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锐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和谐社会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和谐社会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来源:锐游网
2008年第17期 经济研究导刊 No.17,2008 总第36期 EC0NOMIC RESEARCH GUIDE Serial No-36 和谐社会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马红萍 ,谢冬水 (1.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长沙410131 2.长沙市天心区发展和改革局,长沙410004)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探讨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原因,并对留守儿童的 生活、学习、人格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依法履行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实施教 育公平;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农民举家进城机制;加强非政府组织的建设,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 系;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建立有效的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机制。 关键词:和谐社会;农村留守儿童;经济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lx(2o08)17一O060—03 引言 的基本权利和需求得到满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 协调共处,逐步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 义和谐社会,关注三农问题,不仅需要关注进城农民工的生 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 存生活状况,更不能忽视农民下一代的抚养和教育问题。农 然而,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自身经济条件的 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 限制,这些农民在自己进城谋生的同时,却不得不把孩子留 问题。 在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这样一个新的弱势群 一体——“留守儿童”由此诞生了。这些留守儿童是农村社会转 、农村儿童留守的主要决定因素 型时期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的 农民是理性的人,他们同样关心改善自己及其子女的生 社会群体,他们的父母单方或双方长期在城市打工。如果说 活状况,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所指出的:“全世界的农民 以往的“父母在,不远游”体现了一种传统封闭型农业社会的 都在与成本、利润和风险打交道,他们都是时刻算计个人收 伦理安排,那么今天的“父母远行,子女留守”则反映了现代 益的经济人。在自己那小小的、个人的和分配的领域里,这些 化冲击下一种农民个人与家庭生存境遇的无奈。 农民都是企业家。”【 哝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形成是农民在现有 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1.2亿农民工,其留守的子女约有 的制度限制和经济条件约束下的一个无可奈何的理性选择。 2 000多万。农村中不断增长的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密 (一)制度因素 切的关注。目前国内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不断的 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体制以及相关的教育政策是与城 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对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从不同视角不同 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相联系的,一些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政 程度的考察。例如李庆丰(2002)、林宏(2003)、吕绍清 策规定不但没有给农民工理性决定其子女是随带还是留守 (2006)、叶敬忠等(2006)、中国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 提供自由选择的制度空间,而且对今天农村留守儿童这个庞 (20o4)等等。这些研究得出的结论大致认为,留守儿童在生 大的弱势群体的产生起着催生剂的作用。这种催生作用主要 活、学业、人格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他们的基本权 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流动权利的限 利和需求得不到满足。 制。相关政策明确规定,流动儿童常住户籍所在地的政府应严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各方面利益关 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外流。第二,对农民工子女在 系不断得到协调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是社会各阶层 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收取费用的不公平。许多地方的政府都 和睦相处,社会成员各尽所能,人民的聪明才智全面发挥,人 规定,学校可以向流动儿童收取借读费和相应的杂费。2003 收稿日期:2008—05—28 作者简介:马红萍(1969-)-Jr,湖南岳阳人,讲师,经济学硕士,从事企业经济学研究;谢冬水(1980一),男,湖南未阳人。调研 员,经济学硕士,从事新制度经济学研究。 一60— 年以来,新一届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有关流动儿童教育 的政策也发生了重大转折,明确规定城市学校要对流动儿童和 城市儿童一视同仁,借读费也被取消。按道理,在借读费为零 或很少的情况下,大量留守儿童将结束留守生活,随同父母进 城读书。但由于政策设计和政策执行的巨大偏差,现实情况并 非如此。许多学校并没有执行中央的政策精神,一些学校打着 别的旗号继续对流动儿童收取高额的费用。因此,中央的政策 导向虽然改变了,但政策阻力仍然山重水复。 (--)成本因素 隔代监护人往往年迈体弱,还要忙地里的活儿,根本没有精 力和能力照管孩子。