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锐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二年级大奖章教学设计

二年级大奖章教学设计

来源:锐游网
二年级大奖章教学设计

二年级大奖章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 能学会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鹿》。

2.感受音乐的生动形象,培养学生团结就是力量的意识。 3.通过编故事,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

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放课件)师解说:一个美丽的早晨,太阳缓缓升起,一只可爱的小白兔正提着篮子在森林里采蘑菇呢。它蹦蹦跳跳可高兴啦“嘣”的一声,咦!什么声音呀,它赶紧转过一看,呀,原来猎人追来了。小兔子吓得拨腿就跑。那么接下来到底会怎样呢? 二、说故事。

1.这个生动的故事唱起来很好听。你想听吗?那我们来比试一下,看谁的记忆力最好,一听就记住了。(听录音)(说出单词并逐句展示歌词)你背过哪些歌词? 大鹿 站在房子里透过窗子往外瞧 林中 跑来一只小兔咚咚把门敲一 鹿呀 鹿呀快开门林中猎人追来了

兔儿兔儿快进来咱们手把手挽牢一 小朋友记忆力真好,一听就记住了。

下面听老师念一次,小朋友仔细听。老师哪能两个字念得特别快?

师:“来”。“来”下面一横“咱们”两横横的多要唱的快。 大鹿呀,是不是慢地挽着小兔子的手呀。(不是)很快,所以“咱们”要轻快,可以做一动作。

2、 我们一起来边拍手边念,看谁的节奏感最强。 3、 有感情地念歌词。

A、大鹿站在房子里,透过窗子往外瞧,林中跑来一只小兔,咚咚把门敲,发生什么事呀:小兔子被猎人追来请大鹿帮忙,那兔子这时心里怎么样?(很紧张)谁能读读小兔子的话。 B、 齐读,边拍手边念。 三、唱故事。

小朋友念的真有感受情,如果唱出来肯定很好听的,我们一起唱唱这首歌吧。 1、 听录音唱

2、 小朋友跟录音默唱(看谁学得最快) 3、 会唱的站起来唱 4、 齐唱

5.老师唱歌,看老师表情如何?

6、 跟伴奏有感情地唱 7、 分角色唱 四、编故事。

鹿打开门,让兔子进来。猎人、鹿和兔子最后会怎么样?发挥你的想象力,为这个故事编一个结局,好吗? 老师也为这个故事编了个结尾,看看是怎样?

生:猎人垂头丧气地离开了。兔子和鹿在房子里唱歌跳舞。 五、演故事。

《大鹿》这个故事,小朋友会说,会唱,又会编。老师把这个故事编成音乐剧,当一次小演员演一演好吗? 1.先把这个故事从头到尾看一遍。 “森林的早晨”“猎人的追赶”“结果” 六、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大鹿的助人为乐,遇到坏人要团结)

二年级大奖章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1、 能学会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鹿》。

2.感受音乐的生动形象,培养学生团结就是力量的意识。 3.通过编故事,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

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放课件)师解说:一个美丽的早晨,太阳缓缓升起,一只可爱的小白兔正提着篮子在森林里采蘑菇呢。它蹦蹦跳跳可高兴啦“嘣”的一声,咦!什么声音呀,它赶紧转过一看,呀,原来猎人追来了。小兔子吓得拨腿就跑。那么接下来到底会怎样呢? 二、说故事。

1.这个生动的故事唱起来很好听。你想听吗?那我们来比试一下,看谁的记忆力最好,一听就记住了。(听录音)(说出单词并逐句展示歌词)你背过哪些歌词? 大鹿 站在房子里透过窗子往外瞧 林中 跑来一只小兔咚咚把门敲一 鹿呀 鹿呀快开门林中猎人追来了 兔儿兔儿快进来咱们手把手挽牢一

孩子们记忆力很好。他们一听就能记住。

下面听老师念一次,小朋友仔细听。老师哪能两个字念得特别快?

