。
过渡: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围绕“读”、“写”两个字展开。首先,咱们来按要求朗读课文。 五、课中活动——读与写 要求一:一读,读清课文层次。(屏显) 1、具体做法:请大家先准备一下,将课文划分为两个层次。要求:声音同起同落。 【预设】如果学生一时无法做到声音同起同落,那么教师就请一个答对的同学,问明分层原因。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分层方法:①第一句为一层,其它句为一层。②从开头到“沉鳞竞跃”为一层,余下的为另一层。第一层是描述山水之美的景象,第二层是发表议论,表达作者对美景的赞叹和内心的自豪、愉悦。 【读后点拨】读完以后,大家心中应该就有四个字啦!——叙议结合。 过渡:下面我们更细的读。 2、具体做法:请大家把刚刚的第一层再读出两个层次。(强调声音同起同落,问:第一层独到哪里?) 【预设】学生很容易发现第一层就是文章的第一句。 【读后点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是全文的总起句(领起句),领起全文写景的内容,描写的内容。 过渡:大家看文章的结构通过前面的训练,我们读出了文章的层次。 3、下面我们再读全文。注意每层之间稍加停顿。 过渡:下面大家把目光聚焦到文章的第二层,我们再继续读,读出景物的壮美与秀美! 要求二:读出景物的壮美和秀美。(屏显)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屏显) 【指导朗读】晓雾将歇,要读的柔和、轻声。 过渡:继续来读,读出作者的陶醉与赞叹。 要求三:读第三层,读出作者的陶醉与赞叹。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屏显) 读前点拨:教师指出陶醉与赞叹的具体内容。陶醉于山水景物,赞叹山水之美,赞叹自己(别人不能欣赏到的自然之美,我却和先贤谢灵运一样能够欣赏)表达自己能与古代先贤比肩,感受、体会大自然之美自豪!
教师范读指导:用一种有激情的、夸张的语气来读。“仙都”,声调上扬,读出喜悦之感。 自由背诵,展示成果。
过渡:在前面的教学环节中,大家读的不错。接下来,咱们来写。写什么?——佳句赏析。怎么写?——分两个步骤来写。我来告诉大家。步骤一:以写译文的方式,明确这句话写了什么内容。(对句子所描绘的内容进行生动细腻的再描绘。)步骤二:对于句子中出现的亮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鉴赏。
1、老师先来做个示范。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例。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写作指导】
步骤一:以写译文的方式,明确这句话写了什么内容。(对句子所描绘的内容进行生动细腻
的再描绘。)
明确:高耸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河流清澈见底。作者用这句话极言峰高水清。 步骤二:对于句子中出现的亮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鉴赏。(评、赞这个句子写出了什么?其字、句、手法好在哪里?) 明确:“高峰入云”极言山的俊俏挺拔;清流见底写出了水流的清缓和澄澈。山水的角度由仰视云天一体,俯瞰河水清碧,峰高水清,相映成趣。(或者“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言简义丰。)
2、实战演练:结合文章的第二层,自选佳句进行赏析。(分小组,每组一句)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屏显) 【预设】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赏析:两岸的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作者采用平视的视角,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②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赏析:青苍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作者采用远眺的视角,抓住景物的特征,描绘了林青竹翠的美丽景象。“四时具备”更是写出了“林”与“竹”四季常青的旺盛的生命力。
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赏析: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将”、“乱”二字用得好。“将”写出了清晨,太阳出来,薄雾随时间渐渐消散的过程。一个“乱”字,写出了猿、鸟此起彼伏,争相鸣叫(好鸟相鸣)的热闹场面,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显得生气勃勃。
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赏析:傍晚,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欲”、“竞”两字用得好。“欲”写出了傍晚将至,夕阳缓缓落下的情状。“竞”字,写出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的灵动场面,传达了生命气息。
【过渡】通过写佳句赏析,我们透过文字,感受到了作者笔下山水景物的无限美丽。果真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关于这篇山水小品,有人评价: “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作者是如何将这篇山水小品写得如诗如画? 六、写作特色归纳 教师先示范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明确:
其一、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远眺“青林翠竹”,一句一景,既抓住了景物特征,又体现了视角的变化之美。同时也启示我们描写、叙述人、事、景的时候,不能一个角度写到底。——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同时注意到了“视角