所以隔代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照料一般 相对欠佳,孩子生病时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留守儿童 的劳动负担也普遍增加,休闲、娱乐受到限制。此外,由于一 些监护人年龄偏大,体弱多病,生活不能很好自理,他们不但 不能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上的照料和关怀,相反,留守儿童 在洗衣做饭和买药看病等方面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照顾 监护人,这类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实际上变成了逆向监护。 根据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A.马斯洛的理论,各种社会 成本因素是决定农村儿童留守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一, 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社会成员之间“和谐”程度是区别不同社 直接成本。送子女上学是一种对人力资本的投资,需要付出 会的尺度,在“高和谐”的社会里,社会成员和睦相处,合作共 成本,这是一种直接成本。但是,对农民工来说,送子女到城 事,财富的分配大体上均等。而“低和谐”的社会,社会成员之 市读书的直接成本是高昂的,许多父母都认为把孩子留守的 间矛盾突出,财富分配两极分化。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存在 原因是公家学校手续多,借读费太高,上不起。例如,北京市 不和谐与不协调的主要问题之一,这不仅涉及到农民工的切 规定收取流动儿童借读费和杂费的标准是小学每学期300 身利益,而且关系到中国未来人口的素质和社会的持续稳 元,初中每学期500元。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收取的费用几 定。因此,构建高和谐社会必须提高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 倍甚至几十倍高于规定的标准,这使很多农民工对城市学校 (二)留守儿童的学业状况 望而却步,只有选择让孩子留守家乡读书。第二,机会成本。 留守儿童大多是隔代监护,学习上缺少父母的管教和监 农民工要把子女带来城市读书,并且照顾孩子,就必须放弃 督,失去了父母的关心和鼓励。祖辈们受传统思想和文化水平 从事其他活动带来的收益,这是一种机会成本。但是,农民工 的影响,往往无力承担教育、管理的职责。因此,留守儿童的学 的职业特征和就业状况决定他们一般工作忙,工作时间长, 习成绩普遍不好,学习观念不强,学习时间有效性差,在学校他 工作流动性大,而且很多人没有自己独立的居住场所,所以 们往往变成了“差生”的代名词。重庆某县吉安镇一个调查资料 他们往往没有时间来照料自己的子女读书。所以说,农民工 显示:该校小学生1 870人,父母外出的学生553人,占总数的 选择进城打工正成了他们把子女留守家乡的机会成本,这迫 29.6%,差生率为16.5%;该校中学生568人,父母外出的学生 使他们不得不作出两难选择,把孩子留在农村。第三,交易成 325人,占总数的57.2%,差生率为25.5%t31。与重庆比邻的四 本。在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条件下,农民工作为边缘人,在 川劳务输出大县仁寿,一个百万人口大县,全县近半劳动力常 城市往往受到歧视,再加上他们在城市里人生地不熟,要找 年外出打工,处于九年义务教育的留守儿童高达13.8万,占 一所学校给自己的孩子上学能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需办理 全县学生总数的69%。对2 000名留守孩子的学习成绩进行 的手续程序复杂,还要交各种各样的费用。因此,要送自己的 调查,其中48%的孩子成绩较差,40%的孩子成绩中等偏下。 孩子到城市读书的交易成本往往很高。在交易成本高昂而结 (三)留守儿童的人格状况 果又很不确定的情况下,农民工只能把子女留守在家乡。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 (三)收入因素 育,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父母的经济收入一般比较低,这决定了他们的 的人格是在缺乏完整家庭教育下形成的。在长期情感缺乏和 很多学龄子女只能是留守儿童。据调查,留守儿童父母的家 心理失衡的影响下,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因“情感饥荒”而产生 庭月平均收入为1 000元 1 600元,除去维持最低状态的费 不良心理,导致其人格的不健全。由于缺乏父母关爱,留守儿 用,大部分留守儿童父母在城市打工每个月的净收入剩余为 童内心产生严重自卑感,喜欢孤僻独行,不愿与人群居相处, 500元~800元瞄。在制度限制、收入约束以及成本高昂的条件 常常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外人难以打扰的心灵孤岛上。由于父 下,农民工只能对带孩子进城市读书保持一种“理性的无知”。① 母为养家糊口而外出打工,一些留守儿童认为社会对他们不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公平,产生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他们往往性格内 向孤僻,行为懒散,我行我素,不服管理。在受到老师批评或 (一)留守儿童生活的特殊形态 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容易离家出走、逃学等。由于父母外出给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是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 孩子留出巨大的自由时间和空间,留守儿童因心灵空虚转而 婆,也有的是亲戚、朋友、邻居,还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是自己 盲目寻找其他精神支柱,很多学会打牌赌博,有的拉帮结派, 独立生活,其中主要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隔代监护。这些 打架斗殴,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据少年管教所对未 ①理性的无知是指人们在面对信息搜寻上的成本和不确定性时不获取某些知识的行为。 一61— 成年人的违法犯罪原因调查,其中87%的学生犯罪与家庭结 态,这与西方国家城市化初期农民举家进城的方式是不一样 构、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任何人都无法 的。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 代替的,法国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 度壁垒,打破维系多年的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 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你们的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 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 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而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间缺乏的 在。 