师:“来”。“来”下面一横“咱们”两横横的多要唱的快。 大鹿呀,是不是慢地挽着小兔子的手呀。(不是)很快,所以“咱们”要轻快,可以做一动作。

2.让我们一起拍手朗读,看谁的节奏感最强。 3、 有感情地念歌词。

A、大鹿站在房子里,透过窗子往外瞧,林中跑来一只小兔,咚咚把门敲,发生什么事呀:小兔子被猎人追来请大鹿帮忙,那兔子这时心里怎么样?(很紧张)谁能读读小兔子的话。 B、 齐读,边拍手边念。 三、唱故事。

小朋友念的真有感受情,如果唱出来肯定很好听的,我们一起唱唱这首歌吧。 1、 听录音唱

2、 小朋友跟录音默唱(看谁学得最快) 3、 会唱的站起来唱 4、 齐唱

5、 师范唱,看老师的表情怎么样? 6、 跟伴奏有感情地唱 7、 分角色唱 四、编故事。

大鹿开门让小兔进来手把手挽牢,那猎人,大鹿,小兔子最后将会怎样呢?展开你们丰富的想象力为这个故事编个结尾,好吗?

老师还为这个故事编了个结局,看看是什么样的。

生:猎人垂头丧气地离开了。兔子和鹿在房子里唱歌跳舞。 五、演故事。

《大鹿》这个故事,小朋友会说,会唱,又会编。老师把这个故事编成音乐剧,当一次小演员演一演好吗? 1.先把这个故事从头到尾看一遍。 “森林的早晨”“猎人的追赶”“结果” 六、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大鹿的助人为乐,遇到坏人要团结)

3、三年级《狼和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习本课的10个新单词。只知道两条绿线里的15个字却不写。认识两个多音字,理解由新词组成的词。

3.读课文,了解自然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破坏生态平衡会给环境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

教学重点:第三自然段。掌握抓狼前后森林和森林中鹿群的变化,对比具体数字,从而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灾难的严重程度和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狼、鹿、森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课后第四题中两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资料 图片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2.练习概括每一小节的主要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习本课生词,理解意思,掌握一类词的写法。 教学难点:本课生字词较多,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先玩个游戏。我请四组同学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依次为(板书:狼、鹿、森林、人类),记住自己的角色了吗?好,下面听好了,老师叫到谁,就立即站起来,比一比,哪组反映快!

2.现在,我要增加难度了,谁能说一说,你看到这些词语,你分别想到了哪些词语?

3.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永远是坏蛋,是坏蛋就要杀之;鹿永远是可爱的,因此我们人类一直在想方设法地保护着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狼、鹿、森林和人类的故事——第19课 《狼和鹿》 二、初读指导。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

2.读了课文以后,你知道它写了什么? 3.学习生字。

出示词语:

凯巴伯森林 葱绿 捕杀 其他 闹饥荒 消退 居然 那么惨 传染病 特意 一旦 *指名读一读。

*讨论“怎样抓住它的关键部件记忆字形? 提醒:“葱”不要少写一点,“染”不要多写一点。 *说说你不能理解的词语,集体讨论。 出示:提防 血泊 读准多音字。

出示二类字:贪婪 毒手 狩猎队 青烟袅袅 哀嚎 繁殖 灌木 蔓延 妖魔 威胁 毁灭 祸首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4.再读一遍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在阅读时,标出段落编号,思考每个自然段落的主要内容。 指名读课文,评议,交流。

(1)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狼鹿共存,狼总是在寻找机会给鹿下手。

(2)当地居民大量捕杀狼和其他一些鹿的天敌。 (3)灾难逐渐降临到凯巴伯森林。

(4)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狼居然是这片森林和鹿的“功臣”。

三、作业布置。

1.练习读课文,准备读给大家听。 2.描红。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大自然中生态平衡的知识。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通过诵读,从人们肆意杀狼,貌似护鹿,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诵读,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清“狼、鹿、森林”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狼存在的合理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2.狼被捕杀前,森林是怎样一番景象? 二、细读第一自然段。