变化之美”
2.其二:山水相映之美。既写山又写水。水的流动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三: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四: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五: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其六:结构之美。——总分总
【教师点拨】如果其五,学生一下子答不出,教师可点拨,让他们找出每一句话中的动景与静景,或者示范。 课堂小结: 借用《苏州园林》的首句,让同学们仿写句子,从而提炼本文的写作特色,作为本课的小结。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屏显)
【预设】为了一个“美”字,作者讲究景物间色彩的的搭配,讲究山与水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讲究动景与静景的配合,讲究景物间的晨昏变化。总之,一切都要围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中心句,绝不容许有旁逸斜出的费笔出现。 七、布置作业。 1、背默全文。 2、 重点词语释义 (1)川:( ) (6)未复:( ) (2)谈:( ) (7)与:( ) (3)倶备:( ) (8)奇:( ) (4)晓:( ) (9)沉鳞:( )} (5)竞:( ) (10)欲界:( ) 3、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②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③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4、佳句赏析(五句)
《记承天诗夜游》教学设计(体裁) 教学目标:
1、 背诵、默写全文。 2、 通过有味地朗读、有味地分析、有味地欣赏三个板块的教学活动,达到赏读结合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有味地朗读、有味地分析、有味地欣赏三个板块的教学活动,达到赏读结合的目的。 2、 品味文中“闲人”一词的复杂意味。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预习检测):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记游的散文《记承天诗夜游》。之前布置了诵读和翻译,现在先来检测一下。。
【设计意图】纠音、正音。如:遂(suì),藻荇(xìng);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了解程度。 二、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屏幕显示相关资料,学生读)
1.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写作背景】 【教师解说】在政治上,苏轼是一个“不合时宜”的。在他的仕途中遭遇的最大的一次打击便是“乌台诗案”。之后被贬黄州。而黄州生活又是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期。 3.(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4.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后人评价】 过渡:在学术界,人们认为《记承天寺夜游》是神品,84字的文章是神品。神在哪里?这节课,我们一起好好地来品味它。怎么学习这篇文章呢?我为大家准备了三个活动。 有味地朗读 有味地分析 有味地欣赏 (屏显) 四、 有味地朗读
(一) 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教师向学生提出:读出文言的味道除了有的音节要拉长一点以外,我们还要注意这个音节里所渗透出来的情感。
教师范读,学生听并思考:哪些字需要拉长的,并有情感的意味蕴含其中。 【预设】:“念”、“盖”、“但” “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有一点兴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有一点感慨之情。这三个字把它们的音节拖长一点,文言的味道就出来了。
(生齐读课文,模仿老师的语音处理方式。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随机评价。、) (二)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教师引导学生读课题。重点关注一个“夜”字。作者夜游赏景,那么我们当然要读出点宁静的味道。教师继续教方法:宁静的氛围要怎么读出来呢?第一:语速缓一点;第二:音调低一点。轻声地朗读,注意那三个字的拖音仍然要保持。 (生轻声朗读,教师及时点评。) (三) 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提问:文中有几个地方要读得快乐一点。现在我们看课文,你认为,哪两个地方或者哪几个字词要读得快乐一点呢?开始思考,我们讨论后再读。(学生对学) 【预设】 1、“相与步于中庭”,有了朋友的陪伴,夜游显得更有兴致。(师:相与步于中庭,很惬意,即便默默不语,心灵也是相通的。)
2“欣然起行”,月色从门外透进来,勾起了作者夜游的兴致,让他觉得“欣然”。(师:“兴致”一词用得非常好,因为有兴致,所以欣然起行。好,继续。) 3、“怀民亦未寝”这句,如果怀民睡着了,他就会觉得怎么样?很遗憾,很扫兴。一个“亦”字,感受到了朋友间心有灵犀的默契,游兴一定也就更浓了。 4、“盖竹柏影也”体现出一种恍然大悟的高兴的情致。(师:啊,原来是月光下竹柏的影子啊!)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找的几个地方,都是要读出一点淡淡的快乐。
