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藏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力
作者:连劭名
来源:《留学生·上旬刊》2017年第08期
理论自信必须跟文化自信联系起来,特别是作为一个像我们这样的国家,如果对文化不自信的话,那我们的理论就不可能自信。我们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特色是什么?说白了就应该指得是我们的文化。孟子日“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巳矣。”一个人是有心的、有理智的,这是人和禽兽的区别界限。人有心就能用理智控制欲望,而恶人虽然有理智有精神,但却是为欲望服务,等于丢了心。这就是我们中国文化里的精髓。
从讲传统文化到讲治国。易经所代表的哲学思想就是我们整个文化哲学的基础,易经所代表的就是变革的思想。穷则变,事物发展达到它的顶点必有变化;变则通,产生变化就能克服一切困难顺利发展;通则久,这样事业才能够长久发展。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他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我们最早能够体现的人权概念,你想到你生存权的时候,也要想到别人的生存权。
我们中国人讲实际,注重天人之学,每个人都是一个天人的结合。天人合一,天是自然,人是社会,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统一起来。从自然的角度来讲,我有生存的欲望,但如果能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就变成了社会人,这两点要统一起来。表现在治国理念上也一样。比如孟子曾说,治国就两个步骤,第一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咱们要顺应自然,该种地的时候种地,该收获的时候收获,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我们就有吃不完的粮食。这个在讲人生存权的时候是与自然保护合在一起的,人与自然一定要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这也是中国人说的中庸哲学。中庸哲学就是和谐,生命的存在应该以和谐为条件。这是第一步,满足大家物质需求一“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完成第一步之后,第二步就是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公平分配以及伦理道德的教育。“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为政就这两点,然统治者要以身作则,所以孔子讲为政以德。什么叫政?“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首先应当自己能够做到,这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样,这个观念里既包含了所有人的意愿,同时也包含了所有人享受到的这个便利完完全全都是我们协作的产物,所以人不可能脱离社会属性。
当你的生存权危害到别人的生存权时,那么你的生存权就不可能实现,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精彩的一点。我们克服一切社会矛盾的时候,它都还有生命力,我们讲文化自信就是说我们的文化里是有生命力的!这就是我们的自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