1.轻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把描写森林的句子用直线画下来,再读一读。指名读:“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 “生机勃勃”什么意思?由“生机勃勃”,

你想到了哪些景象?森林:“一片葱绿” “生机勃勃”。 理解“葱绿”

该怎样读好这句话呢?(指名试读,评价,齐读。)

鹿:“小鸟……嬉戏” —— 鹿生活得快乐自由 指导朗读 ◇完全同意吗?为什么?哪里看出?“但……狼的暗算” ——狼的贪婪与凶残使鹿的生活快乐与危险并存

◇指导朗读:读出狼的贪婪与凶残,随机理解“下毒手” “提防”“暗算”

2.看图:用刚学的单词看图,谈论一百多年前的森林、狼和鹿。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引读:所以,当地居民怎样?(恨透了狼) 他们是怎么做的呢?(他们……杀掉6千多只) 2.从中你读到了哪些信息?从哪些词句看出

(狼被捕杀的数量之多 “一个跟着一个哀号着倒下” “25年”“6千多只”等 ) 3.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过渡:当地居民在25年时间内杀掉了如此多的狼以及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真可谓“赶尽杀绝”。引读:狼被大量捕杀后——生: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自由王国”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从哪里看出森林成了鹿的自由王国? (联系上文:以前鹿的生活快乐与危险并存,时刻要提防贪婪而凶残的狼的暗算,而现在没有了威胁,过得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联系下文: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10万只。*比较:“4000”与“超过100000” 增长近25倍) ◇第一自然段前后对比朗读

2.自由读:从此,森林永远成了鹿的自由王国了吗?

◇前后对照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森林和鹿在狼被大量捕杀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狼被大量捕杀后,一片葱绿生机勃勃森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4、三年级上《鹿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根据诗句,拓展想象力,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理解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园林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和谐的节奏、敏锐的观察力、奇妙的联想、精妙的构思、凝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景的古诗词,一起读读题目。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展示投影,阐明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鹿柴”的“柴:读作“zhài”,不要读作“chái”。 “返景”的“景”读作“jǐng”,不要读作“yǐng”。 “青苔”的“苔”读作“tái”,不要读作“tāi”。 (3)自学诗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话的意思是:只有阳光透过茂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练习自由朗读和背诵古诗词,体会诗词意境。

(2)让学生阅读书中的插图,结合诗句的内容思考:这首诗告诉诗人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 (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5.练习朗读,试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2)自己试背。 (3)同桌互背。 (4)集体背。 四、作业:

背、默古诗;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有关资料。 5、三年级上《鹿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2.结合图片和笔记理解诗的意思,感受诗人孤独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1、流利诵读古诗。 2、理解诗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诗

1、同学们,你们知道王维是谁吗?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他写的古诗-------鹿柴

3、指名读题,请注意,“柴”在这里念zhài 4、齐读。 二、诵读古诗

1、想听老师读读吗?

2、学习听时要注意字的发音是否准确。 3、指名学生读读。 4、同桌互读互听。 5、指名比赛朗读。

三、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意思呢?自己借助注释理解 1、自己读,自己想意思。

2.说出意思。如果不正确,请同学帮忙。 3、同桌互相说说意思。 4、师渲染意境,生再读古诗。 注词释义

鹿柴: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的终南山下。王维在这里有别墅。柴,读作zhài,同“寨”、“砦”。用于防守的栅栏、篱笆等。 但:只。

返景:夕阳的回光返照。景,读作yǐng,同“影”,这里指日光。 复:又。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古诗今译

空山看不见人,只听得见声音。夕阳的光照进森林深处,又反射在青苔上。 名句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的名作之一,写出了在山间别墅所观察到的山空林深、夕阳返照的黄昏景致。前两句写接近傍晚的时候,空旷的山间已经看不见人的踪影,只是从树林深处,还隐约能听到一些断续的话语声。这里的“响”,不是喧闹的意思,而是声音的意思。用一个“响”字衬托,更显出空山深林的幽静。后两句写夕阳的余辉,横斜地透过浓密的树林,重新照射在贴近地面的青苔上。由于林深树密,绿荫如盖,白天的阳光无法穿透。一个“复”字透出只有早晚横射的光线才能进入林中。这样一形容,更增添了一种寂静幽深的感觉。这首小诗,通过描写山林景致的“静”,来表达诗人心境的“静”,情景交融,意味深长。 四、背诵古诗