恰恰是亲情的抚慰与关怀,从而导致其人格的不健全Ⅲ。 (三)加强非政府组织的建设,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三、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和监护体系 非政府组织,也称第三部门或非营利组织,是公民自愿组 妥善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与 成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等。非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社会各 政府组织是发达国家普遍具有的帮助机构,其中帮助儿童是 部门多方面共同协作努力,其具体措施如下: 其重要的内容。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开展综合扶助留 (一)建立城乡统筹的义务教育保障体制,实施公平教育 守儿童的项目,在社区建立一些生产和生活互助小组,有针对 在胡锦涛同志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中,公平正义是和谐 性地帮助留守儿童家庭解决一些看病、上学、安全等方面的困 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教育是实现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是起 难,以减轻监护人的劳动负担。资助和扶持贫困监护人接受文 点的公平,教育保证了公民发展权的平等。建立城乡统筹的义 化教育、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从整体上提高他们的文化素 务教育保障体制,确保儿童受教育权的公平性,为儿童提供最 质,更好地承担对留守子女的抚养和教育责任。例如,作为农 基本生存和发展空间,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前提和基 业大省的湖南,2004年全省劳务输出总规模已突破750万, 础,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之一。为此,第一,要加大 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已突破100万,非政府组织在帮助湖南 义务教育投入,扶持为农民工子女开设的简易学校。在城市教 农村留守儿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5年以来,湖南省青 育体制没有给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留出空间的情况下,农民工 年联合会、湖南省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全省各级团组织和志愿 子女简易学校为这些孩子的教育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但是, 者组织中广泛开展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主题活动,动员50 它们普遍存在着教学管理不规范,教学质量差等问题,这使很 余万注册志愿者“一帮一”结对和扶助50万留守儿童,在一定 多跟随打工父母在城市上学的流动儿童接受着城市里不平等 程度上帮助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困难和情感、心理问 的教育,从而迫使一部分农民工不得不把随带子女送回老家 题。 变成留守儿童。目前,在城市公立学校不能完全解决留守儿童 (四)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建立有效的留守儿童 入学的情况下,应扶持简易学校,出台相关政策,以规范这类 教育与管理机制 学校。第二,要采取强有力的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措施,消除 目前,中国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学校 教育乱收费的不正之风,确保教育公平,从根本上给农民工子 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 女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教育环境和受教育的条件I引。 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据中央教育科 (二)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农民举家进城的机制 学研究所发展研究部课题组对甘肃、河北、江苏三省五县的调 农民举家进城,是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查显示,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第一倾诉对象是教 西方国家农村劳动力在工业化、城市化的推动下几乎同时完 师,比例为67.0%,第二倾诉对象为同伴,比例为24.1%;在生 成了职业转移、地域迁移和身份转变,从而实现了农民举家进 活中有烦恼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为教师,比例为 城。中国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障碍,由于与户籍 34.O%,第二为同伴,比例为33.9%t6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 制度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限制,阻止了农民工在城 寄宿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尽量为留守儿童 市长期生存。在经济系统的接纳和社会系统的排斥的相互作 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弥补 用下,使进城农民在城市成为一个无根的阶层,处于漂泊的状 家庭教育的缺失。 参考文献: 【1]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I.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吕绍清.农村儿童:留守生活的挑战[J】.中国农村经济,2006,(1). [3】孙凌,等.农村留守孩子情感缺失心理矫正的长效机制【c】,/郑州: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论文,2005. [4】叶敬忠,等.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06,(1). [5】李斌强,赵鹏程.和谐社会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6,(1). f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发展研究部课题组.6]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fEB,0L1.教育发展研究部网,2004—10—18. [责任编辑吴高君] 一6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ryy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