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现代报刊新闻写作语体的发展与创新
现代报刊新闻写作语体的发展与创新
来源:锐游网
采写编 娜眨WS RESEARCf"{ 现代报刊新闻写作语体的发展与创新 口王天鸿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各项事业进 要生动活泼,吸引受众、感动受众,要 出现使报纸新闻语体显现出了视觉化的 入一个全面发展与创新的时代。与之相 根据不同报道对象和内容,使用不同语 特征。 适应的新闻事业更是呈现出一个日新月 调、语气的句式,以满足读者和受众对 2.生动性的突出体现——幽默情趣 异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新闻写作的 报刊新闻生动性的追求。报刊新闻语体 内容不断丰富、体裁不断发展、写作手 的生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法不断创新。然而,这种丰富、发展、 1.视觉化特征的显现 报纸新闻语言的幽默情趣表现出了 语体的生动性。像获得第二届中国新闻 奖二等奖的通讯《“斗鸡”上海滩》, 创新最终还要体现在新闻写作语言思维 在现在的新闻写作中,新闻记者 这一把美国肯德基和家乡鸡上海荣华鸡 与制作这一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基 已不仅仅使用平面的叙述语言,而是有 激烈竞争,两“鸡”争斗的过程活灵活 础上,而有形表现的就是新闻写作语体 意识地尽可能使用一些富于形象和层次 现地展现出来的通讯,一方面凭借词语 的发展与创新。所谓语体,是指写作文 性的立体感鲜明的视觉化语言,而赋予 信息的代码转换在受众心理上产生一种 章的语言体式及风格。 一新闻以现场感,给受众以如临其境之感 新鲜感和幽默感,另一方面语言的轻松 、准确清晰是报刊新闻语言的 觉。这种语言不仅大量出现于现场短新 活泼与机智也使受众在愉悦的微笑中产 基础 闻、通讯、特写等体裁之中,即便在通 生遐想,从而使受众在轻松幽默的氛围 从新闻的定义来看: “新闻是新近 常意义上的消息中也经常可以看到。诸 中,意会到经济生活中的矛盾并得到了 发生的事实的传播。”这强调了新闻的 如: “瀑布上空巨冰成山,一座天然冰 理性的启示。新闻报道中的幽默语言随 本源是客观事实,新闻写作就是对客观 桥凌空而过。昔IEI咆哮如雷的瀑布,乍 处可见,仅从下述新闻标题中便可略见 事实的真实报道。由此看来,新闻的生 然间变成了涓涓细流。”《黄河壶口呈 一斑:《人民日报》的《举重大力士试 命在于真实。保证真实性与新闻的语言 冬景奇观》)等。其中正是通过有力的 举筷子》;《中国青年报》中的《大 密切相关。高尔基说: “作为一种感人 表现事物特征及空间转换的形象鲜明的 陆满街三毛书,三毛得不到三毛钱》; 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 视觉化语言,才逼真地展现了可视性较 《今晚报》中的《中国卡通:在“卡” 的准确、明晰和悦耳。”文学语言讲准 强的具有完整性或流动性的画面,而达 与“通”之间》;《参考消息》中的 确,新闻语言更要讲准确。没有准确的 到了使事物现场的时空气氛呼之欲出的 《中国面条缠住了美国人的心》等。 语言,新闻写作就无法做到符合客观具 效果。在用视觉化的语言构筑画面当 三、文学表现手法的适当融入 体事实的真实。因此,无论报纸新闻语 中,还有不少记者致力于色彩的运用, 的基本特点。 在新闻作品中不断出现文学手法带 1.细节的描述与情节的展开 细节描述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言如何发展,都不能脱离其准确和真实 力求层次分明的色彩对比呈现艳丽夺目 人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的视觉美感,优化平面效果。其中特别 二、生动性是报刊新闻的发展要求 难能可贵的是,有些记者不仅在文章中 报刊新闻作为新闻传播最初发展 运用了色彩,而且在文字空间极为有限 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大力倡导编辑、 的媒体,以及它自身具有的可长期保 的新闻标题中,也呈现出了较完整的诉 记者都来认真研究文笔的范敬宜,就十 存和反复阅读的特点,使其在新闻传播 诸视觉的色彩画面。诸如:《龙江农村 分强调新闻报道中“抓住细节”的重要 中有更为广泛的受众。随着受众审美水 青年科技工程呈三色白棚、蓝海、绿 性。不少记者在采写中也有意识地“注 平的不断提升,对报纸新闻的要求越来 林》、《蓝天碧水间一抹明霞天上掉 重微观细节的丰富”,力图通过典型细 越“苛刻”。这促使报业工作者首先要 下个林妹妹》、《绿衣使者披红全国十 节的描述以增强新闻的可读性。例如, 不断发展与创新。因此,报刊新闻写作 佳百优乡邮员》等,绘形绘色地展现事 获得第六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的《领导 应当认识到:新闻语言除了准确外,还 物性状和事件场景的视觉化语言的不断 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在写作技巧 94毒『闻知饵2012 ̄第04期 采写编 NEW8 RESEARCH 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即是以细节描述取 体”的状况而言,出现了两种较明显的 为报界所普遍接受,成了我国纸质媒体 胜,文中选取的孔繁森把自己的毛衣脱 发展趋势: 给一位藏族老阿妈、收养3个地震中失 营养费供给生活贫困的群众,隆冬早晨 去父母的孤儿、把自己献血900毫升的 融合 在敬老院将一位老人冻得红肿的脚抱在 在写作上文体界限分明,消息就是消息, 理,无不扣人心扉、催人泪下。