1、自己试着背一背。 2、会背的,背给大家听。 3、同桌互相背。

6、三年级上册语文《狮子和鹿》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二、学习重点:

理解指导鹿对自己的脚和腿的前后不同的态度。 三、学习难点:

读课文,理解故事的真相。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茂密的丛林中,住着许多动物,今天老师请来了两位动物朋友。(课件)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引出课题,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明确学习要求:

1、学生默读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2、学生说学习要求。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课件)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开火车,逐句读课文,检查阅读情况。

3、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汇报交流。(贴图)

(四)、品读课文,体会探究。

1.指导学生阅读:边阅读边思考。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展示课件):

鹿遇到狮子之前,对自己的脚和腿的态度是怎样的? 鹿遇到狮子之后,对自己的脚和腿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2、学生汇报鹿遇到狮子之前,对自己的脚和腿的态度是怎样的。相机学习课文1至4自然段,(课件)指导朗读,读出对角的赞美、喜爱,对腿的抱怨。(板书:精美别致 太细难看) 3.学生报告遇到狮子后鹿对他们的脚和腿的态度。学习课文第七段。(课件展示:两只漂亮的鹿角差点要了我的命,四条丑陋的腿却让我逃过一劫。)学生一起读小鹿说的话。(黑板上写着:差点被杀了还逃出来)

4、比较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引入5、6自然段的学习。(课件出示内容) 学生自由地读5、6自然段。

a、读后你知道了什么?(鹿靠有力的腿从狮口逃生,而美丽的鹿角却挂在树枝上险些丧命。)

b、同学们,你们看过凶猛的野兽追赶猎物时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吗?那对于弱者来说是一场生与死的考验。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走进森林深处去体验。(老师范读五、六自然段) c、听了老师范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惊险)

d、你们想试一试吗?想一想老师刚才的朗读,再结合自己的理解琢磨一下。 e、放音乐配读。

f、你们读得真好!如果你们就是那只刚刚脱险的鹿,你想说什么?

(五)、领悟寓意,升华主题。

1、读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你能联系实际生活谈一谈吗?(课件)

2、学生交流汇报。

(六)、前后联系,延伸拓展。

1、(课件出示)分析、比较《陶罐和铁罐》与《狮子和鹿》这两篇课文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2.学生交流汇报。(板书:全面看待事物)

3.总结:学完课文后,我们希望学生能以一种新的方式看待自己,全面地看待事物,从不同的环境中去理解事物。 (七)、品读、赏析、积累。

1、学生选择课文中感兴趣的部分再读一读。 2、交流。

7、《狼和鹿》教学设计(三年级下册语文)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阅读和复述课文。

2、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课文,找出狼、鹿、森林的密切关系,得到环保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昨天学习了《狼和鹿》(学生齐读课题),今天这节课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这一课。 二、精读课文,感悟内容。

1、指名学生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进行评价。

过渡: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很不错,尤其是描写狼的句子语气上表现出了对狼向鹿下毒手的行为的痛恨。凯巴伯当地的居民更是恨透了狼。你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吗?

