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凤翔泥塑之美

论凤翔泥塑之美

来源:锐游网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6.11

论凤翔泥塑之美孟 妍【摘 要】凤翔泥塑是我国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泥塑之一,曾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周秦文化的代表,凤翔泥塑有着自身独特的美感,主要体现在其造型美、色彩美和内涵美三个方面。凤翔泥塑的造型“粗狂夸张”,色彩依附于其造型体现出或质朴或奔放的韵味,二者结合在一起共同体现出深刻的文化内涵。【关键词】凤翔泥塑 造型美 色彩美 内涵美一、前言

凤翔泥塑诞生于陕西省宝鸡市的凤翔县六营村,因为凤翔当地盛产一种黏性极大的“板板土”,非常适合用来制作泥塑。当地人便利用农闲时间,就地取材并辅以纸浆制成泥料,经过制模翻胚,晾干后修饰,绘制,上光,制成泥货售卖以贴补家用[1]。凤翔泥塑是我国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泥塑之一,作为周秦文化的代表曾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凤翔泥塑有着自身独特的美感,主要体现在其造型美、色彩美和内涵美三个方面。二、凤翔泥塑的造型美

凤翔泥塑包括泥用具、挂件、座件、玩具、神造像等[2]。凤翔泥塑的题材包括十二生肖、戏剧脸谱、历史故事等,它所选用的题材无一不反映出民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透过泥塑作品更是可以感受到当地普通百姓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崇拜与寄托。在传承祖先原始思维的基础上,当地制作泥塑的手工艺人不断创新,在作品中融入了现代的审美取向,使得凤翔泥塑的造型越来越多样化。和剪纸、年画等其他民间手工艺作品相比,凤翔泥塑突破了二维平面,在三维空间中来构造和传递美的概念。尤其是它最具代表性的十二生肖座件中,泥塑羊、泥塑猴、泥塑鸡、泥塑狗和泥塑猪等都曾经荣登国家邮政总局发行的邮票或明信片。这使得凤翔泥塑成为了三秦文化的重要代表,不仅被许多中国人所熟知,甚至在国际上也享有一定的知名度。挂虎造型是凤翔泥塑中较为典型的一种。如果说座件是对三维形态在空间中的真实还原,那么泥挂虎就是把三维形态表现在经过折叠的空间中。挂虎的正面是一个展开在二维平面上的虎头。整个虎面包括环状的双眼、夸张的大耳、微凸的颧骨、生动的双眉和宽阔的额头,挂虎额头上还绘制有牡丹花。更加令人惊奇的是,虎头的两只耳朵和面额边缘安装了用弹簧相连的小挂件。这些小挂件包括小鸟、花草及人物,因为弹簧的连接可以随意晃动,使得挂虎的形态更加栩栩如生。总的来说,受到制作材料、制作工艺的局限,“凤翔泥塑”的造型呈现出一种“粗狂夸张”的质朴美感。这种质朴的美感使得凤翔泥塑有着本真的原始性格,这一点正是充斥着钢筋混凝土的现代社会所欠缺的,凤翔泥塑也因此受到大家的喜爱。三、凤翔泥塑的色彩美

凤翔泥塑的色彩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白底黑线的白描类泥塑;另一种则是以青、红、黄为主,黑、白两色为辅来制作的彩色类泥塑。第一种白描类泥塑仅使用黑、白两色,作品重点突出造型和纹样的美感。白描线条流畅自如,构图精巧讲究,再加上富有深意的内涵,整体显现出一种雅致清秀的感觉,· 90 ·

体现出手工艺人朴素的审美观。马年生肖邮票曾选用生肖马座件为主要图案,生肖马作品就是典型的白描类泥塑作品。第二种彩色类的凤翔泥塑同其他类型民间手工艺一样,都体现出传统手工艺人善于使用原色的特点。纯白的底色上使用黑色勾描线条,再辅以红、青、黄三色,整体色彩对比强烈却艳而不俗,使得作品透露出强烈的传统色彩韵味。白、青、黑、红和黄色分别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对这五种颜色,,六营村人在艺术实践中有自己的理解。按胡新民的说法,红为“心”,如画中的钟馗(代表正气、正义);黑为“力”(重量、力量),如画中的石;白有“大”的意思,如画中的天与地;绿为“生”,如画中的草木,生命兴旺;黄为“熟”,如画中的果实,黄也有大联合的作用。很明显,整个含义是反映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规律和人们扬善、抑恶、颂美的心愿。四、凤翔泥塑的内涵美

凤翔泥塑有着自身独特的美学意义。它的造型来源于生活并体现出自然、质朴之美,同时它的纹饰依附于造型,呈现出内涵深刻的美。在凤翔泥塑中,常常使用阴阳双鱼纹来描绘动物的双眉,左右相对寓意男女。太极纹样,则常常出现在凤翔泥塑的挂件——“金蟾镇五毒”之上。太极图最早以最简单明白的图形象征着天地、阴阳、正负、白天与黑夜,对立运动,互相制约,互相渗透的作用。五、结语

陕西地区自远古时期就是文明的发祥地,尤其是土壤丰饶的关中平原,自古以来便源源不断地孕育出悠远深厚的华夏民族文明。凤翔泥塑虽然产生于民间的田野山间,却根植于传统展现出自身的魅力。无论是朴素的白描类泥塑,还是奔放的彩绘类泥塑,无一不饱含着劳动人民对自然、生命的崇尚和敬意,表达出对美的向往与追求。凤翔泥塑的造型夸张而生动,既有贴近大众生活的生肖类泥塑,也有取材于传统故事的人物类泥塑。其色彩表现或朴素或生动,都体现出当地人淳朴的审美观。凤翔泥塑透过其造型美、色彩美和内涵美,朴素而深刻地讲述民间的故事,为后人探索、传播陕西本土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

[1]杨晓燕,冯东,张淑华,张之华.从凤翔泥塑看陕西民间艺术的存在与发展[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7(04).

[2]文彦君,韩梅.凤翔泥塑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简析[J].新西部,2008(02).

(作者单位: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