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萌发形成幼苗》word教案 (公开课获奖)2022年北师大版 (10)
《第1节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说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自身条件。 二、能力目标
1、运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2、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三、情感目标
1、参与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加强合作和交流,认同协作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性。 2、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实践活动,培养爱护植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运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教学难点】
1、教师对学生设计对照实验的引导和交流。 2、怎样探究空气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教学方法】
谈话法、总结归纳与讨论法 【教学媒体】
自制多媒体PPT课件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自制课件、多种实验器具及材料的提供、探究实验报告。
(绿豆、菜豆、玉米、黄豆、小麦、培养皿、口杯、广口瓶、一次性餐盒、黑纸、吸水纸、棉花、纱布、标签、清水、蜡烛、烧杯、保鲜膜等。)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视频展示,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提出探究问题:种子萌发的条件 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制定探究计划 分组制定计划 分组汇报计划 完善探究计划 实施探究计划(观察在课后完成) 得出结论(下一课时完成) 【内容要点】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形成幼苗
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水分。 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胚是完整的,并且是活的。 种子的休眠和一定的寿命 。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 出示萌发种子的图片和干种子,认真观察比较二者的不同。这种区别是由什么环境条件的差异引起的? 引入课题并板书:种子的萌发。 板书: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提出问题:种子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 学生活动及目标 观察、思考、回答
做出假设 围绕种子萌发的环境条教师提示引导: 由诗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俗语: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分析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是什么? 春耕的目的是什么? 播种后的灌浇目的是什么? 板书记录,并引导学生一一推断,最后留下适宜的温度 使种子获得空气 种子萌发需要水分 公认的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有争议的(如: 光、营养)也留下来,为进一步探究的变量。 根据大家对问题的讨论结果,对种子萌发的条件做假设。 做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合理呢?通过实验法进行探究。 对于多个环境因素(即多个实验变量)应如何设计实验?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 提示:①应当选择什么样的种子? 每一组只有一粒种子可以吗?用多少比较合适? 假设: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有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空气。 通过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种子是否萌发。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某一种因素进行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案进行讨论,同学间各抒己见,相互补充或争论,得出小组的统一思想,并填写探究报告(见附表),做出实验装置。 小组合作,体验协作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件制定计划 ②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如果需要你将怎 样设计? 选择什么样的器具?对照组应当提供什么样的条件? ③每隔多长时间观察一次?对本组不同实验装置是否同时观察? ④怎样设计观察记录表? ⑤每个实验具体怎么实施?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 通过这些讨论学生对很多问题可以减少失误 的重要性。相互倾听,达成共识,使学生教师巡视,及时对小组实验方案进行指导。 在合作中体验快乐。 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设计的探究报告及实
围绕种子萌发的自身条验装置和材料 对种子萌发的环境因素——空气的探究,学生积极思考与教师提示相结合。可用蜡烛燃烧消耗氧气,水覆盖种子减少氧气的量。 出示教师提前准备的完全浸入水中的种子,分析其前期能萌发的原因? 长时间浸没,种子为什么会烂? 温度过高或过低(与早春温度相比)都会影响种子的萌发。 出示演示文稿:对学生设计的分组实验进行归纳综合,明确这些条件是缺一不可的。并 在全班范围内分小组展示实验方案,其他各组同学补充完善。 进一步完善实验装置。 水中有少量的空气补充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 补充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适宜的温度。 与教材的实验设计对照,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使学生明确复杂实验是由简单实验综合而来的。 由于水量的多少影响到空气和水分两个因素,你能据此设计:一个装置控制两个变量吗? 如果再考虑温度这一因素呢? 具备充足空气、一定水分、适宜温度的环境条件,种子就一定能萌发吗? 板书: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粒大饱满、胚完整的种子在满足环境条件的前提下没有萌发的原因还有哪些? 出示教师提前做的测发芽率的装置,讨论:为什么要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怎样计算发芽率? 分析早春播种覆盖地膜的原因。 观察、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设置温度对照组:相同装置置于低温(冰箱)处。 分析思考,得出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的结论:粒大饱满、胚完整、有生命力。 处于休眠期或有一定的寿命。 分析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对生产实践的指导意义。 提高土壤表层的温度,减少水分的散件进行探究 农民播种前后需要做哪些工作?
理论联系实际 巩固练习 布置课后小制作 课后观察记录
选种是农民播种前的重要工作,应该选什么样的种子呢? 出示种子萌发的装置。 你能改进这一装置,制作一个能展示种子萌发连续过程的装置吗?为我们下一课的学习做铺垫 提示: 失。 选种、浇水、翻土等 思考回答 贴壁每天放入一粒种子,一星期左右可完整观察到种子萌发的连续过程。 各组将实验器具放置在实验室相应位置。例: 高温(恒温箱)低温(冰箱)室温、暖气等 观察、记录、分析、思考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和引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定实验方案,到观察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学生成了真正的主角,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了整个课堂的观察、实验,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仅仅处于引导地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都相应得到加强。
通过对农民播种工作的制导,使学生学以至用,有一定的成就感。《发酵技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运用发酵技术制作一种传统食品。
(3)、体会生物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体验与生物学有关的知识。 2、能力目标
(1)、通过品尝酸奶,引出身边的发酵技术。
(2)、通过自制酸奶(或制酱,或酿米酒)的实践活动,了解微生物发酵技术的一般原理。 (3)、通过制用沼气发酵装置,了解科学技术的关系。
(4)、通过调查发酵技术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活动,了解发酵技术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生物知识的应用价值。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体验与生物发酵技术有关的职业。 二、教学重点
1、活动:品尝一杯自制的酸奶。 2、工业化的发酵产品。 三、教学难点
1、 活动:制作沼气发酵装置。 2、 工业化的发酵产品。
3、 活动:调查发酵技术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
1、 生物技术成果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 2、 生活中常见的发酵产品:调味品、米酒等。 3、 师生各自制一份酸奶。
4、 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自制一份米酒。
5、收集工业化的发酵产品:味精、抗生素、加酶洗衣粉等。课前学生调查家中厨房里的调味品。 五、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面包、酸奶、醋等准备好的发酵食品,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发酵产品?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发酵技术》。可见,了酵技术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可不分,有极重要的意义。 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或多媒体画面,让学生回答自己的感受,谈自己的生活体验。 3、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已在课前自制好了酸奶。
4、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回忆制作酸奶的过程:一是器具和原料的消毒,二是微生物接种,三是微生物的发酵。(学生一边回忆自制酸奶的操作,一边对照教材中的实验步骤。) 5、教师提问和酸奶制作有关的问题,学生回答。
如问:为什么要将牛奶煮开?
答:牛奶煮开可杀死牛奶中可能存在的其他的微生物,避免酸奶腐败。 问:煮开的牛奶为什么要冷却后,才可加入酸奶?
答:煮开的牛奶冷却后才能加入酸奶的原因是高温能杀死乳酸菌或减弱乳酸菌的生活力。 问:加入酸奶的作用是什么? 答:加入酸奶的作用是接种。
6、教师向学生详细介绍其它几种发酵原理以及方法,争取能让学生当堂掌握并能够准确复述。 7、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用准备好的器材制作发酵罐并交给教师检查。
8、学生利用自己所做的发酵器具,想象制作过程,并提出不懂得问题,教师予以解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