2、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当地居民是怎样对待狼的?(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然后回答。)

过渡:贪婪、凶残的狼几乎被人们杀光了,凯巴伯森林的鹿儿应该是快乐无比了,可事实真是这样吗?请同学们再次认真默读课文第一和第三自然段,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后就会明了一切了。

森林的样子 鹿的情况(数据)通过对比你明白了什么 狼被杀前 狼被杀后

(1)默读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三段,分组完成表格。

(2)小组报告交流表的完成情况。(用课件摄像头显示图片)

过渡:原来狼被杀以后鹿儿们并不快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常现象呢?其根源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到第四自然段寻找答案吧。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阅读第四段,标出能解释上述异常现象的句子。 (2)课件展示关键句子和探究学习。

句子一: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功臣”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上引号?为什么说狼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讨论交流。

句子二: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的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祸首”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也要加上引号?该怎样理解这句话?讨论交流并回答。

过渡:原来是这么回事,看来呀,在凯巴伯森林里狼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动物。那么,凯巴伯森林,狼和鹿它们之间有什么密切的联系呢?请看下面的示意图: 森林 破 保 坏 护 吃 鹿 狼

4.总结:(指着示意图)这反映了自然界存在的一种生态平衡。森林、狼和鹿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它们,别人就无法生存。请再讲一遍这个故事。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再次体会到这个道理。

5、指名学生讲述故事内容。 三、总结明理,拓展延伸。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最想说什么?或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畅所欲言,领悟其中的道理。

2.总结:事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破坏这种关系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所以要保持生态平衡。 3、目前,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地开发利用,已经造成对大自然环境的污染,常常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森林被毁、草原荒漠、水土流失,土地沙漠。

4、你关注生活中不注意保持生态平衡的例子吗?

学生报告收集到的材料,包括图片和文字,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谈论。

8、三年级语文上册:《狮子和鹿》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好看的东西有时会带来坏处,而难看的东西有时却会带来好处。 3、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二、 教学重点:

理解指导鹿对自己的脚和腿的前后不同的态度。 三、 教学难点 :

读懂课文,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 四、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

1、《陶罐和铁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读提示语。 2.在茂密的丛林中,有许多动物,包括狮子和鹿。

3、看到这两种动物,联想到什么?狮子的凶猛,鹿的美丽,不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童话故事《狮子和鹿》却要告诉我们一个新的道理,是什么呢?下面就看谁的读书本领强,能够自己读懂课文,领悟这个道理了。 二、 自学课文,体会内容: 1.朗读课文,找出两个多音字。

2、 四人小组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 交流:一开始,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堪的腿,当狮子扑来时,鹿有力的长腿帮助他死里逃生,而美丽的角却险些丧了命。 三、 了解课文内容:

1.起初,鹿是如何看待它的角的?你在哪里看到的?(感激,多少)

2、 填上合适的词语:()的身段()的角 3.带着感情大声朗读。阅读鹿的喜悦。

4、 鹿的腿呢?(难堪)从哪里看出来?(抱怨)

5.抱怨是什么意思?(抱怨)抱怨不仅仅是口头抱怨,还有空中抱怨。寻找表达的词语。 6、 读出抱怨的神态和语气。 7、 后来呢?继续读课文。

8、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六,七段课文

9.和全班同学交流。看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你是从哪里得到这种体验的?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进行对话。

四、 延伸拓展

.学生自己设计作业 ,可以摘抄课文的好词佳句,可以有感情朗读课文。

9、六年级语文上册《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阅读课文。

2、通过诵读,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3、了解罗斯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里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教学重难点: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里,理解本文的结论。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课题

1、同学们听过哪些有关狼的故事?你觉得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狼”给你留下的印象。你为什么这样认为?板书:狼

2、你鹿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鹿”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鹿

过渡:是啊,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应该毫不留情地消灭。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却要告诉我们另外一种看法。 板书课题:鹿和狼的故事 二、自学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思考:课文讲述了发生在凯巴伯尔森林的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原因?

2.标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准备好提问。

3.认为全文可以分成几个自然的段落,概括每一段的意思。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同桌轮流读课文,要求发音准确,句子完整。 2、提出不懂的地方,解疑。 四、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

2.烤肉串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他们在这里生育,很快,鹿的总数超过了10万只。鹿群此时真的无忧无虑吗?请选择你喜欢阅读第3部分的方式。

3.画出罗斯福采取了什么措施来保护森林中的鹿?用你自己的话来说。

4、在文中找出罗斯福的做法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5、讨论:指名读句子: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1)用文中的例子说:鹿与狼、森林是如何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2)再用课文中的事例说说:为什么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如果破坏了会怎么样? (3)在整个生物界中,这样的相互制约是很多的。能不能用其他例子证明我们一定要尊重这些关系? 五、体会课文中心

1、为什么鹿会“饿”、“痛”直至从10万只只剩下8千只? 2、这是“狼”的错吗?“狼”难到就该杀吗?