过渡:接下来,我们再来读,让文言的味道、宁静的味道、高兴的味道一起表达出来。 (四) 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教师指出这是作者因夜游赏景而生发出的感慨,言说起来有难度,教师范读一遍。 (五)、全文齐读,展现成果。
过渡:大家已经体悟到神品的力量了吧。它能够让我们这样去朗读,这也许是苏轼也没有想到的。好,下面开始第二个“有味”。 五、 有味地分析
师:课文只有一个自然段,下面我们尝试着将课文进行变形。什么是变形呢?(老师可先不做解释,看看学生的表现,或者请学生来解释一下)这一篇课文,别看它只有一段,其实是可以重新编排的,可以分为两段,可以分为三段,也可分为四段。你们选一种分一分,尝试一下。(小组合作,思考讨论。) 【预设】
1:分为两段:第一段,从“元丰六年”到“盖竹柏影也”,主要讲整件事情的发生发展(师语:“这是事件。”);后面讲的是作者心中的想法(师语:“这是由事件升华出来的感慨。” )。 师:好的,老师想你在给文章“变形是,心里一定想到四个字:“叙议结合”。 2:分为三段。(有难度,教师可以提示:我建议大家从表达方式上去划分它。这就容易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第一段“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中庭”,这段是记叙;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盖竹柏影也”,这段是描写;最后一句为抒情。 3:我认为也分四段,但方法不一样。第一段到“欣然起行”,作者非常有兴致,便出来散步(师语:“这是事情的起因。”);第二段到“相与步于中庭”,作者找到了张怀民并一起走到了中庭(师语:“这是事情的发展。”);第三段到“盖竹柏影也”,写的是庭中的景色(师语:“笔锋一转,出现一个特写镜头。”);最后一部分,便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情感(师语:“作者的感慨。”)。 两个部分:叙事、抒情 三个部分:记叙、描写、抒情 四个部分:起、承、转、合 备注:分四个部分的板书,教师要适当解说:最后一个更有意思了,事情的起因是起,发展是承,笔锋一转,一个特写镜头是转,合,用抒情议论托起全文,收束全文。所以,合,是很有力量的。它依托于前面的叙述描写。它带给我们的情感震撼力是最大的,在全文的结构上起了重要的作用。(教师提醒学生把这三种分法旁批在课文上。)
【教师小结】原来,这84个字是这样的有味道。它的组合竟然是这样的奥妙,可以是两个部分,可以是三个部分,也可以是四个部分,这就是神品的力量,这就是它的魅力。 六、 有味地欣赏(四人小组)
请谈谈自己欣赏到的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教师请学生读赏析要求)
【预设】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最美。他把竹柏影比喻成“藻荇”,“交横”一词写出了影子的繁密错综,把“月光”比作“积水”,突出了月色的皎洁,很有韵味,又烘衬出了周围的环境。
(师:这个“水”字用得好,照应了前面的积水空明,很有层次感。) 2:我要说的是“怀民亦未寝”的“亦”,因为这个“亦”字,显出了苏轼和张怀民是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的朋友。
(师:两个都是被贬谪的人,两个人的心情也许都是很复杂。)
3:我要说的是“月色入户”的“入”字,赋予“月”以动感和人的情感,更加生动和形象地写出了月光。
(师:一个“入”字给一个寂寞、失意的人温暖的感觉。“入”字用得好。) 4:“欣然起行”的“欣”字用得好,我读出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向往。
(师:这个“欣”字本来就是有力量的,虽然是被贬谪了,但依然有乐观之情表达出来。) 5:我觉得“闲人”两字写出了苏轼贬谪之后不用处理公务的失落之感。 (师:有点失落的感觉,很好,她体会到“闲人”的一层次的含义。) 6:我要说的是那个“但”字,写出了作者情趣的高雅。 师:是啊,月亮人人都很欣赏,竹柏大家都可以来观赏,只是,在这样一种具体的环境之下,我们两个无事可做的人啊,在这里静静地欣赏夜色的美好。有点淡淡的哀愁,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有点快乐在里边。
7:我觉得“盖竹柏影”的“盖”字用得很好。庭中的美景原来是竹柏的影子,给人一种恍然大悟之感。很有韵味。
8:最后一句的“耳”字,表达了作者一种怨愤的情感。 师:对,他有感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如果就此打住的话,就没有韵味,没有叹息的味道出来了。
【教师小结】多好的欣赏啊!84个字,竟然可以让我们这样去欣赏,怎么能不是神品?老师小结一下,这篇文章有六个美点:(屏显) 1. 美在文字的精湛。一个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4个字表现出来的。 2. 美在内容的丰满。写了一晚、一游、一景还有一感,这么短的文章却有着这么丰富的内容。 3. 美在结构的灵动。我们已经充分感受到结构的魅力了。 4. 美在月色的描写。写月色而不露痕迹。 5. 美在情感的波澜。这一点非常重要。情绪、情感、心情,那样一种轻波微澜渗透在课文中。“解衣欲睡”,表达了孤独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高兴的心情;“念无与为乐者”,寂寞之感;“怀民亦未寝”,兴奋;“相与步于中庭”,一种淡淡的快乐;“盖竹柏影也”,赞叹、惊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深层次的感慨。情感波澜就是这样的美丽。 6. 美在“闲人”的意味。这个“闲人”可以理解为:悠闲地欣赏美景;也可以理解为这个时候作者的心情很宁静;还可以理解为他的乐观和旷达,不为现在的境遇而苦恼,享受自然的美景,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惆怅的心境。“闲人”的意味很深长。 84字让我们品出了这么多美好的地方。 七、 课堂小结
师: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读背,分析,欣赏。很感谢大家能找出课文中这么多美好的地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