同时, 这一语言表现,也正是目前所提倡的新 的一种常用的有利武器。另一方面,它 道理念而影响着报界记者。因而在一些 1.打破原有文体疆界,使之相互 还无形中成为了一种报道意识。一种报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报纸新闻 消息、通讯等体裁的作品中,也不同程 度上注重了对新闻事实和思想内涵的开 怀里等细节,深深地印在了读者的心 通讯就是通讯,评论就是评论,形成了 掘,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具有代表 界限森严的局面。近年来的发展则出现了 性的是《南方周末》。 “消息通讯化,评论信息化”的现象,有 详细、深入的迹象,而有些评论则重视 六、新闻写作主体的创新扩宽了自 闻写作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 些消息不再是简明扼要的,而是出现了 身发展空间 众的具体体现。 2.情感的注入 笔者从现在的一些消息中发现, 无论是报纸新闻主体还是广播电 选题的时效性和注重配合新闻事件积极 视新闻主体,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 发言,这是一种模糊了消息与通讯、评 传播功能。但由于自身的特点,使各自 那些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的手法越来 论与消息界限的现象,他们已不纯粹属 出现了不同的主要活动领域。但为了自 越多地注入到了消息的写作当中。即在 于某一种体裁,而是兼有两种体裁的特 身的生存,又在不断相互借鉴。报纸新 看似平常的叙述中,通过事实的选择和 征,是两种体裁相融合的产物。 典型场景的细节描写来表达出作者的感 闻目前及未来所面临的最严峻的形势是 战。必须在新闻写作语体上不断发展与 2.突破“窄”和“小”的模式,呈 无法避免地要应对广播电视强有力的挑 情立场。以2003年《北京晚报》一则消 现“广”和“大”的特征 一近年来,一些通讯突破了报道某 创新,以此拓宽报刊新闻的发展空间。 息《千米之内不见斑马线8岁男童惨死 人物、事件、情况的局限,而是将视 为了应对挑战,报纸就无法避免地要借 轮下》中的几个片段为例就足以说明问 题: “603公交车斜横在丁字路口的正 野投向了某一条战线或大的方面,形成 鉴广播的录音访谈,将录音访谈应用于 中,右后车轮下一块白布覆盖着孩子的 了“全方位、立体化系统报道重大社会 写作,用文字的形式记录被采访对象的 尸体。车轮四周散布着孩子被碾出的血 题材的具有政论性、可读性”的“全景 口头语言,使读者在阅读时有“听其 迹和脑浆”、“记者发现,周围最近的 式通讯”。例如,新华社国内部主任与 声、闻其言”之感,取得和广播电视新 减速标志也无红绿灯”。在这则消息中 几位青年记者合写的《灾后反思话水 闻同样逼真的效果。另外,电视台在没 作者为了体现舆论的力量,在必要的时 利》、《世纪之交看林业》等。这类通 有新闻图像的情况下,通过电话采访, 候表达自己的爱憎,便自觉地在不动声 讯的特点是放眼全局、主题重大、分析 播放前方记者或被采访对象的声音等, 色叙述中给消息注入情感。表达对死者 透辟,读后使人对某一战线、某一大的 也是借用广播的表现手法。显然,这种 的痛心及对交通部门监管不力的不满之 问题有全方位和历时性的了解。而一些 借鉴其他媒体之长,弥补自我不足的创 情。在消息中藏情有利于增大情感的张 “大特写”则突破了以往特写仅描述新 新,对活跃整个新闻事业,产生了明显 力和强度,并且在实践中证明“事实的 闻中的片段、场面,着眼于“小”处落 的效果。自进人21世纪以来,中国新闻语体 叙述所蕴涵的情感似乎比直抒其情更为 笔的局限,其作者往往把所要写的事件 来劲更为深刻。” 四、体裁的不断创新 新闻已远非传统意义上的消息、 通讯、特写、评论、调查等有限的体 裁,新的体裁不断涌现出来,一个接一 个展现于世人面前。新涌现的新闻体裁 或人物置于一个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去展 发生了多次变化,当然不局限于上述内 诸如:深度报道、体验新闻、公告式新 示,反映的题材都较重大。其“头绪往 容,但即便仅仅是上述变革,它也有着 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人物往往 不可低估的意义。它极大地拓展了新闻 不是一两个,而是多个;表现手法往往 语体的采写空间。人们可以更为自由地 不是一种,而是几种交叉使用。” 不完全囿于旧有体裁、表现手法和语言 五、作品深度的开掘和广度的拓展 形式等因素的束缚,可以以更为开放自 现在的新闻作品,已不满足于简 由的状态进行新闻写作,把新闻写作与 闻、解释性新闻、精确新闻、现场短新 单真实,而是关注深刻真实,成为许多 信息传播的实际相结合,灵活机动的创 闻、连续报道、系列报道、对话式报 记者的一种追求。不少作品注意的是新 新新闻写作语体。将会催生出许多更新 道、新闻分析、时事点评、专家点评、 闻事实的尝试挖掘和思想的深度挖掘。 颖、更深刻、更鲜活、更具特色的新闻 背景报道、新闻速写、新闻日历、新闻 其中最突出的表征莫过于深度报道的频 精品。这些精品反过来将进一步推动新 盘点、读者来信、采访札记、采访日 繁出现,深度报道作为一种系统、全面 闻写作语体的全面创新,也为自身的生 记、调查附记等等。笔者看到了不少新 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阐明事 存与发展赢得更广阔的空间。 闻作品敢于“破体”的现象,即不十分 件因果关系,提示其实质,追踪与探索 看重各种文体的界限和清规戒律,主张 其发展趋势的报道形式,自20世纪8O年 (作者王天鸿:户县广播电视台副 可适时变化。就当前我国新闻作品“破 代在我国兴起后,得到了迅速发展,它 台长) 韵阉知饵2012 ̄第04期9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