3、狼倒在猎枪下的一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你知道它想说什么话吗?

4、鹿是毁灭自己的“祸首”。鹿它想毁灭自己吗?真正的“祸首”究竟是谁?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六、作业 。

写一写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可以写从中懂得的道理,也可以写知道的类似事例。并请你给凯巴伯森林设计一块警示牌。 10、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狮子和鹿》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以朗读为基础,以感受为核心,以敏化学生在文本中的语感感叹词为手段,破解文本言语表达之谜,促进文本解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指导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教学难点

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引言,引起学生对感叹词表达的敏感。

1.教师板书“唉”,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黑板上的这个词。[如果学生读得干瘪,教师则加上破折号,让学生再读:“唉——”;]

2.教师与学生对话,在情境中说:“唉——”

师:这个词在不同的句子当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呢,咱们来试一试。放学后,你看到老师布置了大量的家庭作业,你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生:唉——

师:被老师误解,受了批评,有口难辩,你又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生:唉——

师:上街买东西,你却留意到一个年老的乞丐坐在地上,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你又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生:唉——

师:你们看,同样一个“唉——”,在不同的句子中就表达不同的情感。第一个“唉——”表达的是无奈,第二个“唉——”表达的是不满,第三个“唉——”表达的是同情。像这样的叹词,在第28课《狮子和鹿》当中有很多,你们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它们读好!在开始练习朗读之前,老师先教大家念两个含有多音字的词语:倒dào影、向前奔bēn去。 二、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教师巡堂,倾听,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几个学生朗读。

2.请1位同学朗读课文1-4自然段,反馈读正确、读流利的情况。

3.教师点评学生的朗读情况:(1)纠读读错的地方;(2)评价几个叹词的朗读情况,组织学生反复朗读“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这一声“啊!”中体会到的情味。(3)训

练学生反复朗读“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体会“唉,”中的情味。

4.教师与学生对话,把两次朗读、感悟之所得连起来说:我体会到。

5.教师过渡:一个字,一个词,在句子中都它独特的表达情感的作用——文章中的“啊”和“唉”多有情感表现力!句子一定不能读错,更不能读漏,读错、读漏就会影响情感表达。认真听老师朗读第5自然段,要仔细听。

6.教师朗读第5自然段,故意漏掉“哎呀”一词,让学生指出来后,再让学生把“哎呀”加进去朗读,体会这个“哎呀”为什么不能掉?

7.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感悟之所得:这个“哎呀”里面,藏着鹿的,藏着鹿的,藏着鹿的……,带着这样的心情,你来读一读第6自然段的前面两句话。

9.学生照样子练习朗读6、7两段。

10.学生齐读反馈6、7自然段的朗读效果,教师抓住最后一句话“他叹了口气,说:‘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让学生加入一个适当的叹词,赛读,体会句子所传达的情味。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我体会到。

三、分段概括,连起来说,比照感悟,体会道理,回归整体。 1.学生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先写鹿来到池塘边喝水,在水中看见了自己的倒影,他觉得。再写鹿被狮子追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2.学生联系实际说一说体会。

3.教师小结“叹词的表现力”之后,学生抄写积累文章中含有叹词的句子。

11、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鹿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背诵三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掌握每首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古诗《鹿柴》。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柴”的读音是“zhài”,鹿柴是地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鹿柴》。

王维,唐代山水诗人的代表之一,他还是画家、音乐家。他的诗以写山水为主,画面感强,对声音敏感是他的诗的特点。《鹿柴》是王维的《辋川集》20首中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鹿(l))柴返(f3n)景复(f))照青苔(t2i)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用自己的话说出前面从句的意思。 (2)读整个诗句,说说“但、闻”的意思。 但——只闻——听见。

(3)让学生阅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与第一句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2)理解两个分句的意思。

说说“返景”的意思。“复”的意思。 返景——阳光斜射进深林。复——又,再。 (3)读全句,说出全诗的意思。

3.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清:这首诗写在一个幽深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人说话,看不见人。只有阳光透过茂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这首诗,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诗人描写了山林的静谧,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奇妙感觉。 (四)指导朗读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五)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古诗。

3.学习了这首诗,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它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二首古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板书)江上渔者,请同学们解释“渔者”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打鱼的人。

范仲淹,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八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著作有《范文正公集》。他写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诗歌读通顺。 鲈(l*)鱼君(j&n)子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1)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2)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明确:鲈鱼:鱼名,长江中下游一带出产。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3)学生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自学第二句诗,“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理解:君——你

一叶舟——像一片树叶那样的小船。 (2)读全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明确: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惊险啊!

3.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指导朗读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五)总结

读了这首古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三首古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板书)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逢雪”:遇到下雪;“宿”:“投宿”;“芙蓉山”山名;“主人”:诗人投宿的人家。 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河南)人。诗多写身世之叹和山水隐逸的闲情逸致,也写反映离乱之作。文笔简淡,

意趣闲远,形成冲淡洗练之风格。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相逢(feng)芙(f*)蓉(rong)刘长卿(qing) 日暮(mu))贫(pin)穷犬吠(fei)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用学习前两首诗的方法,自学这首古诗,理解诗意。 Clear:这首诗写的是天色已晚,破旧的小屋被冰冷的雪覆盖。我听到狗在木栅栏门外叫。原来主人冒着风雪连夜赶回来了。

2.教师适时引导,点拨、解疑。

3.这首古诗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景象?

初读中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通过看图、读诗句,整体感知每句诗的大意。学习理解诗句、诗意时能抓住重点字,感情朗读等体会古诗韵律、语言,想象诗中的意境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背诵以达到语言的积累。 探究活动

1、同学们,学习了《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你能想象一下,当时诗人看到主人家的生活环境,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听到主人回来的声音,他会有什么样的表情?什么样的动作?什么样的语言?请你在眼前展示一幅画面,然后用诗歌形式变“画”为“话”。 2、做个小诗人。

说起写诗,同学们一定觉得离我们很遥远,其实,诗离我们很近。想想吧,你最早接触的就是诗了——因为当你还在襁褓里的时候,妈妈就给你唱歌谣了。那些有趣的、好听的歌谣,就是诗,要读懂诗,写好诗,必须明白诗歌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特点和要求去读、去写。

感情健康、观点鲜明,是诗歌写作的第一个要求。诗贵含蓄,但含蓄并非扑朔迷离,模棱两可,使读者摸不着头脑。儿童诗应抒发健康明朗之情,它应借助艺术形象清晰而不朦胧、鲜明而不晦涩地表达美好的思想感情。

构思新颖,富于情趣,是诗歌创造的第二个要求。写诗不能抽象、空泛地抒情,要借助外界的形象抒发表达浓郁的感情。如一首题为《海带》的小诗,以奇特有趣的想象,用短短的四句话,满含感情地渲染了大海的美,充分表现了大海的神韵:“我真想见见海的女儿,/但每次都没找着。/今天总算不坏,/捞到了她的飘带。”意境优美,含蓄隽永。再如这样的诗句:“一只蝴蝶从篱外飞进来,/豌豆花问蝴蝶:/‘你是一朵飞起来的花吗?’”想象别致,充满诗意,天真有趣。 语言明快,富于音乐美,是诗歌写作的第三人要求。由于它的押韵和分行,读起来节奏感特别强。这也就是我们常在中队会时,喜欢朗诵一些诗篇的原因——它的浓郁感情色彩,它的琅琅上口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节奏,使我们能受到强烈感染,给人以力量,并给我们的集会带来一种节日